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docx
《江苏省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汉代以来,中国就有“贤良对策”的制度,由地方政府推荐“贤良”的人才到中央去回答 皇帝提出的问题,如果答得好,便由此入仕。到了唐代,便融入科举之中,成为所谓的“制科”,即除了进士、明经等“常科”外,由皇 帝临时下制举行的选拔特殊人才的考试。降及北宋,“制科”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又有“六科”之称,这些科目中,“贤良”科堪称代 表,故当时的习惯也以“贤良”统称“制科”举人。唐代的“贤良”科,考试方式仍与汉代相
2、似,应试者所作的主要是一篇对策。至北宋仁宗 以后,随着制度的完善化,应试的手续、步躲变得复杂,应试者所作的文章剧增,除了对策 之外,还有所谓“秘阁六论”,而更重要的则是“贤良进卷这些都与考试的步骤相应。步骤 大致有三:第一步,经近臣推荐,应试者向朝廷提交五十篇策论,由朝廷委员考评,排出名 次,这就是所谓“贤良进卷了;第二步,进卷考评获得合格者,被召集到京师,到秘阁去做 六篇命题作文,题目都是从古代典籍甚至注疏中挑出一句乃至半句,要求按题面写成论文, 并且在文中交代题而的出处,实际上论文写得如何并不重要,能否记得出处,才是成败的关 键,此之谓“秘阁六论”;第三步,在“秘阁六论”考试中获得通过者,
3、有资格去参加“御试对 策”,即回答有关当前政治的一系列问题,其写成的对策也要由朝廷委员考评,合格者便获 得“制科”出身。不过,现在看来,最有价值的乃是“贤良进卷”。每一个应试者,一下子提交五十篇策论, 等于一部文章专集,苏轼、苏撤的应诏集就是这样的专集,他们用这个专集去参加了嘉 祐六年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作为一种制度性存在,“贤良进卷”的写作方式对作者知识结构的塑造也是值得重视的。 为了养成适合于写作“进卷”的能力,上大夫一方面要广泛而深入地阅读各类典箝,通过独立 思考,形成一套基本上自成一家的学说,另一方面也要关怀现实,研究具体的问题,提出各 宫、汉阳陵等,众多文物、遗址缤纷登场
4、,堪称一场中华文化盛宴。该馆聚焦考古本身,注 重向公众展示考古过程,特色鲜明。古事可考,丰富的考古发现最终能与世人见面,gy定着 一代代考古人箪路蓝缕的艰辛岁月上这些岁月、往要同众多文物一道,由博物馆“娓娓道来”, 丰富了人们对不畏艰苦、甘守寂寞、”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等考古精神的认知 和理解。在讲述方式上,陕西考古博物馆既乘持严谨的专业态度,又努力做到“可爱可亲”。 设置“春秋时期的男性用什么护肤”“2000年前的国家仓库藏着啥”等活泼议题,满足公众好奇 心。加入可以互动的“甲骨文”“翻翻板“迷宫图”等小机关,让观展之旅有益又有趣。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沉淀着一代代
5、考古人的艰辛岁月,这些岁月、往事同 众多文物一道,由博物馆呈现出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 好?22 .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陕西考古博物馆馆藏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国著名草地农业科学家、工程院院士任继周,扎根西北数十年,一辈子守护草原,实 现了让草原草长好、让牛羊吃得好、让老百姓都吃上肉、让生命循环都健康的目标,成为我 国草原农业科学的奠基人。如今98岁的任老,还在忙着编写我国第一本有关农业伦理的教 材,为了提醒自己“分秒必争”,他在家里挂满了钟表。他说:“社会给我的东西太多了,回 报不了,舀一瓢水,没
6、还一桶;在我这个年龄,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要珍惜我借来的时间。 请结合材料,以“时间与回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答案LB 2.C3. D.促进广泛阅读思考,以便形成自成家的学说:催使关注现实,研究具体问题,以 使发议新颖独到;引导全面发展,合理建构知识体系,以使自己成为通而专的人才;造 就特定写作能力,养成写“进卷”类体系性文章的著述才能。4 .苏轼多次应试、步步迈进的人生经历,是对“自古无场外的举人”的极好诠释,给我们 有益启示;苏轼授官不赴,而选择参加制科考试,体现出
