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学》图文课件ppt-第7章.ppt
《《精神科护理学》图文课件ppt-第7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科护理学》图文课件ppt-第7章.ppt(1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神精神科护理学科护理学PPT模板下载: 7章章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患者的护理学学习习目标目标掌握:双相心境(情感掌握:双相心境(情感)障碍的概念、核心症状和护障碍的概念、核心症状和护理要点。理要点。熟悉:双相心境(情感熟悉:双相心境(情感)障碍的护理程序。障碍的护理程序。了解:双相心境(情感了解:双相心境(情感)障碍的病因、诊断标准。障碍的病因、诊断标准。第第7 7章章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患者的护理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 心境障碍的病因7.1.17.1.1心境障碍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遗传因素的作用更为
2、突出。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遗传因素遗传因素1.(1)家系调查。本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心境障碍亲属中本病的患病率较一般人群高818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2)双生子调查。同卵双生子同病率达3390,而异卵双生子间心境障碍同病率为525。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神经、生物化学因素神经、生物化学因素2.(1)神经递质代谢紊乱。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心境障碍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2)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5-羟色胺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心境障碍的基础。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
3、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3)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4)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3.心理社会因素在本病中的致病作用越来越被重视。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如亲属亡故、重大经济损失、意外灾害等,常成为导致抑郁障碍的因素。长期不良处境,如人际纠纷、家庭破裂、失业、慢性躯体病等也能诱发抑郁障碍。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 心境障碍的临床表现7.1.27.1.2抑郁发作抑郁发
4、作1.抑郁发作患者典型症状可概括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减少的“三低”症状,但“三低”症状并非出现在所有的抑郁发作中,故分别依照核心症状、心理症状群、躯体症状群进行阐述。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1 1)核心症状)核心症状(1)情绪低落:患者情绪的基调是低沉、灰暗的,患者感到情绪低落、郁闷、悲伤、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在抑郁发作的基础上患者感到没有信心和希望,甚至悲观绝望、无助或自觉无用而出现自伤、自杀观念和行为。(2)兴趣缺乏:患者对什么都没兴趣,对自己以前感兴趣的事物也失去兴趣,内心缺乏轻松、愉快的感觉,不能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整日生活懒散,行为被动,离群索居。7.1
5、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2 2)心理症状群)心理症状群(1)焦虑:抑郁发作常可伴发焦虑症状,且焦虑症状经常成为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之一。表现为过度的担心多虑,胆小害怕,紧张不安,犹豫不决,心情烦躁。(2)自责自罪:患者对自己既往的轻微过错痛加责备,认为自己有许多过错,认为自己不该让别人失望,什么都做不了,给家庭社会造成负担,严重时对自己的过失无限放大,达到妄想的程度。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3)精神病性症状:主要是幻觉和妄想。内容与抑郁状态和谐,称为与心境相和谐的妄想,如罪恶妄想、无价值感、躯体疾病或灾难妄想、嘲弄性或谴责性幻觉等。内容与抑郁状态不和谐的妄想称为与心境不和
6、谐的妄想,如被害妄想、自我援引妄想、没有情感色彩的幻听等。这些症状一般不具有精神分裂症特征,即原发性和荒谬性。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4)自伤、自杀观念和行为:半数左右患者有自杀观念,轻者常常会想到死亡或与死亡有关的内容,感到活着没意思。重者会有生不如死的感觉,希望毫无痛苦地死去,会主动寻求自杀的方法并反复寻求。最终有10%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偶尔会出现夸大性自杀。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5)精神运动迟滞或激越:迟滞时表现为思维迟缓,患者常表述为“脑子像没有上润滑油”,工作能力、效率下降,行为迟缓。激越时表现为脑子不停地想事,思考内容无条理,极度烦躁
