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与管理ppt精品文稿.ppt
《群体心理与管理ppt精品文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体心理与管理ppt精品文稿.ppt(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群体心理与管理ppt第1页,本讲稿共75页【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了解群体的含义,认识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特征;理解群体动力学理论基本含义;明确群体规范、群体压力和凝聚力的基本内容;掌握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及其改善的方法;认识群体冲突的产生及其后果,掌握群体沟通的方法和途径。第2页,本讲稿共75页三个尼姑三个尼姑 三个尼姑在破落的庙宇里相遇。“这个庙为什么一片荒废凄凉呢?”甲尼姑触景随口提出这个问题。“一定是尼姑不虔诚,所以诸神不灵。”乙尼姑说。“一定是尼姑不勤劳,所以庙才不修。”丙尼姑说。“一定是尼姑不敬谨,所以信徒不多。”甲尼姑说。三人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决定留下来各尽所能,看看能不
2、能够成功地拯救此庙。于是甲尼姑恭谨化缘招呼,乙尼姑诵经礼佛,丙尼姑殷勤打扫。果然香火渐盛,朝拜的信徒络绎而来,而原来的庙宇也再度恢复鼎盛兴旺的旧观。“都是因为我四处化缘,所以信徒大增。”甲尼姑说。“都是因为我虔心礼佛,所以菩萨才显灵。”乙尼姑说。“都是因为我勤加整理,所以庙宇焕然一新。”丙尼姑说。三人为此日夜争执不休,庙里的盛况从此又一落千丈。分道扬镳后,她们总算得到一致的结论:这庙之所以荒废,既非尼姑不虔诚,也不是尼姑不勤劳,更非尼姑不敬谨,而是尼姑不和睦。分析启示分析启示:一个人力量只能获得小的成功,一个团队力量才能获得大的成功。在一个群体中,合作是最重要的。趣味导读 第3页,本讲稿共75
3、页群体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人们总是通过属于一定的群体而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它也是个体实现理想、抱负,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个体、群体、组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把组织看作一个系统,那么群体便是构成这个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个体则是群体的构成元素。因而,对群体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研究,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第4页,本讲稿共75页8.1 群体心理概述第一节 群体概述一、群体的概念 在组织管理中,所谓群体是一个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是成员之间,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利益,通过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并根据一定的社会规范而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群体对人的要求。(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群体成
4、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有共同的目标。第5页,本讲稿共75页二、群体的分类按群体是否存在,可分为实际群体和假设群体。按群体构成原则,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按群体的结合程度可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按群体规模大小,可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第6页,本讲稿共75页三、群体心理效应从众服从社会助长社会抑制社会堕化第7页,本讲稿共75页(一)从众 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之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第8页,本讲稿共75页第9页,本讲稿共75页从众行为有表面反应和内心反应口服心服口服心不服心服口不服口不服心也不服第10页,本讲稿共75页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5、情景因素 (群体团结)个人因素(个人智力较差、情绪不稳定、自信心不足)第11页,本讲稿共75页(二)服从 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做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明确的要求之下而发生,是被动的。来源:有一定组织的群体规范。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第12页,本讲稿共75页第13页,本讲稿共75页(三)社会助长 个体活动效率因群体中其他的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第14页,本讲稿共75页第15页,本讲稿共75页(四)社会抑制 个体效率活动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抑制或者减弱的现象。案例:监考第16页,本讲稿共75页(五)社会堕化 又称“社会性磨洋工”,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工作时比自
6、己单独工作付出的努力更少的倾向。案例:三个和尚的故事第17页,本讲稿共75页为什么人们会加入群体为什么人们会加入群体安全需要 通过加入一个群体,个体能够减小独处时的不安全感。个体加入到一个群体之后,会感到自己更有力量,自我怀疑会减少,在威胁面前更有韧性。地位需要 加入一个被别人认为是很重要的群体中,个体能够得到被别人承认的满足感。自尊需要 群体能使其成员觉得自己活得很有价值。也就是说,群体成员的身份除了能够使群体外面的人认识到群体成员的地位之外,还能够使群体成员自己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情感需要 群体可以满足其成员的社交需要,人们往往会在群体成员的相互作用中感受到满足。对许多人来说,这种工作中
7、的人际相互作用是他们满足情感需要的最基本的途径。权力需要 权力需要是单个人无法实现的,只有在群体活动中才能实现。实现目标的需要 有时,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目标需要多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集合众人的智慧、力量。在这种时候,主管人员就要依赖正式群体来完成目标。资料来源:高树军,管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5。补充阅读材料8-1 第18页,本讲稿共75页 人们常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答:这是常见的社会助长作用的结果,也有异性吸引的成分。小思考 第19页,本讲稿共75页 “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系统观中1+12是什么原因?答:这都是群体效应,共做优于独做的缘故。小思考8-3 第20页,本讲稿共
