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古诗词教学_经典古诗词教学_3.docx
《2022古诗词教学_经典古诗词教学_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古诗词教学_经典古诗词教学_3.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古诗词教学_经典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经典古诗词教学”。 闵行发帖人:yugangfa 发表于:2022-04-29 16:15:37 古诗词教学探讨 古诗词教学,仅有“朗读背诵”的教学模式,使诗词失去了本身所拥有的形象感、层次感、朦胧感,久而久之,学生对诗词会产生厌恶之情,只有从诗词意境动身,主动开拓并发掘其特有的美感,才能将诗词教学带入一个豁然开朗的新天地!山水田园诗时,我尤其留意创设氛围,甚至让学生绽开想象。如王维山居秋暝,我一边富有感情地朗读,一边用诗意的语言描绘:秋雨初霁,晚间青山,朗朗的新月透过林间枝桠把月光斑驳地洒
2、落于地面,清莹透彻的泉水在泉道山石上有声或无声地流淌山风吹竹,竹林中走出娉婷且朴实健康的浣衣女;风过荷塘,荷声荷香中轻灵巧巧地漾出一叶渔舟清幽的意境与恬然的心境便传达出来。 嘉定发帖人:寻常巷陌 发表于:2022-05-01 07:47:09 心欲碎,声声催忆当时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教学案例 上海市曹杨二中附属江桥试验中学 周二梅 【案例背景】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文内容适度强化文言诗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充溢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学习文言诗文的过程中,吸取语言精华,提高书面语表达实力。” 古诗文教学现状: 其一,
3、有的不屑于古诗词通解诠释,干脆进行思想情感之分析,致使教学成为空中楼阁,陷入脱离实际的无效之境。其二,“不原大理,唯字是求”,无视诗词整体意境,把词句机械割裂,结果未“得言”而“忘意”。本该独树一帜魅力四射的古诗词教学反而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失却了应有的语文味,被边缘化(弱化)、功利化(应试化)。 学情分析: 由于长期以来教与学受制于应试,老师教法陈旧,以释词背诵为主要教学内容,因而学生学习爱好不浓,对诗词的理解基本属于浅尝辄止类型。但是经过近八年的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并能有感情地背诵一些诗词。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是有深厚的学习爱好的。 文本分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是南宋杰出的
4、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名篇之一。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情。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作者依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验和他矢志复原中原的志向,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生活画面。词中通过创建雄奇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复原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却又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设计理念】 词作音韵铿锵有力,语言生动豪壮,意境深邃悠远。因此本教学设计立足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点批注,思索、联想,探讨沟通,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尝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进而培育学生古代诗词的
5、阅读、鉴赏实力,使他们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进而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2)理解词人深厚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3)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反复朗读,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培育学生获得新知的实力,培育学生探究质疑实力。 情感看法、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词,激发学生酷爱祖国和祖国诗词以及立志报效祖国的感情。 【案例呈现】 一、“壮举”导入 公元1162年,23岁的他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
6、,联络共同抗金之事。他,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倒戈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马上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就是这样一个能在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走近词人辛弃疾。 老师评析:探究的源泉和动力来自于问题,“壮举”的导入既是课堂情境的设置,更是悬念设置之始,更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初读壮词:读准字音节奏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指导(下阕为例):马作/的卢/飞速,弓如/霹雳/弦惊。了却
7、/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老师评析:通过散读、点名读,老师范读、齐读等多种诵读形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驾驭词的内容。 三品读“壮”境:以朗读促理解 1.“壮”词是怎样的词?壮词即雄壮的词。 2.反复诵读,说说你认为词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标题中的“壮”字?指导朗读,“品”与“读”相结合。 (1)读着“梦回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什么?假如把“连营”换成“众营”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2)“沙场秋点兵”秋天的沙场是怎样的? (3)“马作的卢飞速,弓如霹雳弦惊”塑造了怎样的英雄形象?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体现作者怎样志向? (5)“可怜白发生!”为什么可
