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古诗鉴赏之比较阅读题型专项指导.pdf
《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古诗鉴赏之比较阅读题型专项指导.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古诗鉴赏之比较阅读题型专项指导.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典例分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 题。听段处士弹琴 方干 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起笔似平,开门见山,从演奏古琴的角度切入,语言也比较通俗,实则隐含清音幽曲就在丝丝琴弦与妙指间之意。B颈联正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听者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不觉时间流逝,已是圆月爬上窗棂、竹上寒蝉寂寂无声之时。C尾联通过对音乐的评价只有这时候心更静,每一声每一韵都可以作为后人的示范,突出了段处士演奏技艺的高超。D本诗题目是“听段处士弹琴”,全诗并没
2、有把大量的笔墨花在摹写琴声的高妙上,却令人读来更觉意韵绵长,难以释怀。2诗的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相比,在描写乐声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B 2 同:两句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乐声,喻体都用到了泉水,化抽象为形象,写琴声之动人,有形神兼备之妙。异:从“形”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了“迸”字,凸显力度;后者使用了“难”字,凸显缓慢。从“声”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了“幽音”,突出清远的特点;后者使用了“幽咽”,突出低沉微弱的特点。【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B“颈联正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错误,颈联是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写段
3、处士的演奏演奏技艺高超。故选 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是用清泉从石底迸发出清远的声音描摹琴声。这一句是对音乐声的正面描写,首先运用比喻,将琴声比作清泉从石底迸发出的清远的声音;“迸”“幽”表达精妙,“迸”突出力度,“幽”突出幽远。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琴声的悠远动人,写出了段处士弹琴技艺的高超。琵琶行中“幽咽泉流冰下难”是用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的泉水声来描写琵琶乐曲。“幽咽”突出乐声凝滞不畅,“幽咽”是遏塞不畅状,突出低沉微弱的特点。“冰下难”是说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一个“难”字突出乐声缓慢。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使抽象的音
4、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综上分析,相同点方面:两句诗都是直接描写琴声的,属于正面描写,分别选用了“泉”“石”“冰”等意象摹写,使用的都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都用到了泉水,用具体的视觉形象摹写抽象的音乐,形神兼备。不同点方面:“迸”“难”体现出不同的状态,“幽音”“幽咽”突出乐声不同的特点,生动形象。【易错点警示】比较阅读辨别模糊 比较型诗歌阅读题,有时是直接提供两首诗歌,要求考生进行比较分析,有时是就所给诗歌,要求考生回忆学过的某一首诗歌,并与之进行比较分析,命题的指向一般比较具体。但是考生常犯的错误是答非所问,对试题中要求区分的“异”没有清晰的界定。【易错点快攻】求同存异,比较鉴赏 1.
5、辨别异同,知同辨异。比较型诗歌阅读题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或相反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考生在答题时,可以从题干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中比较,发掘出“异”处。2 具体策略。(1)内容、情感比较。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要读懂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歌的标题,标题往往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的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作者境遇、心情的不同,也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注意诗歌中的意象,诗歌往往要借助意
6、象来表情达意。注意诗歌的末尾句,古人在写诗歌时常常卒章显志。(2)意象、意境比较。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感的组合。意就是作者的情感,象即诗歌中的形象,不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一般来看,意象与具体语句相关,意境与诗歌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在诗歌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在比较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3)语言赏析比较。鉴赏诗歌的语言时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最后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等;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
7、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4)手法、技巧比较。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较,既要熟知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的基本知识,也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易错点通关】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2 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注)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身在江淮。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1下列对这两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写出了笛声清晰、哀婉的特征,令听者黯然神伤,表现吹
8、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引发了深夜无眠之人的无限愁思。B“寒山吹笛唤春归”的“唤”生动形象,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笛声仿佛在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C相传,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不待天明尽北飞”写出了大雁急切北飞的心情,流露出对大雁只需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的羡慕。D“此夜曲中闻折柳”,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古人送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相赠,以表达恋恋不舍之情,古诗中不乏其例。2春夜洛城闻笛和春夜闻笛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A 2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李白诗中
