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衡阳市八中2021级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罗琴芝审题人:廖红丽注意事项:本试卷满分为150分,时量为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鲜活、灵动的语言,是文学特色的赋予形式。文学语言的锤炼之于文学作品,要多重要就有多重要。怎样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首先,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不将它置于依附和被动状态。汪曾祺说,语言 是思想,语言是文化,语言更是一个生命体。既然是生命体,就要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沈从 文评判优秀文学语言的依据,就是要“浸透了作者的人格和感情同时,文学语言又
2、不能像桔子皮那样随 意剥离。它表面看是技巧和形式,但又超出了技巧和形式,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文学语言鲜 活灵动起来,读者就容易被感染,最终与作家的真情实感发生共鸣。其次,文学语言是作家作品的气脉、气质和心力、心慧等品质的综合体现,透过它可以看出作家到底 用了多少心血和功夫。红楼梦为何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学语言之集大成者?因为它是曹雪芹超凡的才华 与十几年倾心倾力打造的结果。文学语言比故事内容更有生活的黏着力,更容易先声夺人。余华对文学语 言的运用体会是,先在语言技巧和形式叙述上展现出“不一样”,再回归个体现实,使语感、乐感、视点甚 至幻觉凸显。阅读他的作品时,可以察觉到余华运用语言的本真
3、心智和力量。迟子建烟火漫卷里有这 样一句:河面上星光荡漾,就像一片爽朗的笑声。笑,看不见,但她却用了通感语式让河水的笑声看得 见。这种鲜活、灵动,就是文学语言的高度。再次,文学语言上的生动表达,需要反复修改。一个对自己作品不修改、不订正的作家,文学语言上 的表达仅凭第一次出版就包打天下,总是令人惋惜的。有些作家写的书稿立意和结构都不错,但语言功底 不够,甚至文句啰嗦、语法不佳,却没有主动去修改、提升,便是自我降低要求的表现。文学语言要求作家对作品经时间沉淀后多次审视,使作品语言节奏、韵律和风格集中显现,产生独特 的魅力。比如洛夫诗歌与李贺共饮中有“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是他对唐李
4、贺“石破天惊 逗秋雨”的改写,却充满了重新擦亮的语言张力,并不逊色于原作。这个例证,表明文学语言能穿越古 今,洛夫之“吓凝与李贺之“逗”,各有千秋。让文学语言变得鲜活灵动起来,作家要善于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地域方言、俚语口语等语言形式 中汲取丰富的活性因子,巧妙熔铸为别具一格的文学语言,化腐朽为神奇。鲁迅、老舍等作家,之所以成 为语言大师,就是他们分别对绍兴官话、北京官话与现代白话进行了属于自己语言范式的融合与变通。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活的灵魂。叙事、洞见、意蕴、风韵、象征等等,处处闪现着它的肌理和质 感。作家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文学语言的独特味道和神奇魅力,便会充盈在文本的字里
5、行 间。(摘编自付秀宏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 材料二:与三国演义不同,红楼梦已是白话文学,但它的语言却不是纯然的白话,而是文白间杂。这 是一种雅化了的白话,也是一种俗化了的文言,是白话化了的雅言,也即新雅言。这新雅言,既来自传统 雅言(文言),也与传统雅言有别,是具有独立语言风格的表征。这样的新雅言,随着印刷出版技术及报 纸的复兴,在清代中晚期大量盛行,以至于逐渐演变成为梁启超所开创的新文体“报章体,第1页共15页依据材料一第五段“文学语言上的生动表达,需要反复修改”可概括出:要善于通过不断修改订正,来 增强语言的张力和魅力。根据材料一第七段“作家要善于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地域方言、俚语口
6、语等语言形式中汲取丰富的 活性因子,巧妙熔铸为别具一格的文学语言,化腐朽为神奇”可归纳出:要善于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地域方言、俚语口语等语言形式中汲取营养,化腐朽为神奇。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沈从文评判优秀文学语言的依据,就是要浸透了作者的人格和感情可知,作 家要让作品的语言浸透自己的人格和情感。(二)文学类文本阅读6.B【解析】李响在南泥湾垦荒,所以说不是枪林弹雨的战争,而是与自然进行对抗,B正确。A项,我比较讨厌李响,是因为他蹦来蹦去打扰我工作,让我很不耐烦,而不是因为担心他;C项,不是李响托县上送个包袱回来,而是李响壮烈牺牲后,他的遗物被寄回家;D项,不是因为受到感召才带来技术,将技术带
