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共16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共16页).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1.编制目的及依据1.1 编制目的为了防止突发性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并能在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后有效控制和处理,建立健全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机制,保障员工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司经济发展。1.2 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安全生产法以及上级职业卫生主管部门的要求和本公司实际情况,本着“反映迅速、处理得当、减少损失”的原则,制定本公司的应急救援预案。2 事故风险分析见总体预案3 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本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由常务副总经理和有关副经理及生产、安全环保、设备等部门领导组成。下设
2、应急救援办公室(设在生产总调度室),日常工作由安环部管理,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以指挥领导小组为基础,指挥部设在生产调度室,一旦发生事故由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统一指挥,若总指挥不在公司,由副总指挥全权负责应急救援工作。3.1应急领导指挥机构 总指挥:张三 副指挥:李四、王五成 员:公司各生产单位领导、公司办公室、技术质量部、工会、安环部负责人等,如出现总指挥不在情况时由副总指挥任总指挥。3.2指挥机构职责1)指挥领导小组职责:a.组织制定公司职业并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b.组建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并组织演练;c.检查督促做好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预防措施和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的物资、器械、防
3、护用品等各项准备工作。2)指挥人员职责总指挥:负责组织指挥全公司的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副总指挥:协调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集体指挥工作。组员职责:服从领导听指挥,在总指挥的统一指挥下互相协调好各项工作。3、应急救援部门的组成和分工公司各职能部门、车间和全体员工,都有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的责任。应急救援队伍是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其任务是当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时,对被救援对象实施全方位的救援。3.3应急组织机构人员联络表领导职务姓 名电话(外线)手 机网内短号总指挥副总指挥副总指挥生产调度组组长抢险维修组组长抢险维修组副组长抢险维修组副组长事故调查组组长事故调查组副组长污
4、染防治组长污染防治组副组长医疗救护组组长消防灭火组组长治安保卫组组长物资供应组长宣传报道组组长4.处置程序4.1报警程序和通讯联络方式表1)报警程序a.发生事故后,岗位人员应立即向班长报告,迅速向消防队报警,并立即报告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同时按生产岗位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生产处理。b.岗位人员报警时,应说明:事故单位、详细地点、现场伤亡人员数量、事故初步原因、事故现状、危害程度及其它相关情况。C.应急指挥中心值班人员接到报警后,应立即按“应急组织机构人员联络表”通知相关人员,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启动本预案。d.应急救援指挥部按照事故涉及的范围,通知相关单位,申请外援,按既定的工作职责实施抢险
5、救灾活动。2)24小时报警和通讯联络方式:公司应急指挥中心: *182 公司生产部调度中心:*169 *182公司安全环保部:*260 火警电话:*119外部救援联系电话 市 消 防 队: 119(外) 市 救护中心: 120(外) 市公安指挥中心:110(外) 市安监局: (外)危化品咨询电话:国家化学事故应急咨询:0532-国家中毒控制中心:010-(中继线) 010-(备用)5.处置措施5.1处置原则5.1.1 基本原则预防为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区域为主、自救与外援相结合。5.1.2基本任务(1)控制好危险源(2)抢救受害人员(3)指挥职工防护及撤离(4)做好现场清理,消除危害后果(
6、5)清查事故原因,估算危害程度5.2人员紧急疏散撤离、危险区域隔离、人员救治程序5.2.1人员紧急疏散撤离5.2.1.1 公司区人群疏散撤离程序a.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达公司区无关人员紧急疏散撤离命令.b.治安保卫组根据风向确定疏散撤离路线(疏散安全点位于上风向),设置应急疏散标志。c.治安保卫组引导无关人员有序疏散后,检查自己负责的区域,在确认无人员滞留后方可离开。5.2.1.2 公司外人群疏散撤离程序a.公司区事故可能对公司区外人群安全构成威胁时,由应急指挥部下达公司外人员紧急疏散撤离命令。b.治安保卫组与公司外相关部门联系,协助疏散撤离。5.2.2危险区的隔离5.2.2.1危险区设定依据a.
