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 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 素养,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二、教材分析2017年9月,国家恢复在1-2年级单独开设科学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 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公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 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 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开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 的呈现方式。一年级科学
2、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拟与测量”。“植物”单元下设: 1.我们知道的植物2.观察一棵植物3.观察叶4.这是谁的叶 5.植物是“活”的吗 6.校园里的植物7.科学阅读一-我们离不开植物,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 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 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比拟与测量”单元下设:1 .在观察中比拟2 .起点和终点3 .用手来测量4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5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6 .做一个测量纸袋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2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
3、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 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 “长在泥土 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3 .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 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 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 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三、研讨1 .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2 .我们
4、为自己种养的植物做了什么?6.校园里的植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2 .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科学探究目标:1 .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 .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3 .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科学态度目标:1 .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2 .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保护植物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
5、.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难点: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 .教师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知道它叫什么 名字吗?在哪里见过它?”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局部的特征。2 .教师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初 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 的地点,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6、二、观察校园里的植物1 .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考前须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 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安全保管铅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活动时, 小组一起行动;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注意不拔起、采 摘或伤害植物。2 .首先把他们带着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 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 巡回指导,答疑解惑。三、研讨1 .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 提供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
7、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 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2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缺乏,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 物长在哪里?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叶有什么特征?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 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最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 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第2单元比拟与测量1 .在观察中比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拟。2 .不同的观察和比拟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科学探究目标:1 .能从多角度观察和比拟物体。2
8、 .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1 .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2 .乐于进行小组合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观察和比拟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劳动。教学重点: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拟。教学难点:能从多角度观察和比拟物体。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恐龙图片,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 .情境导入。2 .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 ”并追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我们需要进行比拟,这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二、探究活动:比拟恐龙模型的大
9、小。1 .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他们排序。2 .探究要求: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拟方法,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拟结果。3 .比拟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拟,教师观察学生的比拟过程,提醒学生把结 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4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拟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 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三、研讨。1 .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拟方法,同时说出比拟结果。2 .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拟恐龙的大小?我们该怎样描述比拟结果?3 .教师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拟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拟方法,比拟的 标准是不同
10、的,比方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板书设计:不同的观察和比拟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拟方法,比拟的标准是不同的, 比方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2.起点和终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拟的基础。2 .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3 .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目标:1 .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2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科学态度目标:1 .开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3 .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4 .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
11、得比赛胜利更重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意识到比拟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2 .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拟的基础,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教学难点: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袋、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 .游戏导入。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2 .问题聚焦。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根据回答,让学生从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二、探究:纸蛙跳远比赛。1 .体验纸蛙跳远。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
12、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 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 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2 .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那么。3 .纸蛙跳远比赛。三、研讨。1 .师: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汇报师强调:对齐点,确定终点。2 .贴纸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板书设计:对齐点,确定终点3 .用手来测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L测量可以量化比拟。2 .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3 .知道“挂”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挂要首尾相连。科学探究
13、目标:1 .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2 .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3 .会观察、比拟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科学态度目标:1 .开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3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4 .意识到细致的一挂一挂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比拟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教学难点:测量可以量化比拟。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纸带、剪刀、彩笔、胶棒。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 .情境导入: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做测量工具
14、呢?你怎么用它测量的?2 .聚焦主题:教师示范,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柞”。强调本课的活动主题 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二、探究:测量桌子的高度。1 .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柞。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挂的长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挂的预测。2 .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师强调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挂的之间与下一挂的指尖必 须紧紧相连;在一挂与一挂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3 .匹配一条测量纸带。4 .测量纸带的长度。教师关注学生的操作,随时指导。三、研讨。1 .讨论:(1)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你是如何知道的?(2)是什么原因导致
15、测量结果不一样的?(3)比拟纸带上的挂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2 .学生汇报。板书设计:拇指到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挂”。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2 .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同一起点、终点。 科学探究目标: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科学态度目标:1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2 .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教学重点: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纸带
16、、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 .复习导入:谁能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用手测量高度的过程和结果?2 .聚焦主题: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二、探究:测量。1 .物体的选择。小组讨论,选择两种物体,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上画“J”。2 .测量桌子和书。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3 .汇报测量结果。三、研讨。L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提示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4 .讨论: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5 .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板书设计: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5.用相同的物体来
17、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拟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过程与方法:1 .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2 .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3 .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乐 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 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
18、、 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教师准备:课件。教法学法:观察法课型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 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拟,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 来测量。二、聚焦4 .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1)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我们应选择哪-个作为标准物呢?(2)发标准物。5 .分小组汇报。(1)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2)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
19、度;比拟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拟小。小立方体的 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三、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L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2 .提问:“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方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 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3 .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方法吗”?学生回答后, 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4 .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分发材料。5 .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考前须知。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之 间
20、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6 .汇总数据。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四、研讨1 .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2 .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 比拟。3 .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又快又准确。4 .教师应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作业布置: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6.做一个测量纸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7 .比拟测量纸袋和尺子8 .科学阅读一一生活中的测量工具比拟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能力,也是孩子们理解 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作为科学学
21、习的基础当之无愧。“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表达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 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开展的需要。三、教学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 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 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开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 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 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开展。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进行观察,懂得与同伴合作和交流,让他们养成注
22、 意倾听和深入思考的习惯。四、教学措施1 .突出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观察的 有序性,及时记录的习惯,尊重事实和证据的意识,科学方法的渗透等。教师不要在科学知 识的难度和广度上多做文章。2 .教学方法上按照衔接幼儿园大班的教学方式,适当利用一些游戏,增加趣味性,注重 实践性,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感性经验和直接感受。3 .在科学课堂上,加强观察、实验活动,开展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式教学。同时,不只 局限于科学学科的教学,要以科学为主线,综合语文、数学、艺术、技术等各学科的元素, 为我所用,表达学科的综合性。教学进度周次教学内容简要备注11.我们知道的植物22.
23、观察一棵植物3.3.观察叶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科学探究目标:1 .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2 .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3 .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科学态度目标:1 .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2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2 .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教学重点: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教学难点: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部编版 一年级 科学 上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