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理工大学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生物试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上海理工大学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生物试卷含解析.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 学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 请考生注意:1请用 2B 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 05 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42 分。)1芦笋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株性染色体为 XY,雌株为 XX;其幼茎可食用,雄株产量高。以下为两种培育雄株的技术路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提高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例促进芽生长 B幼苗甲、乙和丙的形成均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C雄株丁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XY、XX D雄株
2、甲和雄株丁的培育过程中均发生了基因重组 2以下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多倍体生物形成后,它与原物种之间能够进行杂交,因而它不是一个新物种 B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选择过程能改变该地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C根据现代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导致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 D一个物种可以由多个种群组成,一个种群也可以由多个物种的个体组成 3我国规定 1L 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数不得超过 3 个。某兴趣小组利用滤膜法(下图所示)对校内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数量进行检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取样水龙头应用火焰灼烧,打开水龙头一段时间后再取样 B滤膜的孔径应小于大肠杆菌,过滤水样应足量 C伊红
3、美蓝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培养基中含有琼脂 D进行细菌培养的同时需进行未接种培养基的培养 4研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的 RNA 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依据中心法则(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至少要经过环节 BHIV 攻击人体细胞时,人体细胞不能产生 HIV 的抗体 C通过形成的 DNA 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 DNA 上 D科学家可以研发特异性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 5自国家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 20 年来,河北省每年因退耕还林工程涵养水源 116 亿立方米,防风固沙总物质量为 259 万吨,固碳
4、 851 万吨,释放氧气 387 万吨,吸收污染物 43 万吨,生态效益总价值达 58 亿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退耕还林”过程耕地中的杂草数量增加,呈“S”型曲线增长 B“退耕还林”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退耕还林”体现了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退耕还林”能够有效地固定碳,缓解温室效应的进程,降低环境污染 6PD-1 是位于 T 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蛋白,与癌细胞表面表达的一种蛋白质 PD-L1 结合后,会使 T 细胞进入静息状态,无法识别癌细胞,并可使 T 细胞自身增殖减弱或凋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5、AT 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成熟于胸腺 B癌症患者体内的细胞免疫力降低,但不影响体液免疫 C抑制 PD-L1 的活性,可成为治疗肿瘤的一种途径 DPD-1 的抗体可增强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监控和清除能力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描述错误的是()A有利变异积累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的繁殖 B自然选择能导致新物种的出现 C一个遗传平衡的大种群,若发生基因突变,其基因频率保持稳定 D一个遗传平衡的大种群,若发生基因突变,其基因型频率经过一代随机交配后才可以保持稳定不变 8(10 分)RNA 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下列与 RNA 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 DNA,少数
6、是 RNA BmRNA 可以沿着多个核糖体移动从而迅速合成大量蛋白质 CtRNA 上的反密码子共有 64 种 D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参与翻译过程的多种 RNA 均由 DNA 控制合成 二、非选择题 9(10 分)马尾松是一种常见的森林乔木,马尾松毛虫是马尾松的常见害虫,研究小组研究了取食不同受害程度的马尾松对马尾松毛虫死亡率的影响,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马尾松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相对于灌木植物,调查马尾松的种群密度时应适当 _(填“增大”或“缩小”)取样面积,常见的取样方法有_。(2)结果表明一定的受害程度内随受害程度的增加马尾松毛虫的死亡率增加,原因是
7、马尾松受害后能产生影响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一类物质,这属于生态系统的_信息,该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的作用。(3)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当马尾松的受害程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无法有效的抑制马尾松毛虫的生长发育,从而可能导致生态系统遭受破坏,这说明_。10(14 分)果胶酶广泛用于食品工业、纺织品加工业和造纸工业等领域。请结合所学知识,同答下列问题:(1)果胶酶并不特指某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_(至少答出 2 种)等。(2)下表是筛选产果胶酶微生物时所用的一种培养基的配方:K2HPO4 MgSO4 NaNO3 FeSO4 果胶 刚果红 水 0.1g 0.5g 3g 0.0
