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淡水养殖鱼类疾病诊治技术规范第2部分疾病诊断与防治.docx
《常见淡水养殖鱼类疾病诊治技术规范第2部分疾病诊断与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淡水养殖鱼类疾病诊治技术规范第2部分疾病诊断与防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常见淡水养殖鱼类疾病诊治技术规范第2部分疾病诊断与防治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常见淡水养殖鱼类疾病诊治技术的问诊与调查、初 步诊断、实验室确诊、细菌药敏试验、疾病综合预防及疾病治疗。本标准适用于XX省境内常见淡水养殖鱼类疾病的诊断与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 5071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3问诊与调查3.1 总则结合鱼类体表症状检查进行问诊和调查,并按常见淡水养殖鱼类 疾病诊治技术规范第1部分附录A填写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3.2 问诊
2、基本情况了解内容包括:养殖场情况(名称、地址、水源类型、养殖面积、养 苔于水滴上,混匀后涂成薄膜,自然风干后进行革兰氏染色。革兰氏 染色紫色为阳性、红色为阴性。5.2.5 氧化酶试验无菌条件下,将纯化好的菌落平板打开,在菌落上加滴一滴氧化 酶试剂,Imin2min内,菌落呈现深紫色或蓝色为阳性,不变色为 阴性。5.2.6 接触酶试验(适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球菌)无菌条件下,取细菌置于洁净的玻片上,然后加3%过氧化氢数 滴;或直接滴加3%过氧化氢于不含血液的细菌培养物中,立即观察 结果。产生气泡为阳性,不产生气泡为阴性。5.2.7 细菌鉴定根据分离到的细菌革兰氏染色、氧化酶和接触酶特性选择适合的 生
3、化试剂条进行病原菌的生化试验,按生化试剂条要求和使用说明将 结果录入微生物鉴定系统,根据系统出示结果判断细菌的种属。也可利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或特定基因片段的PCR、16S rRNA等检测技术鉴定分离到的细菌。5.2.8 致病性试验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无菌PBS液稀释菌落,制成菌悬液,采用肌肉 (或腹腔)注射、创伤涂抹、浸泡等感染方式,感染同品种的健康鱼 类(血清检测阴性)。感染后8 h观察1次,之后每天观察3次,连续观察15 d试验鱼的活动情况、发病症状和死亡情况等;对濒死试验鱼进行解剖,观察记录试验鱼的病变症状。感染后,试验鱼出现与自然发病鱼相同症状并死亡的,判断分离 到的细菌具有致病性。取
4、濒死试验鱼的肝脏、脾脏、肾脏、脑等组织 进行细菌分离鉴定,鉴定结果与原分离到的细菌结果一致,判断分离 到的细菌为病原菌。5.3病毒病确诊3.1取样取活鱼的肝脏、脾脏、肾脏、脑组织,体长W4 cm的鱼苗取整条 活鱼(带卵黄囊的个体除去卵黄囊),体长4 cm6 cm的鱼苗取活鱼 的包括肾脏和脑在内的所有内脏;体长6cm的鱼取活鱼的肝脏、脾 脏、肾脏及脑组织。5.1 .2样品处理先用组织研磨器将样品匀浆成糊状,再用培养液按1 : 10的最终 稀释度重悬于含有1 000 IU/mL青霉素和1 000 u g/mL链霉素的培养液 中。于25下孵育2h4h或4下孵育过夜,以释放病毒。离心力8 000 g离
5、心20 min,收集上清液。5.2 .3病毒分离对1:10的组织匀浆上清液再作两次1:10的稀释,然后将这1:10, 1: 1001:1000三个稀释度的上清液接种新鲜的相应敏感细胞单层 的96孔板中,每孔接种100 HL稀释液。吸附lh后,加入细胞培养液, 置于252培养。分离试验中设2孔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未接 种病毒的细胞)。5.3 .4观察阳性对照和待测样品都接种细胞后,7 d内每天用40倍100倍 倒置显微镜检查。空白对照细胞形态应保持正常。如果阳性对照细胞 出现了CPE,检测样品的细胞培养中出现CPE时,应立即进行鉴定。如 果没有CPE出现,则再培养7 d后还要再盲传一次,然后进行
6、鉴定。5.4 .5病毒的鉴定经过细胞分离病毒后,用RT-PCR、ELISA或者直接电泳检测病毒 核酸,任何一项检测结果为阳性者可确诊病毒病。6细菌药敏试验总则按常见淡水养殖鱼类疾病诊治技术规范第1部分附录C填写药 敏试验结果记录表。5.5 细菌扩培无菌条件下,用经酒精灯火焰灭菌的接种环挑取适量细菌培养物, 以划线方式将细菌涂布到平皿培养基上。或挑取待试细菌于少量生理盐水中制成细菌混悬液,用灭菌棉拭子将待检细菌混悬液均匀涂布于 平皿培养基表面。5.6 贴药敏片将镜子于酒精灯火焰灭菌后略停,取药敏片均匀贴到平皿培养基 表面,一般每个平皿培养基可贴5片。5.7 培养将贴有药敏片的平皿培养基置于37
