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黄鹤楼教学设计 2_黄鹤楼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黄鹤楼教学设计 2_黄鹤楼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黄鹤楼教学设计 2_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学设计 2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冉店九年制学校小学部 何文丽 教学目标: 1、相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挚友依依惜别的情意。 4、激发阅读古诗的爱好。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悟是个呈现场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 电子白板,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
2、学过程: 一、话题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今日老师跟大家探讨一个关于“爱”的话题,请看白板:“挚友”,说道挚友同学们有什么说的呢?生: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挚友和那份宝贵的友情。那么,挚友要离别了,想一想那会是怎样的场景呢?生: 。师: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大唐盛世,感受一下这一对挚友离别时的场景。 2、他们是谁呢?生:李白,孟浩然。师:看来大家都有很好的预习课文。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 李白素描图出现)简介作者。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挚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
3、此时老挚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课题其中有几个生字须要我们这节驾驭,请大家先跟我来相识一下他们。请细致视察,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跟老师来读一读,接下来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这些生字。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沟通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情故事等) 3、老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 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
4、、古代交通不便利,挚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 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 一别啊。为什么这么闻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爱好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相互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恋恋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肯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相识的生字挚友打声招呼,谁情愿读?简单
5、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全部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出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辞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辞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学生读诗句,同桌沟通: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辞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挚友) 在这指谁?(孟浩然)从哪知道的?(注释
6、)真好,结合注释是弄清 古诗意思的好方法。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方位,知道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帮我贴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 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为什么这么贴?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东下。 2)师: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美丽,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播放课件) 生: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 师: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
7、白仿佛望见了扬州怎样 的一番景象? 生:也是花团锦簇、绣户珠帘,旺盛而又太平 师:老师请大家观赏下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小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非常艳羡。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开心与憧憬。) 师:有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绽开想象,请想象刚才说的画面并带自己的感觉读读这两句诗。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 生:一只。师:诗中哪儿告知我们?生:孤帆。师:对!孤帆就是?生:孤孤寂单的一只船。
8、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当有许很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望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全部的留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一支孤帆。) 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情啊!谁来读读,指名读。你的眼里有 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很好,范读,再来 一遍。齐读。 2) “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3)送上祝愿的话。 送
9、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静默地 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恒久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会面?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能否用上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出示课件)(莫愁前路无知 已,天下谁能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像老师上课起先时介绍过的,送别诗已经成为当时一种风俗,有很多诗人都在送别他的亲人 和挚友时,寄情于诗表达出自己的深情厚义。请看(出示送别诗)古诗的学习还须要平常的积累,希望大家课下能多积累、多背诵送别诗。 4)孟浩然的孤帆慢慢远去,慢慢消逝
10、了。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句诗告知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唯见是什么意思?只望见。对,只能望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 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指名读。 5) 师:是啊!人虽分,情永在,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目送挚友远去的情景,抒发了挚友之间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3、整体品读,感悟诗境。 加上第三句诗来品读一下全诗吧,谁来?(出示课件)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师导读:在千年圣地黄鹤楼,我的老挚友孟浩然要西辞原远行了-古人西辞黄鹤楼。在柳如
11、烟,花似锦的三月,他将要顺流东下去繁华且太平的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帆船慢慢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慢慢地消逝在蓝天碧波的终点,李白还不愿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孤帆远影碧空尽。帆船消逝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向东流去,不禁想起昨日种种情意,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心中再次默念唯见长江天际流。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源源不断的厚谊。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 五、推敲词句,领会写法。 诗人精选词句,别具匠心。通观全诗,没有一个“送”字,也没有 一句话写离别之情,前俩句仅仅
12、以叙述的形式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被送别人的去向,后俩句也仅仅是以描绘的笔调写别后的场景。然而诗人与友人之间笃厚的交情,诗人内心深处谈谈的离愁,诗人对繁华扬州的美妙憧憬已经跃然纸上,极为传神的表达出来。 作业设计: 相见时难别亦难,从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佳诗中,我们感受着古人那浓浓的情意,其实这样的情深谁没有遇到过呢?谁没有这样的亲人挚友呢?一样的情深,别样的故事,写出你的故事共享给大家吧!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别诗 黄鹤楼图片扬州城图片 依依惜别 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学设计姓名任民单位老君台中学黄鹤楼教学目标:1、学会并驾驭“昔、鹤、萋”等生字;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
13、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3、品尝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 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好,都说相识是一种缘分,我和你们在这里见面就是有缘,我很想和你们交挚友,你们情愿吗?(情愿)师:初次见面,老师送你们一副对联:课. 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试验中学 李树锐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有感情地诵读全诗。2、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深切的怀古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 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三维目标】1、学问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体会“仰视”“远眺”“注视”三个词的差别,探究作者用词的. 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学设计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左卫中学 郑爱国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积累字词,有感情地诵读全诗。2、理解诗意和意境,品尝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感情.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