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川省遂宁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届四川省遂宁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四川省遂宁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 学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 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6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图表示某反应物剩余量随 pH 及温度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A随着 pH 的升高,酶的活性先降低后升高 B酶的最适 pH 是一定的,不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C该酶的最适温度是 37,最适 pH 是 8
2、D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2某二倍体植物的一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中细胞正在发生 DNA 的复制,此前有 RNA 聚合酶、DNA 解旋酶等物质的合成 B中的细胞正在发生基因重组,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连着两极发出的纺锤丝 C中每个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遗传信息可能有差异 D中每个细胞的 DNA 含量相同,都含有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全套基因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C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逐渐取代苔藓,主要原因是苔藓寿命
3、较短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含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4自国家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 20 年来,河北省每年因退耕还林工程涵养水源 116 亿立方米,防风固沙总物质量为 259 万吨,固碳 851 万吨,释放氧气 387 万吨,吸收污染物 43 万吨,生态效益总价值达 58 亿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退耕还林”过程耕地中的杂草数量增加,呈“S”型曲线增长 B“退耕还林”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退耕还林”体现了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退耕还林”能够有效地固定碳,缓解温室效应的进程,降低环境污染
4、5 古代家庭酿酒的具体操作过程:先将米煮熟,待冷却至 40时,加少许水和一定量的酒酿(做实验是用酵母菌菌种),与米饭混合后置于一瓷坛内(其他容器也可),并在中间挖一个洞,加盖后置于适当的地方保温(3040)12h 即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中间挖一个洞的目的是保证酵母菌在开始生长时有足够的 O2进行有氧呼吸 B在家庭酿酒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这些水主要来源于无氧呼吸 C发酵过程中,随着 O2逐渐减少,有氧呼吸逐渐被抑制,无氧呼吸逐渐增强 D若米饭中加入的酒酿不足,则结果可能是不能得到酒精 6如图是人体正常细胞的一对常染色体(用虚线表示)和一对性染色体(用实线表示),其中 A、a 表示基
5、因。突变体、是正常细胞的几种突变细胞。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从正常细胞到突变体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 B突变体的形成一定是染色体缺失所致 C突变体形成的类型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D图示正常细胞的一个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 aX 的配子概率是 1/4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4 小题 7(9 分)已知果蝇长翅和小翅、红眼和棕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了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以及控制它们的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 X 染色体上(表现为伴性遗传),某同学让一只雌性长翅红眼果蝇与一只雄性长翅棕眼果蝇杂交,发现子一代中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长
6、翅红眼:长翅棕眼:小翅红眼:小翅棕眼=3:3:1:1。回答下列问题:(1)在确定性状显隐性关系及相应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时,该同学分别分析翅长和眼色这两对性状的杂交结果,再综合得出结论。这种做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定律是_。(2)通过上述分析,可对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 X 染色体上做出多种合理的假设,其中的两种假设分别是: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那么,除了这两种假设外,这样的假设还有_种。(3)如果“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棕眼对红
7、眼为显性”的假设成立,则理论上,子一代长翅红眼果蝇中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_,子一代小翅红眼果蝇中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_。8(10 分)调定点学说认为,人体存在体温调定点。假如人的体温调定点是 37,当体温高于或低于 37时,机体能通过相关调节使体温恢复到 37左右。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并非一成不变,如病菌、病毒感染等不利因素能引起人体产生致热原(EP),EP 会引起体温调定点改变进而导致发热。(1)维持人体体温的热量主要来源于_,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2)某人受病毒感染引起发烧,下图是他的体温测量记录,请结合调定点学说回答:AB 段病人常表现为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颤栗等表现,并常伴有“害冷”的感觉,结
8、合资料分析其原因是_。图甲中 BC 段人体产热量_(填“大于”、“小于”或“基本等于”)散热量。CD 段机体通过_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发起攻击,并通过_细胞产生的_快速消灭 EP,使体温调定点恢复到正常体温。综上所述,体温调节是_调节机制。9(10 分)大豆花叶病毒会严重降低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为预防抗病大豆品种乙的抗病能力减弱,科研人员用 EMS 诱变感病大豆,获得新的抗病品种甲。科研人员利用甲、乙两个品种对抗性遗传进行研究。(1)因为基因突变具有_性,EMS 诱变后,非入选大豆植株可能含有_的基因,需要及时处理掉这些植株。(2)利用甲、乙两品种大豆进行杂交试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亲本组合 F1
