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新诗一.docx
《第六章新诗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新诗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八草新诗(一)【学习提示与述要】这一章介绍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的新诗运动与创作。所涉及的诗人及作品文论 甚多,初学者会感到头绪纷繁。最好依新诗的诞生和发展的时序,来把握其作为文学运动内 部的矛盾变迁,并将对具体诗人诗作的评价纳入到这种“变迁”的考察。若从新诗谱系考察, 其两大趋向即“大众化(非诗化)”与“贵族化(纯诗化)”,也在此期形成,且彼此相克 相生,推进新诗发展与衍化。第一节回顾晚清“诗界革命”,应注意从中发现新诗运动对“诗 界革命”的承传与突破;第二节考察早期白话诗,应着重了解其历史地位及其艰难试验的历 程;第三节评述新诗内部第一次结构性调整,即在对早期白话诗少“诗味”
2、的否定中,出现 以自由体诗为主的开新风气的诗作;第四节评说以新月派为中心的诗人倡导的“规范化”, 可视为第二次结构性调整;第五节考察初期象征诗派对“纯诗”的追求,也是对早期新诗 “诗味”不足的又一种反拨;最后一节介绍早期的无产阶级诗歌。了解第一个十年新诗大致 的流变途程,关键是把握新诗内部几个结构性调整的口号与策略。因此除了创作,应格外重 视那些有影响的诗论一新诗的诞生一一 “五四”新诗运动(1)这一节涉及近代文学部分,学习中只需作为背景的了解,知道晚清“诗界革命”止 于对宋诗派的模仿,是在传统范围内的调整与改良。而“五四”新诗运动对晚清“诗界革 命”有所继承,更有所突破。重点了解胡适在其论新
3、诗中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 事实上有“战略选择”的意义:即以散文化(或者说是“非诗化”)去对过分成熟的传统诗 歌语言形式进行有组织的反叛,在传统诗歌结构之外去另寻门路。还应当进一步理解胡适们 提倡“诗体的解放”跟“平民化”的启蒙主义目标有内在联系。不妨将学习第一章有关新文 化运动的知识结合于此,从时代发展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所促成的大趋势中去理解新诗运 动的价值与意义。二“尝试”中的新诗一一早期白话诗(2)应阅读最初发表的一些白话诗,尤其是胡适尝试集中有代表性的诗作,对早期 白话诗如何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摸索与试验有一定的印象,然后对新诗的“最初形态” 作简要的归纳:主要用白描和托物寄
4、兴手法,倾向于散文化和平实的风格,以求跳出旧诗词 的束缚,实现诗体解放。尝试集和其他早期白话诗很幼稚,对其艺术形式的分析主要应 着眼于如何有别于传统诗歌,并考察其贡献、价值与局限。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3)这一节评述新诗基本站住脚跟后走上文坛的一批青年诗人诗作。“开一代诗风”主 要指郭沫若,也可以说是这一批诗人。如果说胡适一代新诗创建者对旧体诗的批判是要突破 旧格局,那么这新一代诗人则开始探索新诗到底应有怎样的艺术建树。他们选择了早期白话 诗缺少“诗味”,作为批评的目标,因此这次艺术反拨是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这是本章 怀念惜别之情中超脱出来,从每一件事物、每一种情思中都发现有美存在,并
5、以单纯和潇洒 的美的追求去融注全诗的意境,因而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从离愁别绪的伤感中也超脱出来,只 是全身心地感受到人类惜别之情中的纯净美感。这种超脱不是大彻大悟的超脱,而是孩子气 的超脱,因其单纯而坦荡。徐志摩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真的。他的活泼天性,不允许他在一件事或一种情 思前停滞太多时间,他也不认为缠绵俳恻在艺术美感上真有什么特别的功效,因此,这首诗 虽然展现了离别之夜的意境,但却并无浓浓的像夜雾-样的伤感之情遮掩过来。全诗最精彩 处在一、六、七段,其中首尾两段复沓中略有变化的形式安排,第六段天籁般和谐优美的韵 律,都极其传神地再现了诗人优美的而非感伤的感受和情怀,把生活中的人之常情真
