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共35页).doc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共3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共35页).doc(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七单元计划教材简析本单元主要包括: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积累平面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归纳、类比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又可以为今后继续学习和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内角和等于180度,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方法,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难点是能正确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教学要求1.使学生联系生活实例,认识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它们的高,并能画高。
2、2.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内角和是180度,会根据角和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3.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基本特征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课时安排教学内容课时数起止日期备注认识三角形95.20-6.3认识平行四边形16.6认识梯形16.7整理和练习16.8 备课摘要(七)讨论内容:第三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主备人:王远坤一、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生活实例,认识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能正确地测量或画出三角形的高,以及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2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4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1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构建和发现图形的特征。2注重让学生经
4、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体验探索掌握知识的策略和方法。三、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以下问题:1对几个图形的特征可能会混淆不清。2找不准对应的底和高。3对三角形的分类会混乱。四、针对以上情况,在教学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给学生营造安静的计算环境,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2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体会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4练习中加强指导,特别是生生之间的督促、交流等。五、教学中我们的点滴见解:魏峰: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已经有了三角形的一些感性认识,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找三角形、画三角形,并说说三角形的特点。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
5、探索时间,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明确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赵俊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出示几根不同长度的小棒后,要求学生每次从中任意选3根围三角形,针对学生不同的操作结果,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从围成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把它们的长度和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结合演示和交流,使学生初步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徐敏慧:三角形的分类。先出示6个三角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量一量,比一比,说说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并讨论可以怎样根据角的特点把这些三角形分类。交流时,要重点让学生说清楚是按什么标准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分的结果怎样,并
6、通过讲评和比较,形成一致的认识。于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引导学生找平行四边形、画平行四边形,在让学生初步说说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再通过交流,对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进行抽象和概括。在此基础上揭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最后,通过在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任意取一点,量出这一点到它对边的距离,揭示底和高的概念。姜秋菊:梯形的认识。先指导学生观察几幅图,说说每幅图中画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再抽象出梯形,再让学生画梯形,并说说是怎样画的,画时要注意什么。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并在交流的基础上,揭示梯形的概念,介绍梯形各部分的名称。王远坤:复习时,要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本单元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进一步明确本单
7、元所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结构化、网络化的知识系统。魏峰:“探索与实践”的活动,要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到图形转换的方法,并结合交流和展示,帮助学生感受图形转换的方法,体会转换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徐敏慧:对于练习处理,既要注意针对性,又要强调普遍性。比如:90页练一练的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直接看图判断,并说说判断的依据,而做操作题时,要鼓励学生画出不同的符合要求的图形,并对不同的画法进行比较。第 1 课时 5月 20日 NO:49教学内容:认识三角形 课本76页例1、例2 ,试一试和练一练第1题。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
8、的定义。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对应边上的高。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1.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例题1情境图。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过三角形,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在图上找出三角形吗?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让学生在图上描出来。交流:你找到的是哪个三角形?把你找到的和大家交流。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师生交流后说一说。2.导入新课。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什么特
9、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一)认识三角形的定义1.画三角形。师:大家找了这么多三角形,能想办法画一个三角形吗?学生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2.观察三角形的特点。(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观察画出的三角形,想一想: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2)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以下特点: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三角形的3条边都是线段。这3条线段要首尾相接地围起来。3.认识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指出: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这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分别指出
