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油藏工程设计必备.pdf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油藏工程设计必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油藏工程设计必备.pdf(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2 章油田地质1.1 概况1.1.1 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概况A 区块位于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M 县,工区地表为草原戈壁,地面较平坦,植被稀少,地面海拔 70m270m;区块内地下水埋藏较深,浅层无地下水 分布。工区温差悬殊,夏季干热,最高气温可达 40以上;冬季寒冷,最低气 温可达-40以下。区内年平均降水量小于 200mm,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工区 15 公里外有发电厂,25 公里范围内有一个中型凝析气藏投入开发。1.2 区域地质1.2.1 区域构造位置A 区块俯瞰呈三角形,两边为断层边界,一边存在边水,储层向东南方向下倾,倾角 5.8,层内存在夹层。区块顶部构造图如图1-1 所示,剖面
2、图如图 1-2 所示。图 2.1 A断块顶面构造图图 2.2A 断块油藏剖面图1.3 基础资料简况1.3.1钻井资料(1)本区已有三口探井,无评价井。(2)本区三口探井进尺分别如下:D1 井累计进尺 1440 米,D2 井累计进尺 1415 米,D3 井累计进尺 1330 米,三口井累计进尺4285 米,取芯情况不明。1.3.2测井资料该区块目前给出了三口探井的资料,其中只有D1 井有测井资料。(1)本次对区内 D1 井进行了CAL(井径)测井、DEN 密度测井、DT(声波时差)测井、GR(伽马)测井、Rd(深侧向)、Rs(浅侧向)共 6 项测井数据(2)环境校正和标准化本次数据已进行前期处理
3、,不再进行赘述。(3)探井基础数据及部分测井解释结果如下表1-1 所示。表 2.1 探井基础数据井名井别X 坐标Y 坐标.30地 面 海拔 m264.5补 心 高m4.5补 心 海拔 m269完 钻 深度 m1440D1直井.68D2直井.42.73191.4D3表 2.2 A断块部分测井解释结果(1)D1 井P2D2 井P1-2P2D3 井P1P2表 2.3 A断块部分测井解释结果(2)小层名称有效厚度 m10-3m3平均含油饱和度%平均孔隙度%平均渗透率小层名称井底横坐标.68井底纵坐标顶面深度 m底面深度 m4.62.719680.814151330直井.29.8878.1P1.3013
4、871410.5.68.301413.91423.9P1-1.42.731360.61371.6.42.731373.81384.6.42.731386.91396.9.29.881288.81308.9.29.881312.31322.4D1 井P1P2D2 井P1-1P1-2P2D3 井P1P2平均21.58.69.49.78.120.14.722.721.222.422.320.821.620.121.61570.3720.21340.61270.8580.7880.9400.8966.373.258.071.568.758.463.153.263.73(4)测井系列统计表如下:表 2.
5、4 测井系列统计表岩性测井系列CAL表 2.5 测井系列解释表(1)GR孔隙度测井系列DENDT电阻率测井系列RdRs顶面深度m底面深度m有效厚度mGR48.23-71.52P113871410.521.556.74-86.07P21413.91423.98.6表 2.6 测井系列解释表(2)CAL9.28-10.828.96-9.4184.58-110.0395.97-111.152.42-2.672.27-2.486.38-20.236.72-25.966.94-24.758.43-30.68DTDENRsRd1.3.3 分析化验资料本次分析取样共进行了岩心常规分析,储层敏感性分析,储层流
6、体分析三个大项,分析项目表如下:表 2.7分析及取样项目表分析项目地区井号检测项目送检数目岩性描述孔隙度/%水平渗透率/10 m垂直渗透率/10 m-32-32岩心常规分析A 断块D3 井含水饱和度/%含油饱和度/%碳酸盐含量/%岩石密度/g/cm325储层敏感性分析A 断块D3 井覆压下岩石孔渗检测储层盐敏性评价储层水速敏评价水敏感性评价酸、碱敏感性评价4A 断块未知油藏原油及天然气性质分析地层水分析未知储层流体分析1.3.4 测试、试采与先导试验材料该区块尚未正式投入开发,仅对 D1 井 P1 层以及 D2 井 P2 层进行了试油,试油期间通过自喷及直接泵抽采油。D1 井 P1 层在 20
