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教案课堂练习.doc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教案课堂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教案课堂练习.doc(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词的意义,背诵课文2.领会诗歌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3.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宋代田园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田园生活乐趣。2.领会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学习过程一、背景知识(一)关于田园诗鲁
2、迅先生曾说:“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事实并非如此。清人叶燮早己指出,宋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田园诗为例,这种诗歌类型就是在唐代以后继续发展,到宋代呈现出繁荣昌盛之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即有学者撰文指出:东晋陶渊明正式开创了田园诗,并将其推向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王、孟式的田园牧歌与元、白式的悯农哀歌,从多方面描绘出当时农业社会的面貌,构成田园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宋代则是田园诗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宋代田园诗是中国田园诗的高峰,对后世的田园诗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田园诗的发展与繁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田园诗的创作群体庞大。据笔者粗略统计,两宋有近五百位诗人创作
3、过田园诗,作者数量远多于晋唐时期。第二、田园诗的数量激增。宋代诗人的个体创作数量普遍多于晋唐诗人。从总量上看,宋代田园诗的总数突破四千首,远远大于晋唐时期田园诗的总和。第三、田园诗的表现领域有很大的拓展,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巨细不遗,手法细腻;农事题材和农民生活题材在宋诗中异军突起,使得宋代田园诗反映农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晋唐的作品。第四,宋代田园诗的体式大备,它们不仅采用了较为传统的五古体、七律体、七绝体,以往田园诗中从未用过的楚辞体、集句体、禽言体、药名体等也频繁出现。第五,宋代涌现出以范成大、杨万里、陆游为代表的一流田园诗人,为田园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宋代田园诗的成就不可
4、低估,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二)创作背景历史的车轮驶入十世纪中叶,一个崭新的朝代建立了,田园诗也随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对前人反复表现过的农事题材,宋代的诗人流露出推陈出新的自信,他们利用历史提供的契机,使这一传统题材焕发出异样的光彩。士人劳作题材在宋代田园诗中的推陈出新.宋代田园诗对陶诗开创的躬耕题材有所继承。不过,宋代田园诗并非简单重复前作,它们为士人劳作题材增添了一种新内涵,即着重表现了封建租佃经济制度下,地主阶级对农业生产的特殊关注,以及他们操持农事的感受。唐末宋初,封建经济制度完成了从庄园农奴制向封建租佃制的转变,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像有的学者所说:“在地主阶级方
5、面,南北朝以来通过荫庇制直接控制大量部曲、佃客的士族门阀,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通过租佃制对客户进行剥削的官户和乡户地主。他们与士族门阀相比较,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不能直接控制劳动者;第二,不能牢固地保持其经济、政治地位。因而,他们也就不能像士族门阀那样,完全过寄生生活。他们必须过问生产,关心国事。”1101从身份上看,宋代的诗人许多都是“官户”或“乡户”地主,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平时租给农民耕种,但在下种、收获、收租的时候则经常亲自擎划、督促指导。北宋中后期还有少量田园诗表现了诗人在农村的躬耕生活,以曾巩喜晴赴田中、田中作,苏辙泉城田舍、将筑南屋借功田家、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外孙文
6、九伏中入村晒麦,李之仪路西田舍示虞孙小诗二十四首等为代表,这些诗传达出士人在农村劳动生活的甘苦感受,非常真切。而苏辙则是众多田园诗人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充满了生活气息,是对真实的田园生活的描绘,能反映出当时农耕文明的特征。二、作家作品1. 苏辙介绍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
7、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2. 苏辙评价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主要成就编辑政治苏辙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以钱贷
8、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王安石听后,亦颇觉有理。宋哲宗初年“元祐更化”,苏辙在京师,多所论议。当时司马光变熙宁之法,废除雇役法,恢复差役法,苏辙极言不可。他的这类政治主张,与其兄苏轼基本相同。宋史称其“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3.作品评价(1)政论。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他在历代论引中说:“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他虽自称“其学出于孟子”,而实则“遍观乎百家”。在历代论中多论古
9、今得失成败,又撰有古史,用意亦在于此。苏辙对于前辈学人,亦尊韩、欧,政治思想,亦近于欧。但韩、欧辟佛道,而苏辙不然。苏辙的文章,与父兄并称当代大家。与父兄相比,虽有所不及,但亦自有特点。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三篇,纵谈天下大事,论断相当确切。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财”,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苏辙史论的代表作品是历代论,有些篇章是写得很有特点的。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2)诗赋。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
10、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早年的作品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写得洒脱自然,颇见个性特点。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又如晚年所作游西湖云:“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
11、。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宋史称其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认为他的高超大致和苏轼相近。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4.后人评价王辟之: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杨庆远: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厚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张鹏翮: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朱轼:辙自熙宁以前,滞于
12、小官。及元祐之朝,耆旧居职,未及有所施用。至绍圣,而世变不胜言矣,其斥调停、论绍述之非,有味乎其言之也。平居澹然无营,至引当否、商是非,直言抗论,无所回挠,斯可尚也已。朱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自我检测 1.划分诗歌的朗读节拍。欲 收 新 麦 继 陈 谷,赖 有 诸 孙 替 老人。闭 廪 归 来 真 了 事,赋 诗 怜 汝 足 精 神。明确:二二三节拍划分。2.背诵全诗。自主探究1.本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苏辙存诗作为数也不少,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意境闲澹,情趣悠远。 文氏
