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规范(免费).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工程测量规范(免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测量规范(免费).pdf(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建筑工程测量规范建筑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GB5002620072007(建设部国家标准)建设部国家标准)3.13.1 一一 般般 规规 定定3.1。1 平面控制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等方法。3。1.2 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依次为 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导线及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三角形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3.1.3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1 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自宜,且适当考虑发展;当与国家坐标系统联测时,应同时考虑联测方案。2首级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确定.3加密控制网,可越级布设或
2、同等级扩展。3。1。4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 2。5cmkm 的要求下,作下列选择:1 采用统一的高斯投影 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2 采用统高斯投影 3带,投影面为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任意带,投影面为 1985 国家高程基准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3 小测区或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4 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5 厂区内可采用建筑坐标系统.3 3。2 2 卫星定位测量卫星定位测量()卫星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2.1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3.2。1 的规定。表
3、 3。2.1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平 均 边长()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94。5210。5固定误差 A(mm)1010101010比例误差系数 B(mm)25102040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125000011500001100000140000120000约束平差后最弱边相对中误差11200001700001400001200001100003。2。2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按(3。2.2)式计算.=(3。2。2)式中基线长度中误差(mm);A-固定误差(mm);B比例误差系数(mmKm)d-平均边长(km).3。2。3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满足下列要求:1 控
4、制网的测量中误差,按(3。2。3-1)式计算;m=(3。2。31)式中m-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mm);N-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n异步环的边数;W-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2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要求,并符合(3。2。32)的规定。1m (3.2。32)()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3.2.4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测区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综合设计。2 首级网布设时,宜联测 2 个以上高级国家控制点或地方坐标系的高级控制点;对控制网内的边长,宜构成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3 控
5、制网应由独立观测边构成一个或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各等级控制网中构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不宜多于 6 条。4 各等级控制网中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宜少于必要观测基线数的 1。5 倍。5 加密网应根据工程需要,在满足本规范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可采取比较灵活的布网方式。6 对于采用 GPSRTK 测图的测区,在控制网的布设中应顾及参考站点的分布及位置。3.2.5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的地方,同时要有利于加密和扩展,每个控制点至少应有一个通视方向。2 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高度角在 15以上的范围内,应无障碍物;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受卫星信号的
6、干扰源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3 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3。2。6 控制点埋石应符合附录 B 的规定,并绘制点之记.)GPS 观测3。2。7 GPS 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2。7 的规定.表表 3 3。2.72.7GPSGPS 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等级接收机类型号仪器标称精度观测量卫星高度角()静态快速静态有效观测卫星数静态快速静态观测时段长度(min)数据采样间隔(S)静态快速静态静态快速静态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 PDOP二等双频10mm+2ppm载波相位15-5-3090-1030-6三等双频或单频10mm+5ppm载波相位15
7、-5-206010306四等双频或单频10mm+5ppm载波相位154-15451030-6一级双频或单频10mm+5ppm载波相位1515451030101510305158二级双频或单频10mm+5ppm载波相位15154510301015103051583。2。8对于规模较大的测区,应编制作业计划.3。2.9 GPS 控制测量站作业,应满足下列要求:1 观测前,应对接收机进行预热和静置,同时应检查电池的容量、接收机的内存和可储存空间是否充足。2 天线安置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 2mm;天线高的量取应精确至 1mm。3 观测中,应避免在接收机近旁使用无线电通信工具.4 作业同时,应做好测站记