7、10 年 8 月 12 日进行射孔,8 月 14 日开始采油,自喷采油进行了 5 天后停止。2010 年 8 月 22 日开始进行机抽采油,试采进行了 19 天后停止,累计采油 300t(图 2.3)。5图 2.3 D1 井 P1 层试油曲线D2 井 P2 层在 2010 年 6 月 14 日进行射孔,6 月 18 日开始采油,自喷采油进行了 9 天后停止。2010 年 7 月 2 日开始进行螺杆泵采油,试采进行了12 天后停止,累计采油 32t(图 2.4)。图 2.4 D2 井 P2 层试油曲线2 油藏地质特征2.1 构造特征由 A 断块油藏顶面构造图 1.1 和油藏剖面图 1.2 可以看
8、出:该油藏受到沿北东-南西走向和北西-南东走向正断层的控制。目的储层位于断层下盘,向东南方向下倾,倾角5.8,北东-南西走向的断层发育较晚,北西-南东走向的断层被其切割,而在该区域上形成了被两个断层切割的单斜构造,这两个断层作为良好的遮挡物,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条件。2.2 储层特征2.2.1 储层岩性-含油性根据取心井不同岩性的含油特征统计结果,P1 层含油岩性为砾岩、砂砾岩、中砂岩、细砂岩,最好的是砂砾岩和中砂岩,其次是砾岩和细砂岩,钙质砂岩和泥岩为非储集层。P2 层含油岩性为砾岩、砂砾岩、中砂岩和细砂岩,最好的是砾砂岩和细砂岩,钙质砂岩和泥岩为非储集层。见表。表 2.8 P1
9、层油藏岩性与含油性关系统计表岩石名称富含油油浸油斑油迹荧光不含油砾岩砂砾岩中砂岩细砂岩钙质砂岩泥岩总计 m总计 m0.50.51.068.147.774.0421.011.119.718.070.229.083.655.846.240.1515.884.432.931.822.250.6612.0913.297.555.395.7912.2444.2623.54346639.2912.430.6612.24122.82表 2.9 P2 层油藏岩性和含油性关系统计表岩石名称富含油油浸油斑油迹荧光不含油砾岩砂砾岩中砂岩细砂岩钙质砂岩泥岩总计 m总计 m1.340.541.880.7412.744.
10、2117.695.2820.614.3430.230.657.292.763.5914.291.238.170.496.860.6616.751.712.141.745.7311.3411.329.6152.294.9925.270.6611.34104.16综上所述,含油岩性下限可定为细砂岩。7图 2.5 P1 层砂岩分类图图 2.6 P2 层砂岩分类图由 D3 井 X-衍射全岩定量分析可知储层岩石成分主要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和粘土矿物。其中粘土含量平均约为 9.348%,石英平均含量约 58.484%,钾长石平均含量约 11.472%,斜长石平均含量约 20.696%。2.3.2 沉积相
11、由于该区储层以岩屑、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更具有砾岩、中砂岩、粉砂岩、泥岩等,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砂岩储层中具有渗透率低的粉砂岩或泥岩,底部为棕褐色砂砾岩,含砂砾岩,具有碎屑岩支撑砂砾岩相,可以推断为陆相冲积扇扇中亚相的河道和漫流沉积。扇中构成了冲积扇的格架,扇中亚相具有坡度较小,辫状宽浅水道发育的特征,以辫状分支河道和片流沉积为主,垂向层序有四种类型,即正韵律型、反韵律型、完整韵律型及块状序列,以正韵律型为主,岩性序列交替频繁。由 D3 井常规物性分析可以看出 P1 层与 P1 层内均存在正沉积韵律特征。2.3.3 储层空间类型及组合特征a)储层空间类型以粒间空隙为主,储层为细粒及中
12、粒砂岩为主,岩石颗粒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油气储存。b)粘土成分、含量及产状通过对 A 断块储层各小层样品分析,得出各层粘土矿物含量如下表:表 3-1粘土矿物含量统计表粘土矿物含量%层位范围P1平均值范围P2平均值范围合计平均值伊与蒙混层 I/S伊利石I高岭石K12-651-288-6643.421-7648.212-7647.17.22-275.71-286.032.713-6431.08-6631.4绿泥石C6-4716.65-3715.25-4715.5样品个数18567433%7%917%43%伊与蒙混层 I/S伊利石 I高岭石 K绿泥石 CP1层粘土矿物含量分布图P2层粘土矿物含量分布图
13、2.3.4 储层物性6%31%48%伊与蒙混层 I/S伊利石 I高岭石 K绿泥石 C15%35302520151050渗透率/%渗透率1291.129692.125893.122694.122895.124696.123597.125199.132802.134403.135404.136305.133106.74深度/mP1 层孔隙度分布直方图292827孔隙度/%26252423221314.6 1314.9 1315.6 1316.6 1318.713191322.3 1314.6深度/m渗透率/%P2 层孔隙度分布直方图20001800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
