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学反思(共7课)(20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学反思(共7课)(2022).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空气1 .感受空气1 .空气在一年级就已经有过了解,学生对空气并不陌生,老师可以在课前收集学生的前概念, 通过气泡图展示出来,后面再更深入的去了解空气。2 .教材是先传递游戏,再找空气。在教学时,我发现让学生先去找空气,感受空气的不同特 点,后玩传递游戏,这样学生的体验会更清晰。3 .在感受空气的活动中教材用了塑料袋、口哨和气球,教学中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去找空 气,感受空气的特点,我把口哨换成了注射器,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去找到空气,发现空气的特 点。在活动前要提出任务:我用 找到空气,发现空气有 特点,后面根据学生的交流补充气泡图。4 .找空气环节学生很喜欢,所以在找的过程中学生很容
2、易大声吵闹。活动前老师可以提醒学 生轻声实验,慢慢地养成静心实验的习惯。5 .因为前面已经了解了空气的各种特点,传递游戏比较轻松。教材准备了塑料杯、碗和塑封 袋,结合材料特点,我给准备了塑料袋、塑料杯和过滤网。巡视中发现多数小组都选择过滤网装 石头、塑料袋装空气、塑料杯装水,这与我预想的一样;也有少局部同学选择用塑料袋传递水、 塑料杯传递空气,因为塑料杯可以用手封口,这样空气就跑不出去,这种方式也不错。不过在分 享的时候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要这样传递,也能更进一步了解空气、水、石头的特点。6 .通过前面的活动,学生已经对空气、水、石头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比照它们之间的相 同点和不同点时,学生比
3、较容易。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L教材中是把纸团粘在杯底,以防纸团掉落。活动前我试了几次发现不好粘,活动时我就没 有把纸团粘在杯底,只要求学生把纸团按紧一点,巡视时发现还是有的小组活动中纸团会掉落, 只好从头开始。这样不仅麻烦,也费纸。建议活动前还是不要怕麻烦,把纸团固定好,活动会更 加顺畅。2 .因为水比较透明,塑料球是白色,我自己实验时发现观察水位线时有点困难。活动中我加 了色素,让水变成红色,这样观察白色的塑料球比较轻松,学生也能更好记录。3 .活动前可以强调杯子竖直倒扣下去,也要竖直取回。教学第一个班我只是提了一下杯子怎 么下去,就要怎么取上来,但没有做强调。活动中就有孩子将杯子竖直放下
4、去,斜着去上来,导 致纸巾湿掉。在教学活动过程时这一点老师可以强调一下。4 .在给杯子打气的活动中,刚开始我选择的是有打气针的打气筒,经过试验发现用这样的打 气筒直接通过杯底的孔打气,因为气针与小孔周围的缝隙不能完全封闭,打气的过程中效果不是 很明显。后面选择了通过软管来打气,这样实验效果很明显。不过要提醒学生打气的过程中要温 柔一点,用力过猛会让水槽的水跑出去。5 .活动记录我是直接让学生用一条横线来代表水面,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都能很好的解释 每一个现象的原因,点赞!本来准备在瓶子中吹气球来作为拓展,后面却因为时间没来得及,如 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进一步体验空气能占据空间。3
5、 .压缩空气1 .用注射器探究空气容易被压缩的特点这一活动比较简单,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实 验现象,课前我给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注射器,空气和水的体验分2次完成。巡视中发现学生 都能发现空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却难以被压缩。2 .本次实验也属于比照实验,活动前需要强调取等量的(相同刻度)水和空气、活动中一直 要用手指完全堵住管口等,保证实验的严谨。尤其是在完成水的实验,如果学生故意不堵住管口, 很容易出现学生玩水枪的活动。3 .空气有弹性这一特点在活动中学生很容易被忽视,活动中可以强调要观察把活塞向下压然 后松手的变化,这样很轻松地发现空气有弹性的特点。4 .教材和活动手册要求学生在活动时画
6、出管内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根据教材要求在学 生活动前就要帮学生确定好用小0代表空气微粒和水微粒,这样有利于学生构建物质微粒概念。 但在教学中,我还是分成2步进行:先记录刻度的变化,发现空气容易被压缩和扩张的特点;然后 再介绍用小0代表空气微粒和水微粒,画出在注射器里空气和水的空间变化。这样的方法很符合 学生的思维特点,也能更好的运用物质微粒来解释空气容易被压缩和扩张。5 .活动后,根据学生的发现补充完气泡图。4 .空气有质量吗1 .在感受空气一课中学生就用了掂量的方式感受到空气有质量,但在聚焦时我发现还是 会有学生说没有质量;活动中,要让学社更好的聚焦,我认为首先得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质量,从
7、 学生的回答中会发现他们对质量一词比较懵懂,课前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和“重量”的区 别。2 .一年级下册学生对天平就有了一定认识,探索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时,大多学 生能想到用称量的方法并能说出大致的活动方案,收获惊喜,点赞!3 .天平的灵敏度有限,稍不注意就不平衡;给皮球打满气后还会受到空气浮力的影响,造成 打满气的皮球放在天平上没有任何变化,实验结果相差很大。教学第一个班我就是让学生在空皮 球里打球,这样得出的结论相差很大;后面的班级就让学生在有空气的皮球里继续打气,通过实 验能得出空气有质量。4 .活动手册提到如何使不再平衡的天平秤再次变平衡,多数学生都能说到减绿豆,也有局部
