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观鹿山科举世家张氏考(一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台县观鹿山科举世家张氏考(一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台县观鹿山科举世家张氏考绵阳市涪城区李戴摘 要:观鹿山,在三台县北永明镇境内。嘉靖潼川志:“北八十里日官 鹿。旧有异人炼丹其上,后乘白鹿去万历潼川州志:“官鹿山,州北八十 里。旧有仙人跨鹿于上。”其山高数十丈,方广十余里,明清以来,这里孕育出 了张狮、欧珠、姜怀璋、尹亮臣等为代表人物的杰出世家。这些世家,尤以明朝 张狮家族最为卓越。张氏一门七进土、十余举人、假设干贡生,照亮了三台县历史 的天空。关键词:潼川州;观鹿山;张帅;张正道;张正学;张世雍张氏家源张氏先世为凤阳人,因避元乱而入秦,继入蜀迁遂宁,再徙潼川,世为义龙 山人。累世忠孝积善,后多显者。2明初有张仲珊,凭借费财称雄乡邑。张仲珊生
2、张桂芳。张桂芳生张忠,农耕 为生。张忠生张文绣。后有“唐高崇文破刘辟城即此”句,误? 见万历潼川州志卷三十侨寓传/张仲珊 3三台县博物馆藏,杨廷和明故陕西城固县学谕张君墓志铭,另载于民国三台县志卷三 王烈,字彦方,后汉太原人,品德高尚称著乡里,曾赠布匹于盗牛人。见万历潼川州志卷二十九隐 逸传/张文绣张文绣,字怀锦,潼川州人。嗜学,专治周易毛诗。安贫乐道,不求 仕途。设私塾,以三易诗经之学教徒,以信义之精神化民,深受乡人敬 重。他尊崇传统正道,直实淳厚,人称有王彦方之风。4张文绣娶朱氏,生张伯矶。朱氏有兄弟朱曷,成化十六年(1480)庚子科举 人,是张伯矶之母舅兼业师。张氏自此人文蔚起。同36见
3、万历潼川府志卷二十二封赠列传/张伯矶,见三台县博物馆藏,杨廷和明故陕西城固县学谕 张君墓志铭7通政使司王时芳之父,见三台县志/职官,见金谿县志二、张伯巩事略6张伯矶(1451-1516),字天器,生于景泰二年(1451) H一月二十日。几岁 时寡于言笑,有持重老成之态,文绣公疑其不慧。稍年长,遇事所提出的意见, 竟然比年老之人高明。文绣公高兴地说,“这娃是隐藏德才之人,老天要用他来 开启我张家的门第J于是,让他跟从母舅朱禺学习科举之业。成化七年(1471),补潼川州学生。攻苦食淡,每日致力于学习。有才学, 被当时有名望的英杰之士推崇敬服,州学正王序7尤其器重他。但他前后“十应 乡试”,都无功而
4、返。正德二年(1507) 丁卯入贡礼部,因母朱孺人年老求补教官,得陕西三水县 训导。三水学政久废,伯矶公严申条约,以身作那么,因材定诸生进退,士林风气 为之一变。三年后,伯矶公忽然思念母亲,说我有老母未能奉养,为何栖止于此? ” 正学实际是太仓州王锡爵门下士,相知特深,所以才说出这样的话。圣旨下来后, 张正学就快马往家赶了。刚到河南淇水,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张正学悲伤得昏厥过去,苏醒后再哭, 泪尽血出。仍盼望母亲能起死回生,熬好粥药奉上,却见碗里的粥药没有丝毫损耗,便 又伤心欲绝,早不能吃,夜不能寐。如此,“柴毁骨立,茹蔬三年”。把母亲下葬 后,又在墓地建房,用来守护母亲。守孝期满,官复原职。
5、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充顺天府同考试官,许多士 子归附门下。不久又授吏科给事中,司谏言、监察之职。进士黄辉说:“孝莫显乎忠,忠 莫盛乎谏。谏而利国,即不顾其身焉J步入谏苑的张正学,秉持了其祖父张卿 “鳗忠”之风。当时神宗久不临朝,乃上言:“宜廷见宰辅,委任大臣,召用言官。”自此屡 屡进言,没有不倾尽热诚之心的,其中饬吏治、筹东封、修武备等奏疏,尤其切 中时弊,神宗都给予采纳。二十四年(1596),两宫灾变,他响应圣旨,献言讽喻。孝安皇太后崩,神 宗遣人代办丧礼。当时张正学代理礼科,认为皇帝怎么能够“永诀而简送”,便 率同僚上疏,言应厚办送终大礼。巡视太仓后,又监察两宫工程建设。两宫开建,复
6、行采木。上书极言蜀省采 木的各种弊端,应该委任廉能之臣,招商人破除虚费,如果采买荆州沙市的商木, 转运的事情就会简易很多。神宗采纳。当时遇到三殿灾异,又雷震西安门。神宗下旨自责,谕各大臣反省。辅臣张 位有“罢开采以回天意”的疏奏,即逐步停止矿税,朝廷既可得厚利,又能享受 好名声,上不亏国,下不累民。张正学上书反对,说这是逢迎迁就之举,借用停 税的借口,仍与民争利,企图名利双收,哪有不亏国家税负又不累及百姓的事情! 这和受厚利与享鸿名一样自相矛盾。远处不管,就中原而言,搜尽富民十家之产, 所得不满百金,每交纳矿税二万,就要耗费数十万官民来开掘。没有神鬼之力, 就不可能做到不损害百姓利益而平白增加
