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咏《终南望余雪》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祖咏《终南望余雪》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祖咏终南望余雪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祖咏终南望余雪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注解】、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林表:林梢。、霁色:雨后的阳光。1.这首诗是怎样扣住一个望字写景的?2.林表明霁色极为生动,试加以赏析。答案:1.山上积雪浮荡云端、林表霁色明亮的美景,与城中暮色昏暗、寒气凛冽的景象都是望中所见的。2、林表明霁色一句,描绘雪后初晴,落日的余晖洒在林梢。明字,令人仿佛看到积雪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林表的表字,也用得妙。因为是夕阳,所以只有山顶上树林的末梢才能浴着日光。这一句集中表现了雪晴日出,山上积雪明亮、夺目的特征。阅读练习
2、二:注终南:即终南山,在长安之南。阴岭:终南山的北面,不朝阳,故易于积雪。1简要说说诗句是如何切题的。(4 分)2末句域中增暮寒论者多指为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在言外,请略加阐释。(4 分)参考答案1远望岭上积雪,好象浮在云端;(2 分)林梢上已透出雪后的阳光。作者以此直扣诗题望余雪(2 分)。2由望余雪而想到城里会因而更加寒冷,百姓会遭到寒气的袭击,寄予了诗人的关切。(2 分)雪景虽秀,现实却寒,耐人寻味。(2 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终南望余雪 祖 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王维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
3、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注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当时祖咏并未按照规定写成五言排律,而是只写了四句就交了卷,并 说意思已经完满了。晓箭:拂晓时漏壶中指示时刻的箭。常借指凌晨这段时间。袁安:后汉 书袁安传载,袁安未发迹前,有一年在洛阳遇罕见大雪,人家皆除雪出。可袁安却僵卧在家。雪一直下,他的屋舍早已给雪封住,县令掘雪救之,问他何以不出?答曰:大雪人皆饿,不宜打扰人。翛(xio)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1)这两首诗都是写雪的名作,但作者借写雪抒发的感情却各不相同,他们在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 情感?请简要概括。祖诗:_王诗:_(2)前人多推崇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和洒空深巷静,积
4、素广庭闲这两句写雪景的诗句,请分别进行赏析。参考答案与解析:(1)祖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寒士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慨叹。王诗:这是一首雪中思友的诗篇。前六句写山居的静寂,雪景的清幽,末句表达了作者对雪怀人的情思。(2)前一句:阴字很确切,唯其阴,才有余雪。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 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浮字用得生动、传神,既写出山 高,又写出雪厚。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给人以浮的感觉。后一句:写雪静静地下,此时的街巷是那样的幽静,似乎整个世界都空无
5、人,只有雪在悄悄地下。盐 粒般的雪,洒遍整个庭院。诗句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情调。【韵译】: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赏析:终南望余雪 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
6、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
7、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王士稹在 渔洋诗话 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搜集整理 仅供参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