13、外孙入村收麦即写于这一时期,他与家人也要亲自操持农事,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关注。2.对照注释疏通诗意。明确:诗的首联点明,在农忙时分外孙赶来帮助收割;颔联描写天气状况,淫雨停止,日头晴朗,正是抢收的大好时机;颈联从做饼沽酒饷田这一侧面,反映了劳动的繁忙程度;尾联对操劳农事后仍舞文弄墨的外孙表达了无限的怜爱之情。作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表现了宋代士子亲历农桑的行为,很有典型意义。3.体味本诗“朴素自然”的诗风明确:(1) 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首先表现为诗歌情感上的朴实自然,摒弃矫情,不饰雕琢,全然出自本心,合乎本性。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完全就是一幅农村农事图景的刻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没有雕琢之感觉
14、。(2)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还与其朴实无华和清新自然的诗歌语言有关。如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再如“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诗中大饼入诗或为苏辙首创。”生活之语的大量入诗,增添了苏辙闲居颖昌时期诗歌语言的诙谐之趣,同时也体现出宋代文学通俗化的转变趋势。(3) 其次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还体现在其诗歌艺术表现上的信手拈来,无雕琢巧饰,明白如话,自然天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三夜阴霾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醅劳苦辛。”诗句明白如话,天然自成。2.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中课
15、文。新课改后,教材在高一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是苏辙的一首七言律诗,反映诗人田园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生活气息。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词的意义,背诵课文2.领会诗歌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3.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诗歌的艺术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宋代田园诗
16、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田园生活乐趣。2.领会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课前准备高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佳,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对律诗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对其表现手法了解很少,这需要在课前做好预习。教学过程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背景知识(一)关于田园诗鲁迅先生曾说:“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事实并非如此。清人叶燮早己指出,宋代是
17、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田园诗为例,这种诗歌类型就是在唐代以后继续发展,到宋代呈现出繁荣昌盛之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即有学者撰文指出:东晋陶渊明正式开创了田园诗,并将其推向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王、孟式的田园牧歌与元、白式的悯农哀歌,从多方面描绘出当时农业社会的面貌,构成田园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宋代则是田园诗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宋代田园诗是中国田园诗的高峰,对后世的田园诗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田园诗的发展与繁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田园诗的创作群体庞大。据笔者粗略统计,两宋有近五百位诗人创作过田园诗,作者数量远多于晋唐时期。第二、田园诗的数量激增。宋代诗人的个体创作数量普遍
18、多于晋唐诗人。从总量上看,宋代田园诗的总数突破四千首,远远大于晋唐时期田园诗的总和。第三、田园诗的表现领域有很大的拓展,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巨细不遗,手法细腻;农事题材和农民生活题材在宋诗中异军突起,使得宋代田园诗反映农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晋唐的作品。第四,宋代田园诗的体式大备,它们不仅采用了较为传统的五古体、七律体、七绝体,以往田园诗中从未用过的楚辞体、集句体、禽言体、药名体等也频繁出现。第五,宋代涌现出以范成大、杨万里、陆游为代表的一流田园诗人,为田园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宋代田园诗的成就不可低估,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二)创作背景历史的车轮驶入十世纪中叶,一个崭新的朝
19、代建立了,田园诗也随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对前人反复表现过的农事题材,宋代的诗人流露出推陈出新的自信,他们利用历史提供的契机,使这一传统题材焕发出异样的光彩。士人劳作题材在宋代田园诗中的推陈出新.宋代田园诗对陶诗开创的躬耕题材有所继承。不过,宋代田园诗并非简单重复前作,它们为士人劳作题材增添了一种新内涵,即着重表现了封建租佃经济制度下,地主阶级对农业生产的特殊关注,以及他们操持农事的感受。唐末宋初,封建经济制度完成了从庄园农奴制向封建租佃制的转变,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像有的学者所说:“在地主阶级方面,南北朝以来通过荫庇制直接控制大量部曲、佃客的士族门阀,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
20、的,是通过租佃制对客户进行剥削的官户和乡户地主。他们与士族门阀相比较,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不能直接控制劳动者;第二,不能牢固地保持其经济、政治地位。因而,他们也就不能像士族门阀那样,完全过寄生生活。他们必须过问生产,关心国事。”1101从身份上看,宋代的诗人许多都是“官户”或“乡户”地主,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平时租给农民耕种,但在下种、收获、收租的时候则经常亲自擎划、督促指导。北宋中后期还有少量田园诗表现了诗人在农村的躬耕生活,以曾巩喜晴赴田中、田中作,苏辙泉城田舍、将筑南屋借功田家、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李之仪路西田舍示虞孙小诗二十四首等为代表,这些诗传达出士人在农村劳动
21、生活的甘苦感受,非常真切。而苏辙则是众多田园诗人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充满了生活气息,是对真实的田园生活的描绘,能反映出当时农耕文明的特征。二、作家作品1. 苏辙介绍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
22、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2. 苏辙评价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主要成就编辑政治苏辙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
23、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王安石听后,亦颇觉有理。宋哲宗初年“元祐更化”,苏辙在京师,多所论议。当时司马光变熙宁之法,废除雇役法,恢复差役法,苏辙极言不可。他的这类政治主张,与其兄苏轼基本相同。宋史称其“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劣于其兄。”3.作品评价(1)政论。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他在历代论引中说:“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他虽自称“其学出于孟子”,而实则“遍观乎百家”。在历代论中多论古今得失成败,又撰有古史,用意亦在于此。苏辙对于前辈学人,亦尊韩、欧,政治思想,亦近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一语文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同步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