7、朝廷收入的事情。山泽宝藏是地灵山辉 人杰所在,开矿破坏了山川的和谐,所以才有灾难降临。贤明的君主应该贵五谷 贱金玉,弃本逐末,祸将不远。像出馁主意的张位,应该罢免。神宗采纳了张正学的奏疏,张位被免职。当时神宗要责备大臣不直谏的责任, 因张位唆使,吏科失和,那些弹劾张位的人都受到影响,有旨令众人外调。大司 空上书说,张正学任职勤劳,有业绩,不同他人,应该留职,以勉励在职之人。 只过了十来日,张位审核奏疏,认为“同事不宜异罚,”命遵前旨,调贵州宣慰 司经历。24进士黄辉对张正学的经历感慨道:“司马迁没有说过,鳗直之臣世所难容。 天地间的财富有限,不在官就在民,不加赋税而国用充足天下安定,哪有这样的
8、 道理?怀鹿先生阐发的道理,是圣人也不能改变的。一指在前,泰华不见,横流 易决,砥柱甚难。张公官职不过七品,而豪气凌鼎,横折箭锭,不遗余力地忠于 自己职守,大有他祖父太常先生之风J到贵州后不久,因不能适应当地水土,便告假还里,时万历二十六年(1598)。24三台县志载张正学因上书反对张居正“调停采矿”而调贵州宣谕慰司经历,卒于黔。张居正去世于 此前的万历十年,故此记载误张位为张居正。万历志载“乞假还里,徜徉山水、闲居著述者十年,卒”, 亦与三台县志不合张正学曾屡次回乡,万历十六年时,知州顾云凤倡建东塔,作为同年的张正 学任其事,执笔作文,交给僧人募捐,又至成都请富顺良工周登亨来建石塔,至 十七
9、年修成一级。历经无钱续修、停工曲折,至张公再次归来时,才修好两级。 张公继续修凿至第四层时,王氏助力修至第六层,朱氏助力修至第七层,周、李、 戴等氏助力,终在万历三十一年修成,张正学前后用力不少。塔顶至今遗留有张 公律诗二首,脱落过半,起句为“青春结客上东山,千里江城一望间”。又有东 山寺新建浮屠记载在县志。25诗见三台县志卷二十一,文见卷二十二 万历乙巳,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一别鸳班已八年”、“三十三春解倒悬” 生年无异,进士履历便览载为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墓志所载“得寿六十有七”,实五十七岁这次回乡后,陶醉山水之间,游走于牛头、琴泉、云台诸胜,与耆老旧友一 起修道。闲暇时,教
10、授子侄,提携后进。创立家庙,奉祖父张卿,兼配享父张肃、兄 张正道。置办义田,以赡养宗族近亲。兄去世后,兄嫂独居,对待她如同母亲金 氏。弟张正论是庠生,在儿子张世印还未足月时就去世了,欧氏守节,张正学把 父亲的遗产如数分给弟妇和侄子。又分割自己的产业给妹妹家。又在金氏坟地建 房,奉七叶香花。不谈论他人曲直,但遇上大是大非,那么倾心劝说。闲居的时间很长,前后达十年。但忠君爱国之心一直没有放下,常显露于吟 咏之间。朝廷有新政,那么喜闻乐见。为他人主持婚礼,每次都要整理衣冠,东向 称贺。好古书,无所不读。一有闲暇就手持一卷,如堪舆、医卜、星历、算术之书, 无不研习。诗好陶,文好苏,奏议好敬。没有苟且之
11、作,著有道德经测旨二 卷、怀鹿先生谏草二卷、掖垣草四卷、归田稿十卷、澹斋文集二十 卷。万历志收录有他的捕鼠赋赏绿萼梅乙巳元日感怀26。同时收 录有黄辉的送张可宗舍省觐还蜀、李维祯潼川赠张可宗给谏等七首诗。道德经测旨两卷奠定了张正学在道学上的地位。进士黄辉说:“可宗开 敏而冲靖,资故近道。复潜心不休于道,盖有所得矣。”状元焦扬评:“微言妙义” “弃置群言,单思大道于重玄之旨”“错综诸家而折衷之,非苟然者”“有同于旧 谈者”“有异于前论者:万历三十五年(1607)六月初九卒。27万历己酉(1609)秋月,葬于观鹿山。 至交黄辉作怀鹿张公墓志铭。潼川府志有传。与祖父张狮俱入乡贤祠。1997 年绵阳社
12、会科学志将其列入“绵阳古今社会科学学术人物二元配汤孺人,进士汤虺之孙女,生三子,长子张世雍,修万历潼川州志 和天启成都府志,次子张世耀,神童,七岁卒,三子张世擢,不详。娶别驾 周典龄女,生三女,长女配白汝毅,次女配王玳,三女配贾文奕,都是州学生。 孙两人,长孙张锡珪,配王侍御之孙女,次孙张锡丑匕配云南河曲州知州刘四教 之三女。孙女三人,长配蓬溪庠生谭潼,次配德阳鲁锐。七、举人张二南张祖,字渐之,张卿之仲兄,州学生。由贡土初授陕西按察司经历,正七品。 回家后不再出仕。别人问原因,他说:“我是一个迂腐的老孺,不愿再屈身侍奉 上官。交割官职后逍遥自在,由此可了却一生。”享年七十四岁。张祖生张笏,字子