7、事故物质的火灾危害、健康危害、事故涉及的危险物质数量、泄漏规模和控制情况。b.事故区人员数量、撤离或就地保护所需时间、控制撤离或就地保护的能力等。c)气象条件。5.2.2.2 危险区隔离方法a.由治安保卫组担任危险区的警戒,设置警戒标识,正确选择行车路线、停车位置、作战阵地。b.严格控制危险区域内的一切火源。c.严格控制危险区域内实施抢险作业的人员数量。d.根据风向变化,适时调整危险区的范围。5.2.3受伤人员救护程序5.2.3.1医疗救护组人员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迅速将遇险者救离危险区域。5.2.3.2对昏迷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挤压,施行心肺复苏术。5.2.3.3在进行急救的同
8、时,通知*市第一人民医院(电话)做好急救准备,由气防车送医院进行观察治疗。5.3 发生职业病时的处置公司有可能发生的意外职业病危害事故有:1、一般职业病危害事故:可因车间及岗位防护设施破坏、物料泄露、防护品不合格或损坏、人员未及时巡查及早发现,未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处理,而引发小范围的职业病危害事故。2、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虽能及时发现,但职业病危害事故较难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后,有可能发展为更大范围或更严重的破坏及人员伤害事故。应立即采取以下应急救援措施:(1)最早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部门及人员,应立即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公司调度中心)报警,并采取一切措施切断职业病危害事故源。并对有毒气
9、体进行通风驱赶或打开放散吸出。在有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开展施救工作。严禁无任何防护盲目施救,造成伤害事故扩大化。(2)总调人员接到报警后,应迅速通知有关部门,快速查明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地点、范围,下达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的指令,同时发出警报,通知指挥部成员及医疗救护队伍和各专业队伍迅速赶往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3)指挥部成员根据职业病危害事故性质和规模,通知救援部门,迅速向上级部门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情况。(4)指挥部成员到达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后,根据职业病危害事故状态及危害程度做出相应的应急决定,并命令各分应急救援队伍立即开展营救。如职业病危害事故扩大时,应请求支援。6 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由
10、应急救援指挥部牵头,组织有关科室部门,进行应急抢救、应急救护、人员疏散、恢复生产的事故联合演习,并制定演练计划,定期进行演练并保证每年演练一次。7 附件7.1 附件1 急性硫化氢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硫化氢(H2S)是一种窒息性气体,同时又有刺激性。急性硫化氢中毒是指短期内吸入较大量硫化氢气体后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为主要靶器官的多器官损害的全身性疾病。 1 概述 硫化氢是一种比空气重的无色气体,有臭蛋味,能溶于水。人最低致死浓度(MLC)约为1110mg/m35min。 硫化氢主要通过呼吸道吸收进入人体。接触硫化氢的常见机会有:清理蓄粪池、污水沟、下水道等;造纸、工业废物处理、
11、酿造、甜菜制糖等;渔舱;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其它,如液体肥料贮存和生产、人造纤维生产、制毡行业、橡胶硫化、硫染工艺等。 2 中毒事件的调查和现场处理 现场救援时首先要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公众健康受到进一步伤害。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要求必须2人以上协同进行,并且就事件现场控制措施(如通风、切断气源等)、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现场隔离带设置、人员疏散等及时向现场指挥提出建议。 2.1 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体防护 进入硫化氢浓度较高的环境内(例如出现昏迷/死亡病例或死亡动物的环境,或者现场快速检测硫化氢浓度高于430mg/m3),必须使用自给式空气呼吸器(SCBA),并佩戴硫化氢气体
