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IP网络未来演进技术白皮书.docx
《2021-IP网络未来演进技术白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IP网络未来演进技术白皮书.docx(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ZTE中兴IP网络未来演进技术白皮书 ZTE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请认真阅读后确认下载互联网必须能够容纳多种网络接入 互联网必须能够分布式管理它的资源互联网体系结构应该是有成本效益的互联网体系结构应该允许主机较容易接入互联网体系结构资源的使用必须可审计可以看到,在互联网设计之初,整体目标围绕着建立主机间的通信连接。之后互联网逐步 推 进,规模逐步扩大,业界基于互联网推进过程碰到的问题进行总结,逐步形成了一些有共识 的原 则。在 1996 年,IETF 发布的 RFC1958 Architectural Pri
2、nciples of the Internet中,首次提出了 互联网设计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指出互联网的首要目标是提供连通性,IP协议是工具,智能应该在网络的两端,而不是隐藏在网络中。之后在2002年,IETF又对互联网的设计原则进行了升 级,发布了 RFC3439Some Internet Architectural Guidelines and Philosophy,对互联网设计 原则做出了更为明确的解读: 端到端原则:互联网的复杂性属于边缘,互联网的IP层应保持尽可能简单(2)分层解耦原则:非线性理论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放大和耦合,互联网层间应该尽可能避 免内部交互 最优成本设计原则:
3、IP协议不追求最高效率,而是追求最优成本的设计,应避免逐场景去寻求局部最优设计避免过度设计:网络应该避免过度部署,比如在网络采用1+1保护模式时,网络的负荷应该 不要超过50%,网络应该避免过度设计,比如为了达到5个9的可靠性,可以从整体网络 解决方案出发,而不是对于网络中的每个组件都提出对应的要求 分组交换原则:网络不需要维护每个连接状态,这样可以确保网络的可伸缩性并有助于提中兴通讯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扩散请认真阅读后确认下载高成本效益这些原则是互联网获得巨大成功以及互联网体系得以发扬壮大的根源,我们认为其中最为重 要的两大设计原则就是端到端原则和分层解耦原则:端到端原则:智能和复杂性在两端
4、而不是在网络,这种原则有利于新业务创新和部署 网络层尽量简化(IP层),瘦腰模型,有利于跨越不同类型的底层介质,实现全球互联 加密、认证等功能也是两端的责任,两端需要不依赖于网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无状态:端到端协议的状态只保留在两端,与网络内部的状态无关分层解耦原则: 介质解耦:IP协议应该要做到和传输的物理介质以及对应的物理编址无关垂直解耦:不要多层实现重复功能设计,如果要扩展功能,尽可能在同一个层次进行 功 能扩展,避免垂直扩展,这样会更稳定;上层不要复制使用底层的功能;层与层之 间减 少内部交互接口 水平解耦:在同一层进行的功能拆分,相对跨层设计而言,从长期来看更为稳定这两大原则是互联网
5、长期实践之下形成的,也因为这两大原则的理念设计,互联网协议体 系 逐步演变成了当前的瘦腰模型。第10页但按照这两个原则设计出来的IP网络架构,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业务和网络处于相对隔离的 状态。端到端原则隔离了两端和网络,使得终端和云端无法感知网络的状况;分层解耦原则 隔离 了应用层和网络层,使得上层应用无法向网络传递个性化的需求,最终绝大多数业务只能 按照 Best Effort的模式运行。中兴通讯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扩散10请认真阅读后确认下载随着互联网的使用者、连接对象、业务类型不断变化和丰富,互联网的目标开始发生变化。业 务和网络的隔离在有些场景并不能满足业务的需求。比如,对于传输质量有
6、要求的业务,希望 网络能够提供确定性的传输能力,也就是带宽、丢包率、时延都是可以预期的,而不仅仅是尽力而 为;对安全性有高要求的垂直行业,希望网络不仅仅是提供传输功能,而是有安全保障的传 输,即保持信息传送的完整、可靠、不被非授权的访问;还有的业务希望感知网络的状态,比如链 路利用率、丢包率、缓存队列等,以便调整自身的传输窗口,保持最优的传输效率。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现有体系结构的设计原则,以解决业务和网络隔离的问题。不过这 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完全抛弃最初的设计原则,打造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体系结构。5.2 电信网、互联网融合对网络架构的影响互联网最初是服务于教育科研的网络。80年代,美国国家科
