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讲中国传统礼仪习俗.docx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讲中国传统礼仪习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讲中国传统礼仪习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讲中国传统礼仪习俗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从中国的家族、婚丧礼俗等方面来认识中国的社会习俗。教学内容:中国素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古代,礼仪是一整套大到国家政治体制、朝廷法 典小到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的繁琐、细密、等级森严、包罗万象的文化思想体系与政治体系。 到了近代,礼仪的范畴才逐步缩小到仅指礼节仪式。第一节中国传统的五礼一、吉礼吉礼即祭祀之礼,为五礼之首。古人普遍认为,祭祀能给自己带来福祉,是国家的大事, 所谓“礼有五经,英重于祭。”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吉礼的要紧内容包含:祭祀天神,指 对上帝、日月星辰等祭祀;祭祀地祗,指对社稷、五岳、山林川泽等
2、的祭祀;祭祀人鬼,指 对先王、先祖、先圣、先贤的祭祀。1、祀天天在古人眼里不仅是自然万物的缔造者,也是社会秩序的保护者。古文献记载,虞舜、 夏禹时代已有祭天之礼,称之“类周代,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被称之“天子”,作 为天的儿子,代表天来统治人民,只有周王才有祭天的资格。“圜丘祀天”是周代祭天的正祭。圜丘是一个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因 此建圆形的祭坛祭天,建方形的祭坛祭地。圜丘祀天于每年的冬至日在国都南郊举行,故又 称“郊祀”。祀天是我国古代最盛大的政治宗教活动,祀天之日,天子身着饰有日、月、星、 辰、山、龙等图案的衮服,外着大裘,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旅的冕,腰插大圭,于清晨率百官 来到
3、郊外。鼓乐声中,天子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报知天帝降临享祭。然 后,由周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与玉帛等祭品一起放在柴垛上,天子点燃积 柴,烟火高高升腾于天,让天帝嗅到气味,称之“燔燎”。最后,祭祀者分享祭祀用的酒醴, 称之“饮福”,天子把祭祀用的牲肉分赐给宗室臣下,称“赐昨”。2、祭地大地吐生万物,哺育人类,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古代,土地是人们生活可依靠的唯一的重 要的生活资料,人们视土地为人类与万物的母亲,故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并把它作为 神灵来崇拜。关于统治者来说,土地的占有又是获取政治权力的基础,因此,祭地同祀天一 样成为国家典章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方丘祭地是祭
4、祀地神的正祭。古文献中的土地神称“地祗”或者“社”,祭礼叫“宜”。 方丘,即四周环水的方形祭坛,象征四海围绕大地,每年夏至日在国都北郊水泽之中的方丘 举行祭地大典。祭地礼仪与祭天礼仪大致相同,只是祭地不用燔燎而用瘗埋,即挖坎穴把祭 品埋入土中。祭地所用牺牲取黝黑之色,玉为黄琮,取黄色象土,方形象地之意。四望山川即祭祀名山大川。祭祀山川,亲至其地而祭,称之“祭”;因山川距离遥远, 远望山川而祭之,则称之为“望古代,多在国都四郊各建一坛,望祀一方的名山大川。古 代的名山大川要紧有:“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四 渎”(江、济、河、淮)、“四海”(东海、南海、西海