8、01g 2g 1g 加至 1L 该培养基能够筛选到产果胶酶的微生物的原因是_。为了能够筛选出分解果胶的微生物菌落,该培养基还需要添加_。该培养基中的刚果红可以与_形成红色复合物。我们可以通过菌落周围是否产生_来筛选产果胶酶的微生物。(3)某果胶酶高产菌株产生的果胶酶为分子量不同的多种酶复合物,可以采取_法将这些酶在保持活性下进行有效分离。(4)果胶酶应用于果汁生产时,主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分别是:_。11(14 分)啄木鸟通过敲击树干“笃笃”的声音能准确寻找到害虫躲藏的位置。一只成年啄木鸟每天大约能吃掉 1000条虫子,在 2 秒内就能啄击树干 30 多次。研究发现,啄木鸟的头部构造独特,它的舌骨
9、像过山车轨道一样围绕头骨一圈,最后在鼻孔处汇合;它的顶部肌肉特别发达,头部运动轨迹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运动能够避免因晃动导致的脑损伤,啄木鸟这种防止“脑震荡”的头部构造可谓一个完美的“减震装置”。请据此回答:(1)啄木鸟是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其作用是_。(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和信息传递,啄木鸟有“森林卫士”的美誉,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_作用。(3)啄木鸟为避免“脑震荡”有着特殊的生理结构,体育运动中使用的防护帽就是根据“啄木鸟减震原理”设计的,以达到防震保护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12大豆花叶病毒会严重降低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为预防抗病大豆品种乙的抗病能力减
10、弱,科研人员用 EMS 诱变感病大豆,获得新的抗病品种甲。科研人员利用甲、乙两个品种对抗性遗传进行研究。(1)因为基因突变具有_性,EMS 诱变后,非入选大豆植株可能含有_的基因,需要及时处理掉这些植株。(2)利用甲、乙两品种大豆进行杂交试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亲本组合 F1 F2 抗病 易感 抗病 易感 实验一 甲易感 0 18 111 348 实验二 乙易感 15 0 276 81 据表分析,甲、乙两品种抗病性状依次为_性性状。(3)已知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位于 14 号染色体上,为探究品种甲抗性基因的位置,科研人员设计如下杂交实验:甲乙杂交,F1自交,统计 F2性状分离比。预期一:若 F1均
11、抗病,F2抗病易感为 133,说明两品种抗病性状的遗传是由_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位于_染色体上。预期二:若 F1、F2均抗病,说明甲、乙两品种抗性基因可能是_或同一对染色体上不发生交叉互换的两个突变基因。(4)SSR 是 DNA 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SSR 不同,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 SSR 也不同,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科研人员扩增出实验一若干个体中的 SSR 序列,用于确定甲品系抗性基因的位置,电泳结果如图所示:图中结果说明甲品系抗性基因在_号染色体上,依据是_。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42 分。)1、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伴性遗
12、传与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植物组织培养所遵循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其流程是: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也叫外植体)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长出丛芽,最终形成植物体。【详解】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使用比例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当二者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例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A 错误;幼苗甲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幼苗乙与幼苗丙的形成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的过程,这些过程所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技术手段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因此需要经过脱分化与再分化的过程,B 正确;花粉是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
13、,其配子含有 X 染色体或 Y 染色体,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处理后得到的植株乙与丙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X 或 YY,因此雄株丁的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XX、YY,C 错误;雄株甲是通过无性繁殖形成的,形成过程中不会进行减数分裂,因此也不会发生基因重组,雄株丁是通过有性生殖形成的,形成过程中经过了减数分裂,因此会发生基因重组,D 错误。【点睛】本题容易错选 C,因为易受雌雄异体的生物的性染色体组成是分别是 XX、XY 的思维定势影响。2、B【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
14、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不仅能进行杂交,还要能产生可育后代,才是一个物种,A 错误;B、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选择过程能改变该地进化的速度和方向,B 正确。C、根据现代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导致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种群发生了进化,而生殖隔离的产生,才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C 错误;D、一个物种可以由多个种群组成,但是一个种群只能由一个物种的个体组成,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15、,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3、C【解析】培养基按功能的分类:种类 制备方法 特征 用途 选择培养基 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成分 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 加入青霉素分离得到酵母菌和霉菌 鉴别培养基 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 依据微生物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定试剂或化学药品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而设计 鉴别和区分菌落相似的微生物,如伊红和美蓝培养基可以鉴别大肠杆菌【详解】A、为避免杂菌的污染,在取样时水龙头应用火焰灼烧杀灭杂菌,打开水龙头一段时间后再取样是避免温度过高杀死目的菌,A 正确;B、实
