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水循环及径流形成课件.ppt
《第二章--水循环及径流形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水循环及径流形成课件.ppt(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水循环及径流形成水循环及径流形成2.1 2.1 水循环及水量平衡水循环及水量平衡(The hydrologic cycle and water balance)The hydrologic cycle and water balance)2.2 2.2 河流和流域河流和流域(River and Basin)River and Basin)2.3 2.3 降水降水(Precipitation)Precipitation)2.4 2.4 蒸发蒸发(Evaporation)Evaporation)2.5 2.5 下渗下渗(Infiltration)Infiltration)2.6 2.
2、6 径流径流(Runoff)Runoff)一一 水循环水循环 1 1 定义定义:地球上的水因蒸发成为水汽,经输送、上升,冷却、凝结,:地球上的水因蒸发成为水汽,经输送、上升,冷却、凝结,并在适当条件下,再降落到地面,这种不断循环的过程,称为水循环。并在适当条件下,再降落到地面,这种不断循环的过程,称为水循环。如下图。如下图。2.1 2.1 水循环及水量平衡水循环及水量平衡图图2-12 2 分类分类 (1)(1)大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大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2)(2)小循环:海洋与大气之间、陆地与大气之间水分交换。小循环:海洋与大气之间、陆地与大气之间水分交换。3 3 水
3、循环内外因水循环内外因 (1)(1)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2)(2)内因:水的气、液、固三态之间的转化内因:水的气、液、固三态之间的转化4 4 水循环要素水循环要素 降水降水(P)P)、蒸发蒸发(E)E)、径流径流(R)R)区域区域面积面积(万万kmkm2 2)水量(水量(kmkm3 3)降水降水 径流径流蒸发蒸发全球海洋全球海洋36100361004580004580004700047000505000505000全球陆地全球陆地149001490011900011900047000470007200072000全球全球510005100057700057700
4、0577000577000二二 水量平衡水量平衡 1.1.概念概念 任一区域给定时段内,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任一区域给定时段内,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量变化。该区域内的蓄水量变化。2.2.水量平衡方程水量平衡方程 I O=W (2-1)I O=W (2-1)式中,式中,II给定时段内输入水量;给定时段内输入水量;OO给定时段内输出水量;给定时段内输出水量;WW给定时段内蓄水量变化。给定时段内蓄水量变化。IOW三三 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1 1 陆地水量平衡方程陆地水量平衡方程 P P陆陆-(-(E E陆陆+R)=WR)=W陆陆 多年平均情况:多年平均情况:W
5、W陆陆RP P陆陆E E陆陆图中图中 E E陆陆陆地蒸发;陆地蒸发;P P陆陆陆地降雨;陆地降雨;RR径流径流(2-2)2 2 海洋水量平衡方程海洋水量平衡方程 R+PR+P海海-E E海海=W W海海 多年平均情况:多年平均情况:WW海海RP P海海E E海海图中图中 E E海海海洋蒸发;海洋蒸发;P P海海海洋降雨;海洋降雨;RR径流径流 3 3 地球水量平衡方程地球水量平衡方程(2-3)由式由式(2-2)(2-2)、(2-3)(2-3)得地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得地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四四 流域水量平衡流域水量平衡 流域水量平衡方程为:流域水量平衡方程为:(2-4)Where P
6、precipitation RSI,RGI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inflow into the boundary from outside E evaporation and transpiration RSO,RGO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outflow from the boundary W change of storage volume within the boundary n discrepancy termWEPRSIRGIRSORGO地表分水线地表分水线地下分水线地下分水线2.2 2.2 河流和流域河流和流域一一河流河流(R
7、iver)River)1 1 概念概念 一定地质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定地质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河槽河槽与在其中的与在其中的水流水流。河流可分为河源、。河流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2 2 河流长度(河长河流长度(河长L L)自河源沿河道至河口的长度,称河长,以自河源沿河道至河口的长度,称河长,以kmkm计。计。3 3 河流横断面河流横断面 如图如图2-22-2所示。所示。4 4 水系及水系形态水系及水系形态 (1)(1)水系水系 由干流、支流及流域内水由干流、支流及流域内水库、湖泊连成的一个庞大系统,库、湖泊连成的一个庞大系统,成为水系。成为水系。图图2