13、敬。苦学笃行,每次考试都出类拔萃,以贡土授湖广枣阳 县学训导。世宗御驾承天府经枣阳,因为供应繁冗,知县在御驾未至时就离去了, 张笏代领县事。御驾经过,内宫太监来索要常例钱,数额大,不能承受。张笏欲 奏世宗,不得,愤怒地说:“陶渊明以折腰于督邮为耻,而我今天却屈辱于受过 刑的太监。”御驾过后,就挂冠而去。回家后,十分贫困,教授生徒,造就了很多门徒。年七十而卒。生子张二南, 以子贵,赠文林郎、通渭县知县。张笏有一女,嫁给王民用。十七岁丈夫去世,尚未生育子女,矢志守节,以 纺织女红奉养翁姑。嘉靖七年(1528)饥荒,翁姑因为不能保全她而让她改嫁。 张氏号哭,欲自尽,被制止,守节之志由此更加坚定。年六
14、十五卒,家门屡次受 到表彰。张二南,字汝为,张殂之孙,张笏之子,张正道、张正学堂兄,张胤复之父。 年少时嗜学,沉迷书中,以致忘记了寒暑。嘉靖三十七年(1558)中戊午科举人。 28性至孝,因父母老迈而不肯出仕,直到父母都去世,才出任南郑县教谕。升通渭县知县。有惠政,催收租税不扰民。通渭原为土城,张二南重修为石 城,29不劳民而功竣,抚按向上举荐,皇帝赐金。任满三年,考核治绩,恩进一 阶,按例封赠了他的父母。在通渭时有县署雨后感怀和平襄怀古二诗,至今为通渭文史增添光 辉。不久,转升商州知州,又有治绩。万历十二年(1584),因前一年汉水淹没 金州城,廷议将金州治地迁移,选择郡守中有才有能者赴任,
15、张二南被推举为新 州守。过了一年,新州修成,赐名兴安州。有监司向张二南索取虎皮求贿,他找 借口推脱了。监司就用前任知州钱谷的事情责备他,张二南便申请辞官归里。离 开的时候,他的行李很少,州民倾慕他的品行,号哭不已,攀住车马,依依送别。 走后,为他建立了生祠。殁后葬观鹿山祠堂湾,入祀乡贤。四川通志潼川州志潼川府志三 台县志等有传。张二南生子张胤复,又作张印复,万历二十八年(1600)庚子科举人。万历 三十年(1602),由明通进士3。任资州教谕。八、进士张绳祖张犍,字升之,张伯矶第五子。以岁贡入国子监读书。嘉靖四年(1525)中 顺天府乙酉科乡试举人。授洋县知县,有惠政。觐见皇帝期间,卒于京城,
16、洋县 士民听说后,就如同丧失父母一样悲哀。入祀名宦祠。张绳祖,又作张纯祖,字武卿,张犍之孙,获“祖孙科甲”坊表。幼年聪明, 老成持重。跟从堂兄张正学学习,博闻强记。十三人一同进入学校,遇考试就名 列前茅。万历七年(1579)中己卯科举人。五次参加会试而不登第,越挫越勇, 志气更加激昂。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中乙未科三甲第五名进士,授行人司行 人,掌传旨、册封等事。两次持节,颁诏陕蜀,册封属藩。三年任满,考绩后, 鼬赠其父张范为行人司行人,获“父子恩荣”坊表。不久病故。张绳祖这个人,身形魁梧,志向高远,用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但他生命短暂,还有很多未完成的事业,大家都为他惋惜。28万历州志
17、载为嘉靖四十年(1561)辛酉科举人29甘肃通志载:“万历初知县张二南整以砖”3。进士明通榜,即会试副榜九、进土张锡命张锡命,字君宠,号月沙,张狮玄孙,张肃曾孙、张正道之孙,万历四十年 (1612)壬子科举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进土,四十六年(1618)授 漂水县知县。万历四十七年(1619)实任。上年冬,漂水县城隍庙遭火灾,张锡命见“栋 宇为灰,独府君端坐如故。深感奇异。次年上任后,首先“捐俸为倡”,“邑之 乡绅士庶踊跃欢呼,输镯如市,甚至晨炊不备之家,亦手持数钱日:吾资府君冥 福:这次重建,开工于万历四十七年之孟夏,第二年仲春落成,殿仍旧制。后 寝殿改为楼,张锡命又在楼后建怀白
18、亭,纪念唐元和年间来任知县的白季康。天 启三年作重修漂水县城隍庙记,四年刊立。万历四十七年(1619),张锡命督修漂水城,修补圮坏,“筑二十余丈,并缮 完固,垛口、楼橹皆葺之J漂水县有改折田粮事,前任县令屡次申请,未获批准。张锡命说:“此已有 成议,不难J力请于上,取县民张晓前次所作文书,向上级申请。应天府尹嘉 兴徐必达,全力向抚按题请,最后折改高淳县例。张公把拖延了二十年的事情解 决了,全县土民都为之欢呼。潭水县在明洪武年间走出了一个大人物齐泰,官至兵部尚书。天启元年 (1621),张锡命向应天府尹徐必达、监察御史田申请,题准豁免齐泰宗党杨保 元、骆应鹏等四十五家回籍归业,将齐泰的曾祖齐盈辅