6、正升华 为艺术中的至灵至性之作。总之,从徐志摩的代表性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因初次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而容易 暴躁不安的年轻人,不是一个喜欢左右端详、沉思默想的哲人,更不是一个力图还荒诞以荒 诞的现代派诗人。徐志摩将难得的童心和出众的才华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一种孩子气的纯 真艺术风格,这也正是其诗歌创作的独特价值所在,尽管这种风格在他所处的严酷时代里不 受欢迎。论徐志摩诗的情感与形式徐志摩对于自己的诗,说过这样一些话值得我们仔细琢磨。在猛虎集序文中,他说 “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 行的抒写。”又说他早期写诗“绝无依傍,也不知顾虑,心头有什
7、么郁积,就付托腕底胡乱 给爬梳了去,救命似的迫切,那还顾得了什么美丑。”志摩的诗“大部分还是情感的无 关拦的泛滥,什么诗的艺术或技巧都谈不到。”徐志摩这些话无意之中透露了他的诗歌观念 和他的诗的些重要特征。他的这些话说得相当诚实。“绝无依傍”,不是说他真的亳无依 傍,不知道任何诗的传统与规范,而是说他无意于诗的艺术与技巧,他关注的是诗里的感情。 他不是看了别人的诗而起了写诗的念头,他不是为了成为诗人或为艺术献身而写诗,他写诗 开始于生活中出现了奇异的事情,感情郁积于胸不可不发,诗的美丑倒还在其次。就他的深 层文化心理结构看,他早年熟读传统的四六字的中国古典骈体文。后来又受有美国诗人惠特 曼不小
8、的影响。这些都使得他的诗带有浓厚的散文倾向,而并不接近于西方象征主义或中国 晚唐李商隐、温庭筠的“纯粹的诗”。他对诗歌特征的理解是“分行的抒写”,是散文的分 行抒写。因为与象征主义的诗歌观念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卞之琳说徐志摩的诗思、诗艺都未 越出浪漫主义的雷池半步。徐的朋友们如梁实秋即认为徐的散文比诗写得更好一些,陈西湮 说徐诗“音调多近羯鼓锐饭,很少提琴洞箫抑扬缠绵的风趣。”(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 著作)当年徐诗最先受到读者的注意,是灰色的人生、毒药这样的散文诗。徐最初 出现在小说月报上,是他特殊风格的新诗与散文,使散文与诗结合起来。徐的散文是“浓 得化不开的”,他的最好的抒情诗也恰正有“浓得
9、化不开”的风格,如被陈梦家誉为徐抒情 诗中最好的一首我等候你,翡冷翠的一夜、爱的灵感、志摩的诗中他自己最喜欢 的那首无题,以及早年写的康桥再会吧等,都有真挚、浓烈、多情、美丽、热得让 人头晕目眩的诗味。他的好些名诗确是像散文的分行,翡冷翠的一夜是倾诉与书信式的, 我等候你像是告白,海韵是以对话和景物渲染叙述故事,偶然像是离别分手时的 安慰话,雪花的快乐是白雪戏红梅的古典意象的铺陈,康桥再会吧是康桥景色和诗人 复杂情绪的详尽的分行抒写。这首诗是那样地接近散文,以至报纸副刊在发表时用了散文的 排列形式,徐志摩后来又按照分行的形式重新发表一次。从象征主义的诗歌观念来看,散文 味重也许是徐诗的局限,因
10、为象征主义主张排除诗里的散文成分。但从中国新诗的发展看, 徐志摩以他成功的抒写,把散文内容充分地带进了新诗,扩大了新诗的表现力,丰富了新诗 的艺术风格,也为散文诗的创作开拓了道路,积累了艺术经验。早期新诗以白话入诗,以有 浓重说理因素的古典主义余味为特征,徐志摩以分行抒写的散文成分浓郁的抒情人诗,带给 新诗以浓烈厚重的情感内涵;后来,戴望舒才有可能在徐志摩的基础上,在诗质的探求上往 前再走一步,以散文的语言形式人诗(所谓诗的散文美),而在内容上去掉了散文的因素, 成就了一种内容是纯诗而形式是散文的诗,所以施蛰存说戴望舒是徐志摩而后诗坛的又一 大诗人。因此,我认为,徐诗是新诗史上一块里程碑,在新