7、到南泥湾本就是我的工作。7.C【解析】小说中没有使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主人公形象,故C错误(1)开头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为后文李直父子不关心李响等情节埋下伏笔,李响偷偷离家,李直出 生的时候不知道爹是谁,是后文对开头“李直讨厌李响”的原因的解释,前后形成照应。(2)李响抱怨李直他们不关心自己,为后文李游一直不知道李响的事迹埋下伏笔,后文导游的讲解印证了 前文李响说的去南泥湾开过荒的话语,前后形成照应。(3)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小说结构紧凑,情 节发展合理,能沟通内在联系,也有助于塑造人物,表达主题。(每处伏笔1分,答出两处得2分,作用 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支持李响是主人公。因为:(
8、1)小说题目是“十八岁的李响”,表明主要人物就是李响。(2)李响这个人物 贯穿小说始终,而且小说主要介绍的就是李响的事迹,可以说主要情节都是围绕李响展开的。(3)小说通过 塑造李响这个革命战争年代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服从党的安排,积极投入到各种革命运动中去的英雄形象, 表达革命先烈舍小家顾大家、为了革命胜利不怕流血牺牲、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支持“我”是主人公。因为:(1)我贯穿小说始终,李响的主要事迹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介绍出来的。(2) 我去南泥湾是小说情节的最重要一环,是我带着李响去的,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我”起主要作用。我的语 言、行动和心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我去南泥湾是为
9、了送技术,还打算赠送一些节能车,有助于突 出新时代愿意为革命老区的新发展献上自己一份力量的主题。(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 理亦可酌情给分)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B【解析】句意:直到张骞部赶到,匈奴退兵离开。霍去病从北地郡出发后,深入敌境,合骑候迷失道路, 无法联络。“引兵去”的主语是匈奴,不是张骞,排除AD;“合骑侯失道”语意是骑候迷失道路,语意完整,结构完整,排除C。故选B。8. C第10页共15页【解析】A.正确。超过相抵之数/汉朝也扣留使者来相抵,相同B.正确。带领。李广带领四千骑兵/以及卫律所带领的投降之人,相同C.错误。因犯罪/连坐,不同D.正确。乘坐/有利的形
10、势,不同。9. D【解析】D. “霍去病体恤土兵”错误,“他把剩余的粮食送给挨饿的士兵”错误。根据原文,霍去病不体 恤士兵,他率军出征,皇帝送去物资,回来后,运输的车辆还多余米肉却丢弃了,而士兵还有挨饿的。故 选Do翻译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个案件。张胜听说这件事,害怕之前(与虞常)的谈话泄露,把情况告诉苏武。(“治”审理;“发”,暴露;第二个“语”,告诉;“状”,情状,状况。)卫青想要派使者回(朝廷)报告,令长史根据文书(所列罪状)责问李广,李广自杀。赵食其(用钱) 赎了死罪,降为庶人。(“使使”,派遣使者;“簿”,根据文书;“责”,责问;“赎”:(用钱)赎回死罪。)10. 第一问:霍去病渡过黄河
11、,与浑邪军队相对时,浑邪裨王将看到了,很多人不想投降,逃跑了。 第二问:霍去病当机立断,冲入匈奴军中,与浑邪王相见,并斩杀八千想要逃跑的人。【解析】“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霍去病渡过黄河,与 浑邪军队相对时,浑邪裨王将看到了,很多人不想投降,逃跑了。“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霍去病当机立断,冲入匈奴军中,与浑邪王相见, 并斩杀八千想要逃跑的人。参考译文: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姐姐的小儿子。霍去病凭借皇后姐姐的儿子的身份,十八岁便担任侍中。他善 于骑马射箭,两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大将军根据皇帝的命令,拨给他一批精壮士卒,让他担任剽
12、姚校尉,他带领八百名轻捷勇猛的骑兵,直接脱离卫青大军好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斩杀的首级和俘获的敌寇 超过相抵的损失数目,汉武帝以二千五百户封霍去病为冠军候。元狩二年春天,担任膘骑将军,率一万骑 兵从陇西出击,有战功,加封食邑二千二百户。那年夏天,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一齐从北地郡出征,兵 分两路。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一齐从右北平郡也分两路出兵。李广率四千骑兵先到(目的地),张骞率 领一万人马后到。匈奴左贤王率教万骑兵包围了李广的部队,李广与敌人激战两天,战死过半,杀敌超过 损失。直到张骞部赶到,匈奴退兵离开。霍去病从北地郡出发后,深入敌境,合骑候迷失道路,无法联 络。霍去病杀到祁连山,获取很多首级
