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23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分+答案.docx
《湖南省长沙市2023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沙市2023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分+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长沙市2023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 附答案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把自己变成了断片了。”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 一大特征就是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个工业流水线中,每一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一个工序,永远 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人被死死地捆绑在机器的一个局部上。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 实际上是很不文明的,因为在这里,人不再是人,原本是完整的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变成了一个 个断片,现代人本性的内在纽带断裂了。人们的知、情、意被活活地割裂,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来了 “一代
2、感觉迟钝的人”。卡尔马克思也认为“人(劳动者)除掉吃、喝、生殖乃至住和穿之类动物性 功能之外,感觉不到自己自由活动,而在人性的功能方面,他也感觉不到自己和动物方面有任何差别。 动物性的东西变成了人性的东西,人性的东西变成了动物性的东西”。有人可能会提出,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可以自动运转,劳动者的生活也改善了,人的 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类是不是就可以免除人性断片化的危险了呢?情况并非如 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美国学者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原子弹这些 东西恰恰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统治成就的自然结果。“人对人最有效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 恰恰发
3、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类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这是马克思的 弟子在20世纪向人类发出的新的警告。为了克服人性的断片化,席勒提出了美学史上一个著名的论断:“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 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这里说的“游戏”,是指基于审美需要 的审美活动,其中又以对文学艺术美的创造和鉴赏为主要内容。他认定,从感觉的受动性到思维和意 志的能动状态过渡,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断片的人被束缚在单 一的感觉上,其他一切肉体的、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他们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一个远 离故乡的游子茫然无所依归。他们的感
4、觉钝化,已不能领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种 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他们的情感已经麻木,不能体会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那种无尽的愁思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那种温馨的田家乐,更不会有李白的“天生 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他们的 想象力已经萎缩,他们无法相信女蜗补天、后羿射日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他们的理解力也已下降, 难以体味王维的“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诗句 中的深刻哲理。心理功能的严重障碍已成为断片的人的基本特征。而审美体验恰好就是清除心理障碍 的适
5、当途径,它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各种心理功能,使人的心灵进入一个无障碍的、自由和谐的境界, 使人具有感性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创造条件。在审美体验的瞬间,各种心理器官完全畅通,达到了自由和谐境界。因此,我们说审美是自由 在瞬间的实现,审美是苦难人生的节日,是由断片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中介。在文学艺术的 审美体验的瞬间,人的感知、回忆、联想、想象、情感、理智等一切功能都处于最自由的状态,人 的整个心灵暂时告别现实而进入自由的境界。现实中一切不可能,在审美的瞬间变成一切都可能。 而文艺则赋予人一种审美语言,使人能与他人对话,又能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文艺作品中,文学 又具有特殊的
6、意义,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情感、思想和幻想是文学不能(2)用“挂雪的树枝”传达情感更加含蓄婉转:本无生命的“挂雪的树枝”展现出的“高傲”姿态, 成为林予先生精神的象征,含蓄婉转地传达了作者对敬爱老师的思念与赞美。(2分)(3)情感表达更为深沉与厚重:文末将失落而深沉的情感寄托于美好的意象之上以此感悟生命逝去的 无奈,使得温情中隐藏的悲伤之情更加深沉与厚重。(2分)【解析】运行形象思维升华感伤的情绪,强化感染力:文中多处描写“挂雪的树枝”从颜色和形态上 展现出“挂雪的树枝”的姿态,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形象更加生动,强化了文章的感染力;将“挂 雪的树枝”“高傲”的姿态与“
7、林予老师”建立起关联进而明确标题“挂雪的树枝不垂泪”蕴含的深意,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敬爱老师的思念与赞美;林予老师的离去让作者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哀伤与无奈,文末 “落雪的树枝灿烂地笑着”使得这种悲伤之情更加深沉。9.【参考答案】(1)原因是作者想记住林予老师“生命旺盛时期的自然神态”,记住一个人正常生活时的影子,留下 “他就是平静故去的”记忆。(2分)(2)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对过往美好的眷念,想留下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这种情感 与他想留下对“平房”“柳树”美好意境的期盼是一致的。(2分)(3)留住“世界上最美好的记忆”是作者对人生、社会美好的期盼,也是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2 分)
