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市106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市106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市106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考前须知: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 .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明朝羊肉的没落李舒有一次看改编版的水浒传,记得是杜淳演的西门庆。勾搭潘金莲一折,王婆为他们置了一桌酒席,主菜是炖羊 肉。导演还专门为这块羊肉准备了台词:“娘子嫌这羊肉膻?
2、小人却喜欢。最喜欢羊肉膻。”这导演应该没有读过金 瓶梅。金瓶梅里,西门庆吃羊肉的次数不算多,虽然西门府家中倒是常备,但多半都是给下人吃。第四十六回里, 一碗烧羊肉是给唱曲儿的李娇儿的兄弟李铭吃的;给官哥儿准备的寄名礼中虽有“一脚羊肉”,但哪里比得上“四只 鲜鹅,四只鲜鸡”的排场大。我小时不大喜欢吃羊肉,只有在冬季,独爱一味带皮羊月南煲。羊肉带皮吃,似乎只是南方习俗,我家中来了里下 河地区(今苏中一带)的亲戚,见到羊肉带皮,都大惊失色。周作人的家乡绍兴也吃带皮羊肉,据他考证,韩熙载出 使中原,中原人便问起了 “江南何故不食剥皮羊? ”由此可见,在五代时,江南便有带皮羊肉了。羊肉统治中国人的餐桌的
3、年代,已在千年之前。礼记里明确规定,君主祭祀时,“牛、羊、猪”是必备,称之 为“大牢”,这是只有国君和贵族们才有资格享用的肉食。“大牢”中,牛因为兼具劳开工具的地位,所以吃牛肉的 机会便大大减少了。到魏晋之后,人们逐渐减少了家猪的饲养,羊肉开始真正主宰中国人的餐桌。南北朝时期的洛 阳伽蓝记曾写道“羊者是陆产之最”。唐代太平广记中有关肉类的记述总共105处,其中对羊肉的记载就有47 处,而猪肉只有12处。宋朝皇帝对于羊肉的热爱到达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最著名的故事来自宋仁宗。宋史仁宗本纪说仁宗皇帝:“宫 中夜饥,思膳烧羊,戒勿宣索,恐膳夫自此戕贼物命,以备不时之须。”想吃羊肉想到夜里睡不着,这大概对
4、羊肉是 真爱了。宋朝皇帝对于羊肉的需求确实很大,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时每天要宰280只羊,英宗时减 少到每天40只,到神宗时虽然引进猪肉消费,但御厨一年消耗“羊肉43万4463斤4两”,而猪肉只用掉“4131斤”, 还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头。不过,到了西门庆原型生活的明朝,羊肉已经不如过去那么金贵和流行。万历五年,羊肉1斤卖0.013两纹银, 猪肉的价格那么是0.018两纹银;到万历二十年,猪肉涨到0.02两,羊肉1斤那么需要0.015两。金瓶梅中,羊肉只 应选c。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 的内容,此
5、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 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从五代时开始分化,中原吃剥皮羊肉,江南吃带皮羊肉了”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由此 可见,在五代时,江南便有带皮羊肉了”分析可知,原文只说明在五代时,江南便有带皮羊肉了。B项,“羊的地位 一直比猪的地位高”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君主祭祀时,牛、羊、猪是必备,称之为大牢,这是只有国君和 贵族们才有资格享用的肉食”“到了西门庆原型生活的明朝,羊肉已经不如过去那么金贵和流行。万历五年,羊肉1 斤卖0.013两纹银,猪肉的价格那么是0.018两纹银;到万历二十年,猪肉涨到0.02两,羊肉1斤
6、那么需要0.015两”分析 可知,文章只阐述了羊肉的兴衰而没有论证三牲地位的高低,再者在明朝羊肉就没落了,其价格就低于猪肉了。C项, “贫寒的常二为慰劳妻子借钱买贵羊肉”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常二拿到钱回家,却听到常二嫂的咒骂:出去一日,把老婆饿在家里。于是连忙取楮楮上街买了米和一大块羊肉回来”“回家时,老婆在门口接转一一可见期盼之殷 切” “不争这一些羊肉,就牛也该宰几个请你”分析可知,常二不是为了慰妻而借钱,当时羊肉也比猪肉廉价。应选 Do2、1. AC2. 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 句子,再进行比对,设
7、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项,“这就使得一些人据此形成了出土文献更能反映历史真实的认知”错误,原文“自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在 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功后,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地下出土文献,再加上考古学的兴起与开展,一些人形成了出土文献更能 反映历史真实的认知”,选项原因表述不全面。应选A。1 .此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 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 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作比照”
8、错误,本段没有采用比照论证方法。应选C。2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 认真、仔细地比拟、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那么为正确项。A项,”出土文献虽比传世文献更能反映历史真实”错误,原文“一些人形成了出土文献更能反映历史真实的认知” 可见只是一些人的看法。B项,”史料范围的扩展可弥补史家对基本史料的利用浅尝辄止的缺乏”曲解文意。原文是说“随着史料范围的 扩展,可以利用的史料越来越多,但有的历史研究者对一些基本史料的利用还处于“浅尝辄止”状态,缺乏深入挖掘”。 C项,“史家高度重视直接史料,而对间接史料重视
9、不够,主要是因为”错误,原文是“很多人认为,直接史料 价值高,间接史料价值低,因而高度重视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相对重视不够”,不是“史家”。应选D。【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拟、对照,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那么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 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 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 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
