《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京市丰台区 2022-2023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这个忠字虽则近于“忠于职务”的忠字,但是并不包含对于团体的“矢忠”。其实,在论语中,忠字甚至并不是君臣关系间的道德要素。君臣之间以“义”相结合,“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所以“忠臣”的观念可以说是后起的,而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孟子尽心上篇有;
2、桃应问,“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叟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这是说舜做了皇帝,不能用对其他国民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他的父亲。孟子所回答的是这种冲突的理想解决法,他还是想两全,所以想出逃到海滨不受法律所及的地方去的办法。他这样回答是可以的,因为所问的也并非事实问题。另一个地方,孟子所遇到的问题,却更表现了道德标准的缺乏普遍性了。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万章曰:“象至不仁,封之有
3、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孟子的回答是:“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
4、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材料二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道德感。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
5、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
6、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我那时常觉得像是在球场旁看裁判官吹叫子,罚球。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第一是现行法里的原则是从西洋搬过来的,和旧有的伦理观念相差很大。我在前几篇杂话中已说过,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中,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人平等主义的。这一套已经使普通老百姓不明白,在司法制度的程序上又是隔膜到不知怎样利用。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
7、推行下乡了。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从此却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乡间的调解而告到司法处去。当然,在理论上,这是好现象,因为这样才能破坏原有的乡土社会的传统,使中国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是事实上,在司法处去打官司的,正是那些乡间所认为“败类”的人物。依着现行法去判决(且把贪污那一套除外),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 1下列古诗文中,不符合材料一画线句表述观点的一项是()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B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陶渊明咏荆轲 C季布无二诺,
8、侯嬴重一言。魏徵述怀 D同言而信,则信在言前;同令而行,则诚在令外。吴兢贞观政要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忠君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是对君私人间的关系,所以古之忠臣,多只忠于一姓王朝。B舜不能用对其他国民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他的父亲和弟弟,因为君王也应先完成私人间的道德。C在差序格局中,价值标准不能超脱于人伦而存在,说明传统道德认同“大义灭亲”这种行为。D乡土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关系”要素会影响人们对事情本身是非曲直的判断。3 根据材料二阐述的理念,下列对乡土社会中某些现象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人犯了罪,他的父亲和老师难辞其咎,说明在古代社会
9、中,“株连”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被认可。B乡村里负有调解责任的长老、乡绅拥有类似球场裁判的权力,他们做出的调解均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C如果村中出现了丑闻,乡村里的长老、乡绅在调解时,可能会帮忙遮掩,力图息事宁人,避免事态扩大。D坏的行为可能合法,所以人们更喜欢依乡俗村规进行治理,对现代的司法制度、司法体系并不完全认同。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待贪污等违法问题,很多人会因涉事主体与自己关系的不同而持双重标准。B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无讼”是一种受到普遍认可的较为理想的状态。C为实现中国的法治现代化,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乡土社会原有的传统观念。D传统观念根
10、深蒂固,使得代表新司法制度的司法处实际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在中国乡土社会中,道德和法律在社会矛盾冲突中的适用情况。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 劝学(节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文段
11、二 师说(节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下列加
