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佛山市国华纪念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pdf
《2021年佛山市国华纪念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佛山市国华纪念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1 年佛山市国华纪念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年佛山市国华纪念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一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9(9 分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学者们意识到,精美的玉器在公元前3500 年左右的中国大地上首次出现时,往往模仿人们熟悉的石质和陶质器物或饰品,诸如斧、环之类。除了材质不同,大汶口文化的玉斧与石斧几乎毫无二致:二者的外观均近矩形,一端有刃,柄端钻有圆孔。与之类似,玉环也相当忠实地仿制了陶制装饰物。这些“仿制品”引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石斧或陶环使
2、用普通材料,而且仅得少量时间和精力就能制作完成,但切割和打磨一块坚硬的玉石则需要长年累月的耐心和艰辛劳作。众所周知,攻玉之难在于其质地极为坚硬甚至钢铁工具对其也难有影响,只有将半流质研磨剂和硬度超过玉石的石粉混合使用,才能将其切割。生产一件玉器因此意味着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我们因此希望理解,东部沿海的先民为何致力于制作这种器物?在我看来,这些玉器的秘密在于它们模仿了石器或陶器但不求完全相同。将玉斧与石斧放在一起,人们可以立即分辨出二者的区别:玉斧色译丰富,细腻的表面光彩照人。它平滑、温润、坚硬而又令人赏心悦目。与石器和陶器外形相似的一件玉器因此具有了象征和修辞上的意义:看似普通,但事实并非如
3、此。对那些深知攻玉之难的人来说,这意味着将大量人力凝结入这些小型器物之中。这些精美的玉器因此隐喻了其所有者控制乃至“浪费”大量人力的能力,其结果是,这些玉器以其“常规”的外观和巨大的人力投入,把自身转化为权力的物质象征。并非巧合的走,公元前 4000 年东部中国的社会阶层出现了清晰的贫富分化。大汶口基地包括两类截然不同的墓葬:大多数墓中鲜有随葬品,但少数大型墓中却出土了许多精美的容器以及象征财富的猪头。玉斧无一例外地出现于这些随葬品丰富的墓葬中,并总是陪伴着男性墓主。玉与权力的关系贯穿于中国的王朝史中。故官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玉山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它完成于 1787 年,定制者和拥有者是清朝
4、的乾隆皇帝。这件玉雕的原石发现于新疆,重达 11795 斤。历时数年,原石从新疆被运至长江下游,在那里被帝国最优秀的匠师雕琢。经过六年不懈的工作,玉雕成品又经大运河船运至北京紫禁城。它的创作过程因此已经彰显着皇权,而其上雕刻的故事进而把乾隆比拟为开创中国朝代史的夏禹。玉雕背部的长篇铭文清楚地点明了这个主题:大约四千年以前大水肆虐中国,大禹受命应对这场灾难。吸取了其父先前治水未成功的经验,他尝试疏通而非阻截河流,经过七年的艰辛工作最终战胜了洪水。大禹被视作无私奉献的化身和政治领袖的楷模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者。将雕刻这则传说的玉山安置在自己的宫中,乾隆皇帝把自己与大禹,也把玉与政治权
5、力的合法化联在一起。摘编自巫鸿玉与中国文化:一种艺术史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玉斧对石斧的忠实模仿,透露出二者在先民生产活动中共同的实用功能。B.玉器的特质和因此具有的赏心悦目的效果,决定了其象征和修辞上的意义。C.由于生产玉器客观上需要巨大的人力投人,雕琢玉器也就意味着拥有权力。D.乾隆皇帝将玉雕安置在自己的宫中,玉雕彰显皇权的作用由此开始生成。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探讨玉器与权力的关系,体现了由器物到历史、再由历史理解器物的研究思路。B.文章对不同墓葬随葬品的分析,证明中国在大汶口时期就已出现贫富分化的社会现象。C.对大
6、禹治水玉雕的论述使玉斧与玉环不至于成为孤证,文章因此更具逻辑性和说服力。D.文章从玉器的生产过程人手,暗含对特权阶层滥用民力的批判,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器的生产过程伴随着人类创造力的发挥,工匠们研究出了将不同物质混合使用的切割方法。B.从大汶口时代到乾隆时期,工匠的玉雕水平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玉器彰显权力成为了可能。C.玉斧总是出现在男性墓主的随葬品中,说明在大汶口时期,中国已进入男权社会的历史阶段。D.乾隆皇帝借大禹的历史功绩和身份来自喻和自炫,这是封建帝王统治服务于神话传说的产物。(二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II(12(12 分分)阅
7、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大自然的变化类似与四季交替,只不过是它的时间尺度要长得多。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那时,天气已开始转暖,曾经覆盖了当今人类广泛活动区域的冰层逐渐在阳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则开始从渔猎转向定
8、居农业。到现在,人类已经处于“夏季”,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气温上升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夏季”终将过去,这也是自然规律,只不过是要再等待一段漫长的时间,“秋季”才会来临。那时海平面将会下降,而今天人们因为气温上升所引发的讨论也将随之结束。克罗宁博格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频繁、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等情况,之所以显得十分淡定,在于他看待这一问题时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时间尺度。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结果每个人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如果我们超越现阶
9、段人类思考问题的尺度,观察一个漫长的周期,情形也许就不会那么令人沮丧了那就是一万年的时间尺度,为什么要一万年的时间尺度?因为人类现在所处的地质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学的知识也告诉我们,类似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温暖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万年;大约一万年前爆发的火山目前都处在活动期等等。与地质学应用的时间尺度相比,人类的尺度就不那么适用了。这也难怪他要嘲讽因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变得异常焦虑的人民,“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围着小周期内出现的现象团团转”?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这本书的观点有助于提升人类面对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挑战的勇气,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穿着熊皮、拿着石斧的石器时代的人类尚且知