9、的“曲中闻折柳”,李益诗中的“吹笛唤春归”,“大雁尽北飞”都表达回乡的渴望。不同点:李益诗比李白诗感情更复杂。对大雁北归的自由的羡慕。诗人想归而不得归的愁怨。希望得到朝廷的赦免,重回仕途的春天。诗人作为一名迁客,看到春到大地却不暖人间,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自然的春天一同到来,含有不尽的怨望,难言的惆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清晰”说法不正确,“暗”有断续、隐约之意,笛声不知从谁家飞出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相同点:两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李白的诗歌写“此夜
10、曲中闻折柳”,“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借助“折柳”习俗表达思乡;尾联“何人不起故园情”则更是直抒胸臆。李益诗歌写“寒山吹笛”,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而“雁”的意象更体现思乡之浓,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借助大雁表达渴望回到
11、家乡。不同点:李益诗比李白诗感情更复杂。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却与自己无关。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 3-4 题。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病蝉 贾岛 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3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
12、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李诗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见蝉思己,想象故园荒草齐平,发出宦薄梗泛之叹,结尾烦蝉自警。全诗以蝉起,以蝉结,首尾圆合,章法紧密。B从内容安排看,李诗摹物与叙已并重,尾联已与物直接对话,人与物密合无间;贾诗以叙物为主,全诗虽未着力叙已,但已之情绪明显流露。C两诗颔联都着力刻画蝉之形象,李诗以碧树相衬,侧重刻画蝉之声孤;贾诗视听结合,突出蝉虽翼“拆”吟“酸”,但仍有“薄”“清”之坚守。D贾诗以“病蝉”为题,主要刻画蝉之病状,突出病蝉遭遇之惨烈。尾联“黄雀”“鸢鸟”也点明了“病”的缘由,突出病蝉树敌之广。4两首诗都托“蝉”以寄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所寄之意有何异同。
13、【答案】3D 4(1)同:两首诗都借蝉寄寓怀才不遇之叹。李诗中蝉居高而难饱,喻自身才高而薄宦;贾诗虽腹凝露华,但现状却是飞不得,表怀才不遇之感。两首诗都托蝉表达了坚守高洁之志的决心。李诗尾联直抒胸臆,借蝉自警,虽清贫不顺,但依然清高,坚守高洁之志;贾诗借病蝉的“拆翼”“酸吟”喻仕途的坎坷、生活的穷酸,尽管贫贱,仍能不以俗厚而自薄,不坠污浊而自清。(2)异:李诗借蝉侧重表达在险恶宦海、无情世道中自身官卑禄薄、梗泛飘泊的愤懑;贾诗以病蝉自况,感喟自己才高命蹇,侧重表达被“黄雀”“鸢鸟”等险恶势力排挤的哀怨与苦闷。【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手法、结构的能力。D.“主要刻画蝉之病状,突出
14、病蝉遭遇之惨烈也点明了病的缘由”错,病蝉全诗并未明确交代“病”的缘由,“黄雀并鸢鸟”只是“病蝉”所面临的重重危险。故选 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不同诗歌思想感情异同的能力。蝉 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颔联是说,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蝉的鸣声到
15、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颈联是说,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
16、勾起赋归之念。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病蝉中首联“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写衰颓老弱的蝉飞不起来了,不得不落于我的掌中(被我俘获),交待病蝉不得自由的悲惨命运。颔联“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写病蝉被卸下翅膀但尚能搏击动弹,痛苦呻吟声依然保持清脆。颈联“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写露水积聚于腹部,尘土遮盖了眼眸。尾联“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写黄雀和鸢鸟全都怀着坏心眼想害病蝉。相传诗人贾岛在韩愈的劝说下,参加了科举考试,他天真地以为,凭着自己的才学一定能考
17、中,所以,并不把“八百举子”放在眼里,一入考场,挥笔就写,在病蝉诗中,痛骂:“什么黄雀、乌鸦,都一样想害蝉。”结果被认为是“无才之人,不得采用”,与平曾等人一起落了个“考场十恶”的坏名。本诗借助病蝉象征比喻诗人的悲惨遭遇,生活困顿窘迫,仕途坎坷,磨砺不已,面对命运的不公也会有怨恨和悲伤,但依然坚守高洁的情操,老当益壮,奋发有为。结合以上信息总结处异同点即可。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5-6 题。河湟(唐)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注)河湟:这里指的是吐蕃统治者自从唐肃宗时期以来占据的
18、河西,陇右之地。元载:唐代宗时的宰相,曾对西北动防提出建议,后来因事下狱而死。借箸:为君王筹划国事,出自史记中张良为刘邦谋划的故事。遗弓剑: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和剑。凉州:李唐王室出自陇西,偏好凉州一带的音乐。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前两联回顾中唐宰相元载和唐宪宗的事,写他们都曾力图收复失地,但都没有实现。B诗歌颈联借苏武牧羊归来时须发皆白的故事,写河湟地区的百姓身陷异族统治而忠心不移。C诗歌后两联运用对比,将河湟百姓受奴役和唐朝百姓闲散安乐对比,突出了对前者的同情。D本诗将史实和典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全诗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自然而又富有历史厚重感。6这首诗和
19、杜牧的名作阿房宫赋都含有针砭讽喻之意,请分析二者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之处。【答案】5C 6相同之处:两首诗都针砭讽喻统治者。不同之处:本诗直接讽刺统治者贪图享乐;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以史为鉴,警告统治者不要骄奢淫逸,要吸取秦朝亡国的教训。【解析】5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将河湟百姓受奴役和唐朝百姓闲散安乐对比”错,应该是将白发丹心的汉臣与沉迷歌舞的富贵闲人作对比。故选 C。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本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叙事,一连使用了三个典故,感慨宰相元载提出过收复失地的建议,却遭陷害;唐宪宗李纯在看地图时,也曾感叹过河湟地区的失陷,
20、常想恢复失地,但未及西征,便赍志以殁。后四句写河湟地区的百姓虽然沦为异族臣民,身着戎服牧羊驱马,但却仍然“白发丹心”地忠于汉家王朝;可是当朝统治者对此却无所谓,而只是对“凉州歌舞曲”感兴趣,过着悠闲享乐的生活。全诗歌颂长期受吐蕃奴役、渴望版图归唐的河湟地区人民,讽刺元和以后无心国事而只知享乐的统治者。阿房宫赋:此赋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7-8 题。大热五首(其一)戴复古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高 语文 备考 古诗 鉴赏 比较 阅读 题型 专项 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