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docx
《2023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全卷总分值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一、选择题(此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烈山:放火烧荒)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 尖头木棒),能殖百谷百蔬。”材料可以佐证()A.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B.铁器的冶炼情况C.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D.神农氏制作耒耙1 .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 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这一方法()A.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B.是科学理论指导生
2、产实践的产物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D.反映了制造农业工具的精湛工艺3.从考古开掘看,春秋到战国早期的铁器,多出自墓葬,且数量很少。例如在山西 长治分水岭12号墓中共发现430件随葬品,其中仅有铁器8件;14号墓中共发现1 005件随葬品,其中仅有铁器9件,其余多为青铜器。据此推知当时()A.铁器最终取代青铜器B.铁犁牛耕已少量出现C.生产力并未完成转型D.青铜农具数量非常多18.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交通|铁路、运河等斌础/品|运输|销售|卜戈市病工厂:J城1化. rF猊2 -人口迁移及素质卜、教育.1生活的便捷,观念的变化社会的转型与进步人的开展工人运动A体制变革
3、依据图示和所学,围绕“工厂和工厂制度”对人类社会某一个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9.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信、“飞鸽传书”和“击鼓通信”海上行船安全t明和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讯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三成,创造了一个世界更加密切联系的新时代K光纤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迅速开展,取代电缆,成为长距离、大容量传输的主要手段工即时通信普及,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交友方式得以改变。2017年8月,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月摘编自刘以林通讯技术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4、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与解析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1. A2.C3.C4. A5. A6.B7. B8. D9. D10. C11. A12. A13. A14. D15. C1. A “尖头木棒”“放火烧荒”表达了刀耕火种,因此材料可以佐证刀耕火种 的原始农业,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铁器的冶炼,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达轩 辕氏对农业的贡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耒相,排除D项。2. C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其他国家的青铜铸造工艺,无法判断中国的青铜铸造工 艺的地位,故A项错误。“泥范铸造法”是工匠们实践经验的总结,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
5、工艺源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 活实践,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故C项正确。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很少 用于农业生产,故D项错误。3. C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到战国早期的铁器数量很少,说明铁农具在当时并未被 广泛使用,生产力并未完成转型,C项正确;材料仅表达了春秋到战国早期的铁器 数量很少,无法得出铁器取代青铜器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表达铁犁牛耕 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说明青铜器数量较多,但未表达青铜农具数量非常多,排 除D项。4. A材料反映了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已比拟广泛,成套铁制农具的使用 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故A项符合题意。“开始” 一词在材 料中无从表达,排
6、除B项。材料并不能说明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排除C 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的随葬品,无法得出战国时期“随葬品以铁器为主”的结 论,排除D项。5. A三那么文献记述都表达出以家庭为单位、男女分工合作的经营模式,据此可 知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故A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 上尽可能提高产量,材料未表达精耕细作农业的开展,故B项错误;材料未表达铁 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男女分工合作从事家庭生产,不能 表达妇女地位的提高,故D项错误。6.B材料表达的是庄园经济下的手工业出现“私家与公竞作,以收私利的 情况”,说明当时的庄园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的开展,
7、B正确;A、C 说法均与材料无关,排除;魏晋时期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D排除。7 . 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封建社会后期,从事家庭纺织业的女性不再纺织一体, 而是专职“纺”或“织”,封建经济自给性减少,这说明家庭纺织业的商品性增 强,B项正确;独立的生产部门需要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等,这些在材料中并没有 涉及,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家庭纺织业的情况,未涉及整个社会的分工情况,排 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女性在社会劳动中的地位,排除D项。8 . D “上海机器织布局筹办于1878年,产品纳税享有优惠,营业兴盛、利润丰 厚;同期兴办的汉阳铁厂也享有优惠政策,经营情况却恰恰相反”说明不同的企 业面临的情
8、况不一样,说明企业开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据 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阳铁厂同是洋务派创办的企业,但却 呈现不同的开展情况,且材料未涉及管理水平,排除A、B两项。材料仅表达了上 海机器织布局和汉阳铁厂的经营情况,未涉及近代企业工业布局的问题,排除C 项。9 .D上海大隆机器厂可以“大量制造织布机”,其产品连英商怡和纱厂的大班 都称为“优良出品”,结合所学可知,这表达了中国近代机器生产的开展,D项正 确;该厂开展不能说明中国重工业获得了 “飞速”开展,排除A项;在中国近代大 背景下,“机器制造业能与列强竞争”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 政府政策,排除C项
9、。10 . C从材料中国家对科技创造的奖励政策的演变可知,国家更加注重对科技创 新的激励,故C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冷战结束,故美苏冷战不是促进当 今中国更加重视科技的原因,A项错误;改革开放“开始”要求提高创新能力的表 述与国家早在1955年就已制定相关条例、设立科技创造奖项的史实不符,B项错 误;材料不能说明“科教兴国”战略得到了 “全面”贯彻落实,D项错误。11 . 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文化娱乐的开展是经济开展的结果。18世纪 60年代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夜生活的开展,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使 得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开展的结果,故A项正
10、 确。材料没有表达政府在夜生活开展中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表达不出贵族娱 乐圈子的扩大,排除C项;工业革命的有力推动与材料时间“17世纪”不符,排除 D项。12 . A材料的时空信息是19世纪初的英国,透露出此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也革 命的相关内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增多,新的生 产组织形式一一工厂出现,传统手工工场和家庭手工业逐渐被淘汰,这表达了生 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故A项正确。B、D两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第一 次工业革命是以轻工业为主导的,材料未表达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排除C 项。13 . A材料“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我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了”
11、表达的是工.业革命对传统的家庭结构产生冲击,故A项正确;材料与抬高工人就 业门槛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传统等级观念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表达 的是妇女的经济地位提升,而非政治地位,排除D项。14 . D据表格数据可知,从“约17901793”到“约18301835”,国民收入增 长幅度为106%左右,而同一时期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幅度为85%左右,“同步增 长”的表述错误,排除A、C两项;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幅度为85%左右,不能说明“经济快速开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排除B项;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这一时 期国民总收入增长幅度大,而工人实际工资增长幅度相对较小,这说明资本家攫 取了高额的利润
12、,工人相对贫困,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D项正确。15 . C根据“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预测的,不时打破我们想象的边际”可知, 互联网功能强大,打破了传统的认知,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故C项正确;A项说 法夸大了材料之意,错误;材料未表达人工智能,B项排除;D项未能全面概括材料, 排除。16 .答案(1)主题: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2分)材料二。(1分)理由:材料二属于考古发现,大量文物的出土直接证明我国是农业起源地之一,而 材料一属于历史传说,有待考证。(4分)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完善;传统耕犁定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6分)17 .答案 表现:出现专门的丝织业市镇;私营丝织业规模远超官营丝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人教版 新教材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同步 练习 第二 单元 生产工具 劳作 方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