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精选5篇)_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docx
《2022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精选5篇)_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精选5篇)_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精选5篇)_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 第1篇:崔颢黄鹤楼教学设计 篇1: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学设计 姓名 任民 单位 老君台中学 黄鹤楼 教学目标: 1、学会并驾驭“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尝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 一、讲解并描述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观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
2、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敬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出示课件) 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留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留意“昔、载”的读音。 3、高超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肯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厚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 ,并同桌
3、相互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雄伟奇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闻。)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今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
4、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细致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 “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 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从前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闻?”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老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5、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晴川”。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当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6: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静静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 理解“
6、乡关”和“烟波江上”。 7:“蚱蜢舟,载不动,很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由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学生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8:夜幕驾临,孤独就会随着暮色覆盖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化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
7、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多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篇2:黄鹤楼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打算 1.教学目标 1、实行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尝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
8、闻,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爱好: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记忆犹新,曾两次作诗仿照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
9、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矗立在长江之滨。从前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宏伟、壮美。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修理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 三、深化感知古诗 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 问3:诗人在最
10、终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闻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远眺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密青翠;继而想起自己的家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 五、六句写看到的旺盛景象,而 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憧憬。 第2篇:崔颢黄鹤楼 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
11、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输赢。”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一是意境美 当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诗人却奇妙地利用了这些传闻,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非常茂密。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
12、胜景明朗开阔,充溢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崔颢南下漫游。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困难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改变着的感情和改变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美丽动人的艺术意境。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气象恢宏、色调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闻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
13、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丽。颈联游目骋怀,干脆勾画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呈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改变奇异,气象恢宏;相互衬托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显明,色调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溢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其 一、二两句第 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
14、三平调煞尾。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 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其所以被认为是“七言律诗”名作的缘由,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此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挥而就,顺势直下,以至于无暇顾及七律的格律对仗。“ 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珍贵。”(清人方东树评语,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由于全诗一气转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
15、谐,富于音乐美。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04754),字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青年时诗风轻艳,多写妇女题材,晚年出入边塞,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篇,诗风亦转为刚健雄浑、豪迈壮逸。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毁屡建。传闻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于此憩息,故名黄鹤楼。这首诗描写了登楼所见所感,并抒发了久客思乡之情。 黄鹤楼是闻名古迹,且有费祎在此登仙的传闻,因此登上黄鹤楼就不能
16、不令人首先想起这一漂亮而凄伤的神话。昔人即指费祎。昔人已乘黄鹤登仙而去,而且是一去不复返了,这里只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以及那楼的上空终日飘浮无所依归的白云,何等凄冷!昔人登仙,固是幸事,然今日之凄凉,则不能不令人感伤不已。前四句两用“去”字,意在借那已逝的往昔,以衬托自身之孤独凄凉,四句一挥而就,纯用古调,既写出甫一登楼自然而生的感受,又借传闻为诗境涂上奇妙的色调。 五、六句描写登楼所见实景,汉阳与黄鹤楼隔江相望,所以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因鹦鹉赋的作者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因此鹦鹉洲明显并非单纯的景象,而是带有的诗人的深厚的情感因素。最终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
17、,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度苍莽空阔。 第3篇:黄鹤楼崔颢 黄鹤楼 崔颢(hao4)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写作背景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青年崔颢给人的印象不好,被人指指引点,说三道四,怎么个不好? 偷鸡摸狗了?喝酒不给钱了?调戏妇女了?没有记载,书上只是说“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 我猜小崔可能是喜爱写情诗,描写大胆,情呀爱呀地挤在诗里扎堆儿,让人感觉不正经。缺憾地是,小崔的这些不正经现在找不到,没留传下来。 但他
18、有才,723年的进士科举,让许多人大跌眼镜,小崔录用了。 又一个标签接踵而至:有才无行。 京城工作的崔颢,在士大夫们的眼皮底下,接着上演一幕幕“无行”节目。 1.喜爱赌博。(没有欠债记录) 2.常常喝酒。(没有耍酒疯记录) 3.离婚频繁。(离婚4次,没有狎妓嫖娼记录) 总之,小崔另类。 假如长此以往,崔颢也就是崔颢了,像多数人一样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充当无名分母。 查不到为什么?不正经的他从军了,从军入幕的小崔结果让我们眼前一亮。阅历真的变更人,从今崔颢粗犷的眼神里常常闪出不易察觉的愁,他变了。 刚参与工作时住单身,有一次拉肚子,拉得我浑身疲软,无精打采,在办公室里间或哼哼唧唧,领导怜悯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黄鹤楼 教学 设计 精选 优秀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