12、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 B而闻者彰 彰:清楚 C士大夫之族 族:家族 D君子不齿 不齿:看不起 7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其皆出于此乎 其曲中规 B句读之不知 取之于蓝 C小学而大遗 顺风而呼 D问之,则曰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段一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它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还可以使人善于借助外物,弥补自身不足。B文段二慨叹从师的风尚久已失传,当今之人不懂得句读,因而无法解惑,又耻学于师,所以日益愚蠢。C文段一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以整齐的排偶句为主,适当加入散句,使文气流畅。D文
13、段二运用对比手法论证“耻学于师”的危害;以散句为主,用慨叹、质疑等语气,表达出充沛的情感。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日喻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
14、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注】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元年,
15、其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作者任徐州知州。相:像,相像。肆:手工业作坊。10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扪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而人之未达也 达:通晓 或莫之见而意之 意:意图 未有不溺者也 溺:遭水淹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之:助词,取独 岂有既乎 乎:语气词,呢 问于没人 于:介词,在 以其言试之河 以:连词,因为 A B C D 11为下列句子补充省略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A(眇者)扣盘而得其声。B亦无以过于盘(喻日之状)与烛(喻日之光)也 C莫之求而(人)自至 D(余)作日喻以告之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很难求,“未尝见而求之人”“即其所见而名之”“莫之
16、见而意之”,都是错误的求道方法。B作者引用孙子和子夏的话解释“致”的内涵,“致”意味着争取主动,通过努力学习,自然得“道”。C南方人“生与水居”,北方人“生不识水”,并不是造成他们都学潜水而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D作者认为“以经术取士”比“以声律取士”弊端小,劝勉读书人要像吴彦律一样“务学”“求道”。13日喻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以形象的比喻,逐层推进,阐明“求道”之理。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三、名著阅读 14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1)请解释文
17、中加点词语。躬_ 逮_(2)请概括选文中孔子关于“言”与“行”的主张,并且联系现实生活或阅读经验,谈谈你的理解。四、情景默写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赤壁赋中,“客”慨叹自己生命短暂、个体渺小,羡慕江水永恒无尽:“寄蜉蝣于天地,_。_,羡长江之无穷。”(2)登泰山记中,作者描绘了日出后绚烂壮美的景色:“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_,_。”(3)师说中明确择师标准的语句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4)劝学中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5)虞美人中,“_?_”两句,运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亡国之愁的深重绵长。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8、下面小题。谢池春壮岁从戎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注】化用杜甫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儒冠”指代儒生。16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阵云高、狼烟夜举”写出战争气氛之紧张,反衬词人意气之盛。B“朱颜青鬓”,以红润的面庞和乌黑的头发凸显词人当年的勃勃英姿。C“漫悲歌”的“漫”字为“不受拘束”的意思,表现词人的洒脱。D“望秦关何处”表达了词人渴望收复失地,却愿望落空的沉痛心情。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曾是气吞残
19、虏”运用夸张手法,表现词人昔日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的气概。B“笑儒冠自来多误”以用典手法,表达词人对儒家思想和儒生的藐视和讥讽。C“功名梦断”两句,写词人建功立业的梦想破灭后,隐居吴楚,泛舟优游之乐。D词末三句,将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激愤之情。18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写道:“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陆游以这首词鸣不平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写出两种,并结合词作简要分析。六、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岩画 鲍尔吉原野 大雁山上有岩画。吉雅泰对我说:“老师你是专家,咱们看看去吧!”专家帽子像云彩在天上飞,我哪里是什么专家?看看热闹吧。“看!
