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0《竹节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0《竹节人》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竹节人【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品味关键字词句,体会竹节人游戏带来的欢乐。2、品味关键字词句,学习阅读回忆记叙类文章的方法。3、通过品读文本,启迪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通过课文的朗读,学习阅读回忆记叙类文章的方法。【教学过程】核心问题:作者如何通过对斗竹节人的描写,表现自己的情感?一、检查预习,新课导入1、声音响亮,朗读标题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蹲风靡俨然破绽颓然沮丧前功尽弃挖空心思 叱咤风云 别出心裁技高一筹弄巧成拙作鸟兽散虎视眈眈津津有味心满意足化为乌有二、画面想象,寻找文中童年乐趣1、你们的童年时光,是怎么度过的?为什么作者的童年时代和我们 的童年
2、时代存在差别?明确:手机,电视,书(自由发言)。因为时代不同,物质条件不同,因此流行的东西也不一样。补充材料:70年代(1970年),彩色电视兴起,2000年,手机才逐 渐普遍。而我们的作者是1950年出生的。那时父母们大多囊中羞涩,除了必需品,很少像现在一样三天两头的 买玩具给孩子,那时的小孩,学会了制作各式各样的玩具,自娱自乐。 2、作者是怎么在童年时代寻找乐趣,度过这段时间的? 明确:自己做玩具,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3、你们见过竹节人吗?播放视频,了解竹节人的制作和玩法明确:第3段“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成八截短的,分别
3、做 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灵活机动:“纳鞋底”“缝衣服”的区别(纳:补缀,缝补;现多指密 密地缝。)4、只要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 全班,以至全校。有一段时间,他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你们觉得是 什么原因?预设:制作简单、好玩。5、让我们通过课文(3-19)节,再来仔细了解一下那个时代的乐趣。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画出你觉得竹节人好玩在哪里或者最打动你的 句子,想想它到底是哪一点打动了你,稍后举手交流。(提示尽量按 顺序回答)明确:句子有无特殊描写手法,细节的生动点在哪里。(1)、“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 缝,
4、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年纪一一拟人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一比喻(形状相似,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一不 小心,掉笔”)说明课桌破旧得厉害。而课桌正好用来玩竹节人。(2)、“把串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 长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威风凛凛,叉腿张胳膊, 跟现今健美比赛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通过细节描写,准确表现竹节人是如何站立,写出了竹节人的动作和 神态。作者把竹节人当作活人来写,生动形象。比喻的手法,将竹节人和健美的小伙子比,生动又形象表现出竹节人 的威风凛凛。(3)、“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
5、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明确:简单的玩法折射出的是单纯热情的爱与纯粹无暇的乐。(4)、“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 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明确:“斗士”与“傻样子”形成反差,生动地写出了僵住的竹节人 直挺挺、一动不动的可笑模样,表现当时玩游戏的快乐与胜利时的喜 悦心情。(5)、“孙悟空”、“窦尔敦”、“神气”;“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 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明确:简单的材料孩子们也玩得很高兴。把“破课桌”比作“古战场”, 可以看出再单调的游戏在孩子的眼中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6)、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要技高一筹,给竹节
6、人粘上一个橡皮榛 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 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 方大呼胜利。明确:孩子们制作的竹节人十分简陋,但他们仍在玩竹节人的游戏中 获得了很大的乐趣。(7)、“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明确:竹节人搏斗的动作。从中可以看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8)、“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明确:搏斗的场面再加上激烈的配音,衬托出热闹的场景。”(9)、“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明确:同学们在大规模的、热烈的搏斗中入迷,忘记上课,从侧面烘 托出竹节人游戏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满足。小结:语言文字就像一幅
7、灵动的画面,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更有 助于我们想象画面。因此,我们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时候,边读边想 象画面就能加深对句子的理解。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板书: 想象画面)三、利用时间人物,学习阅读方法1、虽然我们和作者玩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每一个孩子的童年也有相 似之处。请在文中找找,那些地方让你觉得与你的生活有相似之处, 你仿佛也经历过?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段相似的经历?(通过时间、 人物)明确:“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看, 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 课,便一哄而作鸟兽散。”时间:文章把“下课时”、“上课了”、“下课后”作为三个
8、时间节点,表现出 学生对于斗竹节人的沉迷,且此时沉迷的对象是孩子们。人物:在这段内容中,主要出现了两个方面的人物,一个是孩子们,另一个 是老师。文中“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等都表现了老师的严肃, 可怕的形象。与之相矛盾的是下课后老师“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地玩竹节人, 表现了老师与“我们”相似的特点。小结: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时间,地点,人物, 对文章进行分析,这有助于我们理清文章内容,了解人物性格。(请 学生补充地点变化:教室、办公室的窗口)2、请同学们根据分析,再次分段读一读下课的时候,同学们的表现(下课时一段19节),上课时老师的表现(22节,老师大步流
9、星),以及课后我们所观察到了老师的形象(26节,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 办公桌上)明确:朗读过程中,注意下课时的调皮、活泼与热闹,上课时的紧张, 课后的惊讶和有趣。3、经过我们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篇回忆性的文章 分成了哪两个部分来写,分明是什么?明确:一是描写竹节人的制作方法,二是记叙“我们”玩竹节人的经 过。4、刚才我们提及,下课到上课时的这段经过(19-20节),与我们平 时的学习是有相似之处的,我们也由此更能体会这段经历。因此在阅 读的过程中,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文章。给 同学们几分钟时间思考一下,我们下课时会做什么?模仿文中的写 法,描写一下我们从下课,到上课铃响这段时间的不同状态,不同形 象。等会儿简单交流。明确:突出下课的吵闹,活泼,上课的安静,紧张。总结:这堂课,我们认识了竹节人,我们不但分享了作者的快乐,也 重新发现了我们生活中的快乐。总结一下我们在这堂课中所学习的内 容:阅读记叙类文章,我们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进行分析,而阅读的 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画面想象,和联系实际帮助理解。作业:1、将课堂上所交流的,下课到上课的片段,动手写下来2、在文中挑选三个你最喜欢的词语,说说它们的作用板书:竹节人范锡林制作竹节人玩竹节人迷上竹节人加工竹节人上课还想着斗竹节人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