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采风报告.docx
《洛阳龙门石窟采风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洛阳龙门石窟采风报告.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洛阳龙门石窟采风报告概述:趁着阳光明媚的时节,我们进行了一次采风。主要目的是要我们更了解民族 文化,对我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的认识有所提高。对我们的毕业创作有很大的帮 助。主要考察了佛教文化。无论是那种文化,都很有艺术价值,中国古代文化灿 烂辉煌,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 的地位。它分布广泛,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口,距市区十二公里。春秋战国时期,龙门便 有了 “阙塞”之称。龙门东西两山对峙,东为香山,西为龙门山,远望有如一座 天然的门阙关塞,是为“四岳三涂九州之险”中的“三涂”之一。水经注卷 十五“伊水”条中云
2、:“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 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而伊阙在于国都之南,若天然的大门。“龙” 是封建帝王的象征,故又叫做龙门。但偶尔也有“凿龙”“禹门”之称。自古以来“龙门山色”就被列为“洛阳八大景”之冠。凡寓居洛中或游历至 此的历代诗人,诸如李白、杜甫、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和欧阳修等,对洛阳 第一胜境都留下了美好的诗篇。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居洛十八年,常住在香山 寺里,并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他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 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修香山寺记)他不仅自己自号“香山居士”, 而且死葬香山,永远和龙门山水相伴,足见龙门山色感人
3、之深。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诸朝, 历时400余年雕凿不绝。古代匠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 的石雕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 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力余尊。龙门石窟还有宾阳洞、古阳洞、药方洞等著名洞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 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堪称一座大 型石刻艺术博物馆。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 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 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在它
4、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 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 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 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 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石窟中佛教造像要遵从教义的规范,使形象与人间保持距离,具有一定的神 性。诸如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使人望而起敬,但又不能冷若冰霜, 需有人间气息才觉得可亲可信,介于人神之间最有魅力。神气太足使人觉得可 敬,不可亲,难以引起共鸣。“人“间气太浓,又会冲淡佛教的严肃性,使人一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洛阳 龙门 石窟 采风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