7、,坐立不安,不能自控。(6)自知力:部分患者自知力完整,主动求治。存在明显自杀观念的患者,自知力扭曲,缺乏对自己状态的清醒认识,失去求治愿望。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3 3)躯体症状群)躯体症状群(1)睡眠紊乱:严重失眠(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等),以早醒最具有特征性。不典型的抑郁可出现贪睡情况。(2)食欲紊乱:食欲减退、味觉减退,导致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不典型的抑郁可有食欲亢进和体重增加。(3)性功能减退:性欲减退乃至完全丧失。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4)精力丧失:无精打采,疲乏无力,懒惰,不愿见人。(5)昼重夜轻:情绪在晨间加重。患者一睁眼就为一天担忧,
8、不能自拔。中午、晚间有所好转是内源性抑郁的特征性表现。心因性抑郁与之相反。(6)非特异性躯体症状:疑病症状,反复就诊于各大医院,怀疑自己患了不治之症。这类症状包括头痛、周身不适、胃肠道功能紊乱、尿频、尿急等。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躁狂发作躁狂发作2.躁狂发作患者一般存在所谓的“三高”症状,即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意志行为增强。除此之外也可伴随自知力减弱或丧失等其他症状。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1)情感高涨。情感高涨为躁狂的原发症状,表现为轻松愉快、热情乐观、兴高采烈、无忧无虑,具有相当的感染力。但有时表现为易激惹,一点小事或稍不随意就大发脾气,听不得一点儿反对
9、意见,严重者可出现破坏、攻击行为。早期常表现为愉快,后期表现为易激惹。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2)思维奔逸。思维联想加快,言语增多,高谈阔论,滔滔不绝,自身感到脑子变得非常灵敏,说话的速度跟不上思想。有时可以出现音韵联想,如患者说,“敲木鱼哚哚哚,多发财财气冲天才华出众”,出身名门、地位显赫,神通广大达到夸大妄想的地步。严重时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3)意志行为增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即情绪、内心体验、意志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较协调统一,与精神运动性迟滞相反,患者活动多,好交往,好管闲事、凑热闹、整日忙碌不停,但做事虎头蛇尾
10、,易被周围发生的事吸引而转移注意力(随境转移),易与周围发生冲突,产生冲动行为;性欲增强,性行为轻率。严重时可表现出不协调症状,如言语凌乱、行为紊乱、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4)自知力。躁狂状态时,患者自我感觉良好,轻躁狂患者可能保持一定自知力,而通常躁狂者对自己病情没有认识能力,即对自身疾病无自知力。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5)其他伴随症状。患者性欲增强,偶出现兴致所致的性行为。睡眠需要减少,整日奔波不知疲倦。由于活动过度,入量不足,可能出现虚脱、营养不良、衰竭,特别是老年及体弱患者。患者注意力不能集中持久,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
11、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多变。躁狂发作极为严重时,患者极度的兴奋躁动,可有短暂、片段的幻听,行为紊乱而毫无目的指向,可伴有冲动行为。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双相心境障碍双相心境障碍3.双相心境障碍又称躁郁症,是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精神疾病。临床特点是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交替出现,反复发作(至少2次),发作间歇期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部分残留转为慢性,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巨大影响。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双相心境障碍是一组常见的严重危害人们心身健康的精神障碍。发病高峰在1519
12、岁,双相心境障碍平均起病年龄较抑郁症为低。15岁以前和60岁以后发病者均少见。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研究资料显示,双相心境障碍终生患病率为5.57.8;2550的双相心境障碍患者有过自杀行为,其中1119的患者自杀身亡。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据WHO统计,1990年抑郁症和双相心境障碍分别排在全球疾病总负担的第5位和第18位,抑郁症自杀者占5.9%,列第2位。预计2020年,抑郁症的疾病总负担上升为第2位。在中国,1990年抑郁症和双相心境障碍分别排在第2位和第12位。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快速循环发作快速循环发作4.快速循环发作指过去12个月中,至少
13、有4次情感发作,发作形式不限,可以是轻躁狂或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或混合性发作。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5.(1)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是一种严重的躁狂症亚型。患者自我评价过高、夸大可达到妄想程度,多疑,易激惹,可发展成被害妄想。严重而持久的兴奋可引发攻击或暴力行为。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2)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发作是一种严重的抑郁症亚型。患者自我评价过低和自责自罪,甚至可达到妄想程度。多疑可发展成被害妄想。抑郁发作的临床表现可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在青少年患者中非典型的表现尤为常见。在某些病例中