7、c生化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 取出平皿培养基测量各菌落的抑菌圈直径(单位:mm)。6. 5 结果判定根据测量得的抑菌圈直径大小,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 会(NCCLS)最新版的药敏试验标准判断药物是否敏感。7疾病综合预防保持良好的养殖水体环境6.1.1 池塘养鱼控制水质的措施清塘苗种放养前7d10d,彻底清除池底污泥和对池塘水体及四周进 行消毒。6.1.1.1 排污换水适时将养殖水体底层的污水和表层的油膜排出,加注新水,保持 合适水位。6.1.1.2 合理开动增氧机增氧养殖前期,根据鱼类活动情况及天气、水质情况适时开增氧机增 氧;养殖中后期,每天清晨及晴天午后各开增养机增养1次,每次2h
8、 3 h,高温季节,每次增加lh2h。6.1.1.3 适时使用水质改良剂养殖水体透明度小于20 cm时,用硫代硫酸钠改良水质。6.1.2 网箱养鱼控制水质的措施选择良好的水域设置网箱选择水质状况良好、不受工业污水、医院污水和城镇居民生活污 水影响、水面宽阔、水流较平稳、水流在0. 05m/s-0. 2m/s.水深4m 7 m的水域设置网箱。6.1.2.1 科学设置网箱“品”字型或“一”字型设置网箱,网箱间距应保持在5m以上。6.1.2.2 定期更换网箱设置区域网箱养殖一个生产周期后,应更换网箱设置区域,新设置网箱区 域离原区域100 m以上。6.2 放养健康的苗种放养体色正常,体表完整,健壮活
9、泼,规格整齐,无伤病的苗种, 最好放养抗病品系苗种或人工免疫过的苗种。苗种放养前,必须经检 疫合格,并根据池塘条件、水质和饵料状况、饲养管理技术水平来调 节放养密度。6.3 科学投喂饲料3.1饲料选择根据养殖鱼类的食性,选择适合的饲料。7. 3.2科学投喂采取少量多餐投喂,日投喂量要适宜,配合饲料的日投喂量控制 在2. 5%左右,青饲料的日投喂量控制在10%左右。每次投喂前要参考 前次投喂时鱼的吃食情况,以便调整投饵量。避免投喂霉变饲料。8. 3.3定期投喂免疫增强剂每隔15 d拌饲料投喂酵母培养物或酵母细胞壁或黄苗多糖等免疫 增强剂,连续投喂3 d5 d, 1次/d。7.4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10、 4.1细心操作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应细心操作,避免养殖鱼类受伤。7 .4.2巡逻检查每天巡查1次2次,巡查时注意观察养殖鱼类的活动、体色、摄 食、养殖水体的水色和透明度等情况,必要时可测定水温、溶氧量、 pH、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发现异常,及时采水样和病样送实 验室诊断。7. 4.3药物预防苗种放养前进行消毒,养殖期间,每隔15 d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或 聚维酮碘或强氯精等消毒剂消毒1次,暴雨前后各泼洒生石灰水一次。7.4.4注意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应遵从以下原则: 不从发生疾病的水体引入水和养殖动物,严格对发生疾病的 水体和在发生疾病的水体用过的器具进行消毒。 严格对病
11、死鱼进行熟化等无害化处理。 养殖期间,每隔7 d对食场消毒1次,每次投喂饲料前清除 食场里的残余饲料。 发病水体的鱼类治愈前不得向外移殖。8疾病治疗病毒性疾病治疗8.1.1 改良水质用硫代硫酸钠全池泼洒改良水质O8.1.2 水体消毒用二氧化氯消毒水体,1次/d,连用3d。8.1.3 内服敏感药物拌饲料内服三黄粉合剂(大黄:黄苔:黄柏二7 : 2 : 1)和黄黄多 糖等免疫增强剂,1次/d, 5d7d为一个疗程,连用1个2个疗程。8.2 细菌性疾病治疗消除病因根据病因诊断结果,水质不适的,用硫代硫酸钠改良水质;饲料 质量较低或投喂方法不科学的,更换饲料品牌或调整投喂方法。8.2.1 水体消毒结合
12、病症和养殖品种,从生石灰、二氧化氯或季铁盐碘等药物中 选择1种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1次/d,连续3d。8. 2. 3内服敏感药物根据药敏结果拌饲料内服敏感国标渔药和黄芭多糖等免疫增强 剂,1次/d,连续5 d7 d。8.3 真菌类疾病治疗用五倍子末全池泼洒,1次/d,连续2 d3d。8.4 藻类疾病治疗全池泼洒生石灰,使养殖水体呈20g/m3Mg/V浓度,调整养殖 水体呈中性或弱碱性可抑制藻类繁殖。8.5 原虫类疾病治疗车轮虫、斜管虫、纤毛虫等体表和鳏寄生的原虫病治疗全池泼洒苦参末或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 2)合剂,间隔3d4 d,再泼1次。8.5.1 胞子虫病治疗5. 2.1体表和鲤寄生的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见 淡水 养殖 鱼类 疾病 诊治 技术规范 部分 疾病诊断 防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