20、”吉雅泰介绍,“石头的图画。”这些人像青蛙,如缴枪的兵丁,他们举着胳膊、蹲马步。除了人,还有鹿和花朵,花形显然是对萨日朗花的摹写,花瓣用力弯曲着,但下面没小花。“这些岩画是什么年代的?”我问吉雅泰。吉雅泰偏头向天空看,好像云上有答案。“专家说,匈奴时期或者新石器时期。”我笑了,这个专家看来不怎么专。匈奴跟新石器在时间上离太远了,它们并不是周一和周六的关系。“哪儿的专家?”我问。“哎呀,哪儿的都有。”吉雅泰手指遥远的天边,“全国各地的都有。他们一拨儿一拨儿来,还有 80 多岁的专家,人扶着走路。他们照相、摄影。岩画有被偷走的,你看。”吉雅泰指一块石头,缺了一尺见方。“电锯割的。”吉雅泰说。这么拉
21、风的岩画我要好好瞧瞧。猪血般的岩石上,留下了灰白色的图案,线条流畅,笔触稚拙。我差不多变成专家了,流畅稚拙,是评论家爱说的话。这些岩画分布在方圆 30 米内的七八块岩石上。我发现一幅岩画半成品。这只鹿,光有两条前腿和一只尾巴,少后腿。可能创作刚到一半,敌人突袭,岩画家投笔从戎,甚至战死也有可能,留下了半幅画。一般说,史前人士没这么不认真的,是残酷的战事让他们中断了心爱的创作。“老师,你判断这是什么时期的岩画?”吉雅泰问。“唔,”我用手摸了摸岩画,说,“我看跟红山文化属一个时期。”“啪、啪。”大雨点摔在石头上,听得清响声。石壁开放一朵一朵颜色更深的花,图案更清晰。头顶晴空,哪来的雨呢?吉雅泰指北
22、侧山下,铁灰色的浓云匍匐而来,和落叶松林接上了。“下山吧。”他说。我跟他急匆匆下山,奔一个孤零零石片垒的房子而去。进了这间房子,衣服全湿透了。石房子是一位老羊信的家,他叫虎其吐,眉梢各有一点眉毛,这是长寿的象征。虎其吐老人用干松枝拢火,松香味随毕剥声弥漫屋里。他有 80 岁,目光灵活,也清澈。虎其吐听说我来看岩画,说:“你真喜欢这个吗?”我说:“不懂,看一看。随便看一看啦。”老汉看了我一会儿,他眼光里有儿童式的顽皮,或者说带一点点嘲讽。他说:“我看你是诚实的人,我要告诉你实话。”我和吉雅泰光着膀子,拎衣服烤,不知他要说什么实话。老汉拿树枝拢火,说:“那些岩画是我画的。”他画的?我不知所措,吉雅
23、泰眼珠几乎要滚出来掉到火堆里。我们邂逅了一位史前岩画作者?他见我们不信,搬来一个木箱,“哗啦”扣地下。里面有凿子、锤子和灰白的石块。他说:“先用凿子凿出花纹,人的花、鹿的花,再用石头在花纹上蹭,岩画”他摊开一只手,另一只手握着凿子,“就出来了。”他看我们还是不信,从炕头的白毡子底下拿出两块赭石片,石上有青蛙式的小人和鹿形。“我画的。”虎其吐老人用皲裂的手指自己鼻子。我俩拿过石片看,和山上的一模一样。老汉又拿出一块石片,在地上凿“咔咔咔”,圆形的头;“咔咔”,两个白点是眼睛;“咔”,接下的方形是身子、胳膊。我倒吸了一口气。世上固然有许许多多人所不知的秘密,但眼前这个秘密太出人意料了。“您是岩画爱
24、好者吗?”我问。我不好意思管他叫骗子。“不爱好,”老汉摇头,“是没办法。”“什么没办法?”“真的岩画,我们这里有,”老汉拍地面,“有人炸,有人用电锯割。没办法,我弄假的掩护真的。”外边雨停了,虎其吐老汉领我们上山。老汉拿小铲子在一块石头下挖土,挖了约有一尺深,石壁露出湿润的岩画,图案跟山那边的差不多。如果一定要比较,我只好说这个看着更真实。这是真的岩画,老汉说。真的不多了。我从山下背土,背烂了两个筐,统共有 100多筐土吧,把这些岩画埋上了。堆上土,踩结实,过半个月就长草了。我最怕下大雨,土冲跑了,岩画又露出来,还得背土。“你保护岩画是为了什么?”我问。“岩画是有灵魂的,”他诚恳地说,“岩画的
25、灵魂夜里出来溜达,有人见过的。土埋着也不影响他们溜达。这些人古代生活在这个地方,死后,灵魂被吸在石头上。他们想看看河水,看看草地上的花,闻闻牛粪的味。月亮下面,羊群在圈里互相挤着,可好看了。鱼在河里跳,像有人一样。这些灵魂看了这些东西,心里不惦记了,回山上接着睡觉。外边的人拿炸药炸下来的岩画卖钱,电锯割,灵魂受不了,会给这儿带来灾难。”我们走到山头那边我称之为虎其吐岩画工作室,他的作品被雨浇过,愈发稚拙。他拿烟袋锅指缺肢的鹿说:“还缺两条腿。我腰疼,要不早把腿画上了。”我摸摸老汉的画,心里说,我摸到了人类物质文化非遗产,遗产在土里埋着呢。我问他:“你画的岩画没有灵魂吗?会不会半夜到处走?”“嘻
26、嘻”他摊开双手,笑得露出稀稀落落的牙齿。“我的手,抓牛粪、给羊接生,怎么能画出有灵魂的东西呢?”(有删改)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线条流畅,笔触稚拙 稚拙:幼稚而笨拙 B目光灵活,也清澈 清澈:清透而明澈 C邂逅了一位史前岩画作者 邂逅:与陌生人不期而遇 D我弄假的掩护真的 掩护:保护起来不使人知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专家们”推断岩画的年代与后文的真实情况形成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性与批判性。B 第段中写岩画“半成品”显得“不认真”,是作者为后文该岩画为“伪作”设的伏笔。C第段中“儿童式的顽皮”和“嘲讽”写出老汉对藏有秘密的自豪感及对专家们
27、的嘲笑。D“怎么能画出有灵魂的东西呢”,通过反问强调了虎其吐老人创作岩画的技艺并不高超。21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22虎其吐老人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七、选择 简答 23语言基础运用 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指社会。公元三、四世纪,道家学说再度盛行,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读杜甫和李白的诗,可以从中看出儒家和道家的不同。这两位伟大的诗人,生活在同一时期,在他们