12、报警器,皮肤防护无特殊要求;现场中毒病人中无昏迷/死亡病例,或现场快速检测硫化氢浓度在10mg/m3430mg/m3之间,选用可防H2S气体和至少P2级别颗粒物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参见GB 2890-2009),并佩戴硫化氢气体报警器;进入已经开放通风,且现场快速检测硫化氢浓度低于10mg/m3,一般不需要穿个体防护装备。现场处置人员在进行井下和坑道救援与调查时,必须系好安全带(绳),并携带通讯工具。 在开放空间开展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对防护服穿戴无特殊要求。 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医疗区救治中毒病人时,无需穿戴防护装备。 2.2 中毒事件的调查 调查人员到达中毒现场后,应先了解中毒事件的概况。 现
13、场勘查内容包括现场环境状况,气象条件,通风措施,生产工艺流程等相关情况,并尽早进行现场空气硫化氢浓度测定。 调查中毒病人及相关人员,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人员接触毒物的时间、地点、方式,中毒人员数量、姓名、性别、工种、中毒的主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抢救经过。同时向临床救治单位进一步了解相关资料(如抢救过程、临床治疗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对现场调查的资料作好记录,最好进行现场拍照、录音、录像等。取证材料要有被调查人的签字。 2.3 现场空气硫化氢的检测 现场空气中硫化氢快速检测设备均带有采气装置,要尽早对现场的空气进行检测。检测方法推荐使用检气管法或便携式硫化氢检测仪。 2.4 中毒事件
14、的确认和鉴别 2.4.1 中毒事件的确认标准 同时具有以下三点,可确认为急性硫化氢中毒事件: a)中毒病人有硫化氢接触机会; b)中毒病人短时间内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重症病人常出现猝死; c)中毒现场或模拟现场检测确认有硫化氢存在。 2.4.2 中毒事件的鉴别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急性氰化物中毒事件、单纯缺氧事件(如二氧化碳、氮气、甲烷、惰性气体等)以及急性有机溶剂中毒事件等相鉴别。 硫化氢中毒场所常伴随有二氧化碳、甲烷等有害气体,现场应同时监测可能产生的其它有害气体,以排除或确定混合气体引起的中毒事件。 2.5 现场医疗救援 现场医疗救援首先的措施是迅速将中毒病
15、人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脱去被污染衣服,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当出现大批中毒病人,应首先进行现场检伤分类,优先处理红标病人。 2.5.1 现场检伤分类 a) 红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 昏迷;咯大量泡沫样痰;窒息;持续抽搐。 b) 黄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 意识朦胧、混浊状态;抽搐;呼吸困难。 c) 绿标,具有下列指标者: 出现头痛、头晕、乏力、流泪、畏光、眼刺痛、流涕、咳嗽、胸闷等表现。 d) 黑标,同时具有下列指标者: 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 2.5.2 现场治疗 对于红标病人要保持复苏体位,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黄标病人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反
16、复抽搐、窒息等情况时,及时采取对症支持措施。绿标病人脱离环境后,暂不予特殊处理,观察病情变化。 2.5.3 病人转送 中毒病人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应立即就近转送至综合医院或中毒救治中心继续观察和治疗,有条件的可转运至有高压氧治疗条件的医院。 7.2 附件2 急性苯及苯系物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苯及其同系物(苯系物)统称为芳香烃。急性苯及苯系物中毒是短期内接触较大量苯或苯系物后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 概述 苯为具有特殊芳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微溶于水,可与乙醇、乙醚、丙酮、汽油和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苯属中等毒类化合物,人在24000mg/m3浓度下接触30min