7、学基金会NSF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是互联网的主要建设者和管理者。90年代以后,NSFnet恢复成为学术网络,而网 络运营商成为了商用互联网的主要建设者和运营者。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逐步成为运营 商 的一项主要业务,运营商投入巨资拓展网络覆盖范围,提升网络连接速度,极大地促进了互 联网 的发展。互联网业务发展起来之后,运营商便开始着手把传统的电信网络和互联网融合起来,即在 一 张统一的网络中承载传统的电信业务(如语音、数据专线)、新兴的电信业务(视频通话、 云服 务)和互联网接入服务。第11页电信网络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模拟技术、TDM (
8、时分复用)技术、ATM (异 步传输)技术和IP技术。电信界在后三个阶段都进行了统一承载网的尝试。在TDM时代的80年 代末,电信界发展了 ISDN (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把电路交换技术作为统一承载网的基础。中兴通讯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扩散11请认真阅读后确认下载随着视频通信、数据连接对于带宽需求的不断增长,分组交换替代电路交换成为网络技术的主 流, 因此ATM技术应运而生。ATM又被称为宽带ISDN (B-ISDN),通过精巧的设计,试图成为一张 全业务统一承载的网络。但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接入服务逐步成为了电信网络最重要 的业务,因此直接采用IP技术构建统一的承载网络成为最高效的
9、技术选择。从90年代末开始, 全IP化网络成为电信网络的主流。脱胎于计算机网络的IP技术并不能完全满足电信网的要求。电信界在传统的IP技术基础上引 入了新的网络设计理念,称为电信级IP网络,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网络可管理、可运营运营商出于商业化运营的需要,必须鉴别访问网络者是否是它的合法签约用户,还需要按 照 既定的规则收取用户的上网费用。因此,需要对互联网进行电信化改造,在传统互联网的基 础上 引入计费系统、用户接入控制系统(BRAS、AAA服务器等)。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商还开发了方便易用的网管系统及一系列管理模型和协议,包括SNMP、 NETCONF 等。(2)多业务承载带来的服务质
10、量、高可靠、高安全第12页运营商IP网络承载的业务不仅包括互联网接入服务,还包括其他电信业务,如语音业务、大 客户专线、视频业务、移动承载业务等。电信业务一直都有电信级的业务保障需求。面对 电信 业务实时化、高可靠性、低时延的需求,传统IP网络的best effort服务水平显然已经力不从心, 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业务给予不同QoS等级,于是在IP网络中逐步引入了 DiffServ. lntServ MPLS-TE等技术。MPLS-TE体系架构在无连接的IP网络上实现了面向连接的服务,送到了电信 级的服务水平。为简化TE业务部署和提升灵活性,近年Segment Routing TE也在电信级互联
11、网 中推广。中兴通讯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扩散12请认真阅读后确认下载安全性方面,IPsec技术在传统互联网基础上构建了网络安全架构,这个架构包括加密、鉴权等机制,它被用来保证端到端的通信安全。(3) 端到端和边到边端到端原则不仅是互联网的设计原则,其实在电信网、互联网融合之前,它就已经是电 信 网的设计理念。比如在TDM时代,语音网络中就出现了智能网技术,把复杂的业务处理从程控 交换机中剥离出来,由独立的智能网网元处理。到了 IP时代,电信业务也是按照端到端的原则 设计,比如软交换、IMS 等业务,业务逻辑由专门的业务网元处理,终端逐渐从傻终端演进 到智能终端。端到端架构的优势,主要在于更有利
