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选做题专题复习一.docx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选做题专题复习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选做题专题复习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选做题专题复习一一、设题特点出示近年考题范例小结考查特点1 .选材上遵循考纲,围绕己学的重要概念和思想,并具有一定现实导向性;选材精当,或为浅易文言选段,或“文白夹杂”;或多段比较,或单段阅读。2 .设题上设置两道小题,呈现难易梯度;提炼主要观点,探究现实价值。3 .个人解读湖南省的考题方面注重对文本的研读,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同时又要求 考生能联系现实生活有自己的认识。相比而言,难度要大些。这就给我们的高中教学指明了方 向,提出了要求。二、关注热点重点话题儒家与道家:异质,相反相存 诚信 财富观 仁爱与孝道礼:正、负面意义幸福 观三、中国文化经典儒道互补:春秋
2、战国(老子论语孟子庄子) 春秋笔法:春秋战国至两汉(尚书春秋左传史记汉书)和唐代至清代(史 通文史通义)修齐治平:西汉(礼记) 佛理禅趣:两汉至隋唐(百喻经坛经)家国天下:唐代(贞观政要)和明清之际(明夷访谈录) 天理人欲:宋代(朱子语类)明代(焚书)科技之光:先秦至明代(水经注齐明要术天工开物) 经世致用:明清之际(日知录文史通义)人文心声:近代(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四、回归教材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为人不妨更为谦和,与世无争【示例二】赞同孙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观点,“敢为天下先”意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建功立业。孙中山先生面对晚清民不聊生的现 状,抛弃医生的职业,勇敢地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
3、带领无数志同道合者努力推翻腐朽的清 王朝,在孙中山先生的身上体现出了一个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者的优秀品质。而今国家正走在复兴之路上,国内面临着改革深化的困难,国际上竞争日趋紧张,这更需 要我们秉承“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像孙先生一样勇敢地承担起作为一个有良知、有责任的中 国人的义务,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应有的光与热。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又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材料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 游)“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
4、之端乎?”(庄子齐 物论)【译文】孔子说:“立志在道(理想人格或社会共同愿景)上,执手在德(立身根据和行 为准则”上,依凭在仁上,游娱在艺(礼乐书数射御),中。“(精神境界、思想品质+ 工作能力、生活旨趣)孔子说:“从学诗经而开始修养,由习礼而得以自立,坚定操守,通过音乐来陶冶性 情,成就道德。(诗歌和音乐的作用乃是陶冶人们的情操,礼的作用乃是协调人际关系和规范 人的行为的一种人文手段。)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邀游于 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对生死关头自己都不会改变立场,更何况只是一些世俗利益关系。简要分析上述两则材料中“游”的含义及所
5、体现的儒、道两家思想的差异,并谈谈你的理 解。(200字左右)【参考答案】“游”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独特范畴。孔子讲“游于艺”、“成于乐”,而庄子 所言说的则是“逍遥游”。孔子所言说的“游”有道德意义,而庄子的“逍遥游”则是一种不 言道德而自然合乎道德的超道德的自由境界。儒家和道家的主题虽然都是自然,孔子的自然是人伦的自然,而庄子的自然则是自然的自 然。孔子所言说的“游”是与其仁学相关联的,思考的是“游于艺”。“游于艺”又是与“成于 乐”相关联的,强调“游”对心灵的塑造和人格形成的作用。“游”又可以说是一种审美的人 生境界。庄子思考的“逍遥游”是游与无的关系。而游与无的关系从根本上规定了游与
6、万物、 人本身、他人、德性与精神、政治等的关系。“游”是游于无中,游于道中。而“逍遥游”之 乐亦不同与“孔颜之乐”(属伦理又超伦理的乐),而是反伦理又超伦理的乐,是与自然同一, 游于道中的“天乐.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道家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老子第 二章),两章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 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 证。“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自孔子、老子之后两千多年中
7、,一直 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各个时代的人们,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它来武装自己, 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 意义。(1)“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 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示例:“天下有道则见”,主张国家“有道”则出仕,体现了儒家“有为”的思想;(2分)“无 道则隐”,国家“无道”则安于贫贱,决不阿世求荣,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一致。两者合 而为之,其本身就是“儒道互补”的体现。(2分)(2) “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
8、现实意义。请就 “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加以探究。(5分)示例: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去对待每个过程,执着前行,锐意进取,不 轻言放弃;同时,又要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做到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遭遇 失败更要超然通达。8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子游日:“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日:“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注:数:屡次。党:结党营私。 周:团结。比:勾结。【译文】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有事无事就粘在皇帝身边,离受辱也就不远
