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吉林省洮南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解析:吉林省洮南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吉林省洮南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跳南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屈原的离骚与苏轼的词,都展现出了鲜明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的塑造无疑带有生 活的真实印记,但更多融入了诗人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是其人格精神与艺术精神的外化。两人作品中的“自 我形象“有诸多相通共鸣之处,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品性的陶塑,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屈原作为楚国贵族,一心想振兴楚国,无奈的是,怀王并非知人善任之君,后来听信一些奸佞之臣的 谗言,弃屈原而不用。到了顷襄王,则干脆把屈原放逐到江南。屈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政治上 的失意对他来说,就不仅仅
2、是地位与名利的丧失,而是整个人生理想、人生信念的崩塌,这给他带来了巨 大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弥漫在离骚整个作品中。苏轼因诗获罪,被贬黄州之后便不在诗歌中放纵自我,这在他与朋友的往来书信中多有提及。而在当 时多“绮罗香泽之态”与“闺门淫媒之语”的小词,恰好成了他寄寓情感、抒发自我的不二选择。苏词中 也常常弥漫着失意的伤感、无助的寂寥,比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入初 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对于这首词的主旨,众人说法不一,但总体来看,诗中应有政 治寄托,只是这种孤寂之情表达得更为含蓄蕴藉、空灵飞动。苏词中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也颇多感慨, 但又希望在更深的根基处化解一切对
3、立与冲突,将一切愁苦化作淡淡的轻烟随风而逝,从而达到一种物我 两忘的澄明之境,而不似屈原那样苦苦挣扎和自我煎熬。离骚中的“自我形象”除了悲苦失意,更突出的是怨愤、不屈,乃至迷狂。刘小枫在拯救与逍 遥中说:“屈原的伟大恰恰就在于他始终以社会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价值自居 的人格精神。”所谓价值自居就是把某种超越个体的更高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身的感性生命,把无限寓于 有限,在这种价值担当中,个体完成了对自身的超越。所以屈原对楚王和奸臣充满了怨愤的情绪,这种怨 愤不是个人政治失意的发泄,而是对人生价值的坚守,诗人与巫卜沟通,与神灵对话,几乎陷入了迷狂之 境。苏轼满怀治世理想,入仕后却
4、屡遭小人排挤,多次被贬。他词作中的“自我形象”也时时流露出隐隐 的怨愤之气。但与屈原不同的是,苏轼没有选择剑拔弩张式的抗争,而是于当下的生活中寻求生命本真的 意义,个人的宠辱、政治的得失全都在烟霞雾霭、清风明月的审美境界中化解于无形。苏词中的“自我形 象”更多的其实是洒脱旷达,是面对风雨来袭的坦然淡定,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人借冒雨徐行,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 不颓丧的旷达胸怀。有此胸怀,自然“觉从前皆非今是 “我今忘我兼忘世”,在物我两忘中达到更高的工老母亲身上“父亲般坚韧刚强”,突出了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5、分析小说标题含义及多角度探究小说意蕴的能力。“意蕴”指所包含的意思,一般从表面意开始,继而思考其深层意、比喻意、象征意等。“暮鼓”,本义是指“暮色中的鼓声”,从文中来看,指的是小说结尾部分从会所传来的鼓声,”会所传 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暮”说明临近结束,而“鼓”又给人坚强有力的感觉, 催人奋进;因此这里的“暮鼓”更象征着虽迫近黑暗却坚强有力、催人振奋的生命鼓声。从整个故事看,与“暮”相关的有“她”,有农民工的母亲,这位母亲“拖着一把平头铁锹,铁锹和柏油 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 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
6、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 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这位母亲年纪已经不小,还在工地上干活,和儿子这样的年轻小伙子一起吃工地上 的伙食。从农民工母亲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到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暮鼓”烘托了这一人物 形象;从“她”身上,我们看到“她”从“暮鼓”和农民工那里受到心灵的警醒与鼓舞。原来的她注重的是外表 的年轻,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然而在看到农民工母亲之后,她的精神 有所改变,“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
7、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 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她感悟到生活应具有 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奋进态度,“暮鼓”也表现了文章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 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 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 汉肯听我乎? “留骞十余岁
8、,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 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 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译道,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 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 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 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