12、于业务创新。业务逻辑更多的由两端处理,使得新业 务 的部署不需要改动众多的中间网元,不需要漫长的标准化过程。业务可以快速迭代、试错, 研发 和部署周期大大缩短。电信运营商对于网络架构的改造也遵循这一原则。由于运营商不掌握终端,因此采用了边 到 边的网络设计,即复杂的处理放在网络边缘,中间网络尽量简单。例如MPLS VPN大客户专线业 务,利用PE-P-PE边缘到边缘建立隧道,复杂的业务管理功能由PE节点实现,而P节点相对简单。 近几年Segment Routing技术兴起,相比MPLS更加突出了边缘节点的作用,而同时简化了核心 节点的功能。(4)从分布式控制到SDN模式第13页传统互联网的架构
13、是自下而上发展的分布式网络架构,网络中并不存在一个中心控制或者 集 中交换节点。分布式架构的优点是健壮性和可扩展性,缺点是网络资源无法达到最优化的使用和 调度。而电信网的发展一直是自上而下的中心化路线,中心化的优点是业务调度灵活、资 源利用 率高以及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等级,但缺点是网络结构复杂和维护成本较高。未来网络中兴通讯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扩散13请认真阅读后确认下载应该结合分布式和集中式的优点演进。SDN是对IP网络做集中式控制的技术体系,最早产生于数据中心,很快得到了电信界的认 可,在运营商网络逐步开始部署。虽然SDN实际的部署模式、协议接口的选择多种多样,但基 本上都是分布式和集中式
14、混合的模式。即:传统的分布式路由协议仍然保留,保证整个网络的 平 稳运行和互联互通;同时在各个管理域内部署相对集中的控制面网元,实施业务控制、路径 计算、 流量工程、网络运维等多种功能。SDN 模式把复杂的功能放到相对集中的控制面实现,而简化了转发面功能,这一点与端到端 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SDN 模式使得运营商可以在不升级转发面网元,不通过冗长的标准化过程, 就能够通过软件方式增加更多网络功能,加快了新业务的部署和新策略的实施。总之,运营商在融合互联网、电信网的过程中,一方面继承了互联网的优秀设计原则,比 如端到端原则。另一方面也加入了电信网络的业务控制、运维管理的要求。这些因素需要在未 来
15、网络架构的设计中加以继承和发扬。但是,目前的电信级IP网络仍然没有解决业务和网络隔离 的问题,使得运营商面对未来的业务需求仍然存在很大的障碍;同时各个业务提供方当前独立 在网络之上做了很多网络资源抢占、加速的设计,而缺乏在网络层面的协调,导致既不能解决 资源冲突问题,也无法做到全局性资源最优利用。综上所述,无论从业务视角还是网络视角当 前都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耍在未来网络的设计中重点解决。53面向未来业务需求的网络技术差距分析在设计未来网络的架构时,除了要考虑继承现网好的设计原则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 到第14页第14页未来的业务需求。如果传统的设计原则不能支撑未来的业务,就要加以调整
16、和优化。中兴通讯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扩散14请认真阅读后确认下载本文第一部分描述了未来网络的愿景、应用场景和关键技术需求。接下来将从万维互联、精准传输、内生安全、移动性等多个方面对现有网络技术的差距进行分析。1万维互联的需求技术差距 未来异构互联网络将不仅面向各种物理实体之间的连接,如主机和人;而且需要支持各种 虚 拟化实体,如内容、计算、存储等虚拟资源的连接。此外,还需要支持包括物联网、工 业互 联网、空天地一体化等各种异构网络和服务的互联。因此未来网络需要建立统一的标 识体系 实现面向异构网络、资源以及服务的互联。2、算网融合的需求技术差距云侧系统跟算力资源及服务从 API,业务逻辑等深度
17、耦合,相对封闭,无法兼容多元算力资 源的纳管,并且无法与网络连接服务无缝融合; 算网独立管控和调度,云网融合中网络无法发挥宏观大平台的整合优势;应用流量路由止于IP拓扑之内,无法延伸至计算存储资源和服务。3、精准传输的需求技术差距目前所定义的网络层服务质量(Qos)保障机制,不管是区别业务(DiffServ)还是集成业 务(InteServ)的QoS架构都基于尽力而为传输服务不能为IP精准传输满足当前及未来新兴业务 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随着远程医疗、自动驾驶、工业智造等新兴垂直行业的出现,对于网 络通 信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工业互联网的工业控制、电网的差动保护等需要毫秒级的时延上 限,并
