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汇总.docx
《2023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汇总.docx(7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汇总第一章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以的概括和总结;3、哲学既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或者说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两者是一般和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2、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的普遍规律 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科学是以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3、其联系是具体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对 的的世界观和方
2、法论的指导。4、既要反对代替论,也要反对取消论。三、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也可以表述为意识或 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它有两方面的内容:3、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夸大相对性,否认绝对性和客观性是唯心主义; 夸大绝对性,否认相对性是形而上学。(四)时间、空间的无限性(见教材P39,理解其内容即可)第二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一、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的属性,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或者说物质反映特性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简答)意识是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映特性发展来的。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考试用书1、从无生命
3、物质、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或者说劳动对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作用)(简答或论述)这是指意识是劳动的产物。1、劳动使意识的产生成为必要,这是意识产生的客观基础;2、劳动使猿手变为人手,又使猿脑变为人脑,这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3、劳动使语言得以产生,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意识最终形成;4、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所以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劳动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二、意识的本质(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选择)人
4、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离开人脑不会产生意识,意识过程是以人脑的生理过程为基础 的,是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之上的精神反射活动。(二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或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简答)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来自于客观世界,无论是对的的还是错误的意识都可以 在客观世界中找到他的根源和原型。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简答)意识的感性反映形式和理性反映形式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意识是受人的主观状态的影响,对同一对象的反映会形成不同的意识,个体意识之 间有差异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也是由自身的曲折复杂性导致的,意识还能发明出世界 上不存在的东西的观念。3、意识是客观内容和
5、主观形式的,否认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唯心主义;否认意 识的主观特性是人脑的分泌物是庸俗唯物主义。三、意识的能动作用(或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或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简答、论述)(一)、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简答)中华考试网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具有能动的反映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的积极发明性;3、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结识和改造作用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4、意识能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二卜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和途径(或如何才干充足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乂简答)1、必须结识和遵守事物的客观规律;2、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
6、和物质手段;3、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这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主线途径。第三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简答或论述)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 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能动的反映和改造世界,对的意识指导实践、促进事物的 发展,错误意识会引导人们采用错误的行动,阻碍事物的发展。3、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决定识意是唯心主义;只认可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意义(或试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一元论的主线规定或用世
7、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 个实际出发的意义)。1、辨证唯物主义认可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2、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不是统一于精神,坚持 唯物主义一元论反时了唯心主义一元论。3、认为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运动变化中的统一,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性的物质,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由科学的长 期发展来证明的。其意义是:1、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事的理论基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只有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结识事物,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才干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坚
8、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2、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干结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从而使社会主义取得成功。3、我国正处在并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从这个实际出发,贯彻党的路线、方 针、政策才干使各项工作有成功的基础,才干代表人民群众的主线利益,得到人民的真心拥 护,才会取得胜利。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以及对现代化建的意义。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具有的能动的反映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客观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辨证统一的。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结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2、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
9、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其意义是: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中必须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既要遵循客观规律, 有严厉的科学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又要发挥大胆创新的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 发明性,才干使现代化建设早日实现。2、既要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和左倾”冒险主义,又要反对否认主 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和“右倾保守主义。第三章(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总特性)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选择)(一)、什么是联系?以及联系和区别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联系和区别是互为前提的关系(选择
10、题)(二)、联系的客观性其客观性是指它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 代替客观现实的联系。(三)、联系的普遍性其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是一个互 相联系的统整体,坚持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规定必须用整体性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四)、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有内部的联系和外部的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 联系和偶尔联系等,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的主线性质和发展方向,外部的, 非本质的,偶尔的联系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二、联系的条件性(选择)(一)、什么是条件?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对该
11、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二卜一切与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由于事物是在普遍联系中存在和发展变化,条件和空间、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变化, 所以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要尊重条件,具体条件具体分析,有效的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对唯心主义。三、联系观点和系统观点的一致性系统指互相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体。其重要特性是:整体性 结构有序性 内部结构趋向优化两者的联系是:系统是世界联系的普遍形式,是对辨证法的运用、丰富和证实。四、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其意义(或全局与局部的关系)1、两者互相依存,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另一方面, 部分是