14、20001292 1293 1293 1294 1295 1296 1298 1299 1302 1304 1305 1305 1307深度/mP1 层渗透率分布直方图渗透率/10-3m2渗透率/10-3m2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1314.55 1314.88 1315.63 1316.55 1318.66深度/mP2 层渗透率分布直方图13191322.27 1314.551120001800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20222426孔隙度/%283032P1 层孔隙度与渗透率散点图渗透率/10-3m2渗透率/10-3m21
15、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202122232425孔隙度/%26272829P2 层孔隙度与渗透率散点图2.3.5 储层空间展布及非均质性储层向东南方向下倾,倾角 5.8,平面上呈三角形,以细砂岩为主,砂体侧向连续性好(砂体延伸1200m)。储层的非均质性包括层间非均质、平面非均质性和层内非均质性。(1)层间非均质性一方面是指各油层组之间、沙层之间泥岩隔层的分布变化,另一方面是指砂体在剖面上交互出现的规律性和隔层段之间物性的垂向差异性。由D3 井物性检测及其他部分测井解释可以看出,隔层泥质含量较高,密封程度较好。根据 D3井的岩心常规分析显示 P1 层与 P2 层
16、之间的隔层平均孔隙度为 13.5%,P1 层与P2 层孔隙度为 22.3%30.8%,而且隔层的垂向渗透率也明显低于 P1 与 P2 层,上下层之间孔隙度和渗透率差异性较大,砂层之间的非均质性的规模较大。(2)平面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储层砂体的集合形状、规模、连续性以及储层内各项储集参数的平面变化所引起的非均质性,它直接关系到注入剂的波及效率。根据D1 井、D2 井和 D3 井的部分测井解释可以看出,P1 层与 P2 层平面上厚度变化不大,孔渗性均较好,均质性较好。(3)层内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是指单一油层内部的差异性,侧重于单砂体(主要是厚砂体)内部的差异。注入剂的波及体积不仅受控于
17、曾见和平面非均质性,而且受控于油层内部的垂向差异性。根据地层剖面图及各井的综合资料,由图可以看出,P1 层构成一个复合旋律,由三个正向旋律构成。P2 层大体是一个正旋律,储层的韵律性对于蒸汽驱的蒸汽运移速度、方向均有较大影响,所以在注蒸汽吞吐及蒸汽驱过程中,储层的韵律性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问题。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是开发地质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从微观到宏观不同级次的非均质特征研究,是开发早期进行储层评价、开发层系划分、开发效果和动态预测的基础。储层非均质程度一般用渗透率的非均质参数,即渗透率级差(Kn)、渗透率突进系数(Tk)、渗透率变异系数(Vk)等系数来衡量。如表 2.3表 2.3参数名
18、称渗透率级差(n)渗透率突进系数(Tk)渗透率变异系数(k)率:统计层范围内最小渗透率Tk/K式中,:统计层范围内的最大渗透率Tk公式n/式中,:统计层范围内最大渗透n变 化范围地质意义 n越大,非均质越严重Tk 越大,非均质越严重K:统计层范围内平均渗透率VkkK(Ki K)i 1n2/(n 1)k越k大,非均质越严重Kn 1ni/n式中,k:随机变量 K 的标准偏差n:样品数(1)渗透率级差(n)研究n/(1)13P1 层=1761.810-3 m2,=273.110-3 m2,计算结果得n=6.45。表明非均质性一般。P2 层=1426.510-3 m2,=148.710-3 m2,计算
19、结果得n=9.59。表明非均质性较强。(2)渗透率突进系数(Tk)研究Tk/K(2)P1 层=1761.810-3 m2,K=1044.86210-3 m2,计算结果得 Tk=1.69。表明非均质性一般。P2 层=1426.510-3 m2,K=647.810-3 m2,计算结果得Tk=4.36。表明非均质性较强。(3)渗透率变异系数(k)研究Vkn2kK(Ki K)i 1/(n 1)Kn 1ni/n(3)带入算式中,可以求得 P1 层 Vk=0.44,P2 层 Vk=0.63,P1 层非均质性较弱,P2 层非均质性较强。由以上三个系数均可以看出,P1 层的物性好于 P2 层。P1 应该是该油