11、诗史上有自己的特殊的地位。这个特殊地位表明,诗的形式,诗的格律,诗的本质,在这些方面,不是徐志摩的特长。 尽管人们在分析徐诗时作过不少唠唠叨叨的分析,徐本人也在某些时候在这些方面下过不少 功夫。在诗的格律形式上影响诗坛包括徐志摩本人的,是闻一多。在诗的本质方面探讨较深 的,是戴望舒、卞之琳。徐说:闻一多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一个人”,“这 五六年来我们几个写诗的朋友都受到死水的作者的影响”,“看到了一多的谨严的作品 我方才憬悟到我自己的野性;但我素性的落拓始终不容我追随一多他们在诗的理论方面卜.过 任何细密的功夫”。这些都是实话,也道出了徐诗的重要特征。的确,徐没有在诗歌理论方 面下
12、过细密的功夫。他的诗歌的分行形式,看起来对于诗的内容与情调,是外在的,在语言 词汇方面,他功底深厚,也肯下功夫,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他的目的,不在语言本身,而是 为了表达情感与感触。对于诗,他注意的中心点在这里。徐志摩写的是生活中的感触、情绪, 照他的话说,是“生活波折的留痕”。朱自清说新月派的情诗是“理想的抒情”(按理想的 即想象的),这并不适合徐志摩,他的情诗是爱情追求的留痕。对比地看,闻一多的死水 充满象征与哲理的意蕴,诗对于闻一多是对生活的哲学思考,是“尘境”往“诗境”的升华。 而对于徐志摩,生活就是诗。戴望舒为诗是在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诗是另一种隐秘的 人生,是现实的逃逋薮,而徐志
13、摩的诗则是赤裸地抒写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不到万不得已, 儿乎亳无隐藏。在闻一多、戴望舒,诗是写给年轻的诗人们和读者看的,戴望舒还深怕泄漏 了自己的隐秘。徐志摩为诗,他的潜在的读者是“对方”。拿接受美学的语言来讲,每篇作 品产生时,读者的“期待水准”、“期待屏幕”提出一定的问题和要求,文学作品就像是对 此作出的回答,徐志摩的诗是对“对方”期待内涵与水准的回答。说到底,他的诗是写给他 爱的人和爱他的人看的。所以,他的诗都有献给谁这样一个具体目标。志摩的诗初版本 是“献给爸爸”的,翡冷翠的一夜是献给陆小曼的,猛虎集根据献辞,是献给林 徽因的,献辞即云游一诗是对林徽因以尺植笔名发表的仍然一诗的答复。我们
14、可以 说,徐诗是多生活的,而闻一多、戴望舒、卞之琳的诗是多艺术的。因此才有臧克家说闻一 多是技巧专家,而闻一多说戴望舒、卞之琳是技巧专家,却没有任何内行说过徐志摩是技巧 专家。分析徐志摩的诗,得多联系人生、生活,不必联系太多的诗学理论。而讲解闻一多、 戴望舒、卞之琳的诗,则要懂得更多的诗的哲学、美学、艺术理论。徐志摩的影响,主要是 在那些不甚追求诗的艺术和诗质,而在诗中看取人生和生活的读者,而闻一多、戴望舒、卞 之琳的影响,主要在写诗的人,他们的诗仿佛就是写给年轻诗人们的样品,他们的诗是对诗 人们的期待的回答。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因为徐志摩为诗时,心在生活,闻一多为诗时,心在艺术.所 以徐志
15、摩在诗歌理论方面的代表作是他的英文讲演艺术与人生,而闻多的代表作是诗 的格律,各人关注的重点实际上是很不一样的。徐在艺术与人生中的结论是:“我们 没有艺术,正因为我们没有生活”,“人生的贫乏必然导致艺术的贫乏”。闻一多在诗的 格律中关心的是诗的形式问题,是情感的节制、格律、节奏,是诗形式的三美等等“纯形” 的问题,是如何使诗成为“有意味的形式”的艺术品的问题。这里涉及到徐志摩的文艺观点。徐主张性灵。他说:“我要的是筋骨里进出来,血液里 激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徐的性灵论是与“五四”时期的叛逆性格和个性 解放思潮相联系的美学范畴,它对于冲击封建文学的“文以载道”,发展艺术个性,曾经
