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课程考试试题之四.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哲学史》课程考试试题之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史》课程考试试题之四.docx(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哲学史课程考试试题之四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5题,共20分)1、内籀2、近代新学3、俱分进化4、托古改制。5、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二、分析申论题:分析以下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进行论述(每题30分,共3题,任 选2题,共60分)1、梁启超说:(1)国家者人格也。(有人之资格谓之人格。)凡人必意志然后有行为, 无意志而有行为者,必疯疾之人也,否那么其梦吃时也。国家之行为何?行政是已。国家之意 志何?立法是已。(2)凡员颅方趾以生于今日者,皆以国家一分子之资格,而兼有世界人类 一分子之资格者也。(3)以上所论,以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而保育政策,那么 期成世界的国家之一手段也
2、;强有力之政府,那么实行保育政策之一手段也;政党内阁,那么求 得强有力政府之一手段也。而所以能循此种种手段,以贯彻最高之目的者,其事纯系于国民。 夫以兹事泛责诸全体国民,殆茫然无下手之方,依依乎假设不得要领也。虽然,民之为性也, 其多数平善者,恒受少数秀异者所指导而与为推移。(4)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 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 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 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5)我国自政体不变以来,国民心理,约可分二种:其乐观者流,睹 专制旧朝摧灭之易也,自咤为冠古今、轶万
3、国之大成功,以谓自今以往,吾事已毕,晏坐以 待黄金世界之涌现而已。其悲观者流,那么谓吾国数千年所以维系国家之中心点,从兹断绝, 共和之祸,烈于洪水猛兽,自今以往,惟束手以待陆沈。吾以为两说俱失之者也。梁启超上 述论述的核心主题是什么?这样的主题是一种什么思想?梁启超是按照怎样的逻辑关系来 展开这一思想的?你对这一主题有什么看法?你赞同梁启超的论述逻辑吗?从材料中选择 一个角度提出自己对梁启超要回答的核心问题的看法。2、冯友兰说:(1)“了解某物是怎样一个东西,或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即是了解某 事物是属于某一类者,是表现某理者。人对于理底知识,谓之概念。凡依内涵最浅 底概念底了解,即是最低程度
4、底了解。(2) “混沌不是了解的对象,因为被了解者,即不是 混沌。因此混沌是不能有意义底(3) “一事物所表现底理,我们假设皆知之,那么我们对于 此事物,即可谓有完全底了解。完全底了解,即最高程度底了解也。不过最高程度底了解, 理论上虽是可能有底,而事实上是不能有底。”(4) “一名言底知识,在经验中得了印证,因此而确见此名言所代表底概念,及此概念所代表底理。因此此经验与概念联合而有了意义, 此名言与经验联合而不是空底。得此种印证底人,对于此经验及名言即有一种豁然贯通底了 解。此种豁然贯通底了解,即是所谓悟。此种了解是最亲切底了解,亦可以说是真了解 (5) “就一方面说,以心静观真际,可使我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哲学史 中国 哲学史 课程 考试 试题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