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平台的竞争策略 前沿进展与拓展方向 附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创新平台的竞争策略 前沿进展与拓展方向 附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平台的竞争策略 前沿进展与拓展方向 附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内容提要:为针对国内学术界“重交易平台分析、轻创新平台研究”的问题,本文对近 年来有关创新平台竞争问题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前沿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 引起国内学术界对创新平台发展问题的关注,并通过廓清相关概念、归纳重要理论命题、指 出未来拓展方向来推动国内该领域的发展。在对主要创新平台竞争策略分析框架进行总结和 评述的基础上,本文从互补品、平台提供者、平台所有者三个层面对创新平台竞争策略研究 的发展脉络和最新进展进行了介绍,并对互补品一体化、平台生态分解、平台所有者分割等 重要议题进行了详细引介。未来该领域的创新空间,一是推进平台竞争策略间的交互影响、 竞争策略组介的管理学合理性、平
2、台竞争的动态性、瓶颈性平台的技术经济特征等前沿问题 的研究;二是在中国情境下通过引入赶超情境和制度变迁情境,对既有的创新平台竞争理论 进行拓展。关键词:创新平台;竞争策略;文献综述;未来方向一、引言根据Cusumano等(2019)的研究,在通用目的技术突破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同推 动下,平台经济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相互关联的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英特尔 (1968)、微软(1975)、苹果(1976)为代表的个人电脑平台生态的发展:二是20世纪90 年代以后以亚马逊(1994)、网景(1994)、eBay (1995)雅虎(1995)和谷歌(1998)等 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生态的爆
3、发;三是近几年伴随着4G移动网络的成熟,以脸书(2004)、 Twitter (2006)、Airbnb (2008)、Uber (2009)等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平台生态的勃兴。平 台生态凭借网络经济和共享经济,不断颠覆传统的主要基于规模经济的“管道”生态(Parker 等,2016),平台和平台企业快速涌现和扩张,不断冲击汽车、化工、家电、能源、零售、 金融等传统行业的企业巨头而成为商业世界中成长最快、市值最高、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类 型,成为过去几十年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最为亮丽的商业景象(Cusumano等,2019), 以至于有学者将其称为商业史上的“平台革命(Parker等,201
4、6)。在商业实践快速发展和变革的同时,平台现象也对既有的战略管理理论、技术创新理论 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命题构成挑战:平台成为市场、企业和供应链之外一种新的治 理模式,既不同于完全基于价格信号的市场交易机制,也不同于将剩余控制权明确配置给资 本一方、从而依靠内部行政权力配置资源的企业组织,平台生态是基于模块化架构、通过非 层级制的方式协调多边市场的各方共同进行专用性投资的组织形态(Jacobides等,2019); 平台战略与传统产品战略的构件和逻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Cusumano等,2019):传统的 价格竞争中,企业最重要的决策是价格水平,而在平台竞争中,定价的结构比价格水平对竞
5、 争绩效的影响更加重要(Rochei和Tirole, 2006),平台定价更多地是一种价值创造机制(强 化网络效应),而不是价值分配机制(Cennamo, 2019);传统产业的竞争发生在同一市场, 而平台企业间的竞争形态多为跨产业的生态间竞争,甚至不同产业的平台可以通过包络战略 开展跨产业的竞争(Cennamo, 2019);平台企业价值创造和传递的方式与传统企业截然不 同,传统企业像“管道”一样从供应商向客户线性地创造和传递价值,而在平台生态中,所 有的供应者、互补品和最终用户都直接交互并创造价值,供应者和用户之间基于信息和数字 工具形成了高频的社区反馈回路(community feedb
6、ack loop) (Parker等,2016),用户不仅 可以选择互补品,甚至可以选择这些互补品如何组合(Jacobides等,2019);平台企业保护 和从自己的创新中获利的方式较传统企业进行了重大调整,投资能力和营销能力等互补性资 产对于传统企业从创新中获利至关重要,而能否准确预测并控制瓶颈性资产,如连接市场 (Gawer和Henderson, 2007),成为平台企业获得最大份额创新租金的关键(Teece, 2018); 平台企业具有更加特定的动态能力,传统高技术企业的动态能力主要包括感知新机会和威 胁、商业模式构建和战略性投资、转化和重构既有的商业模式和战略一:种能力(Teece,