16、验将待测水样进行过滤,得到的滤膜进行微生物培养,因此水中的大肠杆菌应留在滤膜上,故滤膜的孔径应小于大肠杆菌,B 正确;C、加入伊红美蓝能够鉴别大肠杆菌,该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C 错误;D、为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实验的同时应设置对照,即进行细菌培养的同时需进行未接种培养基的培养,D 正确。故选 C。【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掌握微生物培养的过程及原理,尤其要区分不同培养基的分类依据及应用。4、B【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表示 DNA 的复制过程;表示转录过程;表示翻译过程,表示逆转录过程;表示 RNA的复制过程。【详解】A、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的 RNA 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
17、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需要经过逆转录过程形成 DNA,然后再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形成蛋白质外壳,即至少要通过图中的环节完成,A 正确;B、HIV 的遗传机体可以在 HIV 的刺激下产生相应的抗体,但抗体无法消除细胞内病毒,B 错误;C、通过逆转录过程形成的 DNA 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 DNA 上,并伴随宿主细胞 DNA 复制而复制,C 正确;D、HIV 为逆转录病毒,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因此科学家可以研发特异性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D 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正确分析题图,
18、再结合 HIV 的特点准确答题。5、C【解析】随着退耕还林的推进,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生物种类和数目增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增加。【详解】A、“退耕还林”过程耕地中的杂草数量增加,但是受环境阻力的影响,会呈“S”型曲线增长,A 正确;B、“退耕还林”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 正确;C、“退耕还林”体现了人类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但是没有改变方向,C 错误;D、由题干的信息可以看出“退耕还林”能够有效地固碳,缓解温室效应的进程降低环境污染,D 正确。【点睛】本题以退耕还林为背景,考查了生态学的知识,识记种群增长曲线的
19、条件,生态系统、群落的知识进行解答。6、B【解析】PD-1 是位于 T 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蛋白,它会与癌细胞表面表达的一种蛋白质 PD-L1 发生作用,PD-1 和 PD-L1 一旦结合,会使 T 细胞进入静息状态,无法识别癌细胞,并使 T 细胞自身增殖减弱或凋亡,所以 T 细胞可能会减少,细胞免疫降低,T 细胞也参与体液免疫,故体液免疫也会降低。【详解】A、T 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于胸腺,A 正确;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癌细胞表面的 PD-L1 与 T 细胞表面的 PD-1 结合后,可使 T 细胞自身增殖减弱或凋亡,T 细胞既可以参与细胞免疫也可以参与体液免疫,所以癌症患者体
20、内的细胞免疫力降低,体液免疫也降低,B 错误;C、PD-L1 活性被抑制,可减少 PD-1 和 PD-L1 的结合,从而使免疫细胞发挥正常功能,以清除癌细胞,C 正确;D、给癌症患者注射 PD-1 的抗体,可使 T 细胞表面与癌细胞表面的 PD-L1 结合的 PD-1 减少,T 细胞凋亡减少,从而使免疫功能增强,进而增强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监控和清除,D 正确。故选 B。【点睛】本题属于信息题,着重考查了人体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从题干信息中获取解题的有效信息,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的场所,明确抗体的专一性,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7、A【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
21、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从而形成新的基因型,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选择选择有利变异,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隔离的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详解】A、有利变异积累的主要原因是有利变异被选择保留下来而不是个体繁殖,A 错误;B、自然选择可能会导致新物种的出现,B 正确;C、一个遗传平衡的大种群,若发生基因突变,其基因频率保持稳定,C 正确;D、一个遗传平衡的大种群,若发生基因突变,其基因频率保持稳定,但基因型频率经过一代随机交配后才可以
22、保持稳定不变,D 正确。故选 A。8、D【解析】翻译的模板是 mRNA,原料是氨基酸,产物是多肽,场所是核糖体。【详解】A、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 DNA,A 错误;B、多个核糖体沿着一条 mRNA 移动,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B 错误;C、tRNA 上的反密码子共有 61 种,C 错误;D、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参与翻译过程的多种 RNA(mRNA、tRNA、rRNA)均由 DNA 控制合成,D 正确。故选 D。【点睛】密码子有 64 种,反密码子有 61 种,tRNA 有 61 种。二、非选择题 9、增大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化学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自
23、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理清种群密度的调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等相关知识,据此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详解】(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要根据调查对象的植株大小选择恰当的样方面积,一般样方面积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因此相对于灌木植物,调查马尾松的种群密度时应适当增大取样面积。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马尾松受害后能产生影响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一类化学物质,分泌的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作用。(3