5、青海湖、北海贝加尔湖)。正祭之外,国 家遇有大事,如重大军事行动、凶灾变异等,也要举行望祭。封禅是古代帝王于泰山上祭告天地的典礼。“封”指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 之功;“禅”指在泰山下小山(指粱父)上除地,报地之功。“封禅”是古代特别盛大而又难 得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典,只有改朝易代或者帝王自认为世治国盛之时才有可能举行。由于以上这些初终礼仪须在一日之内完成。2、入殓入殓分“小殓”与“大殓”。“小殓”是指为死者穿上入棺的寿衣。民间殓衣多用绸子, 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忌用缎子,因其谐音“段子”,恐致“断子绝孙”。大殓指死者入棺仪式,通常在小殓次日举行。这是死者与亲人最后一别,因此仪式非常 盛
6、大。入棺前要为死者着衣祭奠,小殓时着常衣,大殓时着官服,女子则凤冠霞帔。民间习 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再铺一层黄纸,乞求死者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要用 黄绫绣花棉褥,俗叫“铺金”,褥子上锈海上姜牙、八仙过海等图案,目的是超度死者的灵魂 升天成仙。盖棺时儿女应在场,棺内还要放金银铜钱等,富家讲究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 而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了。盖棺之后,再次祭奠。已盛尸之棺称“柩,停柩称“殡3、下葬下葬是指埋葬死者的礼仪。礼记载:“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 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秦汉以后,平民三、五天后就下葬。墓地是 死者的最终归宿,墓地的选择是埋
7、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 方,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下葬前一天,先举行“迁柩”仪式,即把灵柩迁入祖庙 停放。第二天,灵车启行,前往墓地,叫“发引”,后世称“出殡”。发引队伍由丧主带领, 边哭边行,亲友执缔(牵引柩车的绳索),走在灵车之前,富贵之家仪仗繁多,往往由方相氏 开道,乐队前导,旗幡高树,明器浩荡,纸钱飘飞,僧尼道士随行念经。出丧队伍通过之处, 亲友可设“路祭”搭棚祭奠。灵柩到达墓地后,先行祭奠,然后由孝子执锹挖土,众亲友打墓穴。打好墓穴后,在墓 穴的底部铺垫两根竹子或者者剥了皮的光滑小衫树,把灵柩推进墓穴后再抽掉。下柩时家属 男东女西肃立默哀。灵柩安放平
8、稳后,主人及亲属痛哭,并抓起泥土扔向灵柩上,叫做“添 士”。最后,筑土成坟。下葬完毕,丧主还要“反哭”、“虞祭”。西汉以后,受佛教的影响, 又有“做七”与“百日”的习俗,每逢七天一祭,以“五七”为重。至100天,家人再次对 死者进行祭奠。至此,丧礼基本结束。以上是流行于中原汉族地区的“土葬”。除土葬外,云南普米族实行“火葬”,认为火葬 能够把人带入光明世界。唐宋时期,受佛教彩响火葬也曾一度盛行。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流 行“崖葬”,选择悬崖绝壁的崖洞安葬死者。悬棺葬也是崖葬的一种形式,即利用绝壁上的天 然平台(也有人工打凿的)放置棺木。西北地区的藏、土、羌、拉祜等族流行“天葬”,又叫 “鸟葬”,即
