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施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施方案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 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 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 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一、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 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空气、水环境 质量,有效管
2、控土壤污染风险。坚持源头防治、综合施策,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 理。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推进细颗粒物(PM2. 5)和臭氧(03) 协同控制,地级及以上城市PM2. 5浓度下降10%,有效遏制03浓度增 长趋势,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持续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 原、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因地制宜推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业窑 炉治理、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综合整治, 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0%以上。完善水污染防治 流域协同机制,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城市水体和近岸海域综合 治理,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下 降8
3、%,基本消除劣V类国控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开展城市饮用水水 源地规范化建设,推进重点流域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推进受污染耕 地和建设用地管控修复,实施水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加强塑料污染 全链条防治。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构建集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 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 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开展污水处理差 别化精准提标,推广污泥集中焚烧无害化处理,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 率达到90%,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超过25%。建设分 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
4、统。以主 要产业基地为重点布局危险废弃物集中利用处置设施。加快建设地级 及以上城市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健全县域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 处置体系。建立健全重点风险源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整治固体废 物非法堆存,提升危险废弃物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强化重点区域、 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健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 体制,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严格核与辐射安 全监管,推进放射性污染防治。建立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后评估机制和 公众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在高风险领域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 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
5、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 石能源消费。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推动 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 转型。加大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控制力度。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更 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 的观测和评估,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 力。加强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 任及各自能力原则,建设性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 落
6、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 合作。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 可制,实现所有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核发,推动工业污染源限期达 标排放,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 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强化河长制、湖长制。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完善省以下 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 法改革,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加大环保信息公开力度,加强 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度建设,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引导社 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环境治理。二、提升生态系
7、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 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 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 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 长江重点生态区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 带等生态屏障建设。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 保护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和保护。全面加强天然林和湿地保 护,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5虬科学推进水
8、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 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科学开展人工影响天 气活动。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 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还湿、退围还滩还海成果。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保护范围及功能分区,加快整合归并优化各类保护地,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 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非生态活动, 稳妥推进核心区内居民、耕地、矿权有序退出。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 制和运营机制,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 程,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 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修复,加强
9、外来物种管控。完善生态保护和修 复用地用海等政策。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 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水系源头地区、自然保护地转移支付 力度,鼓励受益地区和保护地区、流域上下游通过资金补偿、产业扶 持等多种形式开展横向生态补偿。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鼓励 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完善森林、草原和湿地生态补偿制 度。推动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 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长江流域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等开展试点。制定 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三、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积极 发展。壮大节
10、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产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 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 进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 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动城市公交和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开 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 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完善节能家电、高效照明产品、节水器具推 广机制。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
11、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 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复兴号”高速列车、大飞机制造等领域 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5575万农村贫 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 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年产量 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 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 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超额完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 环境明显改善。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对外开放持续扩 大,共建“一带一路”
12、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公平 和质量较大提升,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 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 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超过 2300万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和水平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 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 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 大历史性成就,
1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 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五、必须遵循的原则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 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 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 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 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 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 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 全国一盘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 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O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 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