8、【解析】 分层赋分。表面是作者想留住林予老师最美好的印象,往深层挖掘,是对“美”的眷念和 期盼,是作者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言之成理即可。10.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我近来研读经典,知道古代英明的帝王、圣 贤的君子都不能没有师傅。前时进上待批的诏令竟然未设三师之位,我认为不好,为什么这样呢?11.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 “愆”在 文中是指“犯错”,而氓里的意思是“拖延”。意思不同。12.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太子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错误,文中 “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 一句的意
9、思是“于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的“车子”,并命 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说明命令侍卫抬李纲进入东宫的人是唐太宗而不是太子。13. (1)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这样)却能统领天下,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没有 过这样的人。(2)身边的人都是贤人,每天他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解析】(1) “不明古道”译为“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1分;“致”译为“达到、获得” 1分; “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1分;句意1分。(2) “左右”,译为“身边的人”,1分;“日”,译为“每 天”,1分;“雅训”译为有益的教诲”,1分;“长”译为“增长”,1分。14
10、. (1)增设“三师”,教育太子;(2)为诸皇子求访德才兼备的良师;(3)对诸皇子提出尊重师傅的具 体要求。(每点1分,其余答案言之成理也可。)【解析】根据文中“可即着令,置三师之位。”可知唐太宗的举动之一是“增设三师”从“公等 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可知举动之二是“求取良师”;从“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和“卿宜 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等语中可以得知举动之三是对皇子们提出具体要 求。每点1分。译文: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于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 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还下诏命令皇太子亲自迎接他上殿,亲自行礼作揖
11、,以示对他 的敬重。李纲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还有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礼节,道理明畅,言语直白, 让听者不知疲倦。太子曾经与李纲商讨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以及效忠尽节之事,李纲正气凛 然地说:“受托于先王,身负辅佐储君的使命,古人认为这件事十分困难,臣却以为十分容易。”每当论 起此事,李纲一脸正气,言语激昂,透露出一种刚正坚定的志向,太子每次都为之肃然起敬。贞观六年,唐太宗下诏说:“我近来研读经典,知道古代英明的帝王,圣贤的君子都不能没有师傅。 前时进上待批的诏令竟然未设三师之位,我认为不好,为什么这样呢?昔日,黄帝向大颠求教,颛顼向录 图问学,尧以尹寿为师,此外,舜向成昭学习,禹
12、在西王国求学,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 叔。前代圣明的君王,如果没有遇到这些名师的点化,他们的功绩就不能广布天下,自己的声名也不能 名垂史册。何况我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怎么能够君临天下呢? 诗经上不是说: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 治国的道理,(像这样)却能统领天下,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没有过这样的人。应马上发布命令,设立三 师的职位。”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等智能的圣人,当然不会沾染恶习,但中等智能的人不稳 定,他们的性情会随着教育而变化,况且太子的师傅,在古代就很难挑选。周成王即位时年纪幼
13、小,周 公、召公做他的太保太傅,身边的人都是贤人,每天他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 使他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用赵高做师傅,赵高教他刑法,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残 酷暴虐到了极点,结果很快就灭亡了。由此可知人的善恶,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我如今要给太子、诸 王精心挑选师傅,让他们耳濡目染礼仪法度,对自身的修养有所补益。诸位大臣,你们可求访正直忠信 的人,各自推荐三两个人作为候选。”贞观H一年,太宗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的老师。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的 帝王之子,生长于深宫之中,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没有一个不是骄奢淫逸的,因此相继灭亡,很少有能 够自救
14、的。我现在严格教育子弟,希望他们都能够保全自己。王珪是我长期任用的人,我非常了解他刚 直的个性,他心存忠孝,因此选择他来担任皇子的老师。你应该告诉魏王李泰:每次见到王珪,就如同见 到我一样,应该倍加尊敬,不能懈怠。”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15.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酒杯秋吸露”意为只愿秋饮如同甘露之美 酒,而不是“用酒杯承接清露”,更无告诫弟弟安于清贫之意,此句是词人希望弟弟能达观淡泊,寄情 美酒与诗句。16. (1)通过虚写(或想象)手法表达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对亲情的珍惜(1分)。下片前两句截取了往昔 相聚的画面:“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
15、多情。”写出了风雨之夜两人挑灯不寐、联床夜话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对过往二人相聚时光的怀念。(1分)。(2)通过设问和以景结情的手法,表达了对弟弟独自远 行的担心和自我宽慰(1分)。“问谁千里伴君行?”问有谁可以陪伴弟弟远行,表达了对远行弟弟的担忧, 自问自答,答日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可以消解旅途的孤独寂寞,又有自我宽解之意。用“晓山眉样 翠,秋水镜般明”这样美好景色作结,余韵悠长。(1分)。(3)通过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表达了对即将远行 的弟弟旅途的祝愿和锦绣前程的美好希冀(1分)。“晚山”对“秋水”都是偏正短语,“翠”对“明”, 对仗工整。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山水之清丽,旅途