19、、祖父齐泽、父仲荣追赠 如泰官。张锡命在漂水有许多善政,入名宦祠。顺治漂水县志立有传,说他虽瞎 了一只眼睛,但善察民情,洞悉事理:“公吵一目公之聪察纤毫不爽,假设有 四目之明J天启二年(1622)六月,任南京山西道监察御史。他在明史中留下了一些影子。天启六年(1626),巡按直隶,曾上书言各府拖欠凤阳仓米麦事:“直隶各府 自万历四十五年起,至天启五年止,拖欠凤阳仓本色米麦共六十万有奇,折色银 十九万有奇,岂尽逋在民乎?抑有司以南粮为不急而不加意乎J天启七年(1627),曾上书称赞毛文龙,将其比为定远侯班超:“今日事变之 最大者在榆关,三韩败Itt以来,从未以一矢加遗。顷接邸报,毛文龙屡着奇捷,
20、 果假设所言,何异班定远之以三十六人,横行西域J崇祯三年(1630)奉旨巡视两淮盐政。为官清廉,曾“贮库银二十余万。 被后任史裱贪污。四川通志这样评价御史张锡命:“历官御史,巡按两淮,卓 有声称”。顺治漂水县志收录了张公在天启元年十月所作园亭小记,言奉母宦 游于漂水,于县署修建园亭三楹,“退食之余,侍老母闲行于斯,洗竹浇花” 可见,他也是一个至孝至忠、兼能享受林泉之乐的人。他有七律送白翁大司农 先生荣归一首,亦映照出他的这种追求。母亲去世后,张锡命回家守孝,不再出仕。居乡期间,遇上荒岁,便捐租赈 灾,救活了很多人。“卒之日,皆苍哭。”因资料散佚,张锡命的父母未详,生卒失传,或可从他的同年黄公辅
21、悼张 月沙同年诗找到卒年的线索:“去年寄我平安字,此日讣音恨不平。”他生在摇摇欲坠的大明末世,有一女嫁给遂宁举人黄绩为妻。夫死孀居献 贼陷城,执之,骂不绝口而死J十、良史张世雍张世雍,字前道,潼川州人。生于梓东世家,高祖张伯矶,贡生,城固县教 谕;曾祖张狮,进士,给事中,追录“忠鲤”,赠太常寺少卿;祖父张肃,举人, 普安知州;父张正学,进士,给事中,母汤氏,进士汤虺之孙女。弟张世耀,神 童,七岁而卒;三弟张世擢。配通判周与龄之女,生三女二子,子张锡珪,配王 侍御之孙女,次张锡丑匕配云南河曲州知州刘四教之三女。张世雍四代直系先祖中,便有二进士、一举人、一贡生。他虽然仅仅为州学 生,但参与修撰万历
22、潼川州志和天启成都府志,得“良史”嘉誉,成为 张氏家族最闪亮的星。万历四十七年(1619),四川监察御史吴之嗥和提督四川学校按察司副使杜 应芳重修四川总志告成。此前,杜公征召蜀中博雅之士,因赏识张世雍的学 识,将其列为首选,邀其加入四川总志编纂。张世雍“受檄赴省”,说旧潼川志修于嘉靖三十年(1551),已经七十年 未重修,其间“官无备乘,家无世谱,官守人物已觉遗忘其半”。“潼志茫无 可据,因上书督学杜夫子”,“托于梓州一志”,“以存地方文献”,申请让自己来 修撰潼川州志。杜公“特以潼志专局命之”。张氏为潼川州科举世家,家藏宏博。张世雍“缘稽家藏,博讯故老,穷耳目 之所睹记”,“假两月搜辑,以备
23、见闻”。他“旁搜逖览,该洽贯穿,凡耳目未逮, 必躬造焉。穷坞绝嶂,蚀碣薛碑,靡不网罗放佚,迄究完书J万历四十七年孟夏,潼川州志修成。御史吴之嗥评价他的主修之功:“张 生世雍所著潼川志,盖旷岁专制,咄嗟而办,其简当精洁,笔无剩技,而中 多创画,足裨藉箸。”赞赏他说:“蔚然良史,其兼匠石之思,擅公输之巧,而又 余梗楠斧斤者乎,诚足传矣J称该志是“不朽良史之编。”督学杜应芳说:“今张生之于志,直而无隐,核而罔漏,赡而不秽,详而有 体J为张世雍扼腕叹息:“以彼其才,东观西良之间,弗获班群儒、上下议论, 而仅仅穷愁著书,托于梓州一志,亦犹志在春秋之意也J左布政使陈大道评价:“新志搜罗赡详,胪列森严,取裁
24、精确,真足益经济, 昭法戒。迁、固而后,如此良史绝少J按察使周著评价:“诸章网罗精核,霞采绚然。固山川之有灵,亦琬琰之生 色,非椽笔鸿裁何以臻此不朽大业?当在两汉史氏之林矣。敬服敬服!”四川总志和潼川州志刊刻的当年(1619),冯任升成都知府,着手 修成都府志。泰昌元年(1620)九月,冯知府偕什那知县谢奇举,聘张世雍、 杨懋芳等开局修志。到同年腊月而竣,凡为类四十一,为目八十,为卷五十八。 经反复审稿,于天启元年(1621)刊刻行世,成为“可以备一方之乘,补百年之 阙”的府县专志。作为四川布政司首府的志书,书首有四川巡按监察御史薛敷政、四川左布政 使朱元燮、四川按察司副使戴燥皆为之撰写了序文
