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单元测试卷.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单元测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单元测试卷.docx(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L以下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选项:历史史实:历史解释A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B: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亚非美三大洲,促进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Ci:甲的发现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商朝开始D西域都护府设置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幅员AA. BCB. D.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这些现象印证了当时()A.军人控制政权的局面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D.外戚和
2、宦官交替专权2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 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 说明孔子提倡()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建国家是秦统一货币的意义,故D正确。17 .【答案】B【解析】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经济得到开展,它的根本原因主要从生产力开展的角度来 回答。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题意。所以选B。18 .【答案】C【解析】据材料“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但凡中央王朝统治所
3、 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可知,汉武帝时期但凡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 无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说明了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C正确;无为而治是汉 初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统治思想是董仲舒的新儒学,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 B与题意无关;材料表达的是汉武帝时期但凡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 的教化之地,没有涉及“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D错误。19 .【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某诸侯国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 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可知,这一诸侯国是秦国,其地理位置在今天的陕西一带,选项D
4、正确;选 项A是楚国区域,排除;选项B是齐国区域,排除;选项C是燕国区域,排除。20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剪复生”“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等信息可知A项正确。21 .【答案】(1)措施:什伍连坐;“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评价: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民强,但按军功授爵存在缺陷。大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文学:导致秦朝迅速败亡。 桓宽:对商鞅持否认态度,故名非鞅尊重、理解;放至特定历史条件下观察;不人云亦云,在批判基础上进行吸收、创新。【解析】此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第(1)问,第一小问
5、依据材料一中“以连什 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显耕战之土”,材料二中“斩一首者爵一级”概括 得出。第二小问评价,从材料一“主以尊安,国以富强概括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国 富民强”“为秦致亡道也分析其不同评价。第二小问从材料的出处“桓宽盐铁论非鞅篇“,即一 个“非”字概括分析。第(3)问言之有理即可。22 .【答案】(1)诸子百家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开展;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社会变革的需要;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中华文化同源;国家统一趋势增强。【解析】第问,据材料一“儒、墨、法各执一端”和材料二著名思想家所属派别得出学派众多;由 材料一“四家在争辩中相
6、互吸收、渗透,开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和材料二中不同学派代表的关系得 出思想传承开展及各派思想之间吸收融合;由材料二中不同学派的百家争鸣,到公元前200年韩非10 思想的推行可知多元到统一趋势。第(2)问,此题可以从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学派众多是因为社 会变革的需要;各种思想之间相关联是因为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思想传承开展的原因是中华 文化同源;各种思想最终统一趋势是由于国家统一趋势增强。23 .【答案】(1)材料一具有文献价值;证实:通过考古探测来证实。是秦大规模统一六国战争的真实反映,是两千多年前那个尚武威猛的民族形象的反映,也是古代军 阵和兵器的反映(也可以有其他表述,任答一点即可,
7、但必须是历史价值)。是世界文化艺术史上的瑰 宝。(也可以有其他表述,任答一点即可,但必须是艺术方面的。)材料二具有实物价值。统一中国,创立皇帝制度,确立中央集权制。(或者“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解析】第题要注意限定条件“从史料学来看”,然后依据材料出处判断其价值,可信度最高的应该 是历史遗迹,而这需要考古来实现。第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从文化 方面考虑;兵马俑是历史遗迹,属于实物价值。第题依据限定条件联系史实回答即可。24 .【答案】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最终皇帝掌握全国一切大权。优点: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强有力的
8、中央政府能够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 开展。缺点: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易造成决策失误;权力过度集中, 地方无权,不利于调动地方工作的积极性等。【解析】第题观察图示内容,从箭头指向上即可概括出权力的集中方向。第题从积极、消极两 个方面辩证分析出优缺点。25 .【答案】(1)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目的: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 (2)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管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爵 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解析】(1)不同态度:据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
9、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可 知,荀子认为能使圣人尊贵的能统一天下,而能使贤者尊贵的能称霸诸侯,故荀子主张敬“贤”、贵 “贤、那么主尊下安;据材料“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可知,慎子认为确立君主 而尊贵贤人,会造成社会动乱,故慎子反对敬“贤”、贵“贤”,认为这样会造成社会动乱。相同目的: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法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道。(2)意义:据材料“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和材料“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 而赏必行,罚必当可知,墨子和李悝都主张选贤任能,结合所学可知,二者的共同作用都有力的打 击了当时的奴隶主贵族,强化了人才意
10、识,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11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开展一、选择题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1.A.三国鼎立B.西晋灭亡C.东晋建立D.前秦统一北方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开展的主流特征是()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中外交流与经济开展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3.关于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617年)一事,文献中有以下不同记载。旧唐书高祖本纪617年,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李渊)举义兵旧唐书宇文土及传613年,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旧唐书夏侯端传616年,夏侯端以天象异常