17、有生命危险。甲苯、二甲苯、乙苯等苯系物大多为具有特殊芳香味的无色透明易挥发液体,难溶于水,可溶于醇、醚等有机溶剂,毒性大多为低毒。 苯及苯系物可经过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黏膜进入体内,其中呼吸道吸收是群体性中毒事件的主要接触途径。接触苯及苯系物的常见机会有:作为稀释剂、萃取剂和溶剂,用于油漆、喷漆、油墨、树脂、人造革和粘胶等作业场所;苯及苯系物的生产和运输;作为化工原料,用于制造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香料、药物、农药、树脂等作业场所,等等。 2 中毒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2.1 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体防护 现场救援时首先要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公众健康受到进一步伤害。现场救
18、援和调查工作要求必须2人以上协同进行,并配带通讯设备。进入苯及苯系物生产、储存等事故现场时,如现场有中毒死亡病人或空气苯浓度超过9800mg/m3(甲苯浓度超过7700 mg/m3,二甲苯浓度超过4400mg/m3),必须穿戴A级防护服和自给式空气呼吸器(SCBA);如空气苯浓度在10mg/m39800mg/m3(甲苯浓度在100mg/m37700 mg/m3,二甲苯浓度在100mg/m3 4400mg/m3),须选用可防含A类气体和至少P2级别颗粒物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参见GB 2890-2009),并穿戴C级以上防护服、化学防护手套和化学防护靴;中毒事件现场已经开放通风,且空气苯浓度在50
19、mg/m3以下,一般不需要穿戴个体防护装备。现场处置人员调查和处理经口中毒事件时,一般不必穿戴个体防护装备。 现场救援人员清洗大面积皮肤污染的苯及苯系物中毒病人时,应选用可防含A类气体和至少P2级别颗粒物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并穿戴C级以上防护服、化学防护手套和化学防护靴。 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救治点救治中毒病人时,一般不必穿戴个体防护装备。 2.2 中毒事件的调查 调查人员应先了解中毒事件的概况,然后对事件相关场所和人员进行调查,并就事件现场控制措施(如关闭生产场所等)、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等向事件指挥部提出建议。2.2.1 中毒事件相关场所的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涉及生产工艺流程、环境状况、通风措施
20、、防护条件、人员接触情况等,并尽早采集相关场所的空气样品,有条件可进行现场快速检测。2.2.2 中毒事件相关人员的调查 调查对象应包括中毒病人、目击证人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如生产人员、采购人员、运输人员以及医疗救援人员等)。调查内容包括接触时间、接触物质、接触人数、中毒人数、中毒的主要症状、中毒事故的进展情况、已经采取的紧急措施等。同时,向临床救治单位进一步了解相关资料(如抢救过程、临床治疗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对现场调查的资料作好记录,进行现场拍照、录音等。取证材料要有被调查人的签字。 2.3 中毒样品的快速检测 要尽早对现场空气的苯及苯系物含量进行检测,检测方法推荐使用检气管法或光离子化
21、检测仪。2.4 中毒事件的确认和鉴别 2.4.1 中毒事件的确认标准 同时具有以下三点,可确认为急性苯及苯系物中毒事件: a) 中毒病人有苯或苯系物接触机会; b) 中毒病人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 c) 中毒现场采样样品中苯或苯系物含量增高。 2.4.2 中毒事件的鉴别 注意与急性单纯窒息性气体中毒事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急性硫化氢中毒事件等相鉴别。2.5 现场医疗救援 迅速将病人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皮肤污染者,立即除去污染衣物,有条件时,协助消防部门对危重病人进行洗消。中毒病人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条件予以吸氧,注意保暖。当短期内出现大批中毒病人,应首先进行现场检伤分