28、的诗里同时表现出中国思想的这两个主要传统。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_。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句加点的关联词使用不当。B第句中的引号的作用是引用。C第句“约略”可换成“依稀”。D第句加波浪线的语句无语病。(2)根据语境,补写第 2 段横线上的内容。八、微写作 24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面对熟悉的人、熟悉的景物,或重复熟悉的生活轨迹时,往往会忽略身边的美丽。请写一段文字,描写你身边的一道美丽的风景。要求:思想健康,描写生动,不超过 150 字。2
29、5有一首歌唱道:“每一个真实的现在,都曾经是你幻想的未来”,“所谓未来,就是现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不超过 150 字。26作为中学生,当你读到“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时,有怎样的触动和感受?请就此写一段小诗或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不超过 150 字。九、命题作文 27按要求作文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于 2022 年 11 月 29 日 23 时 08 分发射,承载 3 名航天员升入太空。邓清明作为此次的航天员之一,备受世人关注。邓清明于 1998 年就已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却一直与飞天梦擦肩而过,但他依然 25 年如一日坚持训练。这 25
30、 年是一个漫长的追梦过程,他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为迎来飞船发射的一瞬。请以“漫长与一瞬”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28按要求作文。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于 2022 年 11 月 29 日 23 时 08 分发射,承载 3 名航天员升入太空。邓清明作为此次的航天员之一,备受世人关注。邓清明于 1998 年就已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却一直与飞天梦擦肩而过,但他依然 25 年如一日坚持训练。这 25 年是一个漫长的追梦过程,他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为迎来飞船发射的一瞬。请以“与_擦肩而过”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思想健康;内容合
31、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参考答案:1A2C 3B 4D 5(1)在差序格局社会中,道德和法律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具有伸缩性。(2)在差序格局社会中,当有矛盾冲突时,时常用道德教化来调节。(3)在乡土社会的蜕变中,法律开始给人们,特别是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一种新的保障。【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体现的是团体道德的缺乏,没有统一的道德标准。而司马迁所谓的不论亲疏贵贱,都一切都根据法律来决断,法律就是唯一的标准。故选 A。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内容理解并进行推断的能力。C.“说明传统道德认同大义灭亲这种行为”错误。“大义灭亲”
32、是指用统一的道德标准来要求所有人,即使是自己的亲人犯了罪,也要按照法律来决断。而在差序格局的社会中,所有的价值标准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所以传统道德并不认同这种所谓的“大义灭亲”的行为。故选 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内容理解并进行推断的能力。B.“他们做出的调解均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错误。由原文“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可知,是双方时常就“和解”了,而不是均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故选 B。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内容理解并进行推断的能力。D.“使得代表新司法制度的司法处实际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错误。由原文“但是事实上,在司法处去打官司的,正是那些乡间所认为