8、录,包括控制点点名、接收机序列号、仪器高、开关机时间的测站信息.()GPS)GPS 测量数据处理测量数据处理23。2.10基线解算,应满足下列要求:1 起算点的单点定位观测时间,不宜少于 30min。2 解算模式可采用单基线解算模式,也可采用多基线解算模式。3 解算成果,应采用双差固定解。3。2。11 GPS 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异步环和复测基线检核,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 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3。2。11-1)(3.2。115)式的要求:(3。2.111)(3。2。11)(3。2。11)W=(3。2。11)(3。2.11-)式中同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9、;同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3。2。11)(3.2。11-10)式的要求。(3。2。116)(3。2.11-7)(3。2。118)W=(3.2。119)(3。2.1110)式中异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3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满足(3。2.11-11)式的要求:(3。2。1111)3。2.12 当观测数据不能满足检核要求时,应对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并舍弃不合格基线,但应保证舍弃基线后,所构成的异步环的边数不应超过 3。2。4 条第 3 款的规定。否则,应重测该基线或有关的同步图形。3.2.13 外业观测数据检测合格后,应按 3
10、.2.3 条对 GPS 网的观测精度进行评定。3.2。14 GPS 测量控制网的无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在WGS84坐标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并提供各观测点在WGS-84坐标系统中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三个差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及相关的精度信息等.2 无约束平差的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的基线长度中误差的 3 倍。3。2.15 GPS 测量控制网的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在国家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中进行二维后三维约束平差。2 对于已知坐标距离或方位,可以强制约束,也可加权约束.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表 3.2.1 中相应等级的规定。3 平差结果
11、,应输出观测点在相应坐标中的二维或三维坐标基线向量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角等,以及相关的精度信息.需要时,还应输出坐标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4 控制网约束平差的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表 3。2.1 中相应等级的规定.3 3。3 3导线测量导线测量()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3。1 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3.1 的规定。3等级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km3测角中误差测距中误差()20测距相对中误差1秒 级仪器1/1500006测回数2 秒级仪器106 秒级仪器方位角闭合差(秒)导 线 全 长相 对 闭 合差1/55000(秒)1。8三等四等一
12、级二级三级143.691。52.5181/8000046-51/3500040。55151/3000024101/150002。40。258151/14000-13161/100001。20。112151/700012241/5000注:1 表中 n 为测站数。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 1:1000 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 2 倍.3。3。2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 3。3.1 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 3。3。1 规定长度的 1/3 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 1
13、3。3.3。3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 3.3。1 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 0。7 倍。()导线网的设计、选点与埋埋石)导线网的设计、选点与埋埋石3。3.4 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且宜联测 2 个已知方向。2 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结点导线网形式。3 结点间或结点与已知点间的导线段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3。3.5 导线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2 相邻点之间应通
14、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 1.5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3 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4 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过大。5 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3。3.6 导线点的埋石应符合附录 B 的规定。三、四等点应绘制点之记,其他控制点可视需要而定.()水平角观测)水平角观测3。3。7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 2 格,2级仪器不应超过 1 格,6级仪器不应超
15、过 1.5 格。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1。2级仪器不应大于2。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 10,2级仪器不应超过 15,6级仪器不应超过 20.4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5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6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施转时的位移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 0。3,2级仪器不应超过1,6级仪器不应超过 1。5。7 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 1。3.3。8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
16、过表 3.3。8 的规定。表表 3 3。3 3。8 8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等级仪器精度等级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秒)四等及以上一级及以下1 秒级仪器2 秒级仪器2 秒级仪器6 秒级仪器13-半测回归零差(秒)681218一测回内 2C 互差(秒)91318-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秒)691224注;1 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2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0的范围时,该方向 2C 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 2C 互差的限值。2 当观测方向不多于 3 个时,可不归零.3 当观测方向
17、多于 6 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 2 倍。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4 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度盘配置应符合附录 C 的规定.5 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3.3。9 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右角。左右角的测回数为总测回数的一半。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也可用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加上左角的概值在前进方向配置度盘。左角
