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榆林市神木中高一(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1-2022学年陕西省榆林市神木中高一(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陕西省榆林市神木中高一(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L2022学年陕西省榆林市神木中高一(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篇浪漫主义抒情诗,也是开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之 先河。最能代表“楚辞”的辞格。由此,世人称“楚辞”为“骚体诗”,并与诗经并称“诗 骚”。后人又把“诗骚”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多以叙事为主,体现着 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多以抒发内心情怀为主,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 因此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战国史籍、先秦文献对楚辞及屈原的研究的重要意义鲜有提及。最早而且权威的对于屈原生平、 创作及其思想进行关注的是司马迁的
2、史记。但是在司马迁之后,出现了研究楚辞以及屈原非常繁荣的景象。在汉代,对于楚辞学研究代表著 作为王逸的楚辞章句。“王氏训释,多有所本,或本于经书故训,或本于方言楚语,因形以 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段玉裁广雅疏证序)。也就是说,汉代主要倾向于对于作品的阐 释、解释,帮助后人理解其作品。朱熹楚辞集注是承前启后的一部堪称伟大的著作,其伟大 之处在于他是最早全面的从文学艺术的视角来研究楚辞。比如说,他对于屈原作品中文学意象的 分析以及最早指出了 “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的含蓄象征手法。到了 明代时研究的代表著作有汪谖楚辞集解、王夫之楚辞通释等,以及近现代的国学大师廖 平、王国维
3、等人。还有最为繁盛的20世纪景观:郭沫若、鲁迅、胡适、朱自清等前辈的研究成就。 而且20世纪还有一个较以往不同的显著特点:即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和蔓延。比如说,在美学领域 引起的关注,拿著名美学家李泽厚为例,他更倾向于屈原的死亡意识,他认为,死亡才是构成屈 原作品和思想最重要的主题。他认为把屈原提升到无比深邃程度的正是这个死亡,自杀的人性主 题。还有像郭沫若的新编历史剧屈原,就涉足于戏剧领域。更重要的是这个剧作的目的在于 它的教育意义,呼唤爱国主义。还有后来的电影文本创作。都在说明着屈原一直是而且现在仍是 炙手可热的研究主题。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对于楚辞以及屈原的研究以至于达到炙手可热的地步呢,主要
4、还在于以屈原 生平及其作品为主要对象的研究的模糊性,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而又望而却步的谜团。(节选自屈原及楚辞研究,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人称“楚辞”为“骚体诗”,并与诗经并称“诗骚”的原因是屈原的离骚最能 代表“楚辞”的辞格。B.司马迁的史记是最早的而且权威的对屈原生平、创作及其思想进行关注的典籍。下联: O悼念吴孟超、袁隆平的对联:上联: O下联:有高风亮节,造福为民,弹精竭虑稻粱谋。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一一老子材料二: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
5、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 点是一目了然的。一一马克思材料三: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 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 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习近平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和解析13.【答案】C、D、C【解析】(1) C. “都是”太绝对,原文第三段是“汉代主要倾向于对于作品的阐释、解释,帮助 后人理解其作品”,并非“都是”。(2) D.”在于说明对屈原的研
6、究进入了文学领域”错,说明的是“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和蔓延”, 见原文第三段。(3)A. ”是因为风都以叙事为主”太绝对,原文第一段是“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多以 叙事为主,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多以抒发内心情怀为主”。B. “研 究的形式越来越多样,研究的价值也越来越大”原文无依据,文中没有这样的信息。D.歪曲文意, 并非“可随意发挥、自成观点”,原文最后一段为“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对于楚辞以及屈原的研 究以至于达到炙手可热的地步呢,主要还在于以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为主要对象的研究的模糊性, 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令人神往而又望而却步的谜团”。答案:(1) CD(2) C(1)本题考查理
7、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 项比较。(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 找到依据。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 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 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二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 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
8、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6.【答案】C、C、【解析】(I) C.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原文”而凝结在一束稻穗上的,有科学家个人对生活的热 望,对真理的信仰,同时兼有举国体制带来的庞大力量,显现在时代细微之处的善意”,因此, 原因还有“显现在时代细微之处的善意”。(2) C.不合逻辑。根据材料四,“袁梦计划”是“在盐碱地上种水稻。这一技术既可改良盐碱地 和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说明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不是前提。(3)材料一 “袁隆平向易中天描述自己的愿望,说想要水稻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穗粒 有花生米那么大”“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的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 谷