10、道如何在冰期生存下来,我们难道无法运用现代高科技去解决海平面上升一米带来的后果吗?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即使人类的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微不足道,我们也不能从此以后就不加节制地区排放温室气候,大量地消耗资源和排放二氧化碳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以保护有限的资源。4.下列关于本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这已经成为大多数环境学论著的观点,但是克罗宁博格对此并不认同。B.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
11、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C.全球变暖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极端天气频发、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这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D.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克罗宁博格并没有使用“人类的尺度”来衡量这一问题,所以他显得十分淡定。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克罗宁博格对地球的未来做出了预测,并以此为基础,从地质史上的火山爆发以及气候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证。B.克罗宁博格认为,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的尺度,从一个漫长的周期来观察温室效应的话,那么可能就不会如此焦虑了。C.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向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暖二者密切相关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为我们思考气候
12、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角度。D.大量地消耗自然资源会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大自然的“春天”降临之前的远古时期,气候异常寒冷,广大区域都覆盖着冰层,因此人类的祖先当时并没有采取定居农业的生活方式。B.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克罗宁博格却改变了研究的视野: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以后。C.克罗宁博格采取一万年的时间尺度来观察、分析地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地质学上的时间尺度都是以一万年为单位的。D.石器时代的人类能在冰期中生存下来,与今天我
13、们试图解决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问题相比,虽然形式不同,实质都是积极利用知识应对危机的表现。(三三)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IIII(15(15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没有知性与感性之分。所谓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不过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能称为“理趣”。至于感
14、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境,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一位作家若写景出色,叙事生动,则抒情之功已经半在其中,只要再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抒情便能奏功。不过这件事并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为写景若要出色,得有点诗人的本领;叙事若要生动,得有点小说家的才能;而若要进一步抒情,则更须诗人之笔。生活中的感性要变成笔端的感性,还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声调。另一方面,知性的散文,不论是议论文或杂文,只要能做到声调铿锵,形象生动,加上文字整洁,条理分明,尽管所言无关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够感人,甚至成为美
15、文。且以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为例:“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短短九十个字,回旋的空间虽然有限,却一波三折,层层推进,气势流畅,议论纵横,更善用五个“士”和三个“鸡鸣狗盗”形成对照,再以鸡犬之弱反比虎豹之强,所以虽然是知性的史论,却富于动人的感性。在美感的满足上,这篇知性的随笔竟然不亚于杜牧或王安石自己咏史的翻案诗篇,足见一篇文章,只要逻辑的张力饱满,再佐以恰到好处的声调和比喻,仍然可以成为散文极品,不让美文的名作
16、“专美”。因此“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也就是说,感性之美不一定限于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也可以得之于议论文的字里行间。(摘编自余光中散文的知性与感性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性,包括静态、被动的知识与表现为思考议论的见解,后者要更高一层。B.感性,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这种感官经验可让读者如临其境,如历其事。C.知性的散文,如果在声调、形象、文字和条理性等方面做好,就可以成为美文。D.广义的感性之美不仅体现在文字优美的散文中,也蕴藏在逻辑严密的议论文里。8
1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对“知性”“感性”两个不同概念做了简要的解释,具有一定的辩证意味。B.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散文的知性”与“论文的知性”的差异。C.文章以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一文为例,论证了知性的散文也有动人的感性。D.文章指出了感性的狭义和广义之别,文章所指的散文的感性是狭义的感性。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作品都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以理念与情感为对立,以知性与感性为区分。B.散文的知性和论文不一样,因为散文要体现理趣,不擅长推理,没有长篇大论。C.任何文章,只要具有饱满的逻辑张力、完美的声调和修辞,必然是文章中的极品。D.要实
