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docx





《天津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天津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 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 重大战略决策,落实市委、市政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 加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依据科技支撑碳达峰碳 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国科发社2022157 号),结合天津科技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 “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 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 动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统筹实施“技术创新攻关、创
2、新要 素优化配置、绿色低碳企业培育、低碳零碳成果转化与示范 和开放协同创新”五大行动,构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 系,为天津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1.系统布局、重点突破。坚持全市“一盘棋”思想, 加强顶层设计,优先布局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5 .优化科研项目资源配置。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领域 战略研究,组织CCUS、碳中和先进预测管理等基础研究, 围绕清洁能源、先进电网、重点领域降碳等方向,组织实施 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重大专项。在工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 改善、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布局并实施一批绿色低碳技术研 发和示范项目。在市级重点项目中,积极开展绿色
3、低碳科技 创新研究和先进技术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创新主体承接绿色 低碳领域国家科研项目,争取重大科技成果在天津落地示范。 (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 境局)6 .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培育绿色低碳战略科技力量, 发挥海河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牵引效应,开展基础性、 前瞻性研究,力争实现“从0到1”的突破。引导天津市重点 实验室,积极推进绿色低碳科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 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 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 积极推动绿色低碳专业化概念验证、小
4、试中试、孵化转化平 台建设。建设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艺设 计、监测评估、管理咨询、检验检测等综合性公共服务。力 争到2030年,建设10家以上市级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平台。(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 滨海新区、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专栏五重大创新平台海河实验室:加快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和合成生物 学海河实验室建设,在石油和煤炭高效清洁利用、高端精细化学品 绿色合成、CCUS、储能、减污及资源循环降碳协同治理等领域突破 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 心、天津市锂离子电池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天津市海水资源利用
5、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分院(天津市滨海新区环 境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基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 攻关,推进天津市半导体材料创新中心等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 设,解决绿色低碳领域的实际技术难题。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支持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等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成果进行展示交易,支持天津泰达低碳经济 促进中心等推动一批绿色低碳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中国天辰工程有限 公司等机构牵头组建天津市“双碳”运营服务中心等碳达峰碳中和 创新联合体服务平台,开展节能降碳设计、监测评估等综合性公共 服务。7 .加强绿色低碳领域创新人才引育。加强绿色低碳
6、领域 人才选拔培养,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 深入实施国家和我市引智引才专项,积极引进我市绿色低碳 科技创新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绿 色低碳领域“双一流”学科建设,培养绿色低碳领域青年人 才,重点加强储能、CCUS以及碳金融、碳交易等紧缺人才 培养。鼓励“碳汇计量评估师”“综合能源服务员”“建筑 节能减排咨询师”等职业发展,推动“双碳”职业技术人才 创新平台建设。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需求,深化科技人才 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着力优化人才服务。(市科技局、市教委、市人社局、津南区)8 .加强金融支持。完善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投融资 体系,用好国家
7、低碳转型基金、天使母基金、海河产业基金 等各类基金,引导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投资基金,参 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国家开发银行开 发性综合金融服务在绿色科技创新中的支撑作用。支持各类 金融机构开发气候友好型绿色金融产品,助力市场导向的绿 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发挥碳市场作用,推进绿色 金融发展。加强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工作,引导金融机构 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局、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国开行天津市分 行、天津银保监局、天津证监局)(三)实施绿色低碳创新主体培育行动9 .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遴选绿色低碳科 技企业,加快