16、因此而不单调,蕴含了词人对弟 弟锦绣如景的前程的美好祝愿。(1分)。【解析】本词大意为:不管是锦衣玉食的官宦生活,还是啸吟山林的隐居生涯,都是一样的,都不过 虚无的梦幻。人世间的荣辱得失,不要感到心惊。只需要在清静闲适中自由自在地度过一生:秋来饮美酒, 冬到吟佳句,有了好心情,触处皆画境。你该不会忘记,当年风雨之夜,我们窗前相聚;油灯之前,我们 闲坐畅谈。如今,你要远去浮梁,这漫漫长途有谁伴你而行?好在还有一路的好风景:傍晚,山峦秀美青翠,宛如佳人的双眉;秋水澄澈透明,好像晶莹的明镜。17. 【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示例一:昨夜闲
17、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示例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示例三:林花 谢了春红 太匆匆 示例四: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示例五: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示例 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示例七: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示例八: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 飞过秋千去 示例九: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或易漏的字有:弘,鉴,亦,也。18. 【参考答案】稍纵即逝;天马行空;古色古香。【解析】所填成语应是“灵光一闪”的近义词。所填成语必须符合“创意”的特性,又要与 “拽缰绳的人”呼应。所填成语要结合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内在特点,又要呼应后文中的“中
18、华优秀传 统文化”。(每答对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9. D【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结合具体语境分辨词语语义上的细微差别的能力。D项都是“靠近,了解” 的意思,是一种形象的表述。A项分别指自身,王红;跟自己一边的人。B分别指过去的事实;历史学科。 C项没有具体的指称对象,泛指任何一个文创作者;指交谈的具体对象。20. 【参考答案】年轻人更了解年轻人,对流行趋势更能心领神会,这对启发文创设计灵感很有帮助。【解析】“对来说”使用错误,主客颠倒。”启示灵感”,搭配不当,改“启示”为“启 发”。(每处错误找到并修改正确得2分。)21. 【参考答案】从供给
19、侧来看如果不能尽快销售拓展农产品供货渠道【解析】从整段总分的结构来看,结合“从需求侧来看”可推出答案。句式相同1分,“供给侧” 1分。“如果不能就只能”,符合假设关系,得1分;“越来越冷”强调时间的紧迫,推出“尽快 销售”,意思对得1分。结合下文的语境,可推知这句话是总起后面的内容,“引导本地龙头企业” “努力拓展外埠货源”“尝试对农产品线上”。“拓展渠道”得1分,“农产品供货”得1分, 大意正确亦可。22. 【参考答案】因为“菜篮子”产品易腐烂、难保存、价格运行空间大,产销衔接的难度大,所以 要多措并举打通流通堵点,及时解决蔬菜滞销卖难问题。【解析】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并因果关系成立,得2
20、分;原因和结果的简述恰当,得2分。超过 字数扣1分。23【解析】此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兼考理性思维和价值观。题目紧紧依托立德树人教育宗旨以 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所强调的核心价值中有关健全人格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对当代青年人格修养的 关切,引导他们思考在当今时代如何更好地为人处世。此题既承续了近两年全国新高考I卷的作文命题对 思辨思维的考查重点,同时也关涉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材料分析:材料整体上呈现出总分关系,先总写书法中的两种笔法,接着分而述之最后是结论。中间 部分又分两层,一层是分别解释两个概念,一层是引用项穆的话提出一个观点。值得注意的是:材料里的 方笔和圆笔是书法里的两个概念,材料
21、没有明确二者有高下之别,只是两种风格而已。材料对两种笔法 都用到“典范” 一词,表明每种笔法都能成就佳作,无论是“刚毅正直”还是“通达圆融”都是褒义词。 所以,不能把“圆笔”随意理解为“圆滑”加以否定。接下来,引用项穆的观点时用到表转折意的“则” 字,“则,事实上是提出“二者结合,方为美善”的观点。最后以“方笔与圆笔,处理和谐才是书法的妙 境所在”作结。这里值得关注的是“处理和谐” “才是” “妙境”三个词。与前面“刚毅正直之感”“通达圆融之感”两种效果相比,追求“妙境”当是书法艺术的更高一层追求,而达到这一妙境的途径 只能将方笔与妙笔二者处理和谐。为人处世也是如此,正直刚毅,坚守原则性虽能被
22、人称道,通达圆融, 注重灵活性也可成就人生,但追求为人处世的妙境,尤其在当下的时代,更要注意“方”“圆”兼顾的 人生智慧。当然“才是” 一词则隐含着如果处理不当,或过“方”,或过“圆”,都难以抵达人生妙境 的思考。具体任务:“当代青年”是一个限制,学生要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对材料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 行理解;“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方面”是内容指向,写其一或二者兼写都可以;“启示意义”表明不可囿 于书法中的方笔和圆笔,而应该是由此及彼,去写做人、处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材料”表明不可 脱离材料的含义行文;“你的感悟与思考则要求考生必须写出自己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独特思考。写作要求:写作要求依然
23、是常规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体意识依然是强调的重点。切不可写成“四不像”的文章。写的。文学能够深刻地表现其他艺术无法表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把文学称为艺 术之母。总之,审美给予人以充分的选择自由,使人性的残缺变成人性的完整,断片的人通过审美的中 介走向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艺术的审美对人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游戏,而是人 所需要的一种生存形式。(摘编自童庆炳谈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材料二:要推行审美教育,需要创造何种条件?我以为,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必要条件。因为审美本身是一种超功利性的
24、活动。美感的超功利性观点,是康德提出来的,经席勒加以发挥,而为我国许多美学家所认同。王国 维说:“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虽物之美者,有时亦足供吾人之利 用,但人之视为美时,决不计及其可利用之点。其性质如是,故其价值亦存于美之自身,而不存乎 其外。”(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蔡元培说:“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 能有利害之关系。”(美学观念)朱光潜则以人们如何对待古松为例,认为除了 “实用的”与 “科学的”两种态度之外,还有一种“审美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把全副精神都注到松的本身上 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谈美)。但儒家重在政治哲学与伦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长沙市 2023 新高 适应性 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