8、 学生会说到放掉皮球里的空气。我想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能证明空气有质量都行。5 .活动中有的小组实验结果不是很明显,可以让学生继续给皮球充气,反复实验证明空气有 质量。6 .活动中发现:20筒空气相当于()绿豆,各小组得出的数据都不相同,这与绿豆颗粒的大 小、天平的灵敏度、空气的浮力以及学生打气的方式都有关系。活动手册中这一题我没有强要求, 只要学生明白每次打相同筒数的空气质量大约相同就行了。7 .活动前老师准备好另外装绿豆的杯子,方便学生放入绿豆和取出绿豆。活动中要提醒学生 动作温柔点,尤其是用气针放掉皮球里面的气时要小心,以防打气筒里面的小零件不翼而飞;对 待绿豆也要温柔点,别把豆子弄洒了
9、,不然很麻烦。5 .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1 .第四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使用简易天平,本课就可以直接进入教学。在数学课上,学生 已经接触了平均分,如何测量100筒空气的质量,学生很容易找到方法:把100筒平均分成5份, 先求出一份的质量,再乘以5。方法很容易找到,但测量的时候很容易出问题。2 .教学第一个班时,,本以为第四课已经知道了如何去测量20筒空气的质量,就没有过多强调。 巡视时发现还是有很多小组没有测量瘪皮球的质量就往里面充20筒气,开始测量空气的质量;或 者在测量瘪皮球的质量时,有学生认为塑料盒里的绿豆就是空气的质量,只好再次讲解如何求20 筒空气的质量。后面的班级活动前都要详细的讲
10、解活动方法,为后续做好铺垫。3 .教材让学生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我想编者应该是想让学生明白一定量的空气有质量,知 道相同质量的物体体积不同。而20筒空气到底相当于多少颗绿豆、多少颗回形针、泡沫块,具体 的数字应该不是固定的。教学时我都是引导学生明白如何去测量20筒空气的质量,知道了 20筒 空气的质量相当于多少颗绿豆后,又如何测量20筒空气相当于多少颗回形针或者其他物体,学生 明白了这一测量方法,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4 .在探究20筒空气相当于多少颗回形针时,大多数学生都提到取出盘里的绿豆,再加回形针。 有一个班的孩子就提出:前面已经测出了 20筒空气的质量大约等于多少颗绿豆,就去算绿
11、豆的质 量相当于多少颗回形针、泡沫块,这样很容易得出结论。第一次收到这样的方法,很惊喜!5 .活动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小组测量的数据和别的小组数据相差大,我没有强调哪 一个数据更准确,只是让学生分析原因,知道做实验要严谨。6 . 20筒空气有多重?最后还是用电子秤称量了一下,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数字。当学生发现满 满的20筒空气只有0. 3克重时,都会认为空气很轻。老师可以继续追问:100筒空气重多少?那 1000筒?我们的整个教室的空气有多重?整个地球的空气有多重?让学生意识到所有空气聚集 一起时,质量也是不可估量的。6.我们来做“热气球”1 .这是一节会让学生尖叫的活动课。出示材料学生组
12、装时发现,有的同学会将纸筒带孔的那 边朝上,追问原因是怕纸筒里的空气从小孔跑到外面,很符合学生学生的思维特点。只有少局部 认为应该把带孔的一面朝下,因为空气要从小孔进入纸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空气能助燃的 作用气理解为什么要将带孔的一面朝下。2 .塑料袋该怎么套在纸筒上?这是整个活动过程的难点,大局部学生能说到不能挡住纸筒下 面的小孔,以防空气进不去;拎住塑料袋上面,以防塑料袋顶部直接被融化;但塑料袋下面局部 是应该紧紧地包住纸筒,以防空气泄露,还是捏住塑料袋的四角,远离纸筒?关于这一点学生有 了争论,最后一致认为应该远离纸筒,因为里面的蜡烛点燃,温度比较高,塑料袋靠近纸筒,稍 不注意就会变
13、形。3 .本节课活动现象很明显,学生很容易发现塑料袋上升。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塑料 袋上升的现象,如果只用活动手册上的一幅图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个人觉得运用表格形式记录活 动现象,学生能根据记录很好的解释“热气球”的上升和下降,如果用空气微粒来表示也很容易 明白加热后空气会膨胀。4 .纸筒的固定不是很稳,为了整个活动更加顺畅,课前我将纸筒用透明胶固定好,这样纸筒 不会自动翻开。5 .我们学校没有蜡烛台,只好把蜡烛固定在木板上,这样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蜡烛掉了的现象, 很麻烦。活动中需要反复强调轻拿轻放。下节课前还要再去检查蜡烛的固定情况,如果掉了还得 再次固定。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1 .为了让学生更多维度认识空气,我借用了火星救援视频,学生看的特别起劲,在交流 视频中与空气相关的知识点时,也能说得头头是道。点赞!2 .在比照空气、水和石头时,有时间的话可以用注射器分别装上水、空气和石头亲身体验。 但我认为前面已经有过这样的实验就没有再次体验,直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去完成表格。当 谈到水能否被压缩时,他们有不同的意见。学生认为水虽然很难被压缩,但还是有一小点变化, 不能划“X”,可以用一表示,比较认同他们的观点,要求在后面标注“很难被压缩”。3 .气泡图梳理空气的特征,也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梳理,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气泡图是可以无限 延伸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