25、,书末有冯任后序。其中戴爆 的序言名成都纪序,专述成就此志用力最多的张世雍。戴爆和张世雍父亲张正学都是万历十四年进士,有同年断金之谊。他在该序 中记述了张世雍被杜督学征召修四川总志,但却退而专修潼川州志一事。 称该志“较假设列眉,昭于指掌,读之殊快人意”,称其为博雅之士,是良史才。 张氏德泽相继,以文史之学为家学。张生束发修古,遍读家中万卷藏书,沉浸古 籍,研读班固、司马迁之书。他的作品“悬购鸡林而长价洛下”,己立德立言成 名于生前。杜督学曾说他才学一流,但却不重功名,为他“穷愁著书,托梓州一志”而 扼腕叹息。戴燥说:“功名得失,止于一时,文事通塞,关乎大运,既已身 后千秋,何论眼前一命? ”
26、修志之外,张世雍的影子渺茫难寻,幸有道光中江县新志载其遗迹:“飞 来泉自狮子窟石缝泻出,味甘美,四时不竭。崇祯己卯,潼川张世雍颜曰飞石 呈奇J此年即崇祯十二年(1639),张世雍在游览林泉之胜后,不知隐退到了 何方。张世雍以一秀才之身成为“良史”,克振张氏家声,亦为古今一奇人矣。题外。张世雍的才学卓越,今有“热心人士”帮助他中了崇祯四年进士: “张 世雍,原名张世基,潼川州人。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进士,任刑部主事J 此张世雍是松江府青浦县人,生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崇祯四年进士,授刑 部湖广司主事,崇祯六年(1633)充贵州乡试正考官,第二年(1634)卒,年仅 三十。两人的籍贯、
27、直系亲属、经历迥异,看来是误两人为一人了。H一、神童张世耀孔融、曹冲、骆宾王、司马光、是名贯古今的早慧神童。在观鹿山张氏中, 也曾出现过三个流芳地方历史的神童。第一个是张狮,七岁开始写文章,每日读书千言,人以“奇童”称之。第二个是张正学,张狮之孙。“生即能言:幼时聪敏,尤善记忆。三岁知对 仗,晓声律。七岁时,父张肃以“细雨润新篁”诗考察他,他作三十二韵,有新 丽之风,时人称之为奇童。第三个是张世耀,张正学次子。他生活在明万历年间,早慧,三岁时诵读诗 经,四岁时学习四书。记忆力强,过目不忘。学习王羲之黄庭经楷书, 能领会其中要旨。时人称“神童”。可惜的是,他七岁便夭折了。时人比之扬乌。 (按,神
28、童扬乌,扬子云子,九岁而天)三台县志载:“明神童张世耀墓,在 县西五里水观音。”通志明万历间,邑人张怀鹿之子。三岁诵诗,四岁授以四子书,过目不忘,习黄庭楷书,能解其义。 七岁而殛,人比之扬乌云。今有水观音公墓十二、从张锡到张翼先崇祯六年(1633)、七年(1634)张献忠军队两次进入四川。十年(1637) 第三次进入四川,“十月,流贼张献忠寇潼川,沿途杀戮。十三年(1640)第四 次进入,三台县志载:“十三年,张献忠过潼川、遂宁,戒严J崇祯十七年 (1644),张献忠大西军进入四川,并建立大西国。该年亦为顺治元年。该年, 张献忠攻陷潼川州城,屠城。次年(1645) “贼驻州城,以州署为伪将府,
29、搜戮 又遗,凡有碑记匾额年号,皆铲去,镌伪号大顺”。在大明濒临末世之时,张锡中举。张锡类队 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科举 人。今存有崇祯十五年各省乡试题名录一卷,至三十二页为“四川乡试录” 标题,标题以下内容散佚。观鹿山张氏以忠孝传家,他们所忠的是大明朝,是明朝的“忠臣义士”。在 大西、大顺、清军、明军混战的时代,他们的命运可想而知。传说,张氏被张献忠军队剿杀几尽,只有年尚髻龄的张翼先逃出生天。民国 三台县志载:“清张翼先墓,献逆之乱,合族仅存先生一人,髻龄,窜于中 江黄氏,因赘焉。后登康熙丙午贤书,泸州学正,墓在毕月乡祠堂湾山腰。”孙 桐生国朝全蜀贡举备考载,张翼先中式康熙五年丙午科四川乡
30、试第四十一名 举人。十三、节外生枝:绵州进士张经也是观鹿山张氏之后?2020年8月,笔者在涪城区大坪山北侧古泉社区古泉庵旁,发现了道光二 十七年张氏始祖张汝兴墓碑、光绪九年张氏谱系碑等。碑言张氏原系绵州东乡五里坝响塘湾进士张经之裔。张氏原籍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自明永乐年间始入蜀之潼川州遂宁县。 阅二世,张桂芳移三台县观鹿山之下,生张仲珊弟兄五人。张仲珊生张忠。张忠 生张文绣。张文绣生张翥、张祖、张犍、张(羽旬)、张(羽未)、张卿、张(曰 羽)七子。张钟生张范、张肃。张肃生张正道、张正学、张正论三子。(按,碑 文记载与观鹿山张氏大体相合,但存在世系颠倒、功名不确等问题)碑在张正论后载:“次正
