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复习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文言文复习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文言文复习1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J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 无问津者。一.解释加点的词(1)缘溪行(2)夹岸(3)落英(4)缤纷(5)渔人甚异之(6) 复前行(7)欲穷其林(8)仿佛假设有光(9)才通人(10)屋舍俨然 (11)之属(12)阡陌(13)交通(14)鸡犬相闻(15)悉(17) 外人(18)黄发(19)垂髯(20)怡然自乐(21)便要还家(22)咸 来问讯(23)率(24)妻子
3、(25)绝境(26)无论魏晋(27)具言(28) 皆叹惋(29)缺乏(30)扶(31)向路(32)处处志之(33)及郡下二.翻译下面句子。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 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春冬之时,那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读多生怪柏,悬泉瀑 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 传响,哀转久绝。6、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回答下面问题。1 .文章写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作者笔下
4、的三峡给你总的感觉 是什么?2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3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4 .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时,既描写了的静景,也描写了的动 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5 .第4段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6 .文章虽然没有直接的感情抒发,但仍可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 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作者在文中流露了对三峡怎样的情感态度?5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解释下面词。(1)
5、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相与(4)步于中庭(5) 积水空明(6)盖竹柏影也(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翻译下面句子。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苍交横,盖竹柏影也。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回答下面问题。1 .全文以“月”为线索,以诗的笔触描绘了月光之美,创造了 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心境。2 .作者在“中庭”所欣赏到的美景是:请用四个字为这美景加个标题:3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这 句话的言下之意。6马说世有伯乐,
6、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解释加点的词语。(1)祗(2)骈(3)骈死(4)槽杨(5) 一食(6)或尽粟一石 (7)食马者(8)食不饱(9)才美不外见(10)见(11)且欲与常 马等不可得(12)安求其能千里也(13)策之(14)策(15)以其道 (16)道(17)
7、食之不能尽其材(18)尽其材(19)材(20)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21)执策(22)临之(23)呜呼(24)其真无马邪二.翻译下面句子。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 而临之,日:“天下无马!”7、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三.回答下面问题。1 .本文托物言志,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
8、喻指,而 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2 .“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 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3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 做?4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 感情?5 .文章写了 “千里马”的哪些遭遇?它暗示在封建时代,统治 者是怎样对待真正的人才的?6 .你认为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应该如何对待人才?在当今社会, 应该树立怎样的人才观?7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 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
9、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 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 言以复;俟其欣悦,那么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足肤皱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假设神人;余 那么瀛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 人也。盖余之勤且艰
10、假设此。一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无从致书(2)假借(3)弗之怠(4)弗(5)之(6)走送 之(7)逾约(8)以是(9)既加冠(10)既(11)益慕圣贤之道(12) 硕师13)执经叩问(14)德隆望尊(15)稍降辞色(16)援疑(17) 质理(18)俯身倾耳以请(19)叱咄(20)礼愈至(21)俟其欣悦(22) 卒获有所闻(23)负箧(24)曳屣(25)穷冬烈风(26)足肤较裂(27) 至舍(28)四支(29)媵人(30)持汤(31)沃灌(32)以衾拥覆(33) 寓(34)逆旅(35)被绮绣(36)戴朱缨宝饰之帽(37)腰白玉之环 (38)右备容臭(39)臭(40)烽然假设神人(41)
11、4显袍(42)敝衣(43) 略无慕艳意(44)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二 .翻译下面句子。1 .余幼时即嗜学。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 以还。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5、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6、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7、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8、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9、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10、俟其欣悦,?(34)诣太守(35)寻向所志(36)遂迷(37)欣然规往(38)未果(39)寻病终
12、(40)后遂无问津者二.翻译以下句子。(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3)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6)问所从来,具答之。(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8)白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11)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J(1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13)
1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1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5)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三.回答下面问题1 .文章共有5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2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样写有什么用 音?3 .作者虚构这个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要写它?4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5 .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2)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句子:(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4)写出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5 5)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
14、原因是什么:6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为什么不写出渔人说的话? 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7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一句中没有交代 渔人的答语,渔人是怎样回答的?请写出来。(20字以内)8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9 .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缺乏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是 什么?10 .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11 .文章结尾为什么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J ?12 .渔人从桃源出来时“处处志之”,再去寻找时却“不复得路”, 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斯是陋室,惟
15、吾德 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一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有仙那么名(2)有龙那么灵(3)斯是陋室(4)惟吾德馨(5) 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 可以调素琴(10)阅金经(11)无丝竹之乱耳(12)案牍(13)劳形二 .翻译下面句子。1 .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6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7 .
1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8 .孔子云:何陋之有?三.回答下面问题。1 .文章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为喻,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2 .文中哪句话统领全篇大意,点明文章主旨?3 .文章写陋室不陋,开头却说“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 深,有龙那么灵。”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4 .文章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什么作用?5 .“无案牍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倾向?6 .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7 .“陋室”不陋的原因是:8 .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3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
17、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甚蕃(2)淤泥(3)染(4)濯(5)清涟(6)妖(7)香 远益清(8)亭亭(9)植(10)亵(11)亵玩(12)予谓菊(13)隐 逸(14)花之君子者也(15)陶后鲜有闻(16)宜乎众矣。二.翻译下面句子。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2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远益清,亭
18、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5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6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7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回答下面问题。1 .文章托物言志,以喜爱莲花为喻,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2 .文章写对莲花的喜爱,为什么也写到水陆草木之花、菊花和 牡丹?3 .文章称莲是“花之君子”,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 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4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句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5 .作者以菊、牡丹、莲比喻三种人,以三种花象征三种生活态 度,请分别说明。6 .文章写了荷花的七种可贵的
19、品质,每一个都有深刻的含义, 请根据原句写出它的比喻义,或根据比喻义写出原句。如:出淤泥而不染一一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白无瑕,洁身 自好。(1) “濯清涟而不妖”:(2)君子胸怀豁达,行为正直:(3)君子卓然独立,坚守节操:(4) “香远益清”:(5) “亭亭净植”:(6) 君子态度严肃,凛然不可侵犯:4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 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那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 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解释下面加点词。(1)略无(2)阙(3)亭午(4)夜分(5)不见曦月(6)至于 (7)夏水襄陵(8)沿(9)溯(10)或王命急宣(11)朝发白帝(12) 暮到江陵(13)虽乘奔御风(14)不以疾也(15)那么素湍绿潭(16) 回清倒影(17)绝蛾多生怪柏(18)飞漱其间(19)清荣峻茂(20) 每至晴初霜旦(21)属引凄异(22)属(23)引(24)哀转久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