14、,心境的改变也可能被易激惹、酗酒戏剧性行为或原有的恐惧强迫症状以及疑病观念所掩盖。肯定的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食欲明显下降,体重降低比1个月前减少5%或更多,性欲明显降低等,对这些症状应高度注意。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诊断标准诊断标准1.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与要点7.1.37.1.3国际上常用诊断标准有国际疾病分类(ICD)、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研究用标准诊断系统(RDC)。中国常用的诊断标准为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临床诊断依据有四个方面: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病程和排除其他疾病。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诊断要点诊断
15、要点2.(1)精神症状以原发持久而显著的情感高涨或情感低落为特征,伴有思维奔逸或迟缓,意志活动增多或减少。一般心境高涨或低落与思维及行为异常协调,与环境联系密切。(2)首次发作为青壮年,病程为发作性,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3)躯体、神经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无阳性结果。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 心境障碍的治疗与预后7.1.47.1.4治疗治疗1.1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1)心境稳定剂。临床应用:心境稳定剂对躁狂或抑郁发作具有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作用,且不会引起躁狂与抑郁转相,或导致发作变频。目前,比较公认的心境稳定剂为碳酸锂。锂盐是治疗躁狂发作的首选药物,总有效率约为70,但起效
16、较慢,需要持续用药23周的时间才能显效。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用法与注意事项:抗躁狂治疗剂量一般在每日1 0002 000 mg,分23次饭后服用。治疗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在治疗的前3周参照血锂浓度调整剂量达到有效血锂浓度。维持剂量一般为1 0001 500 mg/d。老年体弱者用量酌减,同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12岁以下儿童、孕妇前3个月禁用。哺乳期妇女使用本品期间应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不良反应:常见有口干、烦渴、多饮、多尿、便秘、腹泻、恶心、呕吐、上腹痛;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有双手细震颤、萎靡、无力、嗜睡、视物模糊、腱反
17、射亢进;可引起白细胞升高。上述不良反应加重可能是中毒反应,应密切观察。严重躯体疾病和低钠血症患者应慎用,肾功能不全者、严重心脏疾病患者禁用。服本品患者需注意在体液大量丢失,如持续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情况下易引起锂盐中毒。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过量中毒:是指当血锂浓度达到或超过1.4 mmol/L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如频发的呕吐和腹泻、无力、淡漠、肢体震颤由细小变得粗大、反射亢进等。血锂浓度为2.0 mmol/L以上可出现严重中毒,表现有意识模糊、共济失调、吐字不清、癫痫发作乃至昏迷、休克、肾功能损害。血锂浓度为3.0 mmol/L以上可危及患者生命。7.1 7.1
18、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2)抗抽搐药:丙戊酸盐。临床应用:用于治疗双相心境障碍的躁狂发作,特别是对快速循环发作及混合性发作效果较好,对双相心境障碍有预防复发的作用。在美国,丙戊酸盐与碳酸锂一样,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心境稳定剂。丙戊酸盐疗效与碳酸锂相仿,是对碳酸锂反应不佳或不能耐受的患者的较为理想的替换药物。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用法与注意事项:丙戊酸盐空腹时吸收良好,2 h可达峰浓度,半衰期为520 h。抗躁狂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每次0.2 g,每日23次。逐渐增加至每次0.30.4 g,每日23次。高量不超过每日1.8 g。可参考血药浓度调整剂量,有效治疗血药浓度为50
19、100 gmL。白细胞减少与严重肝脏疾病者、孕妇、6岁以下儿童禁用。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不良反应:总体来说,丙戊酸盐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常见有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少数可出现嗜睡、震颤、共济失调、脱发、异常兴奋和烦躁不安等;偶见过敏性皮疹、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凝聚抑制引起异常出血或瘀斑、白细胞减少或中毒性肝损害;极少数发生急性胰腺炎,为一种罕见的特异质性反应。一旦发现中毒征象,应立即停药,并依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3)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与喹硫平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在双相心境障碍躁狂发作的急性期治疗阶段,可