22、类,优先处理红标病人。 2.5.1 现场检伤分类 a)红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 昏迷;抽搐。 b)黄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 谵妄状态;嗜睡;意识朦胧、混浊状态。 c)绿标,具有下列指标者: 头昏、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表现。 d)黑标,同时具有下列指标者: 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 2.5.2 现场治疗 对于红标病人要保持复苏体位,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黄标病人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反复抽搐、休克等情况时,及时采取对症支持措施。绿标病人脱离环境后,暂不予特殊处理,观察病情变化。2.5.3 病人转送 中毒病人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应立即就近转送至综合医院继续观察和治疗。7
23、.3 附件3 液氨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液氨,又称为无水氨,是一种无色液体。氨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广泛,为运输及储存便利,通常将气体氨气通过加压或冷却得到液态氨。氨溶于水,溶于水后形成氨溶液(氢氧化氨的碱性溶液)。在20水中溶解度34%。液氨在工业上应用广泛,具有腐蚀性,容易挥发,其化学事故发生相当高。为促进对液氨的危害和处置唆使的了解,本预案介绍了液氨的理化特性、中毒处置、泄漏处置和燃烧爆炸处置四方面的基础知识。1、理化性质分子式:NH3 气案相对密度(空气=1):0.59分子量:17.04 液氨相对密度(水=1):0.7067(25)CAS:7664-41-7 自然点:651
24、.11熔点():-77.7 爆炸极限:15.5%-27%沸点():-33.4 1%水溶液PH:11.7蒸汽压882kPa(20)2、中毒处置毒性液氨人经口TDL0:0.15ml/kg; LD50350mg/kg;液氨人吸入TCL0 :5000 ppm/m3; LCmg/m3(4小时)接触途径呼吸道:吸入是接触的主要途径。氨具有强烈刺激性。但由于嗅觉疲劳,长期接触后对低浓度的氨会难以觉察。皮肤:低浓度的氨对眼和潮湿的皮肤能迅速产生刺激作用。潮湿的皮肤或眼睛接触高浓度的氨气能引起严重的化学烧伤。消化道:不太可能发生食入氨的事故。食入氨能引起严重的口腔、喉和胃的腐蚀性损伤。中毒症状吸入轻度中毒。表现
25、有鼻炎、咽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患者有咽灼痛、咳嗽、咳痰、胸闷和胸骨后疼痛等。严重中毒:可出现后头水肿、声门狭窄以及呼吸道粘膜脱落,可造成器官阻塞,引起窒息。吸入高浓度可直接影响肺毛细血管通透性而引起肺水肿。皮肤接触:皮肤接触可以引起严重疼痛和烧伤,并能发生咖啡样着色。被腐蚀部位会发软、呈胶状,可发生深度组织破坏。眼睛接触:高浓度蒸汽对眼睛有强刺激性,可以引起疼痛和烧伤,导致明显炎症。可能发生水肿、上皮组织破坏、角膜浑浊和虹膜发炎。轻度病例一般会缓解,严重病例可能会长期持续,并发生持续性水肿、疤痕、永久性浑浊、眼睛膨出、白内障、眼睑和眼球粘连及失明等病发症。多次或持续接触氨会导致结膜炎。食入:
26、食入会导致口腔周围发生灼伤、粘膜溃疡和肿胀、唾液分泌过多和说话、吞咽困难。食道和胃有灼痛感;随之发生呕吐或腹泻。会厌肿胀能引起呼吸窘迫和窒息;可能发生休克。可立即(或延长数周或数年后)发生食道、胃或胃瓣狭窄。严重接触可引起食道或胃穿孔,导致胸腔或腹腔感染,伴随下胸疼痛、腹部僵直和发烧。以上均能引起死亡。中毒机理氨进入人体后阻碍三羧酸循环,降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致使脑氨增加,可神经性毒物作用。高浓度氨可引起组织溶解坏死作用。急救措施消除污染:如果患者只是单纯接触氨气,并且没有皮肤和眼的刺激症状,则不需要清楚污染。假如接触的是液氨,并且衣服已被污染,应将衣服脱下并防入双层塑料袋内。如果眼睛接触
27、或眼睛有刺激感,应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20分钟以上。如果在冲洗时发生眼睑、痉挛,应慢满滴入1-2滴0.4%奥布卡因,继续充分冲洗。如果患者带有隐形眼镜,又容易取下并且不会损伤眼睛的话,可取下隐形眼镜。病人复苏: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出污染区,立即对病人进行复苏三步法:气道:保证气道不被舌头或异物阻塞。呼吸:检查病人是否呼吸,如无呼吸使用呼吸机等提供通气。循环:检查脉搏,如没有脉搏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术。初步治疗:氨中毒无特效解毒药,应采用支持治疗。如果接触浓度500ppm ,并出现眼刺激肺水肿的症状,则推荐采取以下措施:先喷5次地塞米松。然后每5分钟喷两次,直至到达医院急症室为止。如果接触浓度1
28、500ppm,应建立静脉通路,并静脉注射1.0克甲基泼尼松龙或等量类固醇。注意:在临床对照研究中,皮质类固醇的作用尚未证实。对氨吸入者给湿化空气或氧气。如有缺氧症状,应给湿化氧气。如果呼吸窘迫,应考虑进行器官插管。当病人的情况不能进行气管插管时,如条件许可,应施行环甲状软骨切开术。对有气管痉挛的病人给支气管扩张喷雾,如叔丁喘宁。如果皮肤接触氨,会引起化学烧伤。可按热烧伤处理:适当补液,给止痛剂,维持体温,用消毒垫或清洁床单覆盖伤面。如果皮肤接触高压液氨,要注意冻伤。3、泄漏处置少量泄漏:疏散区域内所有未保护人员,并向上风方向转移。泄漏处置人员应穿全身防护服,佩带空气呼吸器。立即向公司“*119