18、现散文感性之美,并不容易,需要散文家同时具备诗人和小说家的本领。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34 分分)(一一)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19(1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泌,字长源,七岁知为文。玄宗开元十六年,悉召能言佛、道、孔子者,相答难禁中。有员俶者,九岁升坐,词辨注射,坐人皆屈。帝异之,因问:“童子岂有类若者?”俶跪奏:“臣舅子李泌。”帝即驰召之。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其略。”说因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说因贺帝得奇童。帝大悦
19、,赐束帛,敕其家曰:“善视养之。”张九龄尤所奖爱,常引至卧内。九龄与严挺之、萧诚善,挺之恶诚佞,劝九龄谢绝之。九龄忽独念曰:“严太苦劲,然萧软美可喜。”方命左右召萧,泌在旁,帅尔曰:“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九龄惊,改容谢之,因呼“小友”。及长,博学,善治易,常游嵩、华、终南间。天宝中,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帝忆其早惠,召讲老子,有法,得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尝赋诗讥诮杨国忠、安禄山等,国忠疾之,诏斥置蕲春郡。肃宗即位灵武,物色求访,会泌亦自至。已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帝悦,欲授以官,固辞,愿以客从。入议国事,出陪舆辇,众指曰:“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初帝在东
20、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家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帝不悦,曰:“往事卿忘之乎?”对曰:“臣念不在此。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帝感悟,抱泌颈以泣曰:“朕不及此。”泌为常衮所忌,出为楚州刺史,辞不行,帝亦留之。会澧州缺,衮盛言南方凋瘵,请辍泌治之,乃授澧、朗、峡团练使,徙杭州刺史,皆有风绩。(选自新唐书李泌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冢焚骨/B.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
21、掘冢焚骨/C.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冢焚骨/D.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冢焚骨/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敕,告诫的意思,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在古代,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由汉代的戒书发展而来。B.易,也叫做易经或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五经之一。五经是儒家典籍诗 书 易乐 春秋的合称。C.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阙是一种建设在道路之上的门类示意物,用来表示由此而始,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D.东宫,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
22、住东宫的储君。因“东”时属春,色属“青”,故又称“春宫”“青宫”;国储所居,故又曰“储宫”。12.下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宫中相互答对问难时,皇帝对员俶的才能感到惊讶,就问道,小孩子有能这样早慧出众的吗?他跪下奏道,我妻子的弟弟李泌就是这样。B.张九龄和严挺之、萧诚交好,严挺之厌恶萧诚,劝张九龄和他绝交。张九龄自忖严挺之太刚强严厉,而萧诚柔美可喜,想要跟萧诚交往。C.李泌不愿做官,以宾客的身份跟随皇帝。他入朝议论国事,外出陪从天子车驾,大家都说,穿黄衣服的是圣人,穿白衣服的是世外高人。D.肃宗怨恨李林甫,想挖坟焚尸,但李泌提出要考虑太上皇身心安乐,并希望天子能向天下人显
23、示宽广的心胸,肃宗拥其痛哭,深有感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方命左右召萧,泌在旁,帅尔曰:“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2)泌为常衮所忌,出为楚州刺史,辞不行,帝亦留之。14.李泌聪慧多智,尤为难得现。(二二)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9(9 分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秋望李梦阳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注】明代边患严重,鞑靼屡扰,诗人奉命出塞犒军,有感而发,遂成此诗。汉官墙:指明代当时在大同府西北所修的长城。客子:指离家成边的士兵。过境:越过护
24、城河。野马;指人马荡起的烟尘。弢(to)箭:将箭装入袋中,就是整装待发之意。飞挽: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是“飞刍挽粟”的省说。郭汾阳:唐代名将郭子仪,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的景象,气象开阔而又充满生机。B.颔联写将士情绪饱满、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烘托了战事将起时积极昂扬的战斗情绪。C.颈联中一个“冷”字虽是用以描写古战场的清冷,但也隐隐透出诗人心中的那份寒意。D.全诗紧扣诗题“秋望”落笔,诗中之景皆“望”中所见,无不透出凄清肃杀的秋的气息。16.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
25、析。(三三)名篇名句默写名篇名句默写(6(6 分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2)琵琶行并序中,“_,_”两句写昔日琵琶女名噪一时,众多纨绔是,他身为方外之人正直不阿。请简要说明文中能够体现他正直的具体表子弟争相追捧。(3)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盛状的句子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20 分分)(一一)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9(9 分分)18.论语中记载孔子说过“勇者不惧”,“勇者”历来使我们这个民族歌颂的对象,请从三国演义中任选一个人物,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个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佛山市 国华 纪念 中学 语文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