11、劝李渊“早为计”时,李渊 听后“深然其言”大唐创业起居注 (李渊秘书温大雅著)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后,他“私 喜此行,以为天授”以下分析正确的选项是()A.唐太宗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B.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C.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都不可信D.温大雅与李渊是同时代人,所记内容绝对可信4 .唐太宗曾说:“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但思正人匡 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以下唐太宗实践这一言论的措施是()A.轻徭薄赋B.虚怀纳谏C.劝课农桑D.戒奢从简5 .宋人尹源说:“弱口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之不亡者,诸侯
12、维之也。”依据所学知识,“口” 所指的朝代是()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6 .以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7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 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A.西周时期B.北魏时期C.唐朝初期D.唐朝中期8 .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城课儿锄J这反映了()A.农村商品经济的兴旺B.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9 .中国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以下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著 作是()黄帝内经 九章算术齐民要术千金方
13、12A.B.C.D.10.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科目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 及孝经论语尔雅, 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 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A.B.C.D.11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 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1
14、2 .读下表: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表中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13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 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 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14 .唐太宗对
15、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 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 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实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15 .唐朝人孟郊在两首诗中描写了自己从失落与悲观到欣喜与得意的心绪变化。与他心绪变化 紧密相关的制度是()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C.行省制D.科举制再下第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登科后昔日龌龊缺乏夸,今朝放纵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
16、安花。二、材料解析题1316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 开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 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交融。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 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 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一一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开展的积极作用。材料二一一摘编自韩国磐著隋唐五代史修订本 (2)简要
17、表达唐朝与突厥关系的变化。时间突厥首领与唐政府的关系武德初年处罗可汗进扰太原三天,“城中美妇人多为所掠”。622 年、623年颉利可汗率十五万大军自雁门攻并州,扰汾、潞诸州,“虏去男女 五千口”。624年(武德七年)颉利可汗、突利可汗进攻原州(甘肃固原),进扰朔州(山西朔县)、 忻州(山西忻县),进逼幽州,李世民率兵御之,离间法解除威胁。625年颉利可汗率骑兵十万掠朔州,进攻太原,唐将张瑾全军覆没。626年颉利可汗率兵十万进扰武功(陕西武功县),长安戒严。629年(贞观三年)唐太宗加强府兵训练,大举还击突厥。突厥内局部裂,内外多叛之。630年李靖率军大破突厥,突利可汗来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
18、灭亡。657年(显庆二年)击败西突厥于伊犁河、碎叶河。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突厥地区。17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秦律规定偷窃别人桑叶,价值不到一钱,要罚三十天劳役。刑罚主要分三类:一是死刑, 通常有弃市、枭首、腰斩、车裂、磔。二是肉刑,有繇、驯、月人宫和笞。三是徒刑,一年至五年。 另外,有野蛮的连坐法和族刑。汉书记载,汉文帝时废除局部残损肢体的肉刑。唐律有造意(主谋)从重、随从减轻、犯罪者自首可酌情减免、区分故意和过失,以及累犯 加重等规定。死刑分绞、斩两等。允许除十恶以外的其他罪以钱赎罪。还对老、幼、废疾和妇女在 一定条件下减免刑罚。一一摘编自陈光中我国古代刑法的演变 归纳秦朝、汉朝和唐
19、朝刑法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影响。1415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开展一、选择题1. C解析:三国鼎立是一个时间区间,时间跨度从220年魏国建立,到280年西晋灭吴。西晋于316 年被内迁的匈奴贵族灭亡。前秦统一北方是4世纪下半叶。只有东晋建立是在317年。因此,正确 答案为C项。类似这样的考查时间顺序的题目,要求平时学习时多制作时序图,理解历史事件的先 后顺序与因果关系最为重要,不一定要死记时间。2. D解析:此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学习时要注意及时总结,特别是老师课 堂上讲解各个时代的开展特征时,要注意作好笔记,并理解开展特征与重要历史史实
20、的关系。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短暂统一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政局动乱,战火连绵。因为北方人口大量 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开展。民族在冲突和和平交往中逐步走向交融,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文学、艺术、科技等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确答案为D项。3. B解析:此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概括与鉴别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准确提取古文材料的信息,并 比照信息、结合教材内容,提炼出共同记载的历史史实,并作出判断。材料是围绕李渊起兵反隋这 件事组织在一起的。劝李渊起兵的有好几位,他的秘书并没有记载劝李渊起兵的相关人和事,只记 录了李渊得到任命后的反响。对材料进行可信度判断,要找到材料记载的
21、共同之处,既包括亲历事 件的人,也包括后世历史学家对事件研究的结论。每个人记录历史都受到所处时间、空间和主观因 素的影响,都可能存在遗漏与失误甚至隐瞒。学习历史,培养自己的证据意识,就是在面对不同信 息时,要提升自己的鉴别能力,不可轻信更不可盲从。这是信息时代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此题正 确答案为B项。4. B解析:四个选项都是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从而采取的统治政策。概括材料信息,内容 主要是唐太宗听取臣下的直谏,了解天下的统治情况。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此题要求学生能准 确概括古文材料的信息,并与所学的教材知识进行关联。5. C解析:宋朝人尹源对历史的评论中,涉及到“诸侯”,而古代明确存
22、在诸侯的朝代包括西周、 东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目的是加强对新拓展疆域的控制,天子的地位是天下共主。随着诸侯国 实力增强,到东周时王室式微,形成了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损害了周天子的地位,诸侯并不是“维” 而是通过扩充实力进行兼并战争。秦朝和宋朝不存在诸侯威胁中央政权统治的情况。汉朝初年实行 郡国并行制度,通过景帝和武帝不断削弱诸侯势力,解除了诸侯对政府的威胁,因此也不符合材料 意思。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实力不断扩大,不受中央节制,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唐朝的统 治,这种局面维持了 100多年。因此,材料中的“诸侯”其实是指唐朝的“藩镇”。因此,正确答 案为C项。6. B解析:秦汉时期,中央实
23、行三公九卿制度,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加强皇权。隋朝建立三省六部 制度,唐朝继承这一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元朝建立中书省,总领行 政。明朝设立内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加强皇权。清朝沿用内阁制度,还增设军机处,加强皇 权专制。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7. D解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较大。解答此题需要对这个主题的知识进行梳理。西周时期井田 制度下,诸侯向周天子上交贡赋,以各地特产作为缴纳的主要物品。北魏时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 粮食和绢帛。唐初,除租调外,成年男子可以用绢或布代役,称庸。安史之乱后,唐政府为解决财 政困难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人教版 高中历史 必修 上册 单元测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