9、 F2 抗病 易感 抗病 易感 实验一 甲易感 0 18 111 348 实验二 乙易感 15 0 276 81 据表分析,甲、乙两品种抗病性状依次为_性性状。(3)已知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位于 14 号染色体上,为探究品种甲抗性基因的位置,科研人员设计如下杂交实验:甲乙杂交,F1自交,统计 F2性状分离比。预期一:若 F1均抗病,F2抗病易感为 133,说明两品种抗病性状的遗传是由_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位于_染色体上。预期二:若 F1、F2均抗病,说明甲、乙两品种抗性基因可能是_或同一对染色体上不发生交叉互换的两个突变基因。(4)SSR 是 DNA 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SSR 不
10、同,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 SSR 也不同,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科研人员扩增出实验一若干个体中的 SSR 序列,用于确定甲品系抗性基因的位置,电泳结果如图所示:图中结果说明甲品系抗性基因在_号染色体上,依据是_。10(10 分)鹌鹑(ZW 型性别决定)的羽色与基因 B/b 和基因 Y/y 有关,其中 B 为有色基因,b 为白化基因,Y 决定栗羽,y 决定黄羽。研究表明基因 Y/y 位于 Z 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为探究基因 B/b 所在染色体的类型(不考虑基因 B/b位于 Z 染色体同源区段),以进一步确定基因 B/b 与基因 Y/y 的位置关系,某研究小组选择 20 只黄羽公鹑与 60 只
11、白羽母鹑杂交混群饲养,1 周后连续收集 3 批种蛋进行孵化,得到 F1并记录羽色及性别分离情况,结果如下表:入孵批次 入孵蛋数 出雏数 栗羽(公)栗羽(母)黄羽(公)黄羽(母)白羽(公)白羽(母)1 276 204 103 0 0 101 0 0 2 282 209 105 0 0 104 0 0 3 278 213 107 0 0 106 0 0 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实验结果 F1中白羽性状消失,最可能的原因是_。(2)基因 B/b 与基因 Y/y 的位置关系有_、_两种可能。(3)结果表明,仅从 F1的羽色及性别分离情况还不足以达到实验目的,请以 F1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对两对基因的位置
12、关系进行进一步探究。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_。11(15 分)图甲是褐色雏蝗在 1947-1951 年的种群密度变化动态(用该种群数量的对数值 lgn 表示种群密度,n 代表种群数量),图乙是草原上某种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注:“”表示卵,“+”表示幼虫,“o”表示成虫)(1)自然界中褐色雏蝗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型,与 1948 年相比,1950 年该种群内个体间生存斗争的强度_(填减少、不变或增强)。(2)要调查草原上该田鼠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法,假如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原因可能是_。(3)依据图乙,防治田鼠应在_点时进行,bc 段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
13、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6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B【解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影响酶活性的两个因素,即温度和 pH,其中温度在 3035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逐渐增强;温度为 35时,酶活性最强;温度在 3537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逐渐降低,但在不同的温度下,酶的最适 pH 都是 8。【详解】A、识图分析可知,随着 pH 的升高,酶的活性先增大后降低,A 错误;B、由图可知,在不同的温度下,酶的最适 pH 都是 8,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最适 pH 不变,B 正确;C、反应物剩余量越少,说明酶的活性越高,可见该酶的最适温度是
14、35,C 错误;D、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特性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酶的特性,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图示曲线中温度和 pH 值对酶活性的影响,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酶的特性结合题意解决问题。2、C【解析】据图分析,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且部分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中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产生两个子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中产生了四个子细胞核,且出现了核膜,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中细胞
15、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而 DNA 的复制发生在间期,A 错误;B、中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别移向了细胞的两极,此时已经完成了基因重组,B 错误;C、中的每个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由于前期的细胞中发生过交叉互换,所以该时期的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遗传信息可能有差异,C 正确;D、中每个细胞的核 DNA 含量相同,但是细胞质 DNA 含量不一定相同,D 错误。故选 C。【点睛】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
16、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3、D【解析】1、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
17、动物的丰富度;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含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 错误;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和调查,而标志重捕法是用来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B 错误;C、草本植物相对于苔藓更高大,在相同位置下,草本植物对阳光的竞争力强于苔藓。草本植物与苔藓处于同一位置时,草本植物会遮蔽阳光,使得苔藓获得的能量减少,进而数量减少,C 错误;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含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D 正确。故选 D。4、C【解析】随着退耕还林的推进,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四川省 遂宁 下学 第一次 联考 生物试卷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