9、了;有事无事就粘在朋友身边,离分开也就不远 To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与人争,合群但也不结成帮派。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1)根据前两章文字,各总结一条交友原则。严己宽人(1分)与朋友保持合适的距离(2分)(2)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应当“矜而不争”,对此有人认为,这不符合现代社会竞争的要 求,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你同意这样的理解吗?为什么?【示例】不同意。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并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强调不争强好胜,与 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心追名逐利。(2分)他认为君子在集体 生活中,应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团结一致,而不是与少数人
10、拉帮结派,相 互勾结。(2分)这些观点与有进取心并不矛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端木赐(字子贡),在孔子门生中极善学习。论语学而中有他与老师的一段交谈。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 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 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师生交谈的是人贫穷或富贵时的处世态度,子贡从孔子的言论中得到更高的有关修身的启 悟,这种好的学习之法,自然得到孔子的赞扬,说他可以同子贡谈论有深意的诗经了。【注】出自诗经卫风洪奥,诗句大意是,君子修身就像加工骨器玉器,要切磋琢磨。与孔子交谈,子贡得
11、到了怎样的修身启悟?(5分)【示例】(1)子贡感悟到孔子的言论境界更高远,修身应追求安贫乐道、为富好礼的更高境界 (3分);同时修身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琢磨,达到更高境界的过程(2分)。 试用一成语概括子贡的学习之法,并结合自身体验谈谈你的认识。(150字左右)(7分)【示例】举一反三(告往知来)的学习之法。(2分)学习要善于思考,由浅入深,根据已知推 知新内容(摆出观点)。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只懂得就题解题,不思归纳提升,同类型题 换张“面孔”就束手无策;我们要不断思索,寻找规律,总结方法,通过规律和方法解决这一 类题,并不断拓展延伸,从而悟得更高的学习境界或人生境界(联系现实,分析说理)。
12、九、易错提示经典阅读的四大误区(一)读不懂文字的“字面义”致误弄懂文字的“字面义”是理解文本内容的“第一关”,很多考生文言翻译能力偏低,无法 较准确地把握关键词句的“字面义”而过不好这“第一关”而致误。(二)对文本内涵的“失度”引申致误从文化经典“微言”引申出的“大义”理解要“适度”,理解得“过”和“不及”都是对 文本内涵的损害。很多考生也深知这一道理,但由于他们长期受大而空的“套话式的”甚至是 “政治口号式的”文本教学的毒害,没养成在文本“细读”基础上对文本作实事求是引申的阅 读习惯,所以就很轻易认同命题者专门针对他们如此阅读心理缺陷而设置的对文本内涵的“失 度”理解。(三)断章取义,浮想联
13、翩致误任何文本都是浑然的统一体,理解其中的内容必须时刻顾及“上下文”,如果断章取义, 势必谬以千里。有些考生弃置这一阅读常识,理解文本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沿着一定的思维 定势,浮想联翩而致误。(四)张冠李戴致误晚于论语出现的孟子和庄子常针对孔子的言行立论,而且孔子、孟子、庄子 也常不期而然地就同一论题各抒己见。因此,在理解观点时有些考生混淆彼此,张冠李戴而致 误。1、第二单元:P14儒道互补、P19-20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2、第三单元:P28什么是“春秋笔法”?3、第四单元:P34修齐治平、P38-39何谓“格物致知”?怎样理解“修齐治
14、平”?君子为什么 “必慎其独也”?什么是“中庸之道” ?4、第六单元:P49家国天下5、第七单元:P57天理人欲、P61-62理学产生与发展的背景及其影响是怎样的?如何理解朱鲁 所说的“天理”“人欲”?6、第九单元:P75经世致用、P78-79何为“经世致用” ?顾炎武提出“文须有益于天下”有什 么积极意义?7、第十单元:P85-86人间词话五、儒道互补1、儒家关注的社会伦理问题与道家关注的哲学问题互补;2、儒家讲究“人道”与道家讲究“天道”互补;3、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又用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4、儒道并用,是统治者自觉的治国之术:5、儒道互补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
15、容。六、例题精讲【例题1】2. (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子贡日:“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答案】人应该知错改错;人不必回避错误。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以日
16、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 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解析】三个选段可以综述为儒家对“过错”的见解:儒家并不怕做错事,做错事也不是什么 丢人的事,重要的是知错能改,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答第一小题时要同时兼 顾三个选段,信息提取与概括要全面准确,不能挂一漏万。如果思考日和月在中国古代特定的 象征含义即光明正大,并结合选段找出他们的比喻义,第二小题就可迎刃而解。【例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0分)论语中有两处“和”的论述,一是孔子弟子有若说的,一为子曰。“有子曰:礼之
17、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 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注先王:指周文王等古代的贤王。斯:这。节:节制。同:盲目随从。【参考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恰好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这一点做得最好。但 不论大事小事都要求恰到好处,有的时候就行不通。大家都以自己认为的“和”来“和”,而 不用周礼的规定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孔子说:“君子讲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而不是盲目地I从,小人讲求无原则的盲目随 从与附和而不是和谐。”(1)这两个选段在谈到“和”时,有什么不同?(4分)【答案】段是将“和”与“礼
18、” 一起谈论的,并将“和”上升到治国之道(或答为“先王之 道)(2)。段是将“和”置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中来谈论的,既讲究和谐也明辨了差异。 (2)请你根据材料中关于“和”的理解,阐述“和”在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人际交往中的作用。(6分)【答案】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和”是人际关系的黏合剂,能消融工作中的强烈冲突,使 人享受到竞争背后的丝丝温馨。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一味的毫无原则的“和”实际上是一种妥协,这种“和”能消解 人的斗志,不利于个人和群体的进步与发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既要追求发展,也要讲究和谐,但对君子可以讲和谐,而对小人就 不能毫无原则的讲和谐。【解析】注意题干中“竞争社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文化 经典 研读 选做题 专题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