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人教A版)余弦定理的推导-1教案.pdf
《高一数学(人教A版)余弦定理的推导-1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数学(人教A版)余弦定理的推导-1教案.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 案教学基本信息课题余弦定理的推导学科数学学段:高中年级高一教材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二册出版日期:2019 年 6月A版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要素是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核心环节是利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推导余弦定理并牢记公式;体会定理探究过程中的数学研究方法和思想;.教学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的能力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主要教学活动环节设置意图同学们好!我是来自北京市第二中学的数学教师傅靖.相信在大结合初中家之前的数学学习中,三角形应当是大家最熟悉的几何图形之一,我学习的三们研究过很多三角形的有关问题,那么今天这节
2、课,我们以更明确的角形中的视角,更多样的思路,探究三角形中一个优美的结论,余弦定理复习引入.有关边角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曾经学习过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一个三关系和三角形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几何量,比如角度、边长、面积等等;其中,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叫做三角形的元素中的元素,首先要明确它们的表示方法:在母来表示角,用相应的小写字母来表示角的对边.对于三角形角形之间的关系等ABC中,我们用大写字.除了规范的表示三知识,引出本节课-角形中的元素外,我们还关注于元素之间的关系.比如边的关系,对于探究内任意三角形,三边之间存在着不等关系,而特殊的,比如在直角三角容.形中有勾股定理,此外,我们还
3、知道一些角的关系:比如三角形内角和是,这对于任意三角形都成立.还有一类,就是边与角之间的关系;比如对于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着不等的对应关系,而更明确的关系是,在直角三角形中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因此三角函数也搭建起了边与角之间联系的平台.以上,我们复习了在一个三角形中,利 180用一些定量关系来表示元素之间的关系的常用结论.那么对于两个三角形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在初中我们探究过两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即三角形的相似和全等;对于一般三角形的相似,我们主要有三种判定方法,这说明,当两个三角形中有某些对应元素存在确定的关系时,三角形相似;而对于全等的判定,我们主要有四种方法,这说明,当某些对应元
4、素分别相等时,两个三角形全等,所以通过两个三角形中对应元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对三角形是否相似或全等做定性的判断 .同时,三角形的相似和全等之间,也存在着联系.比如,两类关系中都有涉及两边及夹角关系的判定方法,那么当两边从成比例到分别相等时,三角形也从相似变为全等,实际上,相似比等于 1的相似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可见,随着三角形中对应元素之间的关系逐步确定,三角形的形状也能够逐步明确.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能否继续找到三角形元素之间更加明确的关系,来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呢?今天,我们不妨就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中的“SAS”“边角边”出发,做更深入的思考.我们知道,所谓的“边角边”,指的是三角形
5、中两条边与它们的夹角,因此这个判定方法可以定性的得到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样的结论.其实这就说明,如果给定了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夹角,三角形应当是唯一确定的.那既然三角形能够确定,在这个三角形中除了已知的两边及其夹角之外的其他元素应当也能够确定,由此可见,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就能够确定三角形中的其-他元素,那么他们之间存在怎样的确定关系呢?换句话说,能否用已知的两边及其夹角,试着表示出三角形中的其他元素?能否找到某些确定的定量关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问题,比如,我们先来解决:a,b,c,那么怎样用在 ABC 中,三个角 A,B,C
6、所对的边分别是a,b 和 C 表示 c呢?我们先来明确思路 .第一种思路,既然我们探究的是三角形中用已知边、角来表示边通过设置问题激发解 题 思路,并利显然,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尝试解再决问题,从而推导余 弦 定理,并对三种推导思路加以分 析 比AD,BE较.C,的问题,很多同学自然地想要画一画三角形来辅助分析.那应该画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呢?实际上,我们没有规定它的形状,因此对于一般的三角形,想来定量的表示边长,恐怕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我们想办法把一般的转化为特殊的,熟悉的,能够顺利求出边长的图形,通过课前回顾我们知道,直角三角形就是一个很好的桥梁,我们既可以用勾股定理来表示边的关系,也可以利用锐
