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病例讨论课件.ppt
《肝豆状核变性病例讨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豆状核变性病例讨论课件.ppt(7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病例讨论 患者男,22岁,以“写字潦草进行性加重12月,言语不清进行性加重8月”为主诉于2015年1月14日入院。入院12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长时间写字后出现字迹潦草,尚能辨认,未在意,8月前家人发现其言语含糊,但尚能听清,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3月前发现写字时间较长时字迹潦草较前明显,且字体变小,现言语明显含糊不清,家人有时难以分辨,且近期偶有双下肢强力运动时出现肌束颤动,今为求诊治来我院,门诊行头颅MRI示:脑桥、中脑、双侧壳核长T2信号,遂收住我科。病例讨论病例讨论 入院查体:BP 110/68mmHg,心、肺、腹检查无明显异常。双眼角膜边缘色素沉积环。神经系统专科检查:神志清,构音障碍,高
2、级智能活动基本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光反射灵敏,双侧额纹、眼裂、鼻唇沟对称,声音无嘶哑,饮水无呛咳,吞咽无困难,咽反射存在,伸舌居中,舌肌震颤。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小写征阳性,指鼻试验准,跟膝胫试验稳,Romberg征阴性。双侧感觉检查无异常。双侧反射对称,双侧病理反射阴性。颈软,Kernig征阴性,Brudzinski征阴性。病例讨论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检查,眼底照相示角膜K-F环,铜蓝蛋白:6.9mg/dL(15.0-30.0mg/dL),24小时尿铜含量:215.6 ug/24尿(15.0-60.0)。肝胆胰 脾 彩 超:肝 实 质 结 构 增 粗,门 静 脉 稍 宽
3、(13mm),胆囊壁毛糙。肝功能:总胆红素 19.0 umol/L;直接胆红素 6.8 umol/L;间接胆红素 12.2 umol/L;总蛋白 63.6 g/L;白蛋白 42.1 g/L;球蛋白 21.5 g/L;白球比 1.96;谷丙转氨酶 12 U/L;谷草转氨酶 17 U/L;谷草/谷丙 1.42。行“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诊断,给予青霉胺片驱铜治疗1月后,言语较前清晰,写字潦草较前改善,结合患者及直系亲属肝豆状核变性基因检测结果明确诊断。肝豆状核变性(HLD)威尔逊病(WD)概 述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名wilson病(WD
4、),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致病基因ATP7B定位于染色体13q14.3,编码一种铜转运P型ATP酶。ATP7B基因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引致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引起进行性加重的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肾损害及角膜色素(Kayser-Flescher ring,K-F)环等。我国较多见,是至今少数几种可治疗的神经遗传病之一。病因及发病机制WD基因ATP7B定位于13q14.3,80kb,21外显子/20内含子,1411aa,细胞膜铜转运P型-ATP酶。迄今为止,
5、WD基因突变类型超过200种,其中大多数是错义突变或无义突变,其中东方人群的突变热区为8号外显子,主要是Arg778Leu和Arg778Gly;而西方人的突变热区是14号外显子,为His1069Gln。病因及发病机制WD蛋白是重金属转运P型-ATP酶家族中的一员,具有高度的进化保守性,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肾脏中,主要功能是铜转运,部分或全部功能丧失,不能将多余铜离子从细胞内转运出去,使铜离子在特定器官和组织沉积致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肝细胞高尔基复合体铜蓝蛋白脑、肾、角膜铜 与白蛋白结合 经P型铜转运ATP酶入血与2球蛋白结合病 理肝脏:外表及切面可见大小不等结节或假小叶,颇似坏死后肝硬化,肝细胞脂肪
6、变性,含铜颗粒。电镜下可见肝细胞内线粒体致密、线粒体嵴消失及粗面内质网断裂等。病 理脑:主要累及纹状体的壳核和苍白球。并可广泛累及大脑的灰质和白质、尾状核、丘脑、小脑及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形态学:大脑半球有不同程度萎缩,壳核和苍白球的体积缩小,软化及空腔形成。组织学:病变部位的神经细胞数目减少、退变、坏死,神经胶质细胞大量增生、体积增大,严重者可见继发性脱髓鞘反应。病 理角膜:角膜边缘后弹力层及内皮细胞质内可见棕黄色细小铜颗粒沉积,严重者角膜中央区及间质细胞中也可见到。临床表现按临床症状可分为肝型、脑型、其他类型及混合型。临床表现本病大多在10-25岁间出现症状,男稍多于女,同胞中常
7、有同病患者。一般病起缓渐,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肝型:肝病首发,平均年龄为11.4岁;脑型:脑症状首发。平均年龄18.9岁;精神型:平均年龄20-25岁;晚发型在40-60岁发病。其他:少数病例以急性溶血性贫血、皮下出血、软骨病、关节炎、肌痛、皮肤色素沉着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肝脏症状:大约80%患者发生肝脏症状,尤其是亚洲患者。儿童期患者常以肝病为首发症状,成人患者可追索到“肝炎”病史。开始常出现非特异性慢性肝损害症状如疲乏、食欲不振、发热等。以后渐可出现肝区痛、肝脏肿大、质较硬而有触痛。肝脏损害逐渐加重可出现肝硬化症状,脾脏肿大,脾功亢进,腹水,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及肝昏迷等。少数患者表现为无症状的
8、肝脾肿大、或仅有转氨酶持续升高而无任何肝症状。此外,因肝脏损害使体内激素代谢发生改变,导致内分泌紊乱,患者可出现青春期延迟、闭经、流产、男子乳房发育等。临床表现神经系统症状:常以细微的震颤、轻微的言语不清或动作缓慢为其首发症状,以后逐渐加重并相继出现新的症状。典型者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强直性增高,运动缓慢,面具样脸,语言低沉含糊,流涎,咀嚼和吞咽常有困难。不自主动作以震颤最多见(扑翼样震颤),常在活动时明显,严重者除肢体外头部及躯干均可波及、此外也可有扭转痉挛、舞蹈样动作和手足徐动症等。精神症状以情感不稳和智能障碍较多见,严重者面无表情,口常张开、智力衰退。少数可有腱反射亢进和
9、锥体束征,有的可出现癫痫样发作。临床表现精神症状:WD患者大约10%-51%发生精神症状,因其精神症状并无特异性,以引起误诊,尤其是以精神症状为首发或精神症状突出的病例。约20%患者在确诊WD之前按各种精神病治疗。精神症状主要表现情感障碍,如无故哭笑,抑郁或欣快,幼稚动作,攻击行为或妄想等。不少患者有认知功能障碍。WD患者的精神症状有时持续很久,虽经祛铜治疗也无明显效果。晚期可有痴呆。临床表现眼部损害:角膜色素环(K-F环)为存在于患者角膜边缘的宽约1-3mm左右的棕黄或绿褐色色素环,用裂隙灯检查可见细微的色素颗粒沉积,绝大多数见于双眼,个别见于单眼。K-F环并非WD所特有,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
10、及新生儿胆汁淤积也可出现;肝型中仅44-62%出现K-F环,约95%脑型中可检出,而7岁以下患儿通常不存在K-F环。其他眼科表现如色素沉积在晶状体囊壁时可出现向日葵白内障,少数患者出现晶状体混浊、暗适应下降及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等。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铜代谢相关的生化检查: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降低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之一,但血清铜蓝蛋白值与病情、病程及驱铜治疗效果无关。24小时尿铜是本病的显著生化异常之一,故有助于诊断;亦可用作随诊D-青霉胺治疗效果以及估算体内含铜量的参考指标。肝铜正常含量为1555g/g干重,未经治疗的Wilson病达2503000g/g干重,250 g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肝豆状核 变性 病例 讨论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