7、2007), 而平台企业的动态能力则表现为创新、环境监测和感知、集成三种更加特定的能力(Helfat 势(Suarez, 2012),例如,iPhone通过定位大众消费者,打败了将智能手机定位于商业用 户的黑寿以及诺基亚等基于塞班系统的智能手机制造商,谷歌利用自己的服务器优势通过向 用户提供超大容量的邮箱而在电子邮箱市场打败了先行者雅虎和Hotmail,又如脸书公司通 过允许用户在其博客或游戏上自由添加应用而扩大用户接入其他应用的便捷度,并籍此实现 对Myspace、Hi5等先发社交媒体的赶超。综上,在平台提供者层面,如果平台本身需要借 助外部创新不断对平台技术进行优化,或者迫于用户的市场势力
8、而不得不对其他平台开放, 则平台企业将选择向其他平台开放。但由于完全开放可能导致平台被分解,因此绝大多数情 况下平台并不会向其他平台完全开放。也就是说,完全开放是一种极端且罕见的竞争策略。 处于竞争劣势的平台或后进入者通常更愿意向强势平台和在位平台开放。包络战略是处于竞 争劣势的平台或后进入平台颠覆强势平台或在位平台的一种有效策略。3.平台所有者层面的竞争策略当多个主体拥有平台的所有权并共同控制平台时,就出现了共享平台(shared platform) 现象、共享平台有利于在平台所有者之间分担平台投资,如果平台所有者本身就是平台的 用户,该平台就成为平台所有者的基础设施,有利于避免平台所有者的
9、重复投资和恶性竞争。 因此,平台共享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由利益相关者组成国际标准组织为行业制定标准(如 国际电信标准组织3GPP制定5G标准),银行联合体成立Visa或中国银联等,木质上都是 共享平台。在平台生态形成的过程中,平台治理结构到底是一个主体独占私有平台还是由多 个所有者共享平台,通常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投资规模越小搭便车问题越不严重,越有利 于共享平台的形成;二是赢家通吃效应越不显著,越可能形成共享平台的结构。如果共享平 台不能很好地协调平台所有者之间的激励和竞争行为,就可能导致平台分割(divided platform)问题。平台分割的典型案例是塞班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失败。199
10、8年,塞班从英国一家名为 Psion的公司分立出来,成为Ps沁n、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当时最大的三家手机企业) 四家公司合资的公司。塞班设立的初衷是为智能手机提供操作系统,以阻止微软控制手机操 作系统。2004年诺基亚取代Psion成为塞班的控股股东。塞班在20042007年期间大获成 功,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提供者。然而,2007年以后塞班开始被苹果iPhone 的IOS和谷歌的安卓系统击败。塞班拥有平台理论所描述的开放平台的所有特征和优势: 模块化的架构设计,与互补品(即诺基亚等手机生产商)的积极互动,巨大的潜在用户(一 度最大的五家手机厂商都是塞班的股东和用户,五家厂商的
11、手机市场份额合计高达80%), 先发优势(1999年塞班系统就首次应用于爱立信手机,2005年就建立了应用商店,比苹果 早三年)。如果不考虑平台所有者的治理结构,塞班系统看上去是一个完美的开放创新平台。但为何一个具有所有开放平台特征的先发创新平台很快被后发者颠覆并最终退出市场? 首先,虽然平台生态的模式看似简单清晰,但如何构建起个有效平台生态却需要企业独特 的能力,并面临极大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West, 2014).不像苹果和微软等平台领先者, 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等塞班系统的所有者缺乏平台构建和运营的经验,而创新平台的 技术和商业模式复杂性常常导致创新平台的失败。其次,更重要的,塞班
12、系统的治理结构决 定了塞班生态最终会出现平台分割问题:(1)作为平台提供者的塞班与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等平台所有者之间存在非对 称的依赖关系,即诺基亚等塞班用户试图最大化塞班对它们作为用户的价值,而不是最大化 塞班本身的平台价值,这使得塞班平台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塞班的成败高度依赖于诺基亚, 而当时诺基亚的收入和利润主要依赖传统手机,塞班对诺基亚的成败并不是决定性的。因此,塞班虽然一度主导了智能手机市场,但在整个手机市场的渗透率并不高。另一方 面,诺基亚乂并不愿意削弱对塞班的控制权。塞班的管理团队曾试图寻求上市,但遭到诺基 亚的抵制,因而塞班的融资高度依赖诺基亚等大股东。此外,由于最终的手机
