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经典常谈》之《诸子》第十(上)内容简介+习题+原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名著阅读分阶及梳理练习.docx
《专题15《经典常谈》之《诸子》第十(上)内容简介+习题+原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名著阅读分阶及梳理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5《经典常谈》之《诸子》第十(上)内容简介+习题+原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名著阅读分阶及梳理练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典常谈之诸子第十(上)内容简介+习题+原文内容简介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土。土”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 国之际,“土”成了有材能的人的通称。子部收录诸子百家等14个大类的著作,朱自清先生概括为诸子。诸子百家思想的 产生也在战国策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有志之士们对于局势提出了种种的主张, 并且开始开门授徒,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思以其道易天下”。习题演练一、语言表达1 .红星中学为了学习响应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活动纲要,开展 了 “从先贤圣典中寻自强不息精神”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下面是张恒同学整理记录的有关名 句: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
2、重而道远。论语泰伯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孟子告子下根据以上材料,清把你理解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写下来。2 .诸子百家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从下列诸子的名言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 理?九层之台,起于累士。一老子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缺点,当然也不能只看到优点。“塞翁失马,焉知非 福”,这是正面的例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反面的例子。大家所熟知的盲人摸 象的故事便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3、”的具体体现。盲人摸到大象的一部分,便以为这是大 象全部的样子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当然只是一个寓言隐喻,而大多数人虽然并非盲人, 却依旧只能看到最显然的一面,而不懂得换一个角度,或者跳出局限去看问题。我们只有全 面看待事物,才能坦然面对每次的挑战。那么如何做才能够避免这种“人之患”呢?荀子仲尼曰:福事至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荀子以福祸之事为例,说明处事的不同方法,“福事至”与“祸事至”的解决方法在 这一句话中看起来只有一个字的差别,却蕴含了需要全面、分情况看待问题的哲理。和为妥 当,理则是治,对待之意。也就是说,好事到来时应该妥当稳重地对待,坏事到来时应当冷 静沉着地处理。太史公司马迂史
4、记中记载,公元前519年,吴国与楚国曾经因为争夺边界地区的 桑田,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事情的起因其实非常小,小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当时,楚国 吴国分别有两个少女在两国边界的区域中采桑叶,就一棵桑树的归属问题发生了口角,吴国 女子可能更加厉害,欺侮了楚国女子,于是楚国女子的族人们听说后火冒三丈,纠集起来不 由分说便到楚国边界争斗,几乎将吴国女子的家人灭了族。这还不够,这件事情又有边境小 城传到了两国诸侯王处,吴王得到消息后勃然大怒,决定立即对楚宣战,并一举攻取了楚国 的两座城池。这便是吴楚之间因一件小事引发战争的故事,可见不冷静处理祸事,可能会酿成怎样 的悲剧!现代社会其实也不乏这样的现象,悲剧
5、的发生竟常有相似的轨迹:琐事起争执,一 方或双方咽不下这口气而酿成惨剧。如果两国边界女子的族人看到争斗和冲突能够“静而理”, 如果现代社会中人们能够冷静谈判,沟通解决,又怎么会导致如此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呢?因此,好事到来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好而大肆庆祝不顾后果,坏事降临的时 候,更不应该只看到它的祸害而惶恐,而应该冷静地去处理它。所谓祸福,实际上取决于人 们的处理方法,如若处理得当,祸事可能会消灭于无形之中,甚而会转化为一桩好事;但是, 如若盲目行事,处理不当,本来好好的一件事,恐怕也要转化为祸事了。因此,遇事一定不 可操之过急,鲁莽行事,否则便可能害人害己,后患无穷。切记,”凡人之患,
6、蔽于一曲”, 要保持头脑的清醒,稳妥、冷静处理。(文 陈娅妮 腾讯儒学2017-10-16 11:04 )1 .请用荀子的话回答“一般人的通病”,并解释荀子的话。2 .请指出第段“那么如何做才能够避免这种“人之患”呢? ”在文中的作用。3 .文章第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 .写出本文中心论点给你的启示。参考答案一、语言表达.自强不息指自信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先贤圣典中寻自强不息精神,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每 个名句的意思,然后从中进行概括。“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能战胜别人是有力 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
7、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有抱负的人 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乂很遥远”;“不 怨天,不尤人”意思是“不抱怨天,不责怪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具 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 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是“所 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 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