7、角三角函数建立边与角探究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们不妨尝试把一般的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新知利用几何关系表示边长,而从一般三角形中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作三角形的高线,利用高线与底边的垂直关系来构造直角三角形,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得边长.因此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如何作高.我们知道,一个三角形可以作出三条高线,那么选择哪一条呢?这时,我们要充分结合条件中已知的a,b 和 C 这样的两边及其夹角,那么辅助线的选择是尽可能不去破坏已知条件,并能够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想办法将要求的c 放入直角三角形中,而高线都可以构造出 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并且也都能完整的保留住因此都可以成为构造的辅助线,这
8、里我们不妨选择高线画出的示意图,由于我们画出的C 是个锐角,因此高线AD.此时对于AD 的垂足 D是落在 BC 边上的.但实际上,C 大小的不同,决定了垂足位置的不同,形成的直角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关系也不同,因此我们还要对C 的大小来进行分类说明.当 C 是锐角时,我们已经分析;而三角形本身就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利用勾股定理,用已知的 a,b 来a,b 这AD,垂ABC的表示 c;而如果 C是直角,此时我们要构造的高线其实就是边两条直角边,而如果 C是钝角,此时我们构造 BC 边上的高线足应当落在 BC 边的延长线上,构造的直角三角形不能落在内部.由此可见,我们需要对C 进行分
9、类来逐一说明 .第一种情况,当 C为锐角时,根据我们刚刚的分析,可以作线c 可以看作是 Rt ADB 的斜段 AD 垂直 BC 于点 D,此时,要求的边,因此只需要找到两条直角边再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表示知条件较为集中的另一个中,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可知地利用AD,BD 与已知元素之间的关系,c;而这两条直角边的表示,则需要借助已Rt ADC 来进行表示,首先在Rt ADC;而 BD 的长度,则需要间接来表示,所以还要求得CD,很简单AD bsinC,所以CB CDCDbcosCBDa bcosC,因此 Rt ADB的两条直角边都已经用已知元素表示c 即可,所以我们将两边代入勾股定理,出来了,再用勾股
10、定理表示得到 c2AD222BD2(b sin C)222(a b cos C)2,展开后得到22b sin C a2abcosCb cos Cb2(sin2 C cos2 C)a2 ab cos C,其中 sin2 C+cos2C=1,化简后调整书写顺序可以得到c2a2b22ab cosC,这就是我们探究的结论,那么对于这个结论,其他不同类型的C 是否也成立呢?我们继续来研究.第二种情况,当C 为直角时,由勾股定理得c2a2b2,此时问题已经解决.但请同学们想一想,既然第一种情况是通过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求得 c,那么如果 C 本身就是直角,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此时,第一种情况得到的结论是
11、否还成立呢?实际上我们知道,当C是直角时,可得cosC0,因此2abcosC0,所以0,因此c2c2a2b22ab cosC中最后一项为a2b2,而这不就是我们的勾股定理吗?所以可见,答案是成立的,当C 为直角时,我们也可以用第一种情况的结论表示勾股定理.-最后,我们来看第三种情况.当C 是钝角时,我们作BC边上的高线AD,垂足落在BC边的延长线上,此时,斜边,同样只要找到边c 可看作是RtADB的AD,BD 与已知元素的关系,即可用勾股定理表示c,结合已知条件,我们需要借助另一个直角三角形来表示AD与BD,而在这个三角形中,我们则需要借助就是ACB的补角的三角函数值来表示边长,因此可得RtA
12、DCACD,也AD b sin(180 C),利用诱导公式,得AD bsinC,同样另一条边 CD bcos(180 C),利用诱导公式得CD bcosC,所以要求的 BD可以间接地利用 BC CD来表示,代入等于 a bcosC,其实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此时的 AD和 BD与第一种情况 C 为锐角时的结果相同,因此,在 Rt ADB 中,利用勾股定理,代入和之前相同的表达式,整理后,我们得到了相同的结论:c2a2b22ab cosC.所以小结一下这三类情况:当 C 为锐角时,我们得到了c2a2b22ab cosC;而当 C 为直角时,三边关系满足的勾股定理,同样也可以用这个等式表达;而当C
13、为钝角时,虽然所作的高线落在三角形的外面,但通过计算知道,最终的结果是相同的,这说明,等式c2a2b22abcosC可以表示任意三角形中c 与a,b 和C 之间的关系.那么梳理以上探究过程,我们从问题出发,尝试利用熟悉的勾股定理来表示边长,这就需要通过作高线来转化构造直角三角形得以实现,而高线的选择与已知条件有关,高线的位置也与角的大小有关,因此我们需要分类讨论来逐一说明,从而得到这个结果,而最终我们发现,虽然角的情况不同,但都可以利用这个等式表示 c与已知元素之间的关系.可见,这个探究思路我们是从熟悉的几何图形出发,容易联想,但需要分类讨论,运算量较大,那么有没有其他研究的方法呢?我们来介绍
14、第二种思路.对于最终表示边长的问题,有的同学会想到,线段的长度,能否利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来表示?当然可以,但这就需要我们找到 c的端点 A 和 B 的坐标,再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代入求解算出c 的长度.而点坐标的表示,则必须借助坐标系来得以实现,因此,这个思路的关键就是建立恰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那么如何建系更为合适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知道a,b 和 C,不妨就从这个角出发,以C 作为坐标原点,以其中一条已知边作x 轴,这里我们不妨选择以CB 为正方向作x 轴,因此,以C 为坐标原点,有向线段 CB 的方向为x 轴正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样就可以轻松地得到 C 与 B 的坐标,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人教 余弦 定理 推导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