20、藏的主要油层。2.3.6 隔夹层特征在 P1 和 P2 之间有一连续的隔层,将 P1 和 P2 分隔开来,隔层岩性为褐灰色油斑泥质粉砂岩,厚度介于 2.2m3.4m 之间,渗透率 210-3m24310-3m2,孔隙度介于 12.9%13.7%,相比于上下储层物性较差,含油不作考虑。在 P1 层 D2 井附近有一物性较差隔层,在剖面上呈透镜状,延伸长度大约为 1.8km,由于其物性较差,严重影响原油开采,在原油开采和驱动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夹层对油藏整体性质的影响。2.3.7 储层综合评价平均厚度/m有效厚度/m21.821.5净厚比平均渗透孔隙度/%度/10-3m3层P1P210.137.133
21、0.92822.21671252.0670.70420.7567.233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出,P1 层的各项指标均优于P2,P1 层物性较好,应作为开采的主要油层,P2 层相对物性较差,但是P1 层中有一夹层,在表中未能反映,P2 层构成一个正韵律,不利于注水或者注蒸汽开采,在设计方案是应该考虑其旋回性。2.4 油气藏类型2.4.1 油气水类型此处贴测井图2.4.2 温度及压力系统2.4.2.1 压力系统根据井史卡地层压力分析结果,将不同井的地层压力在同一个深度-压力曲线上表示(图),可以明显发现无论哪个井的压力曲线均表现出和深度的良好线性关系,与其所处层位并无明显关系,表明储层的 P1 和 P
22、2 处在同一个压力系统,就地层压力而言,划分开发层系时应将 P1 和 P2 划分为同一个层系。16.216D1井压力曲线D2井压力曲线压力/MPa15.815.615.415.21512801300132013401360深度/m1380140014201440图 2.7地层压力与深度曲线图D3井压力曲线对三口探井 P1、P2 和 P3 进行了地层压力测试和饱和压力测试,三口探井地层压力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表 2.10 D1 井压力测试表地地层层试试 压压力力测测井深 m13901391压力 MPa15.115.1115饱饱和和压压力力井深 m13901392压力 MPa7.647.65139
23、2140914161417141915.1215.2615.3215.3315.35141614197.717.74表 2.11 D2 井压力测试表井深(m)压力(MPa)15.5115.5215.6115.78井深(m)压力(MPa)8.0498.0588.1438.165地地层层压压力力测测试试1365136613761396饱饱和和压压力力136513661376139616.09MPa,地层压力明显大于饱和压力,压力梯度为 1.00MPa/100m;地层温度一般为 3549.326,地温梯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油层属正常温度、压力系统油藏,油藏驱动类型为弹性驱和水驱。2.4.2.2 温度
24、系统根据温度梯度资料,温度梯度变化大致分为两段,从井口到200m,主要受地表温度的影响;从200m 到 1400m,温度梯度在0.0214-0.0397/m,温度梯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主要受地温梯度影响,温度逐渐升高,如下表所示表 2.13温度随深度变化表深度m0200400600温度-3.84314.74319.37923.657温度梯度/m0.09290.02320.0214表 2.12 D3 井地层压力测试表地地层层压压力力测测试试井深(m)1292129413161317压力(MPa)15.8715.8916.0816.09井深(m)压力(MPa)8.4118.4288.4678.47
25、6饱饱和和压压力力1292129413161317据该油藏三口探井实测压力、温度资料分析,储层压力一般为 15.1mPa80010001200140028.29334.47841.37749.3260.02320.03090.03450.0397图 2.7 温度-深度关系曲线2.4.3储层流体分析结果2.4.3.1油藏原油及天然气性质(1)脱气原油特性表 2.14 地面脱气原油性质层位P1密度g/cm30.93450粘度mPas凝固点2229.935.4初镏点19117P20.9281788.313.4154图 2.8P1 层地面脱气原油粘度测定结果(2)地层原油(P1 层)样品 PVT 测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石油 工程设计 大赛 油藏 必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