31、卿,落业于绵东五里坝响塘湾。生子世才公,生子 三人,长经,进士,次纬,次幺采没,俱葬于观鹿山,坟墓碑文彰彰可考J“我绵南一支,乃进士经公之裔也,由明末建国朝定鼎之初,献贼扰蜀,四 方逃窜,州境荒杳无人。康熙初,汝兴公逃活,乃插占于绵南六里山坝田地三千 余亩,卜居于蟠龙寺后泉塘林,至乾隆初,吴公丈田证册,载粮五十余两。汝兴 公配妣朱孺人,生应先公,字奉宇。应先公配妣李孺人,生子四人”据此,张正卿当是张肃族侄。张正卿自观鹿山沿涪江上行,迁至绵州东乡五 里坝响塘湾(今属小视镇五里坝)落业。张正卿生张世才。张世才生张经、张纬、 张东采三子。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律例便览载,张经,字雷溪,万历四十五年(1
32、617) 七月十一日生,绵州人。崇祯三年(1630)庚午科第三十名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 庚辰科会试第五十八名,殿试二甲第十五名进士,钦授兵部武选司主事,历定州 兵备道。张经曾祖父张仲贤,庠生,曾祖父张崇津,父张腾先,任浙江新昌知县。(按,张经的三代履历与张伯矶后裔似乎不吻合)张纬为举人。“由明末逮国朝定鼎之初,献贼扰蜀,四方逃窜,州境荒杳无人J张氏三 兄弟在明朝最后几年展露锋芒,命运可想而知。这支张氏是张经之裔吗?是观鹿 山张氏一族吗?笔者将其暂列于此,以待后来者考证。最后,列张氏科举题名录:科举级别T. / I . 贝生举人进士题名张伯矶、张翥、 张祖、张笏、 张犍张狮、张(羽朱)、
33、张犍、 张肃、张正道、张正学、 张二南、张胤复、张绳祖、 张锡命、张锡类跳张翼先、(张经、张纬)张狮、张(羽朱)、张正 道、张正学、张胤复、 张绳祖、张锡命、(张经)人数小计6人11+2 人7+1人(李戴于2020年12月13日。几月以来,得绵阳朱晓辉、重庆任毅、中江 吕兴飞、三台尹美琼、左启、晏肆佰、龙游吕红成、绵阳上潼人、钱成国等师友 指导)参考资料:L张廷玉明史.万历潼川州志、嘉靖潼川志2 .光绪潼川府志嘉庆三台县志3 .民国三台县志.民国绵阳县志7蜀藏巴蜀珍稀教育文献汇刊(46册).三台县博物馆藏明故陕西城固县学谕张君墓志铭8 .三台县博物馆藏张太常祠碑记.三台县胡文寺张正道墓碑9 .
34、涪城区古泉社区古泉庵张氏墓碑.嘉庆四川通志10 .天启成都府志正德六年会实录、正德六年进士登科录11 .甘肃通志.崇祯十五年各省乡试题名录.无名氏大明进士登科录(未版).崇祯十三年庚午科进士律例便览18 .万历十四年丙戌科进士履历便览.隆庆二年戊辰科典史金榜题名碑录隆庆二年登科录19 .直隶泸州志.深水县志20 .丰城县志.资阳县志21 .中江县新志.金谿县志22 .遂宁县志.道光五年丰城县志于是弃官回家。同僚挽留,不成,又在他的归途阻止,也不能成功。到家,朱孺 人欣喜至极,说,“没想到我儿如此想念我,今日见到你,就算现在死去,也没 有什么遗憾了。”不久,吏部有牒文转来,迁升他去当城固县教谕。
35、朱孺人催促儿子,他说, “我是为了母亲您才回家的,现在离家当官,我就不能奉养您了。”不久,朱孺人病故,伯矶公以礼治丧,哀毁骨立,到两周年“大祥”祭礼时, 已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四子给事中张卿辞官回家侍候父亲,就像父亲侍候祖母 那样。乡人感慨地说,“因果循环,这是老天在厚报张公呀!”伯矶公这个人,貌古性严,不喜谈他人过失,但并不是斤斤自守之人。族内 曾有想夺取家族田地的人,夜里送三十金请他作伪券。伯班公严词拒绝,说,“地 券出自先人手泽,有先人信义可依仗。作伪券是欺辱先人的行为。你为什么要欺 辱先人呢?你有病呀!”又有想霸占民居的张氏人,在打官司时,知道伯矶公威 望和能力都在自己之上,便请求他帮
36、助,并许诺取得房产后要与他提供。伯矶公 说你已经丧失良心,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伯凯公就是这样一个身正睦族的人, 他反对以强压弱,无礼相侵。因此,族人无论老少,都对他尊敬和信赖。他去世 的当日,族人莫不痛哭尽哀。正德十一年(1516)十月二十日,伯矶公去世,年六十六岁。伯矶公元配浏阳吴承哲的姐姐吴氏为妻。吴氏品行贤淑,治家教子,助夫颇 多,比伯矶公先去世十四年。生子六人:长张翥;次张祖;三张(羽旬);四张 狮;五张犍;六张(羽朱)。六子俱显贵。继娶龚氏,生子张(日羽),生一女, 嫁名族。去世时,有孙子十三人:张格,州学生;张构;张根;张枚;张桐;张 接;张棣;张梃;张楠,举人;张楮;张楷;张检