9、把尸体割碎,让鹰啄食,食尽为吉利,不尽则不吉。4、“ 丁优“与“守制”在宗法制社会,孝亲占有极特殊的地位。孝经三才章云:” 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孝治章称:明王以孝治天下。”总之,孝是 天地的自然法则,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准则,也是治理天下的核心问题。“ 丁忧“、“守制”就是 宗法制下子女行孝的一种重要方式。“丁忧”又称“ 丁艰”,即遭父母之丧。晋书袁悦之 传载:”(袁)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守制”即长辈死后,儿子或者长房 长孙自闻丧日开始,不得任官、应考、嫁娶,要守孝2 7个月(不计闰月)。思考题1、简述中国传统五礼的基本内容。2、中国古代的救荒措施要紧有什么?3、简
10、述中国古代的要紧婚姻形式。4、唐宋婚礼对后世有何影响?5、简述中国古代厚葬习俗的兴盛与衰弱。这一盛大的典礼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因此,历史上行封禅之礼的帝王屈指可数,有确凿 史料记载的封禅帝王只有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等人。除泰山以外,历 史上只有武则天于天册万岁二年(696)登封嵩山,禅于少室。3、宗庙祭祀在宗法制度彩响下,敬天祭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精神生活的大事。周代已确立了宗庙祭 祀制度: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于太祖之庙合而 为五;大夫三庙;土一庙。所谓昭穆,是指宗庙中位次的排列,始祖下列,父日昭,子日穆, 依次左右排列下去。关于除始祖
11、之外的慢慢远去的“亲尽”之庙则实行“毁庙”制度,即把 远祖的神主移入“桃庙”,藏在石函或者专设的房间里,合祭时才拿出来与其他的远近祖先一 起进行总祭。南宋以后,随着宗族祠堂制度出现,祭祖活动更加分散与放宽。清代,庶人能 够祭父、祖、曾、高四代祖先。二、嘉礼嘉礼是与合人际,联络感情之礼。其要紧内容有六:一日饮食,二日婚冠,三日宾射, 四日飨燕,五日服膝,六日庆贺。”1、燕飨之礼“燕”通“宴”,即宴饮之礼。周礼:“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飨之礼,是古 时王室以酒肉款待宾客之礼,飨礼在太庙举行,虽设酒肉,但并不确实吃喝,牛牲“半解其 体”,也不煮熟,不能食用。飨礼规模宏大,重在仪式,用以明君臣
12、之义、贵贱等差;燕礼在 寝宫举行,烹狗而食,主宾献酒行礼之后即可开怀畅饮。2、冠笄之礼所谓冠礼,是指男子的成年礼仪。男子加冠后就被承认为成年男子,从此有执干戈以卫 社稷等义务,同时也就有了娶妻生子等成年男子所拥有的权力。行冠礼的年龄,通常为20岁。 加冠在古代是人生一件大事,通常在宗庙里举行,由父或者兄主持。冠礼前,要以蓍草占卜, 选定加冠的良辰吉日。冠礼时,“宾”(主持人)要给受冠者加三种形式的冠:先加缁布冠(用 黑麻布做成),表示从此有治人特权;其次加皮弁(用白鹿皮制成),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 加爵弁(用葛布或者丝帛做成),表示从此有生人之权。加冠后,“宾”还要给冠者取“字男子二十而冠,
13、女子十五而笄。古代女子在15岁许嫁时举行的成人礼仪叫“笄礼”。笄 礼由女性家长主持,负责加笄的是女宾。女宾将笄者头发挽成发髻,盘在头顶,然后著髻。 加笄后也要取字。女子到了 20岁,即便仍未许嫁,也要举行笄礼。3、宾射之礼射即射箭。射箭是原始人类征服野兽,抵御外敌的重要手段,后来逐步演变成以比试射 箭娱乐宾客的习俗。周人射礼有四种: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 为选择参加祭祀的贡土而举行的射礼;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者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燕 射是天子与群臣燕息之时举行的射礼;乡(飨)射是地方官为荐举贤能之士而举行的射礼。 射者要目的明确,姿势与谐,容仪进退要合乎礼节,动作要与