7、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 气度;苏轼为参加制科考试,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表明应试必 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准备;苏轼凤翔任满归朝,为回应皇上与宰相在他官职安排上的争 议,而沉着坦然地参加特旨命试,并再次考出理想成绩,显示出了敢于应试、敢于证明自己 的超常自信。5 . B 7. B.在作者看来,被囚禁的夜莺,在经历了商贩一系列的驯服手段后,已清醒地认识到自 己无法重归自然的处境,于是精神上选择平静面对死亡;夜莺放弃像黄莺之类的鸟儿那样 “奴隶般的活着,选择静待死亡的方式,是它内在的艺术家的高贵、优雅品质的体现。8 .对自然的爱:作者在幽禁的鸟儿、想要脱离束缚的燕雀和静对死
8、亡的夜莺等鸟儿形象 身上,寄予了对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行为的批判和让生命回归自然生存状态的愿景;对人类 的爱:作者将艺术家具有的高尚品质赋予夜莺,与商业行为中为一己私利,肆意扭曲物性的 丑陋行径形成对比,表达了对人类、人性应然状态的呼唤;对世界的爱:鸟儿应该快乐而 自由地待在树林里放声歌唱,人与自然理应和谐相处,这个世界不应有买卖和杀戮。9 . C 11. D 12. A(1)我担心这样的人不熟悉当前事务,也不熟悉朝廷的礼仪法规,对上违背国家政令, 对下困扰百姓。(2)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假如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 从哪里取得它贪求的土地呢?13. 分封过度,用刑不慎,
9、求治太速。参考译文:叶伯巨,字居升,宁海人。精通经术。凭借国子生的身份被授予平遥训导的官职。洪武 九年,天象发生异常变化,皇上下诏征求正直的进言。叶伯巨上书,大略说:按照先王的制度,大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上下差别等次,各有固定名分,用 这样的办法来使中央势力强于地方,遏制动乱的源头并且崇尚治理的根本罢了。现在分裂土 地封赏,使诸王各有自己的封地,我担心几代以后,地方势力强于中央,不听指挥,然后再 削弱他的封地、夺取他的权力,就必定产生怨恨。更严重的会乘机起兵,再防治便来不及了。 议论的人会说:诸王都是天子的骨肉,分封的土地虽然广大,立下的法规虽然对他们宽松, 又怎么会有抗衡之理呢?我私
10、下认为不是这样。为何不看看汉、晋的历史呢?由此说来,分 封超过规制,祸患立刻产生,这就是我认为太过的原因。我又观察历代开国君王,没有不以广施恩德获取民心,以滥用刑罚失去民心的。国家命 运的长短,全源于此。古人判处死刑,天子撤除音乐减少膳食,确实因为上天生了百姓,为 他们设立管理者,本来就是想要他们一起生存,而不是要他们走向死亡。如果不幸有不遵从 管教的人落入法网,就不得已动用刑罚罢了。议论的人会说:宋、元中期,一味采取姑息的 态度,赏罚没有章法,以致于灭亡。皇上深切地警戒于这样的弊端,因此制定了不宽恕的刑 法,根据情况使用灵活变化的法律,使人知道害怕而不知道它的头绪。我又认为不应这样。 开国君
11、主为百代作表率,一动一静,必定使子孙有所坚持守护。何况刑罚,掌握着人民的命 运,能够不谨慎吗?大约天下的安定和混乱,世事的变迁,人心的趋向,不是一朝一夕的缘故。我认为天下 趋向安定,就如坚冰的融化。冰的融化,不是太阳突然间能办到的,阳气发生,土地脉气微 动,然后坚冰才得以融化。圣人治理天下,也是如此。当今使天下诸生在礼部考试,升入太 学,经过多种职务的练习,任之以政事,可以洗刷历代选拔人才的陋习,向上效法古代周公 辅佐成王的做法。然而升入太学的人,有的没过几个月,立即选入为官,有时委任以民间祭 祀土神的事。我担心这样的人不熟悉当前事务,也不熟悉朝廷的礼仪法规,对上违背国家政 令,对下困扰百姓。
12、这都是我认为追求国家安定太急迫的过失。然而这时候诸王只是建立藩号,未曾分封土地,不完全像伯巨所说的那样。到了洪武末 年,燕王屋次奉命出边塞,势力才开始强大。他后来因为削落夺爵而起兵,于是占有了天下, 人们这才认为叶伯巨有先见之明。14. C一怨古宫衰败荒凉,昔日宫阙成为乌巢;二怨古宫物是人非,吴王已故江水依旧;三怨 古宫人气全无,后宫紧锁美好易逝。15.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A 19. A 20. B21 .原文用成语“箪路蓝缕形容考古人创业的情形,突出其艰辛的特点。原文用拟人的 修辞手法,以“娓娓道来”表现博