9、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 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 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回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及。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 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 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 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 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欣以骞言为
10、然。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 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岁,骡骑 将军破匈奴西边,杀数万人,至祁连山。其秋,浑邪王率众降汉,而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 匈奴时有候者到,而希矣。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幕北。(汉书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 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B.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
11、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 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C.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 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D.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 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元,每年纪历的开始,也指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文中指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文中张骞虽被匈奴扣留仍不失符节。C.蛮夷,古代泛指周边少数民族。东方少数民族被称为蛮,而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夷。D.庶人,
12、指无官爵的平民,文中张骞按军法当处以斩刑,后用财物赎为平民得以保命。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骞作为郎官,当仁不让。得知朝廷有意与月氏联合以攻匈奴,在明知出使月氏有危险的情况下,仍然 主动响应征募,后从陇西出发出使月氏。B.张骞作为使节,忠心耿耿。他在出使月氏途中被匈奴人抓获,被扣留了十余年,在已娶妻生子的情况下, 仍保持着从汉朝出使的符节而未丢失。C.张骞作为汉使,尽忠职守。因被扣留期间住在匈奴的西边,便趁机与部下向月氏方向逃去,向西逃了数 十天,到达大宛,最终联合月氏共反匈奴。D.张骞作为臣子,建言献策。他向汉武帝讲述出使期间的见闻,描述异域国家的地形
13、物产,分析异域地区 的气候风俗,推断出使大夏的安全道路。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2)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答案】10.A11. C 12. C13. (1)是为汉朝出使月氏的,路上被匈奴所阻拦。如今逃出来,希望大王您派人做向导送我一下。(2)果真能够这样做并用道义的力量使他们归附汉朝,那么汉朝就可扩大疆土一万余里,(有些民族的人 到朝廷来),要经多重翻译才能通晓语言,一些奇风异俗的少数民族也前来归附,汉朝的威望德泽就可普及 四海。【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其
14、俗土著”,“其俗”是本句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CD;“与大夏同”,主语“风俗”省略,其前应断开,排除B。本句意思是:大夏国人说:“是我国的商人从身毒国买来的。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大约有数千里地。那里 的风俗是过着定居的生活,和大夏相同,但地势低洼,潮湿,气候炎热。那里的人骑着大象打仗,国家滨 临大水。” 故选A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 “东方少数民族被称为蛮,而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夷理解错误。南方的少数民族被称为蛮,东方的少 数民族被称为夷。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 “最终联合月氏共反匈奴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大
15、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 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可知, 大月氏王已为匈奴所杀,大月氏人拥立了王的夫人为王。他们已征服并占领了大夏,成为这里的君主。这 里土地肥沃,很少有外来的侵扰,他们志在过安宁快乐的生活。又自认为远离汉朝而疏远了与汉朝的关系, 根本没有报复匈奴之心。张骞从大月氏到大夏,一直没有得到结果。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为所”,被动句;“亡”,逃跑;“道”,通“导”,做向导。(2) “诚”,果真,如果;“属”,归附;“广”,扩大;“致”,使动用法,使归附
16、。参考译文:张骞,汉中人,汉武帝建元年间为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月氏王后,用月氏王的 头作为饮酒的用具,月氏人逃走了并且很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援助它共同打击匈奴。汉朝此时正打算消 灭匈奴,听到这话,想派人出使月氏,但途中必经匈奴地区,于是就招募敢于出使月氏的人。当时张骞以 郎官的身份应募。他出使月氏,带着姓堂邑氏的奴隶名叫甘的,一道从陇西出发。在经过匈奴地区时,被 匈奴人抓获,用传车送至单于处。单于说:“月氏在我们的北面,汉朝为什么要向月氏派使者?我想派使 者到南越,汉朝肯答应我的使者去吗? ”就扣留了张骞十余年,还给他娶了妻子,有了孩子。可是张骞始 终保留着汉朝出使用的符节,