8、他做事不顺,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 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从以上名句中可以概括出自强不息的精神 品质是:自我超越、自信自立、刚毅坚韧、持之以恒、勤思苦学、勇于开拓、抱负远大、不 屈不挠等。1 .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而成的。不遵守规则、制度就办不好事。(办 事要遵守规则、制度。)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关注细节或注重小事。)【解析】这几则名言分别讲的是基础的重要性、规矩的重要性、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二、综合题(1)自爱是词汇(2)将“人必先自爱而后人爱之”后面的句号删掉,在后引号后添逗号(3)只有才能【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句中主干。“自爱”是主语,“是”
9、为谓语,“出自老子的一个 汉语”是定语,“词汇”是宾语。故句子主干为:自爱是词汇。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自身纯净,崇尚真善美,令别人敬爱” 和“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就会被人家瞧不起”是并列分句,“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前面的逗 号应为分号。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自身纯净,崇尚真善美”是假设的情况,“令别人敬爱” 是会出现的结果,故第句横线上应填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如果.就。三、文言文阅读(一)阅读老子送孔子,完成小题。1 .且:何况,况且。;是:这,这些,这样。:去:离开。;犹:犹如,好像。2 .D3 .其人与喟/皆已朽矣(停在主谓之间)吾今日见/老子(停在动宾之间)4 .这些都是对你
10、的身体(身心)没有什么好处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5 .仰慕、崇拜、敬仰、崇敬;虚怀若谷、温良、谦恭、谦逊【解析】1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 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 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且君子得其时则驾”翻译为:况且君子生逢其时就驾着车 出去。“且,何况,况且;“若是而已”翻译为:就这些罢了。“是”,这,这些,这 样;“孔子去”翻译为:孔子离开了。“去”,动词,离开;“其犹龙邪”翻译为:他 就像龙一样啊! “犹”,犹如,好像。2 .“吾闻
11、之”的“之”解释为:代词;A. “之”解释为:助词,的:B. “之”解释为: 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C. “之”解释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 “之”解释为: 代词;故选D。3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 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 “日”、“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你所说的这 些和这些人的尸喟、都已经腐朽了。题干要求停在主谓之间。故可断句为:其人与骨/皆已 朽矣。翻译为:我今天见到老子。题干要求停在动宾之间。故可断句为:吾今日见/老子。4 .此题
12、考杳的翻译能力。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 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 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 “皆”,都;“益”,好处。“与”,通“举”,选举,推举;“信”,诚信。5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第一空根据“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 见老子,其犹龙邪! ”得出:仰慕(崇拜、敬仰、崇敬)之情。第二空分析人物形象,结合 文本对孔子的描写的分析即可。根据“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得出:好学;根据“至于 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得出:虚怀若谷
13、、温良;根据“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得出:谦恭、谦逊。【附参考译文】孔子到周国,准备向老子求教有关礼的问题。老子说:“你所说的这些和这些人的尸骨 都已经腐朽了,只是他们的言论还存在,就像在耳边刚刚说过一样。有德行的人得到时机就会出来掌控,没有机会就蓬头垢面游走江湖。我听说,好的商人,深藏不露富,装扮成穷苦 的样子;有德行的人心怀大德,看上去很愚钝的样子。舍去你的骄气和追求的欲念,舍去得 意的面相和长期坚持的志向,这些都是对于你没有什么益处的东西。我所能告诉你的只有这 些而已。”孔子离去,对弟子说:“鸟啊,我知道它们能飞;鱼啊,我知道它们能游;野兽, 我知道他们能奔跑。会跑的可以用网去捕它
14、,会游的可以用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 射它。至于龙我就无法知道了,龙乘风云即可上天。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像龙一样啊!(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 .使干涸;第二年2 .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这不是长久的方法。3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解析】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 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抽干湖水来捕鱼。竭:使干涸:(2)句意: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明年:第二年。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
15、 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 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诈伪,欺骗作假;之,结构助词,的;道,方法;虽,即使;复, 再、又,这里指第二次;术,方法。3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强调使湖水干涸来捕鱼,今后就捕不到鱼的事例, 引出“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强调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 暂且有所收