13、与俘虏,增加封邑五千四百户。合骑侯公孙敖因行军滞留而不能与 膘骑将军会师,应当斩首,用财物抵罪,被贬为平民。许多老将率领的兵马也不如霍去病,霍去病率领的 常常是精挑细选的兵马。然而,他也敢深入敌区,常和精骑冲在大军的前面,他的部队也是有上天眷顾, 不曾陷入绝境。从此霍去病日益受到武帝亲近看重,和大将军卫青相差无几。此后,单于恼怒浑邪王身处 西线却多次被汉军打败,他想召来浑邪王,再将其杀掉。浑邪王和休屠王等谋划投降汉朝,派人先约汉方 代表在边境上商谈。这时大行令李息正准备在黄河岸边修筑城堡,俘获浑邪王使者,立刻派人乘车报告皇 上,武帝担心匈奴利用诈降来偷袭边境。就命令霍去病率军迎上去。霍去病的部
14、队渡过黄河,与浑邪王的 军队遥遥相望,浑邪小王、将领看到汉军,很多人又不想投降,纷纷逃跑。霍去病就冲入匈奴营帐,得以 与浑邪王相见。斩杀八千要逃跑的匈奴人,于是让浑邪王单独坐着驿车先到皇帝巡行的住处,指挥浑邪王 的部众全部渡过黄河。投降的匈奴人有数万,号称十万。霍去病为人沉默少语,从不泄密,有气魄,勇往 直前。武帝曾经要教他吴起兵法和孙子兵法,他回答说:(打仗)看谋略怎样罢了,不至于学习古代兵法。” 武帝替他修建宅第,让他去看,他回答说:“匈奴不消灭,要家宅干什么? ”因此汉武帝更加重视和喜爱 他。但是霍去病年少就担任侍中,身份显贵,不体恤士兵。他率军出征,皇帝还为他派遣太官携带数十车 物资,
15、回来后,运输的车辆还多余米肉却丢弃了,而士兵还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时,士兵们缺乏军粮,第11页共15页有的人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病却还要开辟场地,玩耍蹴鞠。此类事情很多。()古诗歌阅读A【解析】“以阑珊一词着力渲染离别时愁惨的心境与情绪,与白居易咏怀中诗情酒兴渐阑珊”有 异曲同工之妙”说法错误,“阑珊”意为“将尽”、“衰残”,用于首句中点明酒席将散,但下句紧接“正是挥 毫时节”,反而表明作者豪兴未减、情意正浓,同时也与白居易咏怀暮年回乡时了无情绪的暗淡心境不 同。15.【选择语言】语言不俗,如“看壁间三绝”,友人即席作画吟诗,“看”既突出了作者对友人高雅脱俗的艺 术修养的敬重之情,又展现作者不
16、因离别而感伤消极的豁达胸怀;又如“匹马翩然归去”,在暮色中只身 匹马离开,“翩然”塑造了友人临行之时酒兴不减、诗兴盎然的洒脱形象,“向征鞍敲月”的“敲”更突显 马蹄声之轻快,词调清新。(两个例子4分,结合诗歌内容分析2分)【选择形象】形象不俗,饯别之时,作者不重在抒发凄楚的别离之情,而重在刻画友人高雅脱俗的、豪爽 飘逸的形象,友人爱画凌霜挺立的松柏,书法笔力遒劲多姿,辞章优美出众,可见其品味高雅脱俗, 友人在暮色中,只身踏马而去,还兴致勃勃地吟咏诗歌,可见其洒脱豪迈。(两个形象特点4分,结合诗 歌内容分析2分)【选择情感】情感不俗,离别主题的诗歌一般都是依依惜别之情。而作者不重凄楚的离别之情,
17、而是抒发 了对友人的欣赏与赞美之情,以及分别时洒脱豪迈的气概。临别之际,二人尽情豪饮,诗人看向墙壁上 友人的作品,称赞不已。饮酒挥毫,品评书画,高雅洒脱。送别之际,楼外萧瑟秋景,楼内气氛热烈, 友人诗兴未减,骑马翩然离去,写出友人洒脱、飘逸的气质,也见诗人豪放疏朗的情感,一改送别诗歌的 悲伤情趣。(两个情感4分,结合诗歌内容分析2分)【解析】抒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诗词常见的一个题材,南朝的江淹在别赋里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称不免都 使人“黯然销魂 但高登这首送别词却是洗却了悲酸之态,“饮兴正阑珊,正是挥毫时节”,词人认为临 别豪饮之际,正是“挥毫”的绝佳时节。这亦表明词人与朋友在临别之际,绝无“
18、儿女共沾巾”之态。席 间挥毫,于豪放之中,又添了一层高雅之气。音调爽朗,意境新颖,别具一格,构思不俗。“霜干银钩锦句,看壁间三绝”,挥毫的内容是绘画、书法、赋诗。朋友把这绘画、书法、辞章高悬壁 上,词人看罢,更是喝彩赞叹,称之为“三绝”。“看”既突出了作者对友人高雅脱俗的艺术修养的敬重之 情,又展现作者不因离别而感伤消极的豁达胸怀。“匹马翩然归去,向征鞍敲月丁写友人在暮色中,只身 匹马翩然而去,词人的朋友酒兴似并未稍减,在马上还兴致勃勃地吟咏诗歌。这末二句一方面用“翩 然”、“敲月”等词语,写出友人洒脱、豪爽、飘逸的风采和气质,完成了对友人的正面塑造;第二方面也 刻画了自己对友人敬重、关注之深
19、情,词人于送别友人之际,于路口殷殷注目的情态也可感觉到。说明语 言不俗。“霜干银钩锦句,看壁间三绝”,“霜干,字面上看当指经霜多载的古柏树干,实应为傲霜挺立的古柏。 作画者不画别的单画凌霜挺立的古柏,不仅表现了他的超俗的艺术品味,也表露了他的豪迈性格。词人赞 美之意自在其中。“银钩”,是指书法笔姿之遒劲多姿。词人的朋友不仅绘画出色,书法也令人赞叹,富有 个性,这与前句的“饮兴”之豪举互为映衬,表现洒脱豪健之风格。词人着意描绘临别之际饮酒挥毫,吟 诗作赋,品评书画,豪放而不粗俗,高雅而不故作姿态。说明形象不俗。(三)理解性默写(1)昆山玉碎凤凰叫老鱼跳波瘦蛟舞露脚斜飞湿寒兔(任写2句)第12页共
