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2.docx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2021级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家喻户晓。不过,前几年,有人撰 文指出,其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句,很可能出于后人修改,并非李白原作。文章是揣测之辞,但标 题却是肯定的表达:“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是李白诗句。此论一出,网上迅速喧传,颇有些轰动效应。文章举出两个证据,来阐释“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句非李白原作。其一,分别藏于中国北京国家图书馆和日本东京静嘉堂的两种宋版李太白文集、清乾隆刊本王琦 注李太白文集和清缪日艺刊本李太白文集,都
2、指出这一句诗另有两种版本,“天生我身必有财” 和“天生吾徒有俊才”。敦煌发现的唐代抄本,是“天生吾徒有俊才”。其二,从古体诗押韵惯例看,转韵之时,首句亦应入韵。例如本诗第一、二两句,“来”和“回”押 韵,哈灰韵通押,平声韵;紧接着,转为入声韵,“发” “雪” “月”相押,月韵。转韵第一句,“君不 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末字“发”字入韵。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用”字不能跟“千金散尽还复 来” “会须一饮三百杯”中的“来”和“杯”字押韵。就是说,后人将其修改成“天生我材必有用”之 后,打破了古体诗押韵的惯例。显然,修改此句的后人,不太懂古体诗韵例。其实,举证“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句的异文,不必舍近求
3、远,四库全书所收录的几种李 白集都有标注。比方,李太白文集卷二于此句之下就注云:“又云,天生我身必有财,又作,天生 吾徒有俊材。”李太白集注于此句之下也注云:“一作天生我身必有财,又作天生吾徒有俊 材。”北宋初年编纂的大型类书文苑英华于此句之下也注云:“一作我身必有材。”那么,上述这些异文是不是有助于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否认呢?并不能这样看。第一,上述几种文献依然把“天生我材必有用”作为诗的正文予以认可,而把异文只是列出,聊备一 说而已。第二,从数量比照上看,多数收录李白这首诗的文献均记作“天生我材必有用”,而连异文完全不加 提及。比方宋人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费补注的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唐人殷燔
4、编河岳英灵集,宋人郭 茂倩编乐府诗集等。我以为这并非出于不知,而是大多出于对异文的无视,不予认可。此外,认为转韵首句的“必有用”与下句“还复来”不押韵,不符合古体诗押韵的惯例。这 一从古体诗规那么着眼的论据似乎很有力。但“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还有另一处异文,这就是李太白文 集记录的“一作开,李太白集注记录的“又用一作开。根据这个异文,全句当作 “天生我材必有开”,假设是这样,便与“千金散尽还复来”没有失韵的问题了。不知作者对这个异文是没中,陶来满怀热情的几次和常副县长打招呼,但常副县长视而不见,这让陶来感到尴尬。“距离他缺乏 三米”外表是写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而“觉得常副县长是站在那个半球上”
5、是写他们心理上的距离,表 明了他们心理之间距离之大。第三个是在“从现在开始,就练两个字一距离”,此时成为阶下囚的常膺耀只写“距离”两个字,说明他 想要反思自己成为阶下囚的原因,这是履职与守法之间的距离,也是作为干部与群众间的距离。【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从材料二“有着不同的特性与规律,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取材与创作的思维”可知,小小说注重联系社会 现实,反映社会现实,所以可以从小说的艺术真实性方面来进行赏析。如在“人物有生活的真实感”方面,从小说中民警陶来对于别人说自己和常膺耀做过同事,“你说常膺耀 常副县长?熟悉呀,以前在一个卫生间一起排除了三年呢。说
6、完,陶来脸上显出自豪感”,再如公安局 看守所的民警陶来想象着与常副县长握手及周围人反响的情形,“陶来想着和常副县长握手的那一刻应该 是什么样子,是常副具长拍着他说,老陶,好多年没见了;是张主任等人投来的羡慕的目光;是那几位知 名书画家惊讶的神色,原来陶来真和常副县长关系不错,好吧,等常副县长参观结束哥们儿几个去德兴楼 吧。到底是什么样子呢?陶来想,握下手,点个头,说句话,一分钟之内的事,肯定没有什么问题。想到 这儿,陶来竟自言自语起来一一真该喝一顿”,这些描写都十分生活化,犹如生活中的现实人物的所作所 为。同时,”事件有生活的真实感”,如陶来去找常膺耀帮助解决孩子上学问题的情节,“陶来因为小舅
7、子家 的孩子上学问题曾专门去县政府大院找过常膺耀,但没见到后来,孩子真的就近入学了,不知道是不 是常膺耀的力量,但陶来在岳父家的地位却直线上升了,再如陶来调开工作,解决和妻子两地分居的问 题,“一年以后,陶来调到了安北监狱。他终于解决了和妻子两地分居的问题”,这些时间都具有普遍 性,非常贴近现实生活。最后,“社会背景具有生活的真实性”,从张主任请不谙艺术的陶来参加画展, 就是因为陶来和常副具长熟悉,从中可见当今社会上对领导的奉承之风。再如,常膺耀本与陶来非常熟 悉,但却不与他说话,好像没看到他一样。从中也反映了当今有些官员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工作作风。 而常膺耀从一位副县长成为阶下囚,仔细分析
8、背后的原因,那么弓起读者的思考。所以。在依法治国背景 下,官员执政为民与否是当下十分关注的大问题,让小说富有时代感。从材料二“在成功的小小说的结构中,往往会把重要情节放在结尾局部,好像相声抖包袱。这样做的一个 重要目的是余味”可知,小小说的结尾一般都富有余味,所以可以从这一角度来赏析小说。本篇小说 的结尾也有这一特点,比方小说以入狱的常膺耀羞赧地说从现在开始练写“距离”二字结尾,与其前面的 帽赫情形构成反差,产生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启发读者的思考,意蕴无穷。从材料二“小小说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视语言为生命。小小说受篇幅短小的制约,文字必须简洁精当,讲究方块字的使用和审美意蕴”可知