14、于乐歌节奏。假如庭院不够宽 敞,不足以张弓比箭,便以“投壶”代替弯弓。主宾手执箭矢,投入壶中为胜。4、乡饮酒礼乡饮酒礼是敬贤尊老之礼,是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历代常以乡饮酒 礼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汉代乡饮酒礼与郡县学校祀先圣先师之礼同时举行。唐代科举取土 以后,地方长吏即以乡饮酒礼招待,后代进展为鹿鸣宴。明清时期,乡饮酒礼在孟春正月及 孟冬十月举行,并伴有“读律令”与训诫致词的内容,对民众加强操纵的目的更为明显。三、宾礼宾礼即接待宾客之礼。周礼:“以宾礼亲邦国”,宾礼是用来加强王朝与诸侯国及诸侯 国之间联系的礼仪。后世将皇帝遣使蕃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1、
15、朝觐之礼朝觐之礼指诸侯藩国朝见天子的礼仪。诸侯拜见天子,春季日“朝、”以图天下大事”; 夏季日“宗”,“以陈天下之谟”;秋季日“觐”,“以比邦国之功”;冬季日“遇”,“以协诸侯 之虑”。朝觐之礼意在明君臣之义,通上下之情。2、会同之礼会同之礼是四方诸侯藩主一同来朝见天子的礼仪。会同之前,先告祭宗庙、社稷、山川。 会同之时,天子先向诸侯三揖行礼,而后率诸侯拜日、盟誓等。礼毕,天子宴飨诸侯,或者 行宾射之礼。春秋时期常伴有“会盟”。3、相见之礼仪礼有土相见礼,以士礼为主,记载了士、大夫及庶人相见之礼。秦汉至宋,各 朝均无相见礼。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定立群臣相见之礼:下级见上级,按职官分别行礼;
16、 途中相见,下级“敛马侧立”等候上级通过,或者“回避”分路而行;同级相见,行对拜礼; 下级参拜上级,上级官员要答拜,如品级相差较多,则上级无须答拜。明代官员之间行揖礼, 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庶人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先施礼。清代王公相见,宾主二 跪六叩行礼;官员之间再拜行礼,庶人相见行揖礼。四、军礼军礼指军队征战、操练之礼。周礼所讲的军礼包含:“大师之礼”,指召集整顿军队出 师之礼;“大均之礼”,指校正户口,调节赋役征收之礼;“大田之礼”,指检阅车马人众,定 期狩猎之礼;“大役之礼”,指营建土木工程之礼;“大封之礼”,指整修道路、疆界、沟渠之 礼。1、征战之礼古代军队出征,有天子亲征与命
17、将出征两种。天子亲征前,要举行祭告天地、宗庙、军 神、军旗、道路等的祭祀活动,以示此次征伐乃受命于天地、祖宗之意,并祈求得到神灵护 佑。祭祀完毕,举行誓师典礼,通常是告知出征的目的与意义,整齐军纪,鼓舞士气。假如 是命将出征,君王要在太庙召见全军将士,并授节钺于大将以克制全军。行军作战过程中,要将祖庙的木主与社神木主载于军中,所谓“赏于祖”、“戮于射”,就 是指对立功者受赐于祖庙木主之前,违反军令者则在社神木主之前刑戮,表示赏罚公正,鬼 神可鉴。军队凯旋,天子要出城迎接,称之“郊劳”。回京后要在太庙、太社祭告天地祖先, 献捷献俘。而后是论功行赏,称之“饮至。假如军队败绩而归,则称之“师不功”或
18、者“军 有忧”,以丧礼迎接。2、检阅之礼校阅之礼指君主亲自检阅军队训练之礼。3、田猎之礼古代之因此把田猎之礼列入军礼,是由于古代田猎是一项具有军事意义的活动。左传 记载,周代四时田猎,春日“蒐”、夏日“苗”、秋日“弥”、冬日“狩田猎须遵守礼规: 不捕幼兽,不采鸟卵,不杀孕兽,围猎捕杀要围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网打尽。这些礼 规关于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有积极意义。史籍记载的历代国君田猎之事甚多,大多以田猎 为嬉者,因淫于田猎而亡国的也不止一人。五、凶礼凶礼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的礼仪活动。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凶礼要紧有五项:“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精礼哀