8、绿色低碳领域“雏鹰一瞪羚一领军”高成长企 业梯度培育,大力发展绿色低碳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企业技 术创新水平,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 发投入,按照市场机制牵头组建研发平台、创新联合体等, 协同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鼓励“专精特新” 企业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10 .加快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培育。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 依托各区资源禀赋,强化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 纺织等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提升绿色低碳产业链整体 水平。打造氢能、风电、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可再生资 源等产业集群。到2030年,建设一批科技要素富集、创新活 跃度高、创
9、新引领力和带动力强劲的零碳、低碳产业聚集区, 打造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标志区和示范区。(市科技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委、滨海新 区、宝垠区、静海区、武清区、西青区、津南区等)专栏六绿色低碳产业聚集区建设新能源:依托高新区新能源(储能电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 基地,打造储能电池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天津港保税区氢能产业示范园 区。新能源汽车:依托滨海高新区、武清区和静海区,推动新能源汽车 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宝土氐九园工业园打造新一代动力电池产业主题园 区。资源循环利用:支持依托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打造再生资源 专业化园区。支持天津港保税区,建设海水淡化试验场、海水资
10、源利用 技术创新中心等示范工程,建设海洋科技创新集聚区。现代农业:支持天津滨海、宝城和津南等3家国家农业科技园,打 造现代农业绿色产业园。助力推进武清区、西青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建设,开展绿色技术应用。综合示范区:支持建设津南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发挥中新生 态城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形成更多成果产生辐射 效应。(四)实施低碳零碳成果转化与应用行动11 .提升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能力。编制绿色技术推广目录 和绿色低碳科技发展蓝皮书。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 心为核心,加强市场化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推动绿色低碳科 技成果评价、展示交易、供需对接等。支持大学科技园建立 技术转移机构,
11、完善技术转移岗位激励机制,促进高校绿色 低碳科技成果落地。支持我市创新主体参与低碳零碳技术标 准研究与制定。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知识产权的全链条 保护与服务。(市科技局、市教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 市场监管委等)12 .推动重点领域技术集成应用。推动绿色低碳科技成果 和先进适用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集成及转化应用。聚焦 天开高教科技园等科教资源丰富、产业配套完善的区域,围 绕清洁能源、能源储运、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建 筑以及碳汇固碳等,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成果示范应用工程。 到2030年,实施50项以上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低碳零碳负碳 技术重大示范应用工程,有力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
12、 绿色化发展。(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 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交通运输委、市 农业农村委、市规划资源局、滨海新区、西青区、津南区、 市国资委、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等)专栏七重点领域集成应用清洁能源生产:推进高效太阳能超薄硅单晶片智慧工厂、3GW高效叠 瓦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基地、滨海新区“盐光互补”百万千瓦级基地和渤 化永利临港2000标准立方米/小时加氢母站等清洁能源示范项目的建设。能源储运:依托中新生态城等区域开展集中式储能电站项目试点,推动“外电入津”特高压通道示范项目建设。工业生产:实施钢铁行业深度治理、清洁燃料替代、能源回收利用、 公转铁等示范项目建设。支
13、撑南港工业区承接大型石化项目,推动南港工 业区建设世界一流的绿色化工新材料基地。推进绿色数据中心示范,推动 高密度、高能效、低能耗的服务器设备应用。交通运输:利用天津港“风、光”资源禀赋优势,打造零碳港区、零 碳港口。绿色低碳建筑:利用中新天津生态城“零能耗”小屋、天津泰达低碳 示范楼以及天津市首个“零碳建筑”中新天津生态城不动产登记中心等示 范建筑,打造零碳建筑样板。碳汇固碳:加大科技支撑构建生态屏障、津沽绿谷的力度,提升生态 固碳功能。(五)实施开放协同创新行动13 .推动形成开放协同创新格局。重点强化与京、冀地区 在绿色低碳领域对接合作,支持滨海一中关村科技园、宝纸 一中关村科技城等载体
14、平台发展,助力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 示范城市群建设,推动京津冀绿色低碳协同示范项目建设。 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打造北方绿色金融高地。 在绿色低碳领域加强“院地合作”和“校市合作”,实施“院 市合作”专项。深化“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共建 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积极吸引绿色低碳跨国公司 研发中心、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和产业组织落户天津。鼓励具 备优势的创新主体在国际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开展技术合作。 (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合作交流办)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建立 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各区政府联动,制定工作责任 清单,明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津市 科技 支撑 碳达峰碳 中和 实施方案 2022 203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