10、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 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 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 “必定”“可能” “似乎”“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 对等。3、1. C. C2 .正视人口问题现状,尊重人口开展规律,加强人口开展战略研究,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其与相关经济社 会政策配套衔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迅速开展的社会趋势,努力构
11、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加 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健康和谐开展;综合考虑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诸要素的关系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 境之间的互动影响,提出适合国情的人口开展方案。【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 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 注意结合语境,综合排除法,选出最正确选项。C项,“未来二十年,我国人口红利将会变得越来越少”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一段“近几年,除了人口出生数量下降 之外,带来经济开展红利的流动人口群体也开启了
12、回流模式。流动人口中超七成返迁人口不愿再外出”可知, 原文只说了 “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流动人口群体也开启了 回流模式”,但是C项“未来二十年,我国人口红利 将会变得越来越少”那么于文无据。应选C。1 .此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比对,发现其中的细微差 别,看手法概括是否得当、分析是否合理、人物是否错位、时间地点是否颠倒等。C项,”都导致了流动人口向城市返流”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五段“能够产生人口红利的地域,如在东部的大中型城 市,落户、购房、教育、高考以及医保政策,都限制了流动人口的稳定,导致流动人口返流成为必然“可知,原文说 的是“导致流动
13、人口返流成为必然”,即流动人口从城市回到农村,故C项”向城市返流”说法颠倒。应选C。2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简要概括我国应对新的人口形势应采取的策 略”,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的策略措施,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依据材料一第一段“伴随着出生率下降,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2018年末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从前一年的H. 4% 升至11. 9%,已达16 658万人,这显示中国人口结构失衡问题愈创造显”,材料三“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 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开展战略研究”,可以概括出我国应对新的人口形势应采取的策略。依据材料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14、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 业开展”,可以概括出我国应对新的人口形势应采取的策略。依据材料三“综合考虑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诸要素的关系,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互动影响, 科学把握人口规律,提出解决新时代人口问题的中国方案,促进人口均衡开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 供持久的动力和强大的支撑”,可以概括出我国应对新的人口形势应采取的策略。【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本信息题要注意一个原那么:忠于原文,词不离句、段不离篇,答案源于文本。还要注意三个步骤:速 读文本,了解大意;根据题干,筛选信息;结合语句,巧妙作答。4、1. (1)美景
15、 (2)抬. B2 . A.从那以后(林古度兄弟)每次登门拜访他,就袖中藏着饼饵给他吃,白云先生就很高兴。他又拿出诗作给林氏兄弟 读,像过去一样流泪哭泣。过了几年,最终穷困而死。3 . B.例如:林古度与陈昂都是福建人,又都寓居金陵;林古度同情陈昂的不幸命运;林古度欣赏陈昂的诗作;希望作者 能够传扬其人,传播他的诗作。4 .由林古度转述传主生平;传主自序中表达自己的诗歌创作状况;作者耳闻目睹诗坛现状;友人张慎言的感叹。【解析】1.此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的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解答时,考生要根据 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1) “遂遍历三峡、
16、剑门之胜”,大意是“于是有机会游历三峡、剑 门这些胜景”,“胜”是名词,胜景。(2) “舁之中野”,大意是“将其抬到在田野中掩埋”,“舁”,是动词,抬。 2.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平时积累,理解时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古代职官常识等,必要时可用代入法做选择判断。”或自榜片纸于扉”,意思是“有时在门上贴着字纸”。“榜”, 联系所给选项看,最贴合语境的是B项,选“张贴”这一语意合适。应选B。3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平时积累,理解时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古代职官常识等,必要时可用代入法做选择判断。“皆宜物色之
17、”,从结构上看,“物色”带宾语“之”,在“宜” 后面,应该是动词,排除CD项,比拟AB项,应该选A,句子翻译为“都应该访求”,“物色”是访求的意思。应选A。4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 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坚持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到达词达句顺。注意以下关键词的解 释:其后:那以后。袖:名词作动词,在袖子中藏。饵食:给吃。辄:就。居数年:过了几年。竟:最终。以: 相当于“而”,表修饰。5 .