19、围败,以恤礼哀 寇乱。”五项中,以丧礼最为重要。1、荒礼荒礼指自然灾害引起歉收、缺失与饥谨后,国家为救荒饿而采取的政治礼仪措施。周礼 全面系统的记录了荒礼的内容:“一日散利,二日薄征,三日缓刑,四日弛力,五日舍禁,六 日去黑,七日省礼,八日杀哀,九日蕃乐,十日多婚,十有一日索鬼神,十有二日除盗贼。” 散利是给灾民以救济,要紧有周、贷、渠三项措施。周即周济,无偿赈济;贷即借贷,集即 平价卖粮。薄征指减免或者缓征租赋。缓刑即灾荒之时为饥寒所迫容易触犯法律,因此执法 应适当宽缓。驰力即减免徭役。舍禁指同意灾民到国有山林川泽樵采渔猎。去黑即放松关卡 之征,使各地互通有无,丰凶相救。省礼指减省庆贺、祭祀
20、等礼仪或者其中的某些仪式。杀 哀要紧指减省丧礼的礼仪规格。蕃乐即罢去声乐等娱乐活动。多婚即减省婚娶礼仪鼓励婚配, 以补充因受灾而减少的人口。索鬼神即找出与凶荒有关的鬼神给与祭祀。除盗贼及镇压农民 暴动或者图财害命的盗贼。2、札礼、吊礼、清礼、恤礼札礼指防治疫病之礼。凶荒之年往往有疾病发生,札礼重在讲及时葬死救病,减少疾病 流行。古代常常对在凶荒岁月中病死者死于棺木或者丧葬钱。北宋还建有“漏泽园”,埋葬病 死者。吊礼是指祸灾发生后的相互慰问之礼。禧礼是指诸侯国由于外来侵略或者内部动乱灾 祸蒙受经济、财产、人员缺失时天子或者盟国汇合财货予以救助之礼。恤礼是指天子派使者 慰问、存恤之礼。第二节中国传
21、统婚姻习俗一、传统婚姻形态大部分研究中国婚姻史的学者们,仍然进行着19世纪西方民族学家与中国先秦时代往常 的思想家们就已经开始的工作,即,推测古代婚姻形式及其演变过程。结果如下:1、原始群婚阶段。中国近现代学者研究上古时代的婚姻制度时,层本受到马克思、恩格斯与作为他们重要 理论来源的摩尔根的影响。马克思在其,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说:最古是过着 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的性交。中国古代学者无从明白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但某些记载却与西方学者的研究结果不谋 而合。淮南子本经训:男女群居杂处无二别。列子汤问:男女杂游,不聘不媒。 吕氏春秋云:昔太古无尝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成兄弟夫妻男女
22、之别, 无上下长幼之道。其一、抢亲婚。两性关系被限制在家族内部班辈之间的同时,家族之外又有抢亲制作为补充。女子在古 代,可能也是被视作财产的,部落战争,家族械斗,导致女人被抢来抢去。按现在的眼光看, 抢亲确信是不文明的,但是学者们认为,可不能小看这一抢,这一抢,抢出了文明,抢出了 优生优育。看看自己内部人生出来的畸形、弱智婴儿,再看看抢来的女子生出来的白胖孩子, 古人终于悟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直到如今,偏僻的乡下仍有同姓不婚的所谓族规。易 经爻辞里有一段,被学者认为是反映抢亲现象的。云:屯如遗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其二,族外婚。氏族禁止族内通婚,须到其它氏族部落寻求女子;同时,把本族女
23、子嫁 给外族。2、一夫一妻制下的婚姻形式婚姻类型,指的是男女双方选择配偶到嫁娶成婚等一系列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其 中包含了很多制度、地方习俗、伦理准则及审美取向。盛义在自己的中国婚俗文化里将 其分门别类,列出七大类:血缘婚、氏族婚、掠夺型、财产型、补偿型、信仰型与其它类。 随着社会的进展,旧的婚姻类型在不断的消失,新的婚姻类型也能够不断的出现。政治与亲婚。政治与亲婚一度是中国王朝安邦定国的一大外交政策。具体措施是,把皇家宗室女嫁给 少数民族首领。它与欧洲封建社会流行的王室联姻有点不一致。尽管中国的与亲婚与欧洲的 王室联姻都是一定意义上的政治、军事联盟,但我们大中国的心理感受与众不一致:汉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 中国传统 礼仪 习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