8、怜?“可怜”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上述问题学生研讨,并归纳总结(围绕“壮”字归纳)。 “看剑” “壮” 以“不壮”反衬其“壮” “可怜” “不壮” 3.词人为什么“看”剑?而不是“握”剑、“舞”剑、“挥”剑? 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出示辛弃疾南渡后背景资料。要求用一个词来形容辛弃疾在“看剑”时的心情。 学生归纳:无奈、苦痛、落寞、悲愤 老师评析: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朗读重点语句,在反复诵读之中,既读又品,品读结合,以读促品。 四、感悟“悲壮”: 以朗读鉴赏形象 1.学生散读,小组读、齐读。 2.提问:词作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改变。 学生归纳:现实(无奈、苦痛)梦境(豪壮)现实(悲壮) 老师评
9、析:读本词若仅读出“雄壮”是远远不够的,“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尤其“可怜白发生”必需读出陡然下跌之感。在诵读中突出渲染在表达中的作用是本环节立意所在。 五、读出艺术:以朗读积淀语言 1.朗读指导: 2.学生讲台诵读 3.全体师生诵读结束 老师评析:突出重音,强调感情;情感变换,读出语调;缓急错杂,体现改变;肢体语言,增加效果。总之,在师生诵读中,要能体现出词人“壮”中含“悲”,“悲”中更见其“壮”的悲愤悲壮之情。 六、作业布置: 比较诵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词句,体会该词句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
10、连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老师评析:以教促学,通过教激活学生思维,延长课堂的空间。 【案例反思】 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化的特点,主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理念是课改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动身点,也是老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本人在构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教学设计时,作了以下思索: 一、确立什么是本词教学内容。 本词作为辛词代
11、表作品之一,“心欲碎,声声催忆当时”是本次思想与艺术的凝练概括,因此理解词人深厚的爱国情感、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渲染在表达中的作用应当是教学内容及目标。 二、确立什么是本词的教学方法。 变更传统教学模式,贯以逐层深化诵读为主线。在以学生为主的诵读活动中,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感悟词的思想内容与品尝词的艺术特点。体会作者“心欲碎,声声催忆当时”详细过程为:以读代讲,整体感悟,读出词的韵律美,读出词的意境美,读出词的情感美。 三、确立什么是学生学习本词的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朗读教学法,但是每个环节读的目的的确立,读的方法的指导,以及朗读方式却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环节中读的目的不同,
12、相应读的要求也不一样,读的方式自然因此而异。我在教学过程中读的要求提高,读的方式更是“散读”、“齐读”、“点名读”“分小组朗读”、“老师范读”、“学生个人演读”形式俱全。这样的课堂既充溢语文味,又不呆板,显得有改变,同时学生参加广,课堂气氛活跃,最终 “心欲碎,声声催忆当时”成为词作者与学生共同体悟。 全球的课堂正在静静静地改变:将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化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朝着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也即是“以学定教”。因此,我们必需在对文本的深化探讨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探讨, 把教学的动身点和着力点从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学
13、定教”,“以教育学”,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无定法,唯有因文因人施教,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才是最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上海教化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教化出版社,2004.10第2版,026-034.管然荣,如何确定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中学语文教学,2022,03:411 顾泠沅,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上海教化,2022,04A,33-37 崇明县发帖人:曾智 发表于:2022-05-03 10:10:17 诗歌教学应当让孩子们多读、多思、多说 为大家举荐王崧舟老师的公开课长相思以及枫桥夜泊,优酷网可以搜得到,个人觉得是很好的诗歌教学案例。另外
14、再举荐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化七讲,从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王老师语文教学如何不枯燥,如何像海德格尔般所说的“诗意地栖居”。 有时候我自己诗歌教学中也会陷入一种误区,跟着中考指挥棒跑,是围绕考点和考题进行课堂教学,整个课堂缺乏情趣,这是我作为老师自身的问题,反思自己之后,我认为关于诗歌阅读指导,应当让孩子多读、多思、多说,而不是让孩子在回答标准答案或者是推着学生向标准答案靠拢,我们的考试是有标准答案,但是我们的审美没有标准答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记得收获杂志的主编叶开曾经讲到语文课应带是带领学生审美的,想到这很惭愧,因为自己的确没做到。在王栋生先生看来,教学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