20、15页(2)蓝田日暖玉生烟汉家烟尘在东北(3)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三、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I【答案】18.B【解析】“蜿蜒起伏”: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强调高低不平。“连绵不断”: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形 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强调距离远或者长。语境中修饰万里长城,强调其长,所以应填“连绵不断”。“自强不息”:息、,停止。指自己不懈地努力向上。一般形容一个人内在 精神品质。“坚持不懈”:懈, 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松懈。一般用作做某事或某项工作一直不松懈。语境中用来指“精神文化内核” 之中的一个,所以应填“自强不息”。“串联”:一个一个地联系;贯穿连接;串通联络。“穿通”:贯
21、通;疏通。语境是强调“几大国家文化公 园”不仅涉及“文化遗产”,也联系着“地域文化”,所以应填“串联”。“兼收并蓄”:指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强调指兼容性大。“兼容并包”:把各 个方面或各种事物都容纳进去。强调把各个方面全都容纳包括。语境中强调不同的文化形态之间相互融 合,多元共生,所以应填“兼收并蓄”。故选Bo.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江大河”喻为“一线”,将各种文化形态喻为“珠”,言简意赅,生动形 象地说明了大江大河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三个介宾短语与主谓短语构成”的相同句型,排列在一起,使语言表达富有 气势,同时列举了不同地域不同的经典
22、文化典故,充分展现了长征故事与长征精神的广泛性与多样性。【解析】句子中,“大江大河”是本体,“一线”是喻体;“各种文化形态”是本体,“珠”是喻体,所以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用:说明了从发展历史来看,大江大河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在湖南,”“在广西,”“在贵州,”三个句型相同,即“介宾短语与主谓短语构成” 的句型,构成排比句式。作用:排比句式本身就能够增强语势,富有气势,联系本句,不难看出列举了不同地域不同的经典文化典 故,充分展现了长征故事与长征精神的广泛性与多样性。19 .“通过” 改为:删去“通过”“编织”改为:“构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语病主要
23、有两个:一是介词滥用。将“通过”删掉;二是搭配不当。将“编织”改为“构建”与“体系”搭配。(二)语言文字运用n2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划线句中的“我们”泛指我们每个人。A.“我们”指“所有的志愿军战士群体。第13页共15页B. “我们”是“你们”之意,不包含刘老师。C. “我们”指说话时的双方。D. “我们”泛指我们每个人。故选D。22、病毒发生变异该如何对待病毒变异呢如果没有了感染者(或:只要没有人感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说站在科学角度看,得出什么结论并不奇怪,下句出现“导致了病毒的变异”,可见,此处 应填“病毒发生变异”;第
24、二空,问号提示这是一个设问句,后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如何对待病毒变异的问题,据此应填“该如何对 待病毒变异呢”;第三空,前面“都需要在病毒感染者体内完成强调病毒感染者对病毒的繁殖和变异的重要性,此处是一个 假设句,结论是“病毒就无法生存、繁殖和变异”,据此应填“如果没有了感染者(只要没有人感染)”。四、作文【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材料共五句话,表达了三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句:“实然”是实际的样子,“应然”是应该的样子,该关注“应 然”还是“实然”是人类永恒的争论。这一句对“实然”和“应然”的内涵进行了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湖南省 衡阳市 第八 中学 2022 2023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末考试 Word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