33、败类的人物。依着现行法去判决(且把贪污那一套除外),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可知,是在乡下人的眼中,代表新司法制度的司法处成了包庇作恶的机构,但不一定是现实。故选 D。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可知,在差序格局社会中,道德和法律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具有伸缩性。由原文“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
34、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可知,在差序格局社会中,当有矛盾冲突时,时常用道德教化来调节。由原文“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从此却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乡间的调解而告到司法处去”可知,在乡土社会的蜕变中,法律开始给人们,特别是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一种新的保障。6C7D 8B 9(1)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2)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
35、涂啊。【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族”,类;句意:士大夫这类人。故选 C。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其”解释为“语气词,表示推测的语气”;句意: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其”解释为“代词,它的”;句意:那么它的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B.“之”解释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不知道句子停顿。“之”解释为“代词,它”;句意:从蓝草里提取的。C.“而”解释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句意: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而”解释为“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句意:顺着风的方向呼喊。D.“则”解释为“那么,就”;句意:问他们,就说
36、。“则”解释为“那么,就”;句意: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故选 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当今之人不懂得句读,因而无法解惑”曲解文意。由原文“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可知,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故选 B。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假”,凭借;“水”,游水;“绝”,横渡。(2)“耻”,以为耻;“师”,向老师学习;“惑”,糊涂。10A11C 12D 13文章首先叙述盲人识日的寓言故事,说明任何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如果撇开感性经验而单
37、靠间接经验,会混淆事物的各种属性;然后,作者写单有感性经验还不够,还得亲自实践,多次探索,方能掌握道;接着作者讲了南北方人学游泳的寓言故事,说明求“道”单凭勇气是不行的,还得经过长期的实践,不能一蹴而就,投机取巧;最后一段联系实际并交代为文的目的,要想真正理解“道”,不能单靠读几本经书,应该杂学旁收,既不能忽略感性经验,又要经过长期的摸索思考,以渐进于道。14(1)亲自 及,赶上(2)君子应先做后说;要言行合宜,不能言过其行;强调少说话多做事。学习生活中,对于自己的目标要努力用行动去实现,而不是先说出来,否则日常徒增压力,日后达不成目标又陷入尴尬和被动。15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绛皓驳
38、色 而皆若偻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沧、粟、臾、驳、偻、锲、镂。16 C17 D 18 全词主要采用了对比和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词人上阙虚写,回忆了当年意气风发,拥戈戍边,吞杀敌虏的豪迈气魄。下阙实写,描写了此时“功名梦断”,闲居江南,空望秦关的生活处境。通过今昔对比、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虚度流年的痛苦感伤。【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表现词人的洒脱”错。“漫悲歌”指慢慢吟唱悲歌,是作者的自我宽解之语,没有表现词人的洒脱。故选 C。