18、且要求抖动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消费互联网的AR/VR、云游戏等也对网 络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带宽和时延需求。高带宽、高通量低时延、确定时延高可靠、高安全第15页第15页AR/VR约 lOGbpsRTT 20ms99.999%远程控制(驾驶、医疗)25Mbps6Gbps时延 5ms - 20ms99.9999%因此,未来网络需要更精准、细粒度的QoS控制和转发架构来实现确定性的、可预测的网络 通信服务质量保障。4、网络内生安全的需求技术差距未来网络内生安全的需求技术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互联网设计初期的原则是对应用数据完全透明,这是互联网成功的关键要素,但是 透 明设计也带来了更
19、多的安全攻击,未来的互联网需要让相互信任的用户无障碍连接,相互不 信任 的用户之间高度受限,这就需要网络具备内生安全的能力。二是:虽然应用层加密可以提供端到端机密性和完整性保护,但是IP本身缺乏可信的自验 证机制,作为安全锚的密钥交换过程存在欺骗威胁的可能性。此外,业务层“补丁”防范方式 使 得系统不断被动层叠局部安全技术,导致防护冗余、方案完整性缺失以及代价过大等缺陷。三是:网络协议本身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也存在差距。BGP、DNS等协议的安全性严重依赖于资源公钥基础设施(RPKI)等中心化基础设施。存在单点故障、不可信节点等安全性问题。四是:随着未来新型网络、多样化业务的快速发展,现有攻
20、击防御机制缺乏全网统一设计,无法对现有攻击以及未知攻击实施系统性协同防护,严重制约未来网络的发展与应用。5、网络移动性管理的需求技术差距第16页目前网络的移动性管理在移动锚点和隧道技术等几个方面存在差距:中兴通讯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扩散16请认真阅读后确认下载1)现有无线网络中基于锚点的方式,在锚点固定情况下可以保证终端IP地址不变化。但 在移动过程中,流量始终需要通过固定锚点进行转发存在迂回,导致传输时延大,无 法 满足低时延业务需求。2)在移动锚点变化的情况下,终端IP随锚点变化而变化,因此业务链接存在拆链和重建的 过程,导致业务连续性、可靠性难以得到保证。3)现有无线核心网的数据传输采用
21、IP over GTP隧道技术,在移动性切换时造成控制相对复 杂,而且有状态方式较难降低业务时延。IP over GTP over IP的方式也造成数据传输的 效率降低。5.4未来网络的设计原则从以上章节的描述,我们可以梳理出未来网络设计的大致原则。1 .传统互联网的核心设计原则,包括端到端原则、分层解耦原则等,需要尽量保留。毕竟, 互 联网运行50年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论是对应用创新的促进,还是网络本身的扩展性、 健壮性,都说明互联网的架构设计总体是合理的,目前没有充足的理由对其做根本性的改变。2 .运营商出于业务控制、运营管理的需要,多年来不断对网络架构和协议做出改进。这已经 成为互
22、联网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互联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未来网络的设计中,需 要继承运营商多年来形成的网络设计理念,比如可管可控、服务质量保障、集中式与分布 式控制相结合等。第17页3 .面向未来的需求,现有的网络技术不能完全满足。现有网络的一些设计原则需要进行调整。中兴通讯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扩散17请认真阅读后确认下载比如,传统的端到端原则,要求业务和网络之间的解耦,网络不感知业务。但这种模式显 然 不能满足对于传输质量有很高要求的业务场景。4 .为了实现业务和网络的协同,未来网络的目标是持续增强IP网络能力,为共性化需求提供内 生的、网络主导的解决方案,为业务和应用提供支撑。基于以上思路
23、,我们提出未来网络的两条设计原则:1 .横向:服务化网络赋能的端到端原则2,纵向:智能控制面支撑的瘦腰模型从横向的角度看,也就是终端、网络、业务之间的关系看,传统互联网的端到端原则,是 指 业务的处理主要在两端进行,网络不感知业务,保持哑管道模式。这种架构确实有利于两端的 业务创新,但正如前面章节所述,业务和网络的隔离在有些场景并不能满足业务的需求。为了在特定的场景,满足网络对业务进行支撑的需求。我们把端到端原则修正为服务化 网络赋能的端到端原则。具体说明如下: 端到端的互联网协议架构仍然保留,即,业务的处理仍然主要在两端进行,网络主要负责 建 立端和端的连接。对于绝大多数业务来说,仍然保持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IP 网络 未来 演进 技术 白皮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