24、)当马尾松的受害程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无法有效的抑制马尾松毛虫的生长发育,从而可能导致生态系统遭受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点睛】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10、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果胶酯酶 该培养基以果胶为唯一碳源,只有能够分解利用果胶的微生物才能生长 琼脂 果胶 透明圈 凝胶色谱 果肉出汁率低、耗时长;榨取的果汁浑浊、黏度高 【解析】1、果胶酶包括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果胶酯酶等,既能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汁容易,又能使果胶水解为半乳糖醛酸,果汁澄清,提高质量和稳定性。2、刚果红
25、可以与纤维素等多糖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3、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4、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中加入 SDS 的作用是掩盖不同种蛋白质间的电荷差别,使蛋白质完全变性,则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迁移速率完全取决于分子大小。【详解】(1)果胶酶并不特指某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
26、醛酸酶、果胶分解酶、果胶酯酶等。(2)从所给配方,可以看出该培养基以果胶为唯一碳源,是典型的选择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中,只有能够分解利用果胶的微生物才能生长,从而起到选择的作用;筛选菌落需要用固体培养基,故培养基还需要添加琼脂。从题中所给配方,结合所学知识:刚果红可以与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而果胶也是一种多糖,可以推知在该培养基中,刚果红可以与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当果胶被果胶酶分解后,刚果红果胶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果胶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据此来筛选产果胶酶的微生物。(3)将不同蛋白质按照不同分子量进行分离,高中阶段所学的方法主要有凝胶色谱法和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27、,但后者中的 SDS 会使蛋白质变性,只有前者才能保持蛋白质的活性。(4)果胶酶应用于果汁生产时,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是:一是果出汁率低、耗时长,二是榨取的果汗浑浊、黏度高。【点睛】本题以提取果胶酶为载体,主要考查果胶酶的分类、作用以及蛋白质分离的方法等主要知识点,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理解与运用,属于考纲中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11、消费者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直接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
28、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1)树木是生产者,虫子吃树,所以虫子是初级消费者,啄木鸟吃虫子,所以啄木鸟是次级消费者;消费者的作用是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啄木鸟有“森林卫士”的美誉,说明啄木鸟可控制森林中害虫的数量,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作用。(3)对人类有实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非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叫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体育运动中使
29、用的防护帽是根据“啄木鸟减震原理”设计的,以达到防震保护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12、不定向性或多害少利 不利 隐、显 2 非同源 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突变基因 2 F2抗病个体的 SSR 与亲本甲 2 号染色体相同,与 14 号染色体上的 SSR 无关联 【解析】1.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2.据表中结果分析可知,甲易感子一代全是
30、易感子二代:易感:抗病=3:1,判断易感是显性,甲的抗病性状是隐性;乙易感子一代全是抗病子二代抗病:易感=3:1,故判断易感是隐性,乙的抗病性状是显性性状。3.甲乙杂交,F1自交,F2抗病易感为 133,属于 9:3:3:1 变形,说明两品种抗病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由 2 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否则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详解】(1)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或多害少利性等特性,故 EMS 诱变后,非入选大豆植株可能含有不利的基因,需要及时处理掉这些植株。(2)利用甲、乙两品种大豆进行杂交试验,据表中结果分析可知,甲易感子一代全是易感子二代:易感:抗病=3:
31、1,判断易感是显性,甲的抗病性状是隐性;乙易感子一代全是抗病子二代抗病:易感=3:1,故判断易感是隐性,乙的抗病性状是显性性状。(3)已知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位于 14 号染色体上,为探究品种甲抗性基因的位置,科研人员设计如下杂交实验:甲乙杂交,F1自交,统计 F2性状分离比。预期一:若 F1均抗病,F2抗病易感为 133,属于 9:3:3:1 变形,说明两品种抗病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由 2 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预期二:若 F1、F2均抗病,说明甲、乙两品种抗性基因不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能是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突变基因或同一对染色体上不发生交叉互换的两个突变基因。(4)SSR 是 DNA 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SSR 不同,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 SSR 也不同,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科研人员扩增出实验一若干个体中的 SSR 序列,用于确定甲品系抗性基因的位置,分析图示电泳结果可知:F2的 1、4、7 与甲均表现抗病,F2抗病个体的 SSR 与亲本甲的 2 号染色体相同,与 14 号染色体上的 SSR无关联,说明甲品系抗性基因在 2 号染色体上。【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基因突变的特点等,解题关键是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