39、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A“夸张”错,“曾是气吞残虏”指曾经有过吞杀敌虏的豪迈气魄,是诗人对曾经吞杀敌虏的豪迈气魄的回忆,不是夸张。B“用典”错,是化用,“笑儒冠自来多误”这一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而来;“表达词人对儒家思想和儒生的藐视和讥讽”错,应是感叹自己被儒家忠孝报国的思想所误,一生怀抱此志,却时至暮年仍旧一事无成。看上去,词人有悔意,悔恨自己不该学习儒家思想,执著于仕进报国,但实是对“壮岁从戎”的生活不再的哀叹。C“泛舟优游之乐”错。“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指愿望落空,作者被迫隐居家乡,泛舟镜湖等地,以自我解闷消遣,表达了诗人无奈归
40、隐的失落、苦闷之情。故选 D。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上片写词人过往的军旅生涯及感叹,“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这几句是词人对南郑生活的回忆,是虚写。他胸中怀抱着收复西北的凌云壮志,一身戎装,手持剑戈,乘马于胯下,随军止宿,气吞残虏,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豪气,颇能振奋人心。下片写老年家居江南水乡的生活和感慨,这是实写。“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词人求取功名的愿望落空,被迫隐居家乡。为排遣愁怀,他四处泛舟清游。与上片内容形成对比,“漫悲歌、伤怀吊古”,虽身在江湖,但心仍在朝堂之上。词人没有办法真正做到自我宽解。他“泛扁舟吴楚”,吴楚古迹仍
41、旧引发起他无限怀古伤今之意。“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秦关”,即北国失地。那淼淼的烟波仍不能消除词人对秦关的向往,因壮怀激烈,他至老仍旧不忘收复失地,不甘断送壮志,故闲散的隐居生活使他深感流年虚度。这首词上片念旧,以慷慨之情起;下片写现实,以沉痛之情结。思想上贯穿的是报效国家的红线,笔调上则尽力化慷慨与沉痛为闲淡。词人晚年赋闲乡里,鬓白体衰之后回忆往事,更加悲恸万分,却又因无力回天,只落得无奈叹息。19C20D 21语言特色:多用短句,寥寥数语却给人真实鲜活生动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表现这幅岩画的生动真实。表达效果:详细地刻画了岩画半成品的具体画面内容,表现这幅岩画的生动真实
42、。“我”作出了该岩画年代的错误推断,与后文老人制作岩画的技艺和雨水冲刷强化效果相呼应,同时“半成品”显得“不认真”是该岩画为“伪作”的伏笔。22精神矍铄,可谓人老心不老。因为心有信仰,便当仁不让地自发担负起守护的责任。内心纯粹而高洁。关于岩画真实情况是他独守的秘密,更是一份神圣而伟大的自豪感,传递出老人内心世界的纯粹和高洁。【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C.“邂逅”,是指不期而遇或者偶然相遇,并不一定是指和陌生人不期而遇。故选 C。20本题考查学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技艺并不高超”错误。由原文“全国各地的都有。他们一拨儿一拨儿来,还有 80 多岁的专家,人扶着走路
43、。他们照相、摄影。岩画有被偷走的,你看”可知,根据吉雅泰的话,我们可知很多人来到这里研究这些岩画,并且还有人偷走这些岩画。而这些岩画是虎其吐老人创作的,从而看出虎其吐老人创作技艺的高超。而“怎么能画出有灵魂的东西呢”通过反问来看出虎其吐老人对那些真正的岩画的崇敬。23(1)A(2)但是也相互补充【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标点和辨析病句的能力。A.句中关联词“所以”使用不当,“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两句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句中关联词“但是”使用不当,“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两句是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B.“引号的作用是引用”错。“名教”“自然”的引号是突出强调的作用。C.“约略可换成依稀”错。约略,在句中意思是“大致,大体上”;依稀,意思是“仿佛,粗略、不清楚的样子”,;两者意思不同,所以不能替换。D.“加波浪线的语句无语病”错。“在他们的诗里同时表现出中国思想的这两个主要传统”中“在他们的诗里”是介宾短语,掩盖了主语,应改为“他们的诗同时表现出中国思想的这两个主要传统”。(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下文“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推断出上文“两种趋势彼此对立”的同时也能保持平衡,所以应该有“互相补充”的意思,故可填“但是也相互补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