37、;张相。有孙女六人。获“东 梓世家”坊表。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四日,张狮兄弟几人为父卜厝于潼川州西甘泉山之 阳。三台县志载“明敕赠兵科右给事中陕西城固县学谕张伯矶墓”在三台县 北观鹿山桂华坪张太常祠后,吏部尚书新都杨廷和撰墓志铭,工部尚书遂宁黄珂 8书丹,太傅遂宁席书9篆盖。此墓志现收藏于三台县博物馆。三、张氏七子中,两人登同榜进士(一)张氏七子张伯矶生张翥、张祖、张(羽旬)、张卿、张犍、张(羽未)、张(日羽)七 子。七子之中,张翥、张祖、张狮、张犍、张(羽未)五人在科举上有建树,当 时的人以“窦氏五桂”作比,万历潼川州志为“五桂”立传。五桂之中,张 狮和张(羽未)在正德六年同登辛未科进
38、士,是张氏开展的第一个高峰。张翥,字晋之,祖父张文绣,父张伯矶,张狮之长兄。国子监太学生,以贡 土初授陕西巩昌府通判,性情正直,有操守。四年后,升任山西石州知州,不久 便向上级投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而主动归家。别人劝告他:“大夫有了五品俸禄, 就能保持廉洁的操行,你应当为了家口而出仕为官。”张公说:“我品行和气节都 难以改变,即便仕途通达,我也只是一个穷儒。仕途浩荡,尝一禽肉而知一谯8黄珂,字鸣玉,遂宁人,成化二十年进土。初授龙阳令。擢监察御史,巡按贵州北畿。擢山东副使。累 山西按察使。晋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任户部侍郎,改刑部、兵部。转南京右都御史。卒后赠太子少保, 谥简肃。9席书,字文同,遂宁
39、人,弘治三年进士。初授郑城知县。千工部主事。调户部主事。升河南佥事。历庐 凤兵备,平回寇,升贵州提学副使。转浙江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晋福建左布政使。升佥都御史,巡抚 湖广。大礼议后,晋南京兵部侍郎,升礼部尚书。卒后赠太傅,谥文襄。之味,我不会为了一块鸡肋为委屈自己。”于是终身不仕,高寿而终。永明万寿 寺月光神座下有东坡禄寿字石刻,为其所刊。张祖,字渐之,张洲之仲兄,州学生。由贡士初授陕西按察司经历,正七品。 回家后不再出仕。别人问原因,他说:“我是一个迂腐的老孺,不愿再屈身侍奉 上官。交割官职后逍遥自在,由此可了却一生。”张公享年七十四岁。生张笏, 以贡士授枣阳县学训导,归家后教授生徒。张笏
40、生张二南,举人,官至商州知州。 张笏有一女,嫁给王民用,十七岁丈夫去世,尚未生育子女,矢志守节,以纺织 女红奉养翁姑。嘉靖七年(1528)饥荒,翁姑因为不能保全她而让她改嫁。张氏 号哭,欲自尽,被制止,守节之志由此更加坚定。年六十五卒,家门屡次收到表 彰。张(羽旬),又作张丽,行三,庠生。张犍,字升之,行五。以岁贡入国子监读书。嘉靖四年(1525)中顺天府乙 酉科乡试举人。授洋县知县,有惠政。觐见皇帝时,卒于京城,洋县士民听说后, 就如同丧失父母一样悲哀。入祀名宦祠。张废之孙张绳祖,进士。张(曰羽),行七,庶出,情况未详。张氏七子之中,张洲和张(羽朱)在正德六年同登进士。兄弟同榜双进士一 一张
41、氏在科举之途中到达了第一个高峰。(二)张(羽朱)事略张(羽朱)(1488-1547),字震之,又作振之,生于弘治元年(1488)五月 十四日,行六。幼时颖异,读书过目成诵,终身不忘。州学生,治春秋,弘 治十七年(1504)甲子科四川乡试,中第四名举人,年仅十七岁”正德六年(1511), 与四兄张驰同中辛未科进士,在会试中,张狮是第四十九名,张(羽朱)为第三 百二十九名,殿试中,张聊是第三甲第九十一名进士,张(羽朱)是二甲第二十 三名进士。该科的状元是四川新都杨升庵,绵州金皋是三甲第三十九名进士,张 氏同乡欧珠中三甲第一百三十四名进士。当时张(羽朱)年仅二十四岁,可谓人 生得意之时。授刑部主事,
42、器识非凡,大收誉望。娶何氏,后嗣待考。殁于嘉靖 二十六年(1547),寿六十。万历志误载为“十七岁举正德五年乡试第五” 见正德六年辛未科殿试金榜进士题名碑录、天一阁正德六年会实录、天一阁正德六年进士登科 录、万历潼川州志卷二十四列传 万历潼川州志载为宏治八年举人,称“年十八荐魁”,与登科录资料和清代修府志县志均不 合(三)张鼬事迹张狮(1478-1537),字习之,人称来衮先生,潼川州人,民籍。张伯矶第四 子,成化十四年(1478)三月二十一日生。幼年便端正恭谦,显出颖异之才。七 岁开始写文章,每日读书千言,人以“奇童”称之。治易经。弘治十一年(1498)戊午科四川乡试第八名。正德六年(151