9、,简洁和富有审美意蕴的语言是小小说的重要特征。所以可以从 “语言精当、有意蕴”这一方面进行赏析。比方从表现手法、语言特点以及语言的内涵等方面进行赏析。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一)文言文阅读(此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 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那么县 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日:“臣闻善人 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
10、也伏见处上豫章徐 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闵、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假设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 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嫌,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阂、韦著谁 为先后? 蕃对曰:“闵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 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 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 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才啬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 宗,大树将颠,非一绳
11、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 以堪之。灵帝初,欲蒲轮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子胤字季登,笃行孝悌,亦隐居不仕。太守华歆礼请相见,固病不诣。汉末寇贼从横,皆敬胤礼行, 转相约敕,不犯其闾。建安中卒。(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 也/B.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
12、/左右大业 者也/C.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 者也/D.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 者也/1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孺子是徐稚的字。古人的名和字在意思上是相关的,“稚”和“孺子”皆指幼小。B.陈蕃非常欣赏徐稚,在郡衙特地为他“设一榻”,这就是后来“下榻” 一词的由来。C.文中的“三辅”指京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兴旺,所以韦著懂“礼义之俗”。D.文中的“庐”指的是郭家房舍,与陶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的“庐”意思相同
13、。12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徐稚品德高尚,不羡富贵。他虽然家里贫困,自耕田地,自食其力,但为人恭敬节俭,讲义气,多谦 让,所以邻居们都很佩服他。他常常回避官府,不与之打交道。B.徐稚等人不赴桓帝的征召。陈蕃、胡广等上书举荐多位“处土”,认为这些人德才兼备,可以辅政治 国。于是桓帝以很高的礼遇征召他们,结果没有一个人应召而至。C.徐稚对待朋友真诚而友善。他与郭林宗彼此深知,让茅容传话,用“大树”喻国家,用“一绳”比喻 郭林宗,劝他不要为国事过度忧虑,以致遑遑不安,不得清静。D.引用诗经加强表意效果。文中共引用诗经两次,第一次是陈蕃等人引用,对国之贤才表示期
14、盼、欣喜和自豪;第二次是郭林宗引用,对徐稚的行为表示理解和感谢。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答案】10.D11. D 12. A.(郭林宗等人)听说这件事,猜想这个人是徐稚,就派了一个叫茅容的能说会道的年轻人骑马追他。替我传话给郭林宗,大树将要倒,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的,为什么忙忙碌碌无暇安静地待着? 【解析】110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 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
15、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 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此题中,“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这段话是说“臣等听说善良的人是天地的准那么,治国 的依据。诗经上说:愿美好善良的贤才,生在这个王国里。上天造就有杰出才能的人,为陛下而出 现,一定能担当辅佐盛世的重任,帮助陛下成就伟大的事业”,“多”修饰的是“土”,“土”才是这句话 的中心词,应是“思皇多土,排除AC两项;“为陛下出”意思是为陛下出现,要在“出”后才能断句, 排除B项,应选D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
16、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 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 义作答。此题中,D项,“文中的,庐,指的是郭家房舍,与陶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的庐意思相同”错误, 选项表述有误。文中的“庐”指古人为守丧而在墓前构筑的小屋,不是“房舍”的意思,与陶渊明诗中“结 庐在入境”的“庐”意思不同。应选D项。【1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 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
17、、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 选项进行比拟分析。此题中,A项,“他常常回避官府,不与之打交道”错误,选项的理解有误。原文说“屡 辟公府,不起”,意思是“屡次被官府征召,不肯就任”,选项曲解实词意思,应选A项。【1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 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册,再采取 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此题中,第一句中,句首添加主语“郭林宗等人“;“闻”,听说;“疑”,猜想,“其”,代词,他;“能言语生”,能说会道的年轻人;“轻骑”,