8、 2|3 3水水系系示示意意图图 (2)(2)水系形态水系形态 羽毛状羽毛状 扇形扇形 平形状平形状 混合形混合形 4 4 河网密度河网密度 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L L和流域面积和流域面积F F之比:之比:D=L/F (km/kmD=L/F (km/km2 2)5 5 河流弯曲系数河流弯曲系数 指河流实际长度与河流两端间的直线指河流实际长度与河流两端间的直线l l之比值之比值:=L/l=L/l二二 流域(流域(BasinBasin)1 1 概念概念 由分水线包围的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区域,由分水线包围的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区域,称为流域。可分闭合流域和非闭合流域两种。称为流
9、域。可分闭合流域和非闭合流域两种。地表分水线地表分水线地下分水线地下分水线l章流流域域示示意意图图 2 2 流域面积流域面积 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用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用F F表示,单位:表示,单位:KmKm2 2。3 3 流域长度流域长度L LA A 指流域几何中心长。以河口为圆心,画不同半径的若干圆弧与分水线指流域几何中心长。以河口为圆心,画不同半径的若干圆弧与分水线相交于两点。连两点成割线,取这些割线中点的连线长度,即为流域相交于两点。连两点成割线,取这些割线中点的连线长度,即为流域长度。长度。4 4 流域形状系数流域形状系数 K=B/LK=B/LA A 其中其中,B=F/LB=F/LA
10、 A为为流域宽度。流域宽度。5 5 流域自然地理特征流域自然地理特征 包括包括:(1):(1)地理位置:经纬度表示,反映流域所处的气候。地理位置:经纬度表示,反映流域所处的气候。(2)(2)气候特征:包括降水、蒸发、温度、湿度、气压、风等要素。气候特征:包括降水、蒸发、温度、湿度、气压、风等要素。是河流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流域水文特征的重要因素。是河流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流域水文特征的重要因素。(3)(3)流域下垫面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湖泊等因素。流域下垫面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湖泊等因素。它们影响径流的变化规律。它们影响径流的变化规律。2.3 2
11、.3 降水降水(Precipitation)Precipitation)一一降水的成因及分类降水的成因及分类二 1 1 成因成因三三 地面湿热气团因各种原因而上升,体积膨胀作功,消耗内地面湿热气团因各种原因而上升,体积膨胀作功,消耗内能而冷却。当温度降低到露点以下时,气团中的水汽开始凝结为水滴能而冷却。当温度降低到露点以下时,气团中的水汽开始凝结为水滴或冰晶,形成云。云中的水滴或冰晶,继续吸附水汽凝结于其表面,或冰晶,形成云。云中的水滴或冰晶,继续吸附水汽凝结于其表面,或由于互相碰撞而结合成大水滴或冰粒,当其重量达到不再能被上升或由于互相碰撞而结合成大水滴或冰粒,当其重量达到不再能被上升气流所
12、顶托的时候,即形成降水。气流所顶托的时候,即形成降水。四四 2 2 分类分类五五 (1)(1)对流雨对流雨 对流层的特点:对流层的特点:1.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2.2.具有强烈的上升和下降的气流;具有强烈的上升和下降的气流;3.3.受地表差异影响,对流层温度、湿度水平分布不均匀。受地表差异影响,对流层温度、湿度水平分布不均匀。对流层又可分三部分:下层(地面对流层又可分三部分:下层(地面-1.5-1.5kmkm););中层(中层(1.51.5km-6kmkm-6km););上层(上层(6 6km-km-对流层顶部)对流层顶部)(2)(2)地形雨地形雨:水平运动的湿
13、热气团受山脉、高原阻挡,气流被迫沿:水平运动的湿热气团受山脉、高原阻挡,气流被迫沿迎风坡上升,因动力冷却形成的降雨。其特点是:迎风坡上升,因动力冷却形成的降雨。其特点是:a.a.迎风坡降雨多,背迎风坡降雨多,背风面降雨少;风面降雨少;b.b.降雨量随高程增加而增加,到一定高度后,随高程增加降雨量随高程增加而增加,到一定高度后,随高程增加反而减少。反而减少。(3)(3)系统性降雨系统性降雨-6二二 降雨观测降雨观测 降雨一般通过雨量器和自记雨量计两种方式进行观测的。随着科学技术降雨一般通过雨量器和自记雨量计两种方式进行观测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雷达探测和气象卫星云图来预估未来一定时期的降雨
14、量。的发展,利用雷达探测和气象卫星云图来预估未来一定时期的降雨量。1 1 雨量器雨量器 一般采用人工定时一般采用人工定时(8(8时、时、2020时时)观测,雨季要增加观测次数。观测,雨季要增加观测次数。2 2 自记雨量计自记雨量计 自动记录降雨量,不需人为干预。方便、快捷。有三种类型:称重式、自动记录降雨量,不需人为干预。方便、快捷。有三种类型:称重式、虹吸式和翻斗式。虹吸式和翻斗式。3 3 雷达探测雷达探测 利用云、雨、雪等对雷达无线电波的反射现象来研究天气系统。利用云、雨、雪等对雷达无线电波的反射现象来研究天气系统。不同形状的雷达回波反映不同性质的天气系统。从而预测探测范围内不同形状的雷达
