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 会精神,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X XX大学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 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校党发2019x号),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 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一、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1 .重要意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 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全面推 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
2、养之中,帮 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的战略举措。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 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影响甚至决 定着学校为民航事业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准民 航人。2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把思政工作体系贯穿到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不断完善课程思政 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在持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 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战略地位。紧紧抓住教师 队伍
3、“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所有教师、所有 课程都承当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 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二、基本原那么和总体目标3 .基本原那么 坚持以德为先。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相融合,培养四有好老师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以思想引领 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内涵式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的 课程学习体验。坚持整体设计。结合学校开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构建高水 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
4、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坚持有机融合。将课程教学的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统一,深入挖 掘各类课程思政元素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 育“两张皮”问题。4 .总体目标课程思政以提高学生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总体目标,每门课程将价值 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显著。推 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一批校级课程思政“精彩课堂”,设立一 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工程,培养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遴选一 批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辐射所有课程,以“点” 带“面”,每门课程大纲中加入课程思政内容,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 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
5、气氛。三、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5 .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国家教学质量标准要求,构 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他通识教 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通识教育课程。要重点建设引进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 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 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体 育、美育类课程质量,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 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 激发创造创新活力。专业教育课程
6、。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 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 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 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 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实践类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 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 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 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深 入行业领悟
7、当代民航精神,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 意志品质。四、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6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 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到达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文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
8、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 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 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 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 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 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 汨当C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
9、,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 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五、通过“四个课堂”,落实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7 .加强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设计,梳理 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 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创 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8 .合理选择思政教育内容,组织开展系列讲堂、主题讲座,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等校内实
10、践教学活动。通过教师指导第二课 堂活动,将思政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使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 环境、不同模式中汲取思政养分,形成第一、第二课堂育人合力。9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做实第三课堂。深入开展“青年红 色筑梦之旅”“新时代实践行”“当代民航精神践行计划”等校外社会实践、 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 树立家国情怀。10 .加强网络课程和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 网络精神家园,创新第四课堂。11 .推进习
11、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 案课件、进考试。将自编教材、境外教材、教学辅助资料以及电子教材 等新形态教材纳入教材管理。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依托教师教学开展中心,将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等专题培 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 律职业伦理、工程伦理等专题培训。12 .开展基层教学活动。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等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 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
12、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 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思政课教师帮助专业课教师更好地挖掘专业课 的思政元素,也让思政课教师建设适应授课对象专业背景特色的思政教 育内容体系。鼓励支持“蓝天学者”、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13 .引导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在学校教改工程中积极支持课程思政 类研究课题。组织开展系列“课程思政竞赛,打造系列品牌课程,遴选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典型案例等。七、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14 .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充分发挥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等 专家组织作用,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
13、思政评价标准。15 .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 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重要内容。在学生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增 设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考查指标。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 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 支持力度。八、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健全组织资源保障体系.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尊重教育教 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适应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 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 处抓总、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各学院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配合, 学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指导组指导的课程思政工作格局。加强支持保障。统筹利用上级主管部门预算拨款和其他各类资 源,结合学校实际,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