16、起 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徐志摩性灵论的核心是“真”,不要假,不要虚伪,不要迎合潮流。与 此有内在联系的,是徐以“诗化生活”为理想,而他的单纯的信仰是“爱,自由,美”。把 “爱,自由,美”当作“诗”来追求,当做理想来追求,这就是“诗化生活”的含义。徐对 爱情的追求,是一种真诚的理想主义,既非为金珠宝石,家庭财产,门当户对,也非杯水主 义,玩世不恭,或登徒子式的阿Q主义。这在当时有反封建的历史意义,在今天也弥足珍贵。 梁启超在徐志摩、陆小曼婚礼上的训词说“天下宁有圆满乎”,是不足为训的,追求理想是 好的,可贵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徐志摩诗是他追求理想失败的记录,而应该说,徐在追求 “爱,自由,美”,“
17、诗化生活”的理想的丰富人生的过程中,给后代留下了一个美好的人 生模式,留下了人类追求理想生活的美好感情,留下了纯真、执著、热烈的追求,也留下了 经验和教训,留下了美丽的诗篇。徐志摩最后是失望了,感情残破了,他说他已经是满头血 水,也为世俗所不理解,但是,要知道,我们论英雄原本不能单以成败,更何况,失败的原 因并不在于追求“诗化生活”的理想错了,而是那个时代还没有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在今 天,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活的青年,历史为他们提供了诗化生活的社会条件,他们已 经有可能把“爱,自由,美”当作理想生活(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加以改造,充实其 内容)来追求。因此,今天的青年尤其懂得徐志摩诗
18、中蕴藏的开掘不尽的魅力,犹如一面历 史的镜子,这大概是今天的青年经久不衰地喜爱徐诗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年轻的诗人们也将 从徐诗中找到启发他们诗思的东西。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精神文明水准的不断提高,人 们愈加感到需要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人们需要一点浪漫气, 在这种情况下,徐志摩诗真正不失为一份有价值的文学遗产。(录自蓝棣之:现代式的情感与形式, 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读李金发的弃妇弃妇在表面的意义上是写一个被遗弃的女子的悲哀。全诗分四节,前两节的主述者 是弃妇自身,后两节抒情主体发生转换,由弃妇变成了诗人自己。作者用一连串的富于个性 特征和暗示性的意象,渲染和烘托了
19、弃妇悲苦的情绪。第一节诗写弃妇心境的痛苦:因为孤寂苦痛,无心洗沐,长长的头发披散在眼前;这样 就隔断了周围人们投来的一切羞辱与厌恶的目光,同时也隔断了自己生的欢乐和死的痛苦。 “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即这个意思.,这两句是强化自己的感情,是由众人的“疾 视”而转向内心的绝望,看去似朦胧些,细琢磨一下实际还是可以理解的。接下去诗中写 夜色降临了,随之而来的成群的蚊虫跨过倒塌的墙角,在自己“清白的耳后”嗡嗡狂叫着, 如象“荒野上狂风怒号” 一般,使无数的放牧者都为之战栗了。在这里,蚊虫与黑夜,都是 暗示性的意象。社会的氛围与众人的舆论,对弃妇是多么沉重的心理压力。蚊虫与黑夜为伍 的狂呼,与臼身
20、清白的弃妇对照,写的是自然景色,暗示的却是另一层内涵:周围那些为礼 教信条而束缚的世俗人们的议论。“人言可畏”这一常用的概念化的语言在这里化成了象征 性的形象。诗的第二节是写弃妇不被理解的孤独感。大意是:我的痛苦是无人理解的。连上帝也不 能了解我心灵的痛苦,我的祈愿连上帝也不能听见,只能靠一根草儿与上帝的神灵在空谷里 往返,而“一根草儿”又是多么的脆弱!靠它是根本无法实现情感的交流的。我的悲哀与痛 苦,世人与上帝均不理解,那么可能只有那游蜂的小小的脑袋可以留下一点印象,或者消失 在奔湍的山泉之中,泻下悬崖,然后随流水中的一片片红叶而寂寞地消逝了,消失得无影无 踪。诗的第三节叙述的主体转变了。弃