18、骑马。第二句中,“为”,替;“谢”, 告诉;“颠,倒下;“维”,维系;“何为”,宾语前置句,应为“为何”,为什么;“不遑”,无暇;“处”,待着。【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那么: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 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 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 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 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
19、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 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 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贝I、而,往 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拟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 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方:且夫、假设夫、乃 夫、已而、至假设、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 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假设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
20、 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贝I、然那么、或、况、而 况、且、假设夫、至于、至假设、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 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日,而 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 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 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拟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21、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 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 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 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 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异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 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徐稚字孺子,豫章郡南昌县人。家里贫困,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劳动所得的不吃。做人恭敬节俭 仁义谦让,身边的人都佩服他
22、的品德。屡次被官府征召,不肯就任。当时陈蕃是太守,按照礼节请他暂时 代理功曹一职,他无法推辞,拜见完就回来了。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了特别摆设一张坐 榻,徐稚回去就悬挂起来。后来徐稚因为有德被举荐,到家里拜他为太原太守,都不接受。(汉桓帝)延 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人给皇帝上书推荐徐稚等人说:“臣等听说善良的人是天地的准那么,治 国的依据。诗经上说:愿美好善良的贤才,生在这个王国里。上天造就有杰出才能的人,为陛下 而出现,一定能担当辅佐盛世的重任,帮助陛下成就伟大的事业。我们知道这些有才德而不愿意出来做官 的人,豫章的徐稚、彭城的姜肱、汝南的袁闵、京兆的韦著、颍川的李昙,道德
23、品行纯粹完备,在世人中 非常有名声。如果提拔他们任以公卿之职,协助陛下处理天下大事,一定能捍卫并发扬盛大美好的国政, 让日月增光啊。”桓帝于是用安稳的小车、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带上礼物去征召他们,都没有来。桓帝 于是问陈蕃说:“徐稚、袁阂、韦著哪个更优秀?陈蕃回答说:“袁阂生长于公卿大族,能够在平时逐渐 接受教育。韦著生长在多礼义之俗的京畿,就是所说的不用扶持自然挺直,不用雕刻自然成器.至于 徐稚,生长在江南土地低洼贫瘠的地方,而特立杰出,应该是最优秀的。”徐稚曾经被太尉黄琼征召,没 有就职。等到黄琼去世归葬故里,徐稚于是背着干粮徒步赶到江夏,摆出了鸡和酒微薄的祭祀,哭完离 去,不说出自己的姓
24、名。当时来参加吊唁活动的各地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听说这件事,猜想这个人是徐 稚,就派了一个叫茅容的能说会道的年轻人骑马追他。在路上追上,茅容为他摆上了饭食,一起说农事临 告别时,徐稚对茅容说:“替我传话给郭林宗,大树将要倒,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的,为什么忙忙碌碌 无暇安静地待着?”等到郭林宗的母亲去世,徐稚前往祭奠,在庐墓前放一束青草而离去。众人怪异,不 知其故。郭林宗说:“这人一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啊。诗经上不是说吗,青草一束,那人美如 玉,我没有那么美好的品德来承受这样的赘美。”灵帝初年,朝廷想要用蒲轮车礼聘徐稚,适值徐稚 去世,时年七十二。徐稚的儿子徐胤,字季登,行为敦厚,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四川省 成都市 树德 中学 10 月月 语文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