10、三角形的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在三角形上标出“顶点”“角”“边”。追问: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4.完成教材第75页“试一试”。(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说说各自对题目的理解。(2)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画后,教师展示学生的画法。(3)观察比较。提问:观察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二)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例题2人字梁图。学生独立观察图。师提问: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学生动手在教材上的人字梁图上量一量。2.组织交流。提问:你量的是哪条线段?它有什么特点?指名学生结合投影图说一说。明确:人
11、字梁的高度是上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距离;量的线段与人字梁的底边互相垂直;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2厘米。3.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教师结合图进行介绍: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强调:高要用虚线表示,并标上垂直符号。在黑板上先画一个三角形,教师边示范边说:以这条边为底,现在要找它的高。教师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它重合,(不断移动)说说它的垂线有多少条?(无数条)其中只有一条很特殊,你能说说是哪一条吗?(从对面的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追问:联系图形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指名说一说,再集体读高和底的概念。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76页“试一试”。
12、先让学生在教材的三角形上画出底边上的高,然后和同学交流画法。提问:三角形一共有几条高?引导学生得出:底和高是一对一对出现的,三角形有三条底,也就有三条高。2.完成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1题。这道题是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特点的认识。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说说判断的理由。强调:三角形的边必须是线段。只有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才是三角形。3.课件出示: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底 底强调:第一个图形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这条底上的高。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有3个顶点 3个角 3条边 三条线段首尾相接
13、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第 2 课时 5月 23日 NO:50教学内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练一练第1、2两题。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2.复习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
14、经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3.导入新课。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大家猜测一下,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有没有什么要求或条件?(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2.操作交流。(1)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2)小组交流。布置学生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
15、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回答预设: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追问:第种情况和第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在动手摆一摆,围一围,看看是什么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第种情况中,4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第种情况中,5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教师小结:因为4cm+2cm8cm,5cm+2cm8、4+85、5+84;第种情况:4+25、4+52、5+24。启发
16、:从上面的比较中,你认为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间有什么关系?如果上面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4.验证规律。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单位:毫米)(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4)总结规律。提问:通过验证,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追问:对于“任意两边”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5.议一议: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
17、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没有大于8厘米,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教师可以介绍用两短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强调:只要找到有两条线段长度的和不大于第三条,就不能围成三角形。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思考、选择。交流:第三条边的长可能是几厘米?为什么?强调: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这道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题目提供了四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
18、,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在练习时可以进行尝试。在学生完成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 即“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第 3 课时 5月 24日 NO:51教学内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练习十二2 8题。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教学重点:掌握“
19、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 谈话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比一比哪些同学掌握的最好。二、练习指导1.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让学生按要求分别在方格纸上画两个三角形,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交流画法。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2)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让学生按要求依次拼三角形。指名交流选的图形和拼成的三角形。思考:你还能用几块拼成一个三角形?(3)完成第4题。出示第4题图形,说说有什么特点。提问:高一等比小棒短吗?为什么?说明:这里的底和高是垂直关系,我们在认识垂线时已经知
20、道,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所以连线中,垂直的线段是最短的,这条高比三角形的边短。所以这样围成的三角形的高一定比小棒短。(4)用简便方法计算。45+187+55 42102 6758+3358指名板演,让其他学生独立完成。讲评: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强调:简便计算时,要看清楚习题的结构和数的特点,分清是连乘算式还是乘加混合算式,正确运用运算律确定简便计算方法,注意不能混淆运算律,否则就会出错。(5)完成第6题。学生量一量,记录数据,思考结果。交流:你能说说第三根小棒的长可能是多少厘米吗?你是怎样想的?追问:它的长度应该在哪个范围内?指出:要满足围成三角形的条件,任意两根的长度都
21、要大于第三根,所以第三根的长度应该大于5厘米、小于11厘米。这时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可能是几厘米?为什么?(6)完成第7题。提问:课本上剪成的是哪三段?要穿成三角形,按整厘米数剪,最长的边可能是几厘米?为什么?引导:按三角形边长的关系,最长的边不能满7厘米。 那按这样的想法,还可以怎样剪?想一想,记录数据。板书:6、6、2 6、6、3 6、6、4 5、5、4说明:根据三角形三条边长度间的关系,按整厘米数剪,最长的边只能是6厘米或5厘米,这样可以确定不同的剪法,穿成三角形。让学生选择一种剪法,剪一剪并穿成三角形。(7)完成第8题。指名学生交流,说明理由。指出:以前我们在学习中知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第七 单元 教案 3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