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基础卷)--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基础卷)--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基础卷)--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开展(基础卷)I.魏晋南北朝以来,酥油茶或奶油茶逐渐在北方盛行。同时,中原汉世家大族也都喜食肉、乳酪,并带到了南方。这一现象反映了()A.少数民族汉化B.民族差异消亡 C.民族交融加强D.经济重心南移.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面示意图反映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中华文明的起源D.社会繁荣与开放2 .据统计,在东晋权力中心的录尚书事、侍中、中书兼令、尚书令仆等职位中,任官者162 人次,其中土族127人次;荆、扬、徐几个重要都督区的都督,也基
2、本上由当权土族担任。 由此可知,东晋时期()A.皇权走向衰落B. 土族把持政权C.相权威胁皇权D.举贤不及土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92篇,其中饮食烹饪有25篇,包括酿酒、制盐、做酱、造 醋、做脯腊、做酥酪、做菜肴和点心等。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A.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人的社会生活B.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交饪技术C.是南北方民族交融在文化上的反映D.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为此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 级的大中正言,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这说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A.意在加强中央集权B.打破了门阀土族的垄断局面C.保证官员清正
3、廉洁D.提升了寒门庶族地主的地位.为了进一步统一中国、实现文治、改进风俗、争取文化正统的地位,以及改变难以适应 经济开展的恶劣气候环境,拓跋宏采取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 B.改说汉语 C.鼓励通婚D.推广汉服.观察以下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A.公元前3世纪末期C.公元6世纪初期A.公元前3世纪末期C.公元6世纪初期B.公元5世纪末期D,公元6世纪末期8.“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8.“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慈、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以下文学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特征的是()A.
4、京剧艺术形成B.书画追求山水个性C.文学风格各异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 ”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 河()A.促进了经济交流B.加强了中外联系C.巩固了封建统治D.结束了分裂局面9 .隋文帝”下令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设置官仓,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仓里二当时 著名的官仓主要有广通仓、常平仓等,每仓各有地窖至少数百个。隋代宜仓的设置()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新突破B.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C.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D.表达出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 窟。这反映了()A.
5、儒学正统地位消失B.佛教从北方传入中国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新唐书评价唐太宗:“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他在位期间()A.崇儒尊孔,排斥佛教,打压道教B.维护国家主权,抵御匈奴入侵C.轻徭薄赋,知人善任,虚怀纳谏D.开创科举制度,提高士人地位.唐高祖武德年间全国人口有200余万户,唐太宗贞观年间有约300万户,唐高宗永徽元 年有380万户。这说明()A.唐朝进入全盛时期B.统治阶级更加开明C.民族关系十分融洽D.社会经济不断开展.唐朝实行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处理民族关系,以下举措属唐太 宗时期的是()A.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B.与吐蕃“长庆会盟”C.
6、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D.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 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的中外朝制B.秦朝的三公九卿制C.魏晋九品中正制D.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隋朝规定:租庸调中的庸,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唐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一规定的变化()A.加重了农民的赋和徭役负担B.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开展C.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D.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开元末年以后,造成中央与地方的力量比照失去平衡、外重内轻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皇帝权力过于强大B.节度使的势
7、力膨胀C.经济开展出现瓶颈D.农民起义影响巨大.唐德宗建中元年,朝廷税制从“有田那么有租,有家那么有调,有身那么有庸”转变为“户无 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举措()A.抑制了土地兼并B.减轻了人身束缚C.开展了庄园经济D.提高了商人地位.唐朝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 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那么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 亚元素。这说明当时()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B.中外文化互相借鉴C.西方文明领先世界D.文化交流内容广泛.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 讲述人们从
8、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说明()A.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B.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C.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D.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 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 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 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
9、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那么我们就无法解 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 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 “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 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秦、汉、唐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 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为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 二,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科
10、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表达。(6分). (24分)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北魏建国伊始,统治者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了残酷的高压政策。作为汉族人的冯太 后,孝文帝在她的教育下也深受汉文化的熏陶。魏书咸阳王禧传曾记载孝文帝言:“今 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新高潮。材料二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态度是“降那么抚之,叛那么讨之“,也就是各少数民族只要不 公开与唐对抗,就对其实行羁縻政策。反之,侵扰内地或对唐有严重威胁者,就用武力解决。 唐太宗还举汉武帝的例子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 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尽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基础卷-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 单元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民族 交融 隋唐 统一 封建 国家 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2188711.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