8、75页五、群体的规范、压力和凝聚力群体的规范、压力和凝聚力,从总体上看属于群体内部的互动行为,而对这个问题研究最著名的是美国心理学勒温及所提出的“群体动力学”理论。为此,我们先来了解“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本内涵。第21页,本讲稿共75页 (一)群体动力学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根据物理学中的磁场理论对群体内部的互动行为进行研究,提出了“群体动力学”理论。该理论阐明了群体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认为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中发生的,个体行为是个体与环境(包括群体)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群体行为则是在群体动力影响下的个体行为的总和。勒温提出了著名的行为公
9、式:B=F(PE)其中:B是行为,P是个人的内部力场,E是环境力场,F是函数。这说明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群体动力学的观点认为。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总和,而是超越这种组合的有机体。群体对个体能产生巨大影响,个体在群体中会产生不同于个体在单独环境中的行为反应效果。推动人采取某一行动的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内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主要包括群体规范、压力、凝聚力等所有影响群体发展变化的力量。第22页,本讲稿共75页 (二)群体规范1)群体规范的形成群体规范是群体每一个成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种统一成员行为观念的一系列约定俗成的标准体系,是一种内化了的心理行为尺度。群体规范不同于组织的
10、各种规章制度,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群体规范为多数人接受并公认,影响和规定着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第23页,本讲稿共75页形成过程 探索形成定型三个阶段。第24页,本讲稿共75页 2)群体规范的作用群体规范一经形成,便会对群体的所有成员发生影响和制约作用。第25页,本讲稿共75页首先,群体规范成为维系群体行为的无形力量。其次,群体规范成为评价群体成员行为的标尺。第三,群体规范成为群体成员行为的动力。第四,群体规范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第26页,本讲稿共75页(三)群体压力群体规范会形成一种群体的压力,对群体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压力不是
11、来自上级的明文规定,而是多数人的一致看法和意见影响个人的反应。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需要他人精神上的支持,需要避免孤独寂寞的环境,才能真正表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才能,而这些需要靠群体来满足。人既然需要加入到群体中去,则必然要受到某种限制,即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第27页,本讲稿共75页第28页,本讲稿共75页 群体压力的意义表现在:致使成员采取共同一致的行为。在群体压力下,有些人仍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刺激群体在各方面进行自我检查和反省。第29页,本讲稿共75页(五)群体的凝聚力1)群体凝聚力的概念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其具体表现是对群体忠诚,
12、成员间有“我们的”感情、有相互合作的亲情、有一致的价值观念和相近的心理感受等等。群体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增强群体效能、实现群体目标的重要条件,而且是群体能否存续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群体丧失了凝聚力,不再能吸引它的成员,那么它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第30页,本讲稿共75页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群体凝聚力的高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成员的同质性。规模的大小。外部影响(外部竞争)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群体的地位。目标的达成。信息的沟通。领导方式。过去的经验第31页,本讲稿共75页高凝聚力群体的特征高凝聚力群体的特征高凝聚力的群体主要有以下特征:1)群体成员间意见沟通畅通,信息传递快,上下
13、左右互相了解,而不是各自为政,老死不相往来。2)群体气氛民主,生动活泼,人们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有压抑感。3)群体成员的归属感强,安心在本群体工作,并以此为自豪,而不是“能人思飞”,跳槽现象屡屡不断。4)群体成员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愿意参加群体的各项活动,主动寻求责任,出勤率高。5)群体的各个成员都喜欢其他成员,愿同他们一起工作,关系和谐。6)群体可以帮助个体达到个人独自达不到的目标,为个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7)群体成员都关心群体,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资料来源:高树军,管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5。补充阅读材料8-2 第32页,本讲稿共75页(六)群体士气指群体所具有的一种高
14、昂意志状态以及完成任务具有的积极进取的态度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影响因素:鼓励方式 管理者的品质和风格 群体人际关系第33页,本讲稿共75页第34页,本讲稿共75页第二节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含义人际关系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心理关系。第35页,本讲稿共75页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影响群体士气与凝聚力。人际关系影响群体和组织的工作效率。第36页,本讲稿共75页 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一)时空距离1.距离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适当“刺猬法则”2.交往频率 一般来说
15、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融洽关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久聚难为别,频来亲也疏”第37页,本讲稿共75页(二)个人特征1.仪表和外貌第38页,本讲稿共75页2.能力与个性品质第39页,本讲稿共75页3.相似性与互补性(1)相似性 志同道合(2)互补性对大学生恋爱的调查中发现,对短期伴侣来说,推动人际关系吸引力的动力主要是相似的价值观,而驱动长期伴侣发展的动力,则主要是需要的互补性。第40页,本讲稿共75页我们组织群体中存在着“裙带关系”,对管理有何影响?答:往往影响管理的公平、公正和人们的看法,处理得好也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小思考8-4 第41页,本讲稿共75页 三、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人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群体 心理 管理 ppt 精品 文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