18、平均值与右角平均值之和与 3600之差,不应大于本规范表 3.3.1 中相应等级导线测角中误差的 2 倍。3.3.10 水平角观测的测站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1 仪器或反光镜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 2mm。2 水平角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宜超过 1 格.四等及以上等级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0的范围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有垂直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款限制。3 如受外界因素(如地震)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补偿器的补偿范围时,应停止观测。4 当测站或照准目标偏心时,应在水平角观测前或观测后测定归心元素.测定时,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对于标石、
19、仪器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 5mm,对于照准标志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 10mm。投影完毕后,除标石中心外,其他各投影中心均应描绘两个观测方向.角度元素应量至15,长度元素应量至 1mm.3.3.11 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来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测回内 2C 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2 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 2C 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3 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 1/3 时,应重测该测回。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5回数的 1/3 时,应重测该站。3。3。12 首级控制网所联测的已知方向的水平角观测,应按首级网相应等级的
20、规定执行.3。3。13 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手簿进行检查,当使用电子记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打印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距离测量)距离测量3。3。14一级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长,应采用中、短程全站仪或电磁波测距仪测距,一组以下也可采用普通钢尺量距。3。3。15 本规范对中、短程测距仪器的划分,短程为 3km 以下,中程为 315km.3.3.16 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按(3.3。16)式表示。mD=abD(3.3。16)式中,mD测距中误差()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b-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km)D测距长度(km)3。3.17 测距仪器及相关的气象仪表,应及
21、时校验。当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空盒气压表时,宜送当地气象台(站)校准。3.3。18 各等级控制网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3.18 的规定.表表 3 3。3 3。1818 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平面控制网等级三等5mm 级仪器仪器精度等级每边测回数往3返3一测回读数较差()5单程各测回较差()7往 返 测 距 较 差()2(abD)10mm 级仪器四等5mm 级仪器10mm 级仪器4234231051015715一级二、三级10mm 级仪器10mm 级仪器21-10101515注;1 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 24 次的过程。2 困难情况下,边长测距可采取不同时间段测量
22、代替往返观测.3.3.19 测距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1 测站对中误差和反光镜对中误差不应大于 2。2 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如观测数据出现分群时,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新观测。3 四等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长测量,应分别量取两端点观测始末的气象数据,计算时应取平均值。4 测量气象元素的温度计宜采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气压表宜选用高原型空盒气压表;读数前应将温度计悬挂在离开地面和人体 1.5m 以外阳光不能直射的地方,且读数精确至 0。2;气压表应置平,指针不应滞阻,且读数精确至 50Pa。5 当测距边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的高差进行修正时,垂直角的观测和对向观测高差较差要
23、求,可按本规范第 4。3.2 和和 4。3.3 条中五等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有关规定放宽 1 倍执行。3。3.20 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当使用电子记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打印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3。3.21 普通钢尺量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3。21 的规定。表表 3.33.3。2121 普通钢尺量距的主要技术要求普通钢尺量距的主要技术要求6等级边长量距较差相对误差作业尺数量距总次数定线最大偏差尺 段 高 差较差读定次数估读值至温度读数值至同 尺 各 次 或同 段 各 尺 的较差二级三级1/200001/1000012122250701010320
24、.50。50.50。523注:1 量距边长应进行温度、坡度和尺长改正。2 当检定钢尺时,其相对误差不应大于 1/100000.()导线测量数据处理()导线测量数据处理3。3。22 当观测数据中含有偏心测量成果时,应首先进行归心改正计算。3。3.23 水平距离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测量的斜距,须经气象改正和仪器的加、乘常数改正后才能进行水平距离计算。2 两点间的高差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当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时,基高差应进行大气折光改正和地球曲率改正.3 水平距离可按(3.3。23)式计算:DP=(3.3.23)式中,DP-测线的水平距离(m)S-经气象及加、乘常数等改正后的斜距(m)
25、h仪器的发射中心与反光镜的反射中心之间的高差(m)3。3。24 导线网水平角观测的测角中误差,应按(3.3。24)式计算;m=(3。3.24)式中,f-导线环的角度闭合差或附合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秒)n-计算f时的相应测站数;N闭合环及附合导线的总数。3。3.25 测距边的精度评定,应按(3。3.251)、(3.3。252)式计算;当网中的边长相差不大时,可按(3。3。25-3)式计算网的平均测距中误差。1 单位权中误差:=3。3.251式中,d各边往、返测的距离较差()n测距边数;P各边距离的先验权,其值为,D为测距的先验中误差,可按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计算。2 任一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mDI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 测量 规范 免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