9、可以养活6000多万人”“全体中国人民都富起来了,那时候干吗呢?搞文化娱乐,搞精神文 明。,由此可见,到此处工作可以实现理想,造福人民。材料二“三次水稻育种革命,带动中国水稻单产水平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到此处工作可以推 动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水稻产量。材料三“他一直都要我多搞科研”“接回袁老的骨灰后,胡忠孝就下田去了,科研还得继续” 可见,还可以接续袁老脚步潜心科研,助力“海水稻”。材料四”袁定阳已继承衣钵,北上内蒙古,继续袁梦计划”“研究中心将借助一中心一基 地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实现袁隆平院士生前规划的袁梦计划,力争3年内实现兴安 盟水稻每亩增产100公斤;培育兴安盟自主知识产权的
10、水稻新品种”可见,可以加入“袁梦计划”, 改良生态,增产增收。答案:(DC(2) C(3)可以实现自己对生活的热望、造福民生的理想;可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水稻 产量;可以接续袁老脚步潜心科研,助力“海水稻”;可以加入“袁梦计划”,改良生态, 增产增收。(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 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 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11、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 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79.【答案】C、【解析】(l)C. “从动静两个角度描绘枣林”理解有误,第段中“它竟然突破铺天盖地的白 的围困,跳起熊熊烈火般的舞蹈”的描写,是作者的想象,实际上枣树枝梗未动,但其力量感让 “我”觉得它们在动。故选:Co(2)本题中有三处生活场景的描写,首先写到了芒种时节,农人们拿了镶或刀来到束林,特别是 穿着裙子、脖颈搭了彩色的纱巾的女人们,一边转动刀子为
12、枣树开枷一边说笑,而孩子们在束林 里爬树攀枝,疯跑打闹,写出了一派热闹的场面,营造了欢快热闹的气氛,这种热闹的场面实际 上表达了人们对枣林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情。第二处场面描写的是秋天丰收时节,枣把式三天两 头来枣园转悠巡视,通过对枣把式的动作描写以及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道枣子从空中倾泻而下的场 面,写出了枣农们丰收的喜悦之情,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气氛,通过“那长杆却不肯用力,只在 树头上轻轻地抹”,也写出了枣农们为枣树的爱护、感激之情。第三处场景描写为“我”顶着一 头风霜外出归来看到妻子用金丝小枣煲粥的情景,热气腾腾、混合着甜味的饭香直扑面颊,让人 感到家里的温馨,从而表达出自己对金丝小枣带来的温馨
13、生活的感激之情,营造出温馨幸福的氛 围。(3)文中写道金丝小枣每年都得开枷,遭受“割腹”之痛,并且枣树生长的土地并不肥沃,甚至 有些贫瘠,但枣树不怕干旱,不怕盐碱,他们的根利器一样猛往下扎。冬天叶子落尽,枣树裸露 的黑色枝桩依然傲然倔强。得出枣树不怕磨难的隐忍、坚韧,秋天枣树丰收的时候,“我”从未 见过这样的阵势,红雨阵阵,雷声隆隆,壮丽无比。喷涌不竭的生命激情荡涤了 “我”身上的暮 气。得出枣子的丰收情景让“我”感受到喷涌不竭的生命激情:枣树被开枷、忍受“割腹”之痛 后,空气里却裹挟着它浓浓的香气,秋天结出丰硕的果实,金丝小枣煲的粥让人感到温馨和幸福, 让“我”感受到枣树对人们的无私奉献;枣
14、树们站在雪地上,就那么孤寂地站着,叶子凋零殆尽, 只剩下裸露着的黑色枝桩。但那黑色的枝枉纵横交错,坚硬,倔强,刚直,遒劲,傲然。“我” 发现“黑”是那么美,那么有力量,给“我”以震撼。让“我”感受到枣树雪中傲立的倔强与遒 劲,这种倔强精神给“我”以震撼;老枣树始终沉默不语,神态安详。“我”能感觉到它包含了 很多智慧,“我”在它的绿荫下站一站,那种踏实、安恬、幸福的体验叫人难以忘怀,唤起“我” 对生命、生存的思考。答案:(DC(2)女人为枣树开枷,孩子欢闹的场景:通过对女人花衣服、纱巾、裙子等装扮的描写以及对 女人与孩子行为动作的描写,营造出轻快热闹的气氛,表达出人们对枣林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15、 枣把式巡看及打枣的场景:通过对枣把式“三天两头”地“转悠”“左瞅右瞧”“急巴巴地找 长杆”等动作描写,“眼睛眯着”“漾看得意”等神态描写,以及对枣子“倾斜而下”的场景的 描写,营造出热烈、欢畅的气氛,表现了枣农丰收时节的喜悦、感激、爱护和作者对枣树的赞美 之情。妻子煲粥与“我”外出归来的场景:通过对妻子用金丝小枣精心煲粥和外出归来的“我” 闻到伴着枣香的热腾腾的饭的细节描写,营造出温馨幸福的气氛,表达出对枣所带来的温馨生活 的由衷感激。(3)不怕磨难的隐忍、坚韧。枣树开枷时忍受伤痛,依然坚定迅速地成长;寒冬雪地中枝叶凋 零,依然傲然倔强;盐碱地中不怕干旱,深深扎根。喷涌不竭的生命激情。枣林成
16、熟,壮丽无 比;成熟的枣子倾斜而下,红雨阵阵,雷声隆隆,生命的热烈荡涤了 “我”身上的暮气。对人 们的无私奉献。枣树自身忍受痛苦,却带来浓浓的清香,捧出甘甜的果实,带给人温馨与幸福。 雪中傲立的倔强与遒劲。冬天枣树只剩下裸露着黑色枝梗、孤寂地立在雪地上,展现出一种特 有的美与力量,这种倔强精神给“我”以震撼。岁月沉淀出的安恬与智慧。1680多岁的老枣树 沉默不语、神态安详,让“我”感受到其智慧、踏实,这种安恬与智慧唤起“我”对生命、生存 的思考。(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解答本题,需要把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对文章描写手法的理解。需要找出文章中三处细节描
17、写,结合卜.下文分析 (3)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作答时,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再筛选出文章 中写枣林和枣子特点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分析这片枣林给了 “我”哪些精神的召唤。 比喻的作用: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能使人物形象鲜明。能使景物形象化。能给人丰富的想象。能使语言简练、明快、生动。能使标题醒目、动人。1013.【答案】C、B、A、【解析】(1)C. “然”为转折连词,其前断句,排除A、B; “方秦之强时”为时间状语,其 后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太史公说:甘罗年纪很轻,然而献出一条妙计,名垂后世.虽然 他算不上品行忠厚的君子,但也是战国时代名副其实的谋士。须知,当着秦国