13、用户界面是诺 基亚等手机制造商基于塞班的优化,塞班无法通过直接的市场营销活动掌握品牌主导权,塞 班在需求端用户那里缺乏独立的品牌认知。(2)平台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塞班的用户、同时也是塞班平台所有者的手机制造 商之间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关系,这使得平台所有者缺乏构建统一平台的积极性,即平台所 有者的搭便车问题制约了平台所有者发展共同平台的积极性。事实上,诺基亚、爱立信等都在塞班之外发展了自己的子平台。2007年以后,苹果很 快构建了一个类似于个人电脑的智能手机生态,而谷歌推出的安卓系统跟随苹果构建了更加 开放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生态,塞班虽然是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先行者,但由于被分割的平 台生态积
14、重难返而被苹果和谷歌击败。因此,当一个平台存在多个所有者即出现平台共享现象时,有竞争力的平台不仅要在最 终用户、互补品和竞争性平台等各个层面采取有效的竞争策略,而且要在平台和所有者之间 以及平台所有者之间建立起协调的激励结构,确保平台决策的独立性和共同投资的可持续 性。如果平台所有者最大化自身价值的目标严重偏离平台价值最大化,或者平台所有者之间 存在严重的目标冲突和搭便车行为,则会出现平台分割现象,并最终导致平台失败。五、进一步研究的拓展方向未来中国学者推动创新平台竞争策略研究发展的两个基本方向:一是接续国外创新平台 竞争研究的演进脉络,进一步深化前沿问题研究;二是引入平台竞争的中国情境因素,
15、在丰 富创新平台竞争策略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探寻新的理论发现。1 .前沿问题拓展一是既有的研究主要关注技术界面开放性、定价等单一竞争策略问题,而未来的研究需 要将各种竞争策略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纳入研究视野。平台企业在竞争中往往组合运用并动态 调整各种竞争策略。然而既有的研究或者仅研究单个竞争策略对平台竞争绩效的影响,或者 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战略权衡,例如利用电子游戏平台企业的数据实证研究了平台质量、间 接网络效应和消费者预期对初创平台竞争绩效的影响。但是平台企业竞争策略之间的交互影 响如何,平台企业竞争策略组合的理论逻辑到底是什么,仍然是创新平台竞争研究的黑箱。 这不仅使得当前的平台竞争策略研究看.
16、上去存在严重的碎片化问题,而且大大制约了学术研 窕对平台竞争实践的指导意义。二是既有的研究主要围绕静态情境下的竞争问题展开,而未来的研究可能将技术演进和 产业周期等因素引入并在更加动态的竞争情境下展开。由于技术突破的加速,特别是通用目 的技术和使能技术的加速发展,行业层面的底层技术架构进行调整的可能性不断加大,产业 架构变得越来越多层,这种多层的“堆积市场(stacked market)”大大增加了平台竞争的动 态性。然而,无论是战略管理还是技术创新传统下的平台竞争策略研究,对平台竞争动态性 的理解都非常有限。Teece (2018)认为,平台竞争可以发生在平台之间、平台和互补品之 间以及互补
17、品之间三个层次。从平台之间的竞争看,决定平台企业从平台生态价值中获利能 力的关键是平台企业能否识别潜在的具有瓶颈性质的平台技术和市场,并通过内部构建或外 部收购关键资源来控制该瓶颈性平台。进一步地,平台企业会根据竞争环境的变化而动态进 入或退出特定的瓶颈性平台。但是,平台生态中的潜在瓶颈性平台具有哪叫技术和经济特征, 平台企业如何识别潜在的瓶颈性平台,潜在瓶颈性平台如何演化为事实上的主导平台,既有 平台如何控制关键资源并形成相应的能力以进入瓶颈性平台市场,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目前 仍处于空白状态。三是既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单一平台间的竞争问题,而随着多平台企业的涌现,如何利用 多平台间的范围经济和网
18、络经济构建竞争优势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随着平台企业掌握越来越多的资源,随着技术创新加速带来的新兴平台涌现,越来越多 的在位平台企业将通过进入更多的平台市场而成为多平台企业,包括创新平台进入新的创新 平台成为多创新平台企业,也包括传统的交易平台进入创新平台而成为混合多平台企业。多 平台战略是否对传统的企业多元化战略构成挑战,或者说多平台企业的多平台范围经济和跨 平台互补性的来源与传统企业的多元化有何差别,平台间的“相关性”和传统多元化企业的 业务相关性有何差异,多平台企业获取、构建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的逻辑是否有别于传统的 多元化企.业,进一步地,由于多平台现象的涌现,多平台企也必然在单个平台市
19、场、甚至同 时在多个平台市场协调自己的竞争策略,从而使平台竞争策略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这些新的 商业现象,必将对既有的平台竞争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形成挑战,同时也为拓展和修正这些 理论提供丰富的研究机会。四是既有的研究主要基于质性研究方法,未来基于大样本的定量研究方法有望越来越多 地出现,从而推动创新平台竞争策略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由于创新平台竞争问题研究总体上 仍然处于理论构建的阶段,也由于结构良好的平台数据获得的困难,目前的创新竞争策略研 究多为基于案例分析或历史分析的定性研究,基于大样本的定量研究还非常缺乏。既有的少 数定量研究成果几乎都是利用电子游戏行业的数据开展研究,如Cennamo和Sa