15、回波反映不同性质的天气系统。从而预测探测范围内的降水量、强度及开始和终止时刻。的降水量、强度及开始和终止时刻。4 4 气象卫星云图气象卫星云图 将卫星云图资料结合气象模型,通过专家系统,进行降雨量预测。将卫星云图资料结合气象模型,通过专家系统,进行降雨量预测。三三 降水特性描述降水特性描述 降雨特性主要包括:降水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三种指标。降雨特性主要包括:降水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三种指标。1 1 降雨量降雨量 指一定时段降落在某点或某区域上的总水量指一定时段降落在某点或某区域上的总水量,以深度表示,单位,以深度表示,单位mmmm。如如1212小时降雨量、日降雨量,月降雨量,年降雨量等。
16、降雨量反映了小时降雨量、日降雨量,月降雨量,年降雨量等。降雨量反映了时段内雨量的多少。时段内雨量的多少。2 2 降雨历时降雨历时 一次降雨所经历的时间。常用分一次降雨所经历的时间。常用分(min)min)、小时小时(h)h)、日日(d)d)等单位。等单位。3 3 降雨强度降雨强度 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以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以mm/minmm/min或或mm/hmm/h计。雨强反映了降雨的强弱。计。雨强反映了降雨的强弱。一般用雨强进行降雨分级。降雨等级划分如下:一般用雨强进行降雨分级。降雨等级划分如下:2424h h雨量雨量(mm)mm)0.1 200200等级等级微雨微雨小雨小雨中雨中雨大雨大
17、雨暴雨暴雨大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特大暴雨某站某站9999年日降雨强度过程线年日降雨强度过程线 4 4 降雨过程线降雨过程线 一定时段内的降雨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称降雨过程一定时段内的降雨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称降雨过程。实质是降雨强度实质是降雨强度过程线,一般用直方图表示。过程线,一般用直方图表示。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时间(h)雨雨强强(mm/hmm/h)某站小时降雨强度过程线某站小时降雨强度过程线四四 面降水量计算面降水量计算 在水文计算中,常需要推求一个流域或一个区域特定时段降水量,即在水文计算中,常需要推求一个流域或一个区域特定时段降水量
18、,即面降水量。已知某观测点降雨量。有三种计算方法。面降水量。已知某观测点降雨量。有三种计算方法。1 1 算术平均法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method)Arithmetic method)流域内有流域内有n n个雨量站,具有同步、同时段观测资料。则流域面平均雨量个雨量站,具有同步、同时段观测资料。则流域面平均雨量为:为:式中,式中,P Pi i为第为第i i站点降雨量。站点降雨量。使用条件使用条件:流域地形起伏不大,:流域地形起伏不大,雨量站分布较均匀。雨量站分布较均匀。优点优点:简便:简便缺点缺点:精度不高:精度不高 2 2 垂直平分法(垂直平分法(Thiessen Thiesse
19、n polygon methodpolygon method)(1)(1)方法原理方法原理:假定流域各处的降水量可由其最近的雨量站代表。将相:假定流域各处的降水量可由其最近的雨量站代表。将相邻雨量站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多个三角形,然后对每个三角形各边邻雨量站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多个三角形,然后对每个三角形各边作垂直平分线,这些垂直平分线将流域分成若干多边形。按面积加权作垂直平分线,这些垂直平分线将流域分成若干多边形。按面积加权计算面雨量。计算面雨量。垂垂直直平平分分法法示示意意图图式中,式中,P Pj j为第为第j j站点降雨量;站点降雨量;A Aj j为第为第j j站控制的多边形面积站控制的
20、多边形面积(j=1,2,n)j=1,2,n),n n为为多边形个数;多边形个数;A A为研究流域面积,为研究流域面积,A=A=A Aj j。(3)(3)说明说明使用条件使用条件:流域地形起伏大,:流域地形起伏大,雨量站分布不均匀。雨量站分布不均匀。优点优点:精度较高:精度较高缺点缺点:计算繁琐;:计算繁琐;降雨量空间分布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降雨量空间分布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当流域增加雨量站时,需重新绘制泰森多边形,不灵活。当流域增加雨量站时,需重新绘制泰森多边形,不灵活。(2)(2)ThiessenThiessen多边形法面降雨量计算公式:多边形法面降雨量计算公式:3 3 等雨深线法(等雨深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水循环 径流 形成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