18、强盛起来的时候, 天卜特别时行权变谋许之术呢!(2) B. “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太子专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3) A. “游说张唐去赵国任相”错,原文为“秦使张唐往相燕”,张唐去的是燕国。(4)欲:想,打算:难:为难;去:离开。译文: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让他为难, 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赍:送;广:扩大;归:让回去。译文: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 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皆,都;白衣冠,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他送行。答案:
19、(DC(2) B(3) A(4)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让他为难,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 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他送行。参考译文: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死去的时候,甘罗才十二岁,侍奉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后燕国国君喜派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秦国准备派张唐去 辅助燕国,打算跟燕国一起进攻赵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张唐对文信侯说:“我曾经为昭王 进攻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称言说:能够逮住张唐的人,就赏给他方圆百里的土地。 现
20、在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文信侯听了怏怏不乐,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勉强他去。 甘罗说:“君侯您为什么闷闷不乐得这么厉害?”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奉事燕国三年, 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作人质了,我亲自告诉张卿去燕国任相,可是他不愿意去。”甘罗说:“请 允许我说服他去燕国。”文信侯呵叱说:“快走开!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 去? ”甘罗说:“项橐七岁就作了孔子的老师。如今,我已经满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 何必这么急着呵叱我呢?”于是甘罗去拜见张卿说:“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 ”张卿说:“武安君 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在北面施威震慑燕、赵两国,战而能胜,攻
21、而必克,夺城取邑,不计其 数,我的功劳可比不上他。”甘罗又说:“应侯范睢在秦国任丞相时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谁的 权力大? ”张卿说:“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甘罗进而说:“您确实明了应侯不如文侯的 权力大吗? ”张卿说:“确实明了这一点。”甘罗接着说:“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让 他为难,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而您执意不 肯,我不知您要死在什么地方了。”张唐说:“那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让人整治行装,准备上路。行期己经确定,甘罗便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马车,请 允许我为张唐赴燕先到赵国打个招呼。”文信侯就进宫把甘罗的请求报告
22、给秦始皇说:“过去的 甘茂有个孙子甘罗,年纪很轻,然而是著名门第的子孙,所以诸侯们都有所闻。最近,张唐想要 推托有病不愿意去燕国,甘罗说服了他,使他毅然前往。现在甘罗愿意先到赵国把张唐的事通报 一声,请答应派他去。”秦始皇召见了甘罗,就派他去赵国。赵襄王到郊外远迎甘罗。甘罗劝说赵王,问道:“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吗? ”赵 王回答说:“听说这件事了。”甘罗又问道:“听说张唐要到燕国任相吗?”赵王回答说:“听 说了。”甘罗接着说:“燕太子丹到秦国来,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到燕国任相,表明秦国 不欺骗燕国。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显然是要共同攻打赵国,赵国就危险了。燕、秦两国互不相 欺,没有别
23、的缘故,就是要攻打赵国来扩大自己在河间一带的领地。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邑 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立即亲自划出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秦国送回燕太子,赵国有恃无恐便进 攻燕国,结果得到上谷三十座城邑,让秦国占有其中的十一座。甘罗回来后把情况报告了秦王,秦王于是封赏甘罗让他做了上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地房宅 赐给了廿罗。太史公说:甘罗年纪很轻,然而献出一条妙计,名垂后世。虽然他算不上品行忠厚的君子, 但也是战国时代名副其实的谋士。须知,当着秦国强盛起来的时候,天下特别时行权变谋诈之术 呢!(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应先把
24、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 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 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 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杳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 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和选项对应的语 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陕西省 榆林市 神木 中高 第三次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详解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