12、整体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失去其本来的意义。2、整体不是部分的简朴相加,而是有机结合,优化的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3、两者互相作用,整体支配和决定部分,部分也影响和反作用于整体。其意义是:必须树立全局观念,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又要照顾局部利益,调动局 部的积极性,立足全局,统筹兼顾,才干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第二节世界的永恒发展一、发展的实质(一)、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选择)运动指一切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主线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变化既可以是前进的,上 升的,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发展是指运动过程中前进的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 和旧事物的灭亡。(二)、任何事物都是以过程而存在(选
13、择)过程是指事物产生成长和灭亡的历史,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一个过程,运动发展是普遍的, 客观的,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每一个事物都是无限发展过程中的一 个环节或阶段。二、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及其意义(或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在书上本章的第三 节里乂选择题)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程的事物,辨认新旧事物只 能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发展前程,而不能以出现的时 间先后为标准。1、新事物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方向;2、新事物优于旧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新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4、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曲
14、折、发展的过程。其意义是:1、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2、社会主义一定会战胜资本主义;3、要发现新事物,支持新事物。三、辨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及分歧(或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乂选择 或简答)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4、是否认可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的发展的源泉和动立的对立,这是唯物辨证法和形而 上学的主线分歧和斗争焦点。四、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选择或简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它揭示了联系的本质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它是贯穿唯物辨证法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辨证法的钥匙;3、矛盾分析方法是结识
15、和改造世界的主线方法;4、是否认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主线分歧与斗争焦点。第三节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质量互变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3、否认之否认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以上三点为选择题。第一、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1、什么是矛盾以及辨证矛盾同逻辑矛盾的区别(简答)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区别:逻辑矛盾是主观的,是因人的思维违反逻辑规则导致的逻辑错误,是在思维中必 须避免和排除的;辨证矛盾是客观的,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既相对立
16、又相统一的关系,两 者是有区别的。2、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吸引,互相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的含义是:矛质双方互相依存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互相贯通,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互相否认的性质。(二卜矛盾的同i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简答或论述)关系:1、两者互相连接不可分割,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另一方面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也就没有同一性;2、两者互相区别,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意义
17、:1、在稳定的形式下,要看到不稳定的因素,克服它也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形式;2、对不稳定因素要用对的的方法来解决,目的是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3、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承受限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 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稳定。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或矛盾是如何推动事物发展的)(一)、为什么说矛盾对立面既同一乂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或同一性和斗争性 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简答)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再,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 用。A、同一性的作用:第一、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 与唯
18、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这是由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它在哲学中的地位决定的。1、他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2、对它的解决决定着哲学派别的路线和方向;3、它是一切哲学派别斗争的焦点;4、他也是实路中的基本问题。(三)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涉及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方面。1、在理论上对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 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2、在实践上,它可以指导我们自觉的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而对的结识世界和成 功的改造世界。四、
1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含义:(简答或选择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义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第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2、凡是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就是历史唯心主义。第二节哲学基本派别和形态1、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2、矛盾双方互相包含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助于自身因素而得到发展。3、矛盾双方互相贯通,规定着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B、斗争性的作用:1、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
20、方力量对比和互相关系的变化,为质变作准备;2、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C、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的起作用,使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干推动事物的发 展,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二卜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及其意义(简答或论述)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关系:1、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是主线因素,它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第 一位因素)2、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要条件,它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 用;(第二位因素)3、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4、内因和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意义:
21、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依造本国人民,而中国的发展又离不开世界,因此既要 坚持独立自主,又要实行改变开放。是要依造本国人民的理遇,改革开放也是为了增强自力 更生的能力,更好的运用外部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既要反对不运用外部 条件的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以要反对夸大外因作用的全盘西化外因论。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乂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意义矛盾的物殊性是指每一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意义:1、分析它是具体解决矛盾的前提,是对的结识的基础,从而区分不同
22、事物。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三人矛发展的不平衡及其意义(这里要回答的意义是主次矛盾意义,不要和下面一个问 题的主次方面的意义混淆)1、重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及其意义(重要矛盾不是基本矛盾)重要矛盾是处在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在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 的矛盾。关系:A、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B、重要矛盾决定和制约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影响和反作用于重要矛盾;C、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意义: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的社会重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
23、 干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现代化,这也为顺利解决其他社会矛盾发明了 有利条件,要做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齐抓,两手都要硬才干推动社府 主义建设全面发展。2、矛盾的重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意义矛盾的重要方面是处在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次要方面是处在被支配地位不起主 导作用的方面。(次要方面也叫非重要方面)关系:A、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B、重要方面支配和决定次要方面,次要方面也影响和反作用于重要方面;C、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事物的性质是由重要方面决定的。意义: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主流,是重要方面,但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然 而这是支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自考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考点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