18、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时,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 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 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选择时可用排除法。看句中词语间关系,“百钱”“斗米”都是“持”的对象,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项;BC项中,“辄”经常用在句子开头表承接,“辄随所求以应”的主语是“他”,“他” 即白云先生陈昂;“持百钱斗米与之”就是“就带些百钱和斗米给他”,表意完整,后面自然停顿。排除C项。应选B。6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解答时,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
19、、理解,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 境推断。林古度为什么向作者介绍陈昂其人其诗,这是一道析因题目,要尽可能从多个方面考虑。从“而林古度与其 兄楙者,闽人,林孝廉初文子,寓居金陵者也”看,林古度与陈昂都是福建人,二者是同在金陵寓居的同乡,引介很 自然;”无所依,仍卖卜秦淮。或自榜片纸于扉,为人佣作诗文”,陈昂命运不幸,林古度同情他;”是时古度虽年 少,颇晓其大意,称之”,林古度欣赏陈昂的诗作;“自缙绅士夫,非其所交游品目,不使得见于世者多矣,况老 贱晦辱之尤如陈昂者乎?”由此还可以看出,林古度向作者介绍陈昂其人其诗,还有希望作者能够传扬其人,传播他 的诗作的目的。7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看的能力。
20、解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每局部的内容要点和各局部间的关系, 注意围绕题干要求进行概括。题干说全文取材有多种来源,这里的“材”是选取的材料,需要从内容方面解读。本文 一共三段,第一段“林古度曰”,是作者由林古度转述传主生平;第二段中,由“古度兄弟疾走索其集,无所得,得 先生手书五言今体一帙,其自序略云”,后面的引用是作者用传主自序中表达自己的诗歌创作状况来表意。“论 日是作者耳闻目睹的诗坛现状;第三段写“吾友张慎言曰”,是引用友人张慎言的感叹来说明感情。根据以上 内容分条概述即可。【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
21、名、 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存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 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 所翻译的句子假设是省略句,那么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参考译文:林古度说:白云先生陈昂,字云仲,福建莆田黄石街人。从他的衣食住行看,人们都不知道他是什么地方的人。 他自己隐居在诗中,把诗歌当做自己的性命。此后莆田被倭寇入侵,城池被破坏,先生率领妻子儿女投奔豫章郡,以 编制草鞋为生。后来由于生意不景气,他又以占卜为生。无论是泛舟彭蠡,在庐山休憩,
22、还是瞻仰陶渊明遗迹,都留 下了诗作。不久进入楚国,由江陵入蜀地,他是搭乘和尚的便船,并受雇于和尚,为他们烧火做饭前往的。到了蜀地 仍旧受雇于和尚,于是有机会游历三峡、剑门这些胜景,登峨眉欣赏美景。和尚死。他就从蜀地返回,寓居在湖北的 江陵、松滋、公安和湖南的巴陵等处。到了金陵,姚太守渐渐地把它当做宾客,供他住处和食物。一段时间后,姚太 守也去世,他无所依靠仍然在秦淮河畔以占卜为生。有时在门上贴着字纸,替人家作诗文。那个地方的人家如果有小 小的喜事和丧事,就带些百钱和斗米给他,他就按照来人的要求去做。没有事的时候,又从事占卜,有时再做些织草 鞋的事。林古度与他的兄长林茂是福建人林孝廉初文的儿子,
23、寓居金陵。有一天,兄弟两人经过白云先生的门口,看 到贴在门上的字纸有不同,进到他的家,打听后才知道他是福建莆田人,白云先生详细地表达了自己的情况。他的屋 内以草席为床以瓦罐作灶,用过的纸笔,杂乱地放在屋里。捡到他的诗作就诵读起来。这时古度虽年少,还能读懂诗 的大意,赞叹不已。每当赞叹一首诗时,白云先生就转过脸面向墙壁流泪悲伤,以至失声。从那以后(林古度兄弟) 每次登门拜访他,就袖中藏着饼饵给他吃,白云先生就很高兴。他又拿出诗作给林氏兄弟读,像过去一样流泪哭泣。 过了几年,最终穷困而死。他的儿子急急忙忙出去置办衣物棺木,将其抬到在田野中掩埋。古度兄弟俩急忙赶去索取 他的诗集,一无所获,后来得到先
24、生手书五言今体一帙,他在自序中说:“陈昂年轻时,特别爱好五言,只是家贫没 有很多的古书,得到王维的书就读王维的,得到杜甫的书就读杜甫的。有时根据作品的格式揣摩创作,有时引申其中 的一点加以发挥,含笔构思往往直到笔毛腐烂,研读精髓也常常是绞尽脑汁。”有评论说:人因为诗而显名传扬,可是只有二三个君子因为诗歌而显名,诗歌这条路为什么狭窄啊?对于那些达 官贵人而言,诗歌并不是他们交游品鉴所需的,这才使诗歌不能流传到世上的这种情况很多,况且像陈昂这样的布衣 百姓呢?近有徐渭、宋登春,都是因为穷困而传扬,然而没有陈昂穷困。我的朋友张慎言说:“从今天去集市,看见 卖菜的人都应该访求,唯恐有像白云先生这样的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河南省 郑州市 106 下学 第五 调研 考试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