29、”报警,报警内容应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品名称和泄漏量、危险程度,有无人员伤亡中毒以及报警人姓名及电话。防止泄漏物进入阴沟和排水沟,增强通风。场所内禁止吸烟。喷雾状水以抑制蒸汽或改变蒸汽云的流向,但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禁止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受限空间。4、燃烧爆炸处置燃烧爆炸特性常温下氨是一种可燃气体,但较难引燃。爆炸极限为15.5%-27%,最易引燃浓度为17%。产生最大爆炸压力时的浓度:22.5%。火灾处理措施报警:迅速向公司“119”报警。报警内容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名称、危险程度;有无人
30、员伤亡以及报警人姓名及电话。灭火方法:用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灭火注意事项: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安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迅速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用大量水冷却容器直至火灾扑灭。切勿对泄漏口或安全阀直接喷水,防止产生冰冻。使用喷雾状水抑制氨蒸汽或改变流向。安全阀发生声响或储罐变色,立即撤离。7.4 附件4 现场急救程序1、现场急救一般原则应急救援人员必须佩带防护器材迅速进入现场危险区,沿逆风方向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处,根据受伤情况进行现场急救。如:用清水冲洗患者患处、涂抹药物进行简单处理、吸氧救治、人工呼吸、心脏挤压等。2、化学中毒现场救治方法将
31、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者应予吸氧。心脏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积压;眼睛接触有毒物质后,立即用清水冲洗20分钟以上,并翻开眼睑,转动眼球;皮肤救护,要用流动的温水或自来水冲洗被污染的部位。剪掉与灼伤处皮肤粘连的衣服,用消毒纱布包裹后送医院;摄入有毒有害物质,根据有毒物进行相应处理。如摄入氨应当立即饮入适量温水,以稀释氨水促使其自然呕吐,忌用催吐剂。3、几种常用的现场救治方法人工呼吸口对口吹气法是目前最好的人工呼吸法,其原理的直接将气吹入病人口或鼻,造成病人的呼吸,然后停止吹气,其胸部缩小,肺部也随之缩小,产生呼气。准备:将呼吸停止的伤员防置于空气新鲜流通的地方,并将口、鼻内的痰涕清除
32、干净,放松衣领、腰带等。取仰卧位,头部尽量后仰,下颚抬起,使呼吸道畅通。方法:救护人员深呼一口气,对金伤员的嘴吹入,同时紧捏伤员的鼻孔,吹完后,捏鼻的手随即松开。吹气速度:每分钟12-15次。心脏挤压心脏挤压用于心脏停止跳动后的伤员抢救,其心跳恢复。判断心脏是否跳动的方法:摸手腕处的“脉搏”或颈动脉的跳动。如无跳动,则心跳停止。准备:伤员仰卧于硬板或地上,救护人员站其左侧。挤压部位是胸骨1/2处:“中指对凹膛,当胸一手掌”。救护人员手掌之中指对准其颈下凹陷处,平放正中于胸部,手掌底部即掌握处,正相当于胸骨下1/2处或病人两乳头连接正中处相应位置。双手挤压:对成年人伤员用双手挤压法。即将一手放于
33、准备位置后,另一只手重叠压上,凭借救护人员的体重力量,传至臂、手掌,用力适度,有节奏冲击性地挤压。单手挤压:对儿童伤病员采用单手挤压法。即将一手放于准备位置后,用节奏带冲击性的挤压。每次挤压后:随即放松,使胸部复位,心脏舒张,挤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伤员的观察:有效的心脏挤压,在其颈部动脉处,可摸到脉搏,进行较长时间挤压,如有效,可见其面色转为红润。严禁挤压左胸部,不但无效,切且将肋骨压断,造成损伤。挤压部位不能过低,以免食物从胃中挤出,逆流入食管,引起呼吸道梗塞。4、复苏法的综合使用口对口吹气和心脏挤压的绝大多数场合下,这两种复苏方法是综合使用。吹进去的氧气,随着心脏的挤压,运到全身各处。一般每吹进一口气,作四次心脏挤压,有节奏地综合使用这两种方法。现场只有一人抢救时,可先吹两口气,然后做八次心脏挤压,重复进行。医护人员到现场后,交医护人员处理。5、医院救治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制定医疗事故单位为*市人民医院,预案启动后,根据事故性质和规模,由事故单位决定是否通知医院来人进行现场救护,也可以由消防人员迅速将受伤、中毒人员送往医院抢救。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