15、独立思索。他说“假如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敢有个人观点,假如学生连校政都不敢评论,把老师、家长的话奉为清规戒律,假如学生对社会灌输给他的任何东西都坚信不疑,会有什么结果?那样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育驯服的、没有思想的努力”。作为青年老师,有时候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但究竟怎么去做是个难题。 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有的时候正是因为自己的订正,才会让学生不敢说、不想说、不爱说。其实初中生年纪还小,应当允许孩子对诗歌的理解有误,或者允许孩子不理解诗歌的一些内容。为什么这么说也源于我的一次经验。一次坐火车的时候,遇见了一位孩子已经上小学的父亲,他说自己上中学的时候老师讲得什么李白、杜甫的诗歌他就是不明白
16、,也不爱听,但是如今过了而立之年,他的生活没有了考试,工作还算轻松,于是他渐渐地起先喜爱上了李白的诗歌,他说的诗我已经遗忘名字了,但是他在向我解读李白诗歌的那种载歌载舞的音容笑貌至今仍旧让我记忆犹新,或许他解读的未必对,但是那是他的理解,那是他的收获。从这次经验中,我感觉到了一点当没有学业压力时以一种轻松的心境去读诗,感觉是不一样的,再者对诗歌的内容理解,我觉得年纪是一个问题,一个人在初中对一首诗歌的感悟和等他上了高校或者工作以后的感悟是会加深或者说感悟会变更的。有时候这种变更或者加深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自身的修炼达成的,没必要拔苗助长。 社会提倡“以人为本”,课堂也是应当“以生为本”,或许
17、我们的诗歌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可以让学生参加进来,我们成人可以倾听一下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想从诗歌中学什么,我想这样的教学过程应当是比逐句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记住关键课下注释,明白作品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倾一直的开心些吧 。 闸北发帖人:陆小包子 发表于:2022-05-04 11:39:59 漂亮的笔误谈如何因声求气上好文言文上海市回民中学 何洁 漂亮的笔误 谈如何因声求气上好文言文 摘要:初一年级语文课堂上一首小令中标点符号板书错误,引发学生一连串思维的火花,更使得笔者对于“因声求气”上好文言文有了实践的相识,从而重新谛视初中语文“听、说、读、写”四大块实力各自由教学中的比重及相辅
18、相成的关系。 关键词:因声求气、逻辑思维火花、以学定教 不久前就对如梦令一词的授课中,因书写板书的错误,使得我幸以得见学生思维的火花,更使得我对“因声求气”文言文解读的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思索。 一、预设的挑战 如梦令一词中的末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历来称颂的名句,更是老师在分析上所要讲究的重点。对于“卷帘人”道出“海棠照旧”的话语,“我”是急迫想要反对的,所以在“知否,知否?”这个叠词的运用上,预设想让学生明白通过反复的修辞,来加强语气,更加体现李清照对于自然视察之细致,惜春爱花的情感。 于是我在黑板上书写了“知否?知否?”之后,便踌躇满志、笑容满面地等待学生进入我的预设,就在这时
19、,意外发生了 二、漂亮的“意外” 我刚落笔,本班一位颇有文学功底的男生就喊出了声:“老师,第一个知否后面不是问号,是逗号。”我还在愣神,因为潜意识当中始终就觉得是两个问号连用,连同学的提示也没有能马上反应过神,看究竟下同学附议得越多,我连忙看了一眼书本,的确在第一个“知否”后面果真是一个逗号,将黑板上的错误改去后,望见学生脸上笑嘻嘻的表情,我知道我的考验到了。 三、惊喜的收获 好在我颇有些急智,马上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此处要用逗号,假如连用两个问号,不是于语气上面更加剧烈呢?问题一出,我发觉学生脸上笑嘻嘻的表情被思索的神态所代替,看得出,这个问题对他们有所挑战,能激起他们的思维熬炼,他们,
20、感爱好了! 我也在期盼他们的思索结果,一分钟过去了,一个女生举手回答:“老师,我们在听读录音时,发觉读到知否,知否?时候语速特殊的快,就表示当时李清照是急迫想反对侍女的观点的,假如用上问号,则是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回答到此处,她还特意将此句用“知否?知否?”的停顿读了出来,果真语气剧烈有余,而语速急促不足,引来学生会心一笑之后她接着说道:“而逗号是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它的停顿自然是比问号短得多,联系上下文,逗号是最合适的。”话音刚落,学生中传来一阵茅塞顿开的“哦”声。我也为她精彩的回答而喝彩。 可就在我感动于这位女生神情兼备、学问素养过硬的讲解时,又有同学发问了:“老师,那么这中间不用标点符
21、号,不是语速更加快吗?表现急迫的心情不是更加合适吗?”好了,同学们的思维已经完全被激发出来了,这又是我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我的学生总是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就在我脑海快速转动的时候,有一位同学已经自行为提问的学生解惑:我们不是学过什么是“词”嘛,写词的时候必需根据词谱规定去“填”的,你看李清照另一首如梦令词中也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 2、6字的停顿,还有老师说古代的诗词都是可以唱出来的,那你再急,唱歌的时候唱到这里也得给大家换口气吧?于是其他同学在一片笑声中茅塞顿开!之后的教学便在一种轻松开心、思维活跃中进行,这真是一节让师生都觉得颇为“舒适痛快”的课! 四、深深的反思 课
22、后,我一面沉醉在这份教学相长的喜悦中,一面觉得这堂课中肯定还有一些规律性的,值得我去开采挖掘的闪光点所在。 首先:文言文原委如何教才是最契合初中低年级学段的学生?除了作文、鲁迅的作品外,文言文教学也是始终困扰初中语文老师的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对于初中低年级学段学生,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是进入初中之后才正式绽开文言文的学习的,那么对于刚学习文言文的学生,爱好确定是存在的,可为何发展到后面学生谈“文言”就色变的尴尬呢?这就不得不思索文言文在初中低年级学段学生授课绽开方式。假如不是因为一个板书的错误,我不会知道在正式学之前,让学生听范读,反复读原委有多重要,假如没有先行的“听”的体验,那之后老师的“逗
23、号、问号”的问题,也就无从入手的回答。于是我在反思本上写到:听、读很重要。接着再想,假如我也是将此首词先和同学讲翻译,然后再读文本,这样“知否,知否?”就会变成“你知道吗,你知道吗?”这样学生除了明白反复的修辞之外,怎会知道原文朗诵的那份精炼的急促,李清照那份爱花惜春的闺情又如何体会出来?于是我将笔记本上的“听、读很重要”用箭头延长到“因声求气。” 其次:常听到隔行如隔山,即便是语文老师,初中语文老师教和中学语文老师教的方式也不同。诚然初中学生和中学学生的学情不同,初中生偏感性,中学生显理性。但是语文思维的形成肯定要到中学才要进行吗?初中学生是否只能进行感性的阅读体验,而不能有语言思维的训练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古诗词 教学 经典 _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