21、妇独自隐去。诗人直接出台。这是象征诗人常用的方 法。没有变的是,诗人仍以意象烘托弃妇的隐忧与烦闷。他告诉人们:弃妇内心的隐忧与烦 闷是无法排遣的。但情感的表述不是静态的形式,而是转换为动态的显现了。由于这种深隐 的忧愁使得她的行动步履艰难而迟缓,无法驱遣的烦闷连时间的流逝也不能得到解除,“烦 闷”化成灰烬,染于游鸦之羽毛,栖息在礁石上,静听舟子之歌,是弃妇的良好而可怜的愿 望,也是无法实现的愿望。最后一节,写弃妇在极度的孤独与哀戚中,只身到墓地上徘徊想向那永诀的人一诉自己 的痛苦心境。由于这种悲苦是那么久了,人苍老了,泪哭干了。诗的尾声是十分沉重而绝望 的:“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
22、饰。”比起前面的诗行来,这短促的句式更增 强了痛苦感情的表达。整首诗看来,诗人对弃妇内心的悲哀、孤独和绝望的痛苦,写得相当深刻入微,形象蕴 藉,充满了心境逐渐推移和深化的流动感。诗人的同情与弃妇的命运溶而为一,没有概念的 铺叙或情感的自白的弊病。象征派诗形象的这种朦胧性,内涵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给诗的传达带来了理解的困难, 同时也带来了更柔韧的审美的弹性。李金发的弃妇和他的微雨,大都具有这种美而 晦涩的品格。它之所以被周作人称为新诗发展中的“别开生面之作”,原因首先就在这里。“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
23、上,/静听舟子之歌。”诗人渲染弃妇的哀戚无 人理解,隐忧不可排遣,选择了一系列人们意料之外的形象,一株弱不禁风的小草在空谷中 与上帝之灵的无法实现的交谈,极微小的游蜂的脑袋与弃妇无人理解的哀戚,痛苦之情可以 溶入悬崖的泉水,一泻而下,随那漂浮的红叶而消逝得无影无踪。人的悠长的烦闷无法排遣 而又极想解脱的心境,诗人用了 “夕阳之火”也不能把它“化成灰烬”这样感情色彩极强烈 的比喻,接着又是一连串的动态的意象:游鸦之羽,海啸的礁石,舟子之歌,就以舒缓的长 句造成带有情节性的意象组合,把情绪渲染得非常充分。李金发以自己丰富想象创造的纷繁 的意象,丰需了中国新诗的表现方法。李健吾先生说,李金发对新诗最
24、大的贡献是意象的创 造。这是非常恰如其分的评价。李金发追求象征诗的神秘性。神秘也是美的一种范畴。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他特别注意 意象与意象、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跳跃性。一些意象或诗句表面看没有什么连贯性,甚至打破 了语法逻辑的规范。”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字面的意义与它的内涵有很大的距离, 让读者去猜想。“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倒装的句式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障 碍,但也由于新奇使得征服障碍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获取的快乐。有些词的搭配看去是不合理 的,“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忧愁不能“堆积”,但诗人写了之后,你去咀嚼品味, 就会更强烈地感受到弃妇忧愁重压下动作迟缓的心神恍惚的状态。“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新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