20、作为补充或辅助治疗措施与常规心境稳定剂联合使用。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氯氮平:能较好地控制急性躁狂发作,且起效迅速。临床资料显示对急性躁狂发作的有效率为5986,平均为67。临床上主要与心境稳定剂联合应用,但也有氯氮平单独使用的报道,对快速循环发作与混合性发作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剂量每日100400 mg,分次口服。但因过度镇静、抗胆碱作用、体重增加、诱发癫痫、粒细胞缺乏症及引起2型糖尿病等不良反应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奥氮平:对躁狂状态和混合性发作的疗效显著。研究发现,奥氮平治疗双相心境障碍的有效率为46.6,显著高于安慰剂的2
21、4.4,治疗剂量范围520 mg/d,分次口服。不良反应有体重增加、引起2型糖尿病及血脂增高等。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利培酮:研究表明,躁狂症患者对日剂量6 mg以下的利培酮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治疗反应。资料显示利培酮合用心境稳定剂对躁狂症的总体有效率达70,比氯氮平有更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治疗剂量范围为24 mg/d,分次口服或顿服。常见不良反应有与剂量相关的锥体外系反应、血催乳素水平增高、镇静、头晕等。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喹硫平:初步临床研究发现与锂盐合用治疗双相心境障碍躁狂发作具有较好的疗效,与锂盐合用氟哌啶醇的疗效相当,且不良反应较
22、少。治疗剂量范围为400700 mg/d,分次口服。主要不良反应有嗜睡、头晕及体位性低血压。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4)常用与心境稳定剂联合应用的药物。苯二氮类药物:氯硝西泮、劳拉西泮等具有抗躁狂作用,有起效快和作用时间较短的特点。临床上在躁狂发作治疗的早期阶段,常与心境稳定剂临时联合使用,以控制兴奋、易激惹、攻击等症状,这些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出现药物依赖。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具有兴奋、激惹、攻击或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或混合性发作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发作患者。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中的氯丙嗪和氟哌啶醇能较快地控制躁狂发作的精神运动
23、性兴奋,且效果较好。治疗剂量应视病情严重程度及药物不良反应而定。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抗抑郁剂:双相心境障碍的抑郁相对不稳定,有较高的共病、自杀危险,以及功能损害和生活质量下降,比单相抑郁发病更早,发作更频繁,且具有阳性家族史。治疗与单相抑郁不同,治疗中,应用抗抑郁剂可能诱发躁狂发作,或使循环频率增加,治疗困难增加。因此,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时必须合用心境稳定剂,也可加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双相快速循环发作者,不宜使用抗抑郁剂;对双相型抑郁发作患者,心境稳定剂与抗抑郁剂合用可取得较好效果。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2 2)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无抽搐电痉
24、挛治疗适用于严重抑郁伴有强烈自杀观念和企图、极度兴奋躁动、药物治疗效果不良的患者,显效快而且效果好。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的常见并发症有头痛、头晕和记忆减退,主要是对近记忆的影响,一般不必处理,严重者可采取对症治疗,记忆减退在数周后可自行缓解。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有呼吸暂停或延长,处理方法为立即人工呼吸和给予吸氧。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3 3)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对于双相心境障碍十分重要,实施心理治疗目的如下。(1)减轻和缓解症状。(2)恢复正常心理社会和工作功能。(3)预防复发。(4)改善服药依从性。(5)矫正因抑郁或躁狂症状发作产生的婚姻问题及患者自卑心理。7.1 7.1
25、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心理治疗贯穿整个治疗康复过程。具体来说,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减轻患者的情感症状,改善行为应对能力,矫正偏见,降低复发率。人际关系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家庭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家庭关系,家庭环境对疾病的影响,帮助建立健康的家庭结构。治疗包含观察病情、健康教育、反馈信息、制订可行操作计划并评价等。7.1 7.1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概述概述预后预后2.一般认为,心境障碍的预后较精神分裂症好,但具有明显的复发倾向或趋于慢性化。首次心境障碍发作之前常伴有生活事件,在以后的复发过程中若找不到诱发因素,说明首发之前的应激事件所导致的生物学改变在发作缓解后依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神科护理学 精神科 护理 图文 课件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