13、物馆内涵的丰富有趣。原文语言凝练、文风活泼、形象生 动。22 .异彩纷呈,冲击力强;聚焦考占,展示过程;讲述专业、亲民有趣。23 .略种建议。其议论要耸人耳目,必须新颖独到,在某些领域具备专长,才能被人首肯,但五十 篇策论在总体上又遍涉全部领域,所以作者还必须使自己成为通才,不能拘于一隅。宋代的苣记和诗话,以随意性和无体系性为其显著特征,反映了士大夫在写作方式上的 某种爱好。但“贤良进卷的撰写却纯然与此异趣,它要求体大思精,强调规矩,重视结构, 崇尚自成一家的学说,同时又针对现实。这是士大夫写作传统中不可忽视的严肃一面,受过 此种训练的人,不会丧失这种著述的能力。比如,苏辙在晚年还写作了历代论
14、五卷,共 四十五篇,形式上跟“贤良进卷”很相似。“贤良进卷”本是典型的士大夫文学,而且写作目的是去应“制科”,凡是身非上大夫者, 或者虽是上大夫而不应制科者,本来并不需要如此写作,但是,实际上既有不应制科而采取 类似写作方式的士大夫,也有身非士大夫而写出了类似作品的。宋仁宗的时代可能是此种写 作风气的极盛期,连僧人也受到了影响。释契嵩的獐津集卷五至卷七,有论原四十 篇,命题与结构方式极似“贤良进卷”。(摘编自朱刚苏轼十讲,有删改)材料二:嘉祐五年苏轼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主簿,未赴任,经欧阳修、杨畋等推荐,寓居怀远驿, 精心准备制科考试。试前,苏轼上杨畋、富弼等人二十五卷进策、二十五篇进论。苏 轼
15、所上策论词理俱佳,被推荐参加秘阁考试。嘉祐六年八月十七日,翰林学士吴奎、龙图阁 直学士杨畋、权御史中丞王畴、知制诰王安石为秘阊考官。苏轼赴秘阁试六论。最后苏轼在 这次制科阁试中合格,得以参加御试。制科取士,特别郑重,在同试、御试中都要弥封卷号,进行卷录。在御试中苏轼的代号 为“臣”字,苏辙为“毡字,而且在考官定等次之后,还有覆考官按例复核。司马光是此次御 试的覆考官。他在论制策等第状中这样讲到:内臣、毡两号所对策,辞理俱高,绝 出伦辈以臣为第三等,葩为第四等”。叶梦得在石林燕话中提到:“故事,制科分五等,上二等皆虚,惟以下三等取人, 然中选者,亦皆第四等”;宋史苏轼传中也说:“自宋初以来,制策
16、入三等,惟吴育与轼 而已”,而且两宋三百多年间,制科能入三等的只有四人:吴育、苏轼、范百禄、孔文仲。 由此可见,苏轼制科入三等,实属凤毛麟角。宋英宗治平二年,苏轼凤翔任满还朝,宋英宗想破格招他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盾反 对,主张给苏轼一个能接近皇帝的馆阁的职务,但要先考试。苏轼对韩琦的反对是理解、感 激的。治平二年二月,苏轼召试学士院,试二论: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学士院试春秋 定天下之邪正论。此次制科考试是为苏轼试馆职而以制科特旨命试的。最后,苏轼二论皆“复 入三等治平三年二月,苏轼得直史馆。(摘编自周云容解读苏轼的两次制科考试,有删改).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i项是()A.
17、“制科”是相对于“常科”而言的一种考试形式,从汉代开始,经唐代发展,到宋代逐步走向 复杂、完善。B.北宋仁宗后,“制科”考试大体分三步进行,无论是考试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对应试者提 出了极高的要求。C. “贤良进卷”是宋朝“制科”考试中特别能体现应试者综合素养的环节,试场上一下子提交五 十篇文章,确非易事。D.苏轼两次参加“制科”考试皆入三等,可谓史上绝无仅有,而朝廷两次为他特旨命试,亦 可看出对他的赏识非同一般。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下手碰的一项是()A.唐朝的进1“行卷”,应试者将自己平时的得意诗文编辑成卷,投递给考官或有影响力的 人,以求推荐,这在形式上有似于“贤良进卷B. “秘阁六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泰州市 2021 2022 学年 一下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