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琵琶记》的艺术特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琵琶记》的艺术特色.pdf(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完整版)琵琶记的艺术特色琵琶记的艺术成就琵琶记的艺术成就琵琶记的作者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琵琶记自问世以后,名重词坛,达到了“演习梨园,几半天下”的盛况。它是中国古典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从它开始,南戏创作进入了文人的普遍视线。琵琶记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且颇具特色,对中国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结构的特色琵琶记的戏剧结构是双线结构。这种双线结构是用剧中两个主人公的两种不同生活道路来组成的.一条线是蔡伯喈在京城的生活道路,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中的生活道路。这两条线上的出目是整个戏曲故事的主要部分,它是随着两个主人公的分别而开始,又随着两个主人公的团聚而结束。琵琶记
2、的这种双线结构比较特殊,它的戏剧效果是很奇妙的。在中国古代戏曲中,特别是在南戏和传奇中,双线结构是很普遍的。但它们当中有些多是两条线索表演两个故事,彼此之间没有多大关系,有的还没有关系,这在描写内容上就有分散之弊。可是琵琶记则不然。这两条线索演的是一家人的戏,表达的是一个主题,这在描写内容上,就显得集中。并且两条线索交错发展,对比排列,使剧中人物互增其悲,就在观众中大大增强了戏剧的悲剧效果。这就是琵琶记双线结构不同于其它双线结构的奇异之处和奇妙之处。琵琶记采用了双线并进的结构,以两种场面的对比来组织戏剧情节,这一点成为明代作家遵循的范式.(二)语言的特色琵琶记语言的风格,有自然澄澈的特色,以口
3、头语写心间事,刻写入髓,委婉尽致。语言以本色为主,兼具本色、文采二者之长,与人物身份、境地绝相符合,这正是琵琶记的语言艺术特色。首先,剧中人物的语言,与人物身份、环境相适应,注意在性情上着功夫,而不以词调巧倩见长。人物因不同性格、不同心境所以语言也有差别,目的是使语言真正成为刻画人物思想性格及情感的工具。如蔡伯喈与牛小姐在中秋赏月中,同是欣赏月亮,同是听箫笛之声,在同一景物里,表达出不同的人物感情,显示出不同的人物个性。牛小姐的语言是浸透了团聚的喜悦之情的,蔡伯喈的语言是浸透了离别的忧愁之情的。这是用欢悦和凄凉两种不同感情的语言描写出两种不同个性的人物.其次,琵琶记的语言的一个重大特点是使用了
4、文质相间、相对的两种语言风格:牛府一线与蔡家一线分用雅丽和本色,二者具有鲜明的可比性且相得益彰。赵五娘这条线上的人物语言是本色语言。赵五娘作为一个民妇,她的唱段带有直抒胸臆、朴素无华的特点。赵五娘这条线上的人,是指赵五娘留在家中,她同她身边的这一群人物,即蔡公、蔡婆、张广才等。他们语言的特色有这样几点:自然朴质,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它不大讲究词藻的华丽,典故的运用,词句的雕琢,这是一种接近于人民生活的语言。而蔡伯喈这条线上的人物语言是文采语言,蔡伯喈这条线上的人物,是指蔡伯喈去京城做宫,入赘牛府.他同他身边的这一群人物,诸如牛小姐,牛丞相等等。他们的语言特色有这样几点:词句华美,文采灿然,
5、语言富于色彩,讲究字句的雕琢,典故的运用,是一种高度诗化的语言,是一种高雅的语言。(三)声律的特色对琵琶记的声律后人颇多争议,根据之一是高则诚自己在剧中所说的“也不寻宫数调。钱南扬认为:“高明自己虽提出了也不寻宫数调的口号,但实际琵琶记的声律,要比过去的戏文整伤完备得多,可以说集格律之大成.节奏的缓急,性质的粗细,声情的哀乐,以及搭配方面的联套、专用和兼用,宜叠(完整版)琵琶记的艺术特色用和勿宜叠用等,都结合具体戏情,安排得十分妥贴。”琵琶记中既有“两三人合唱,又有各色的独唱、接唱、轮唱及众人的合唱,不仅使独唱与接唱、轮唱及合唱相互交替穿插,集中抒发了人物各自的感情,同时强化了气氛。节奏由慢趋
6、紧,成为了典型套数,作为明清传奇的联套结构而沿袭使用。并且琵琶记的曲牌联套自成规范,甚至被后人当作联套的定式和标准。联套结构除了过曲以外,有引子和尾声。王骥德曲律论引子第三十一:“琵琶引子,首首皆佳,所谓开门见山手段。”其尾声有用【十二时】、【余文】、【意不尽】等,不仅数量有所增多,而且均为三句十二板,从而构成标准的套曲。此外,曲白夹花可说是高则诚的一种创造,不仅具有调节唱念节奏的作用,同时使人物的内心活动由说白加以点明,显得含蓄、动人.第十六出中的【普天乐】,前半一句唱夹一句白;下半则二句唱夹二句白。又如第二十出的下场诗和念白相组合,可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夹花.(四)表演的特色“填词之设,专为登
7、场”。戏剧剧本的创作与舞台表演是紧密相关的。戏剧艺术的舞台本质,决定了一部堪称优秀、足以传世的剧作必须具有案头与场上兼擅、文本与演出俱佳的艺术品质。所以说,琵琶记的演出之盛与其剧本在舞台艺术方面的造诣是分不开的.琵琶记优秀的剧场结构技巧,使得作品在演出时场下易晓,优人易记,同时也适用于戏中的角色和情节。琵琶记的剧场结构在宋元南戏中的确是最为成熟的。在情节设计、脚色表演、宫调套数、场次安排等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善,彻底改变了宋元南戏剧场结构的民间性特质,使其兼具了功能与审美的双重品质。例如:琵琶记在分派脚色、场次方面是很妥善的,而且,各脚色都可以唱,在曲文方面,也分配得很均匀。琵琶记中的角色主从有序、庄谐得宜、唱做相衬、劳逸均匀,且避免了因脚色重复出场而影响到排场的效果,能够做到周旋顺畅、从容不迫,实属不易。这点,琵琶记做得很成功。而且,琵琶记在场面调剂方面也做得很出色。比如,生、旦戏的场面调剂。琵琶记采用了生、旦交替出场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生、旦间的脚色重复,调剂了场面的转换.琵琶记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把民间文学和文人创作结合起来,使南戏步入了艺术上更加成熟、雅俗共赏的阶段。琵琶记对后世发生了相当的影响,被称为“南曲中兴之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