20、ntalo(20l3),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行业存在多个平台企业,同时产业发展的历史较长,因而积累了足够的 样本数据。可以预期,随着更多数字经济行业市场结构的分散化和历史数据的积累,平台竞 争研究领域将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定量研究成果。而致力于推动平台竞争问题定量化研究的学 者,一方面要基于实证研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理论假说: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推进有关网络 效应、互补性、互补品多样性、平台技术绩效、平台分解、平台分割等概念的构念化和测度 工作。2 .中国情境下的理论发展如果说4G促进了 BAT (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中国交易平台的大发展,那么使能 万物互联的5G信息基础设施的成熟以及人工智能、大
21、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必将催 生一大批创新平台的孕育和成长。为了推动中国在数字经济、特别是底层信息技术平台的跨 越发展,为中国信息安全、产业链安全和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为了提升中国 平台竞争学术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有责任将更多的精力、更大的智慧 聚焦到创新平台问题的研究上来。既有的平台研究所显示的基本事实是,美国企业既擅长构 建交易平台,也擅长构建创新平台,而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优势则几乎都集中在交易平台 领域。根据Cusumano等(2019)的分析,在2015年发布的“福布斯2000”中被识别为平 台企业的18个创新平台企业和23个交易平台企业中,中国企业
22、有6家在列,但其中的阿里 巴巴、百度、京东、腾讯、网易五家企业都主要属于交易平台,仅奇虎360 一家中国企业属 于典型的创新平台企业;相比之下,美国上榜的平台企业中交易平台企业有15家,创新平 台企业的数量也多达12家。可能受限于创新平台案例资料获得的困难,国内的创新平台研 究总体上处于数量少、质量低的状态。正如前文所述,2000年以来。发表在国内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南开管理评 论经济管理和管理学报五个国内顶级管理学期刊的以平台竞争为研究主题的63 篇论文中,仅有12篇是专门研究创新平台竞争问题的,其他全部以交易平台为研究主题。 虽然近年来国内管理学界围绕创新平台问题开展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现,如
23、一些学者围绕创新 平台治理(马蔷等,2018)、平台开放的创新绩效(刘人怀和张镒,2019)和动态能力(朱 晓红等,2019)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但总体上看,这些研究成果更多是国外平台竞 争理论在中国平台问题上的应用,其对于推动平台竞争般理论的发展、对于深化本土情境 下的知识创造的作用还比较有限,中国学者进一步推动中国情境下的创新平台理论发展的空 间还很大。首先,应进一步提炼有关中国创新平台的特征事实。积极开发可靠的数据以准确揭示中 国创新平台分布的结构和竞争行为特征,发掘中国在哪些领域具有创新平台竞争优势,这些 创新平台孕育和成长的技术机会窗口以及经济和政策环境具有什么特征,这些平台企
24、业如何 获得资源和能力,并采取了哪些关键且有效的战略在竞争中胜出。在此基础上,在对相关创 新平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决策者和主要当事人开展深度调研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分析那 些成功的创新平台为什么成功,失败的创新平台为什么会失败,发掘中国的需求特征、技术 能力、产业组织和政策环境如何支持了那些成功的创新平台,或者如何抑制了那些失败的创 新平台发展。可以预期,在提炼中国创新平台特征事实的工作中,跨案例的比较分析和纵向 分析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引入赶超和制度变迁等中国情境,推动创新平台理论的发展。从最一般的意 义上讲,创新平台面临的基本竞争问题是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权衡:随着技术向互补品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新平台的竞争策略 前沿进展与拓展方向 附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创新 平台 竞争 策略 前沿 进展 拓展 方向 基于 技术创新 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升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