17、没有丢失。张骞住在匈奴的西边,他乘机与部下向月氏方向逃去。他们向西逃了数十日,到达大宛。大宛人早就 听说汉朝富庶,想和汉朝往来,但未能办到。这些人见到张骞来,很高兴,就问张骞要到哪儿去。张骞说: “是为汉朝出使月氏的,路上被匈奴所阻拦,如今逃出来,希望大王您派人做向导送我一下。果真到达大 月氏的话,我回到汉朝,汉朝送给您的礼物会多得说不完。”大宛王认为张骞说得对,打发走张骞,并为 他派了翻译和向导,送到康居。康居人又将他们送到大月氏。此时,大月氏王已为匈奴所杀,大月氏人拥 立了王的夫人为王。他们已征服并占领了大夏,成为这里的君主。这里土地肥沃,很少有外来的侵扰,他 们志在过安宁快乐的生活。又自
18、认为远离汉朝而疏远了与汉朝的关系,根本没有报复匈奴之心。张骞从大 月氏到大夏,一直没有得到结果。张骞在那里停留了一年多,回来时,沿着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想从羌族地区返回,可是又被 匈奴人抓住。在匈奴被扣留了一年多,恰逢单于死,匈奴内部混乱,张骞便与他的匈奴妻子及堂邑父一起 逃回汉朝。汉武帝授予他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张骞为人坚强而有毅力,宽宏大量,待人真诚,少数民族人喜欢他。张骞亲身所到过的地方,有大宛、 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国,他听说在这些国家的旁边还有五、六个大国,他一一向汉武帝讲述了这些国家 的地形和物产。所说的内容都在西域传里。张骞说:“我在大夏的时候,见到邛那个地方的竹杖
19、和蜀郡产的细布,问从哪儿得到这些东西? 大夏国人说:是我国的商人从身毒国买来的。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大约有数千里地。那里的风俗是过着 定居的生活,和大夏相同,但地势低洼潮湿,气候炎热。那里的人骑着大象打仗,国家滨临大水。根据 我的推测,大夏距离汉朝约有一万二千里,在汉朝的西南。现在身毒又在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郡的物产, 这样看来,身毒距离蜀不远。现在出使大夏,从羌族地区经过,很危险,羌族人很厌恶汉朝;稍稍往北, 则会被匈奴人俘获;如果从蜀郡走,当是方便的道路,又无侵扰。”汉武帝听说大宛和大夏、安息等国家 都是大国,有许多奇怪的物产,又过着定居的生活,与汉朝的风俗相同,而兵力很弱,很看重汉朝的财物
20、; 其北方则是大月氏、康居等国,兵力强大,可以用赠送财物、给他们以好处的方法,诱使他们前来朝见汉 天子。果真能够这样做并用道义的力量使他们归附汉朝,那么汉朝就可扩大疆土一万余里,有些民族的人 到朝廷来,要经多重翻译才能通晓语言,一些奇风异俗的少数民族也前来归附,汉朝的威望德泽就可普及 四海。汉武帝很高兴,认为张骞说得很有道理。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因为他了解水草分布的地方,军队才能不缺给养,于是 封张骞为博望侯。这年是汉武帝元朔六年。两年以后,张骞作为卫尉,与李广将军一起从右北平出发抗击 匈奴。匈奴包围李将军,汉军伤亡惨重,而张骞晚于约定的时间到达,按军法当处以斩刑,他用财物
21、赎为 平民。这一年,骡骑将军霍去病在西边打败匈奴,杀数万,直至祁连山。秋天,匈奴浑邪王率领他的部众 投降汉朝。于是,从金城、河西走廊,沿祁连山直至盐泽一带空无匈奴。匈奴时或有侦察兵前来,但也为 数很少。又过了两年,汉朝击退匈奴单于并赶往漠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尽杜甫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注: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 诗。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14 .下列对本
22、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秋尽东行且未回” 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 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 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B.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 却无用武之地。C.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 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 诗歌内容更加紧密。D.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 的格调。15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4.B15.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
23、从“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怀才不遇的感叹。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 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对亲友的怀念。“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 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 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 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8. “淡泊洒脱的品格”理解错误。“篱边老却陶潜菊” 一句中“陶潜菊”即菊花,篱笆边的“菊花”老去, 无
24、人照料,既写出自己离家在外的真实情景,又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陶潜菊”之典故 有渴望隐逸之心境却无淡泊洒脱之品格。故选Bo【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两句写出自己对家乡的无限思念,特别是“未回”“寄”,形象别 致,突出这种内心的郁闷与愁苦;“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两句运用袁绍的典故,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和人生苦闷的态度;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这两句突出一种对亲友的无限怀念;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这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 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析 吉林省 洮南市 一中 2021 2022 学年 上学 第四 月考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