43、1)辛未科,与六弟张(羽朱)同登进士。张卿在会试中式第 四十九名,殿试为第三甲第九十一名进士,选庶吉士,授户科给事中。兄弟二人 与状元新都杨慎、绵州金皋同科。曾出使陕西调查边饷。他向武宗上书说,蒙古首领亦不刺屯住青海,残害茶 马贸易。番族迁来中国藩篱,是因为内江,势不得已才如此,我们却和他们用婚 姻结好。他们常侦查中国地形险易、军政虚实,他日必将成为西土之患。又陈述 六事,都是边务之急事,正德皇帝皆采纳。后改刑科给事中,期间告病还乡。居乡时,在州东重建了柏楼。后起用为户科给事中。张脚以直言敢谏著称。明世宗继位后,他上书,请裁撤各省镇守太监,并抗 疏请禁止额外贡献。当时各地有额外贡献,百姓难以承
44、受。世宗即位后,曾公布 诏书禁止地方向皇宫在定额外另搞额外贡献。第二年,中都镇守宦官张阳又来进 贡新产的茶叶。礼部打算遵照诏书对他加以阻止,世宗不容许。张狮上书说陛 下公布的诏书墨迹未干就翻悔,就会有人窥测朝廷的心思,把政令当成儿戏玩弄。 况且名义上说是进贡茶叶,实际上夹带着别的东西。如果各地都来仿效,不知还 会开展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希望信守以前的诏书,不要陷入他人的圈套中。”世 宗不听。宁夏每年进贡红花,使当地军民大受其害;内廷、外廷的镇守官到此上 任后大都向皇上贡马谢恩,张卿请一并加以禁止。世宗虽然同意他的意见,但不 能照办。不久张狮又上书说:“宦官外出镇守,并不是太祖、太宗的老规矩,只
45、是景帝碰上国家多灾多难,偶尔实行一次罢了。当时认为宦官是朝廷家里边的人, 只要有急事,就准他进内宫汇报。但是过去宸濠谋反时,镇守太监王宠反而帮他 作乱,内臣就真的可靠吗?这些人在太平时代就坐享富贵,毒害百姓;遇上事变 就怀着观望的心理,不管国家的封疆大事。所以不能不立即裁掉后来张孚敬 当首辅时裁撤了各地的镇守宦官,这个主张实际上是由张狮首先提出来的。后升兵科右给事中,再至礼科都给事中。嘉靖二年充同考试官。一次上书说:“近来听说紫禁城内在不停地进行祷告、祭神。乾清宫里十几 个宦官在学习经典,讲读法规、礼仪,陛下对他们的赏赐超越规定,对他们的宠 爱一天天在增加。这是先朝罪人余党、太监崔文等人所首创
46、的制度,目的在于利 用歪门邪道来做叛逆的尝试。陛下被他们愚弄,已经使他们得到机会大行骗术, 干扰政事,招来奸邪,共同搞鬼了,这实在有损于国家的太平事业,有负于人民 的殷切希望。我考虑陛下之所以宁肯疏远正人君子不忍心赶走这些人,宁肯错失 忠直良言不愿意违背他们的指教,也只不过是认为他们的方法可以治病延年罢了。 我不确切地听说近来侍寝的宫女和吹枕边风的夫人们充塞闺帏,其中有一两个聪 明伶俐温柔苗条的尤其善于迷惑主上。就因为这个,陛下倦于日讲,懒得召对, 政令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起居违背了适合养生的规范。那些小人们看到了投机 取巧的缝隙,就用旁门左道来进行蛊惑。事实上认为设坛求神很可靠而在宫室里 放
47、纵情欲,认为荒淫没危害而用歪门邪道追求福寿,根本就不是自古帝王坚定决 心、自求多福的方法J嘉靖二年(1523)四月,因为灾异的发生,张狮和六科的大臣们一道借机上 书,向世宗进言说:“过去成汤拿六件事来自责说:我的政令失信于人了吗?我的百姓失其常 分了吗?宫室是不是太宏伟了?枕边风是不是经常在吹?贿赂是不是成了风吗? 谗夫是不是得志?现在不妨老实地拿近来发生的事来对照一下:快船才减下来 就批准戴保的奏请重新增加;镇守宦官正要裁减却又让赵荣出守;已诏令核查马 房了,紧跟着被阎洪一句话给挡了回来;已诏令裁汰军匠了,不久匠作监七嘴八 舌就把诏令给废除了。这样看来,政令已经失信于人了。工商业者在那里争奇斗 巧,游手好闲的人在乡间占了一半;农耕桑蚕经常被搅扰,人民缺乏应付生活的 基本资料;教化未加推行,社会形成了苟且、轻薄的习俗。这样说来百姓不能不 说是失其常分了。营建两宫,材料的采办和运输艰难备至,有时一根木料要役使 千万人来运送,有时一根椽就花费上百两银子。百姓死尸狼藉的样子和他们呻吟、 叹气的声音,陛下不得知道。这样说来宫室不能不说够宏伟的了。奉圣、保圣两 夫人以外,先帝的宫女受宠到达册立为后的地步;庄奉、肃奉夫人的名号,接二 连三地追加在乳妈身上。有的大受恩宠,将近到达赵飞燕的地步了;有的狡猾、 机巧不在上官婉儿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