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精品文稿.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精品文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精品文稿.ppt(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第1页,本讲稿共54页目目 录录n实验一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 n实验二实验二 典型系统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典型系统瞬态响应和稳定性 n实验三实验三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 n实验四实验四 线性连续系统校正线性连续系统校正 n实验五实验五 采样系统分析采样系统分析 n附附:实验系统介绍实验系统介绍 第2页,本讲稿共54页 返回返回实验实验一一 典型环节模拟研究典型环节模拟研究本实验为验证性实验一、实验目的一、实验目的1、学习构成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了解电路参数对环节特性影响。2、熟悉各种典型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3、学习典型环节阶跃响应的测量方法,
2、并学会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二、实验设备二、实验设备 PC机一台,TDN-AC系列教学实验系统。第3页,本讲稿共54页典型环节名称典型环节名称 方块图方块图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比例(P)积分(I)比例积分(PI)返回返回三实验原理及电路三实验原理及电路下面列出了各典型环节的方框图、传递函数、模拟电路图、阶跃响应,实验前应熟悉了解。1、各环节的方块图及传递、各环节的方块图及传递第4页,本讲稿共54页比例微分(PD)惯性环节(T)比例积分微分(PID)第5页,本讲稿共54页各典型环节名称模拟电路图输出响应比例(P)U0(t)=K(t0)其中K=R1/R0 积分(I)U0(t)=(t0)
3、其中T=R0C 比例积分(PI)U0(t)=(t0)其K=R1/R0,T=R1C返回返回2、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及输出响应、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及输出响应第6页,本讲稿共54页比例微分(PD)U0(t)=KT(t)+K其中(t)为单位脉冲函数惯性环节(T)U0(t)=K(1-e-t/T)其中K=R1/R0,T=R1C比例积分微分(PID)其中(t)为单位脉冲函数Kp=R1/R0;Ti=R0C1Td=R1R2C2/R0第7页,本讲稿共54页四、实验内容及步骤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观测比例、积分、比例积分、比例微分和惯性环节的阶跃响应、观测比例、积分、比例积分、比例微分和惯性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4、。曲线。(1)实验接线准备:使运放处于工作状态。将信号源单元(U1SG)的ST端(插针)与+5V端(插针)用“短路块”短接,使模拟电路中的场效应管(3DJ6)夹断,这时运放处于工作状态阶跃信号的产生;电路可采用图1-1所示电路,它由“单脉冲单元”(U13SP)及“电位器单元”(U14P)组成。具体线路形成:在U13SP单元中,将H1与+5V插针用“短路块”短接,H2插针用排线接至U14P单元的X插针;在U14P单元中,将Z插针和GND插针用“短路块”短接,最后由插座的Y端输出信号。以后实现再用到阶跃信号时,方法同上,不再累赘。第8页,本讲稿共54页第9页,本讲稿共54页(2)实验操作 按2中的
5、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将线接好(先按比例,PID先不接)。将模拟电路输入端(Ui)与阶跃信号的输出端Y相联接;模拟电路的输出端(U0)接至示波器。按下按钮(或松平按扭)H时,用示波器观测输出端U0(t)的实际响应曲线,且将结果记下。改变比例参数,重新观测结果。同理得出积分、比例积分、比例微分和惯性环节的实际响应曲线,它们的理想曲线和实际响应曲线见表1-1。2、观察、观察PID环节的响应曲线环节的响应曲线 此时Ui采用U1SG单元的周期性方波信号(U1单元的ST的插针改为与S插针用“短路块”短接,S11波段开关置与“阶跃信号”档,“OUT”端的输出电压即为阶跃信号电压,信号周期由波段开关S12与
6、电位器W11调节,信号幅值由电位器W12调节。以信号幅值小、信号周期较长比较适宜)。参照2中的PID模拟电路图,将PID环节搭接好。第10页,本讲稿共54页将中产生的周期性方波加到PID环节的输入端(Ui),用示波器观测PID的输出端(U0),改变电路参数,重新观察并记录。第11页,本讲稿共54页实验二实验二 典型系统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典型系统瞬态响应和稳定性本实验为验证性实验一、实验目的一、实验目的1、熟悉有关二阶系统的特性和模拟仿真方法。2、研究二阶系统的两个重要参数阻尼比和无阻尼自然频率n对过渡过程的影响。3、研究二阶对象的三种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4、熟悉劳斯判据,用劳斯判据
7、对三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二、实验设备二、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N-AC系列教学实验系统。第12页,本讲稿共54页三、实验原理及电路三、实验原理及电路返回返回 1、典型二阶系统、典型二阶系统典型二阶系统的方块图及传递函数图2-1是典型二阶系统原理方块图,其中T0=1s,T1=0.1s,K1分别为10、5、2、1。第13页,本讲稿共54页第14页,本讲稿共54页图2-2第15页,本讲稿共54页2、典型三阶系统、典型三阶系统典型三阶系统的方块图:见图2-3。第16页,本讲稿共54页模拟电路图:见图2-4。返回返回图2-4第17页,本讲稿共54页开环传递函数为:(其中K=500/R)系统的特征方程
8、为1+G(S)H(S)=0即S3+12S2+20S+20K=0由Routh判据得:0K41.7K系统稳定K=12,即R=41.7K系统临界稳定K12,即R41.7K系统不稳定第18页,本讲稿共54页四、实验内容和步骤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准备准备 将“信号源单元”(U1SG)的ST插针和+5V插针用“短路块”短接,使运算放大器反馈网络上的场效应管3DJ6夹断。2阶跃信号的产生阶跃信号的产生 见实验一中的阶跃信号的产生。将阶跃信号加至输入端,调节单次阶跃单元中的电位器,按动按钮,用示波器观察阶跃信号,使其幅值为3V。3典型二阶系统瞬态性能指标的测试典型二阶系统瞬态性能指标的测试 按图2-2接线,R
9、=10K。用示波器观察系统阶跃响应C(t),测量并记录超调量%,峰值时间和调节时间。记录表1中。第19页,本讲稿共54页分别按R=20K;40K;100K改变系统开环增益,观察相应的阶跃响应C(t),测量并记录性能指标(%)、tp和tS,及系统的稳定性。并记录测量值和计算值(实验前必须按公式计算出)进行比较。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1中。第20页,本讲稿共54页表1第21页,本讲稿共54页PLC实验系统接线提示1交通显示装置模型交通灯插孔TL1TL3为一组,TL4TL6为一组,其中 交通灯插孔TL1:绿灯 交通灯插孔TL2:黄灯 交通灯插孔TL3:红灯 交通灯插孔TL4:绿灯 交通灯插孔TL5:黄灯
10、 交通灯插孔TL6:红灯第22页,本讲稿共54页四、实验仪器与设备1、EL-PLC-型可编程控制器实验系统2、EL-PLC-型可编程控制器实验系统3、计算机4、FX-20P-E编程器返回返回第23页,本讲稿共54页实验四实验四 传输实验传输实验(本实验为设计性实验)第24页,本讲稿共54页一、实验目的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PLC控制传动控制系统的方法;2、熟悉PLC编程技巧及程序调试方法。训练解决工程实际控制问题的能力。3、掌握传输控制技巧。第25页,本讲稿共54页二设计要求用PLC构成传动控制系统,具体要求如下:(1)按启动按钮后,给出YS1信号,打开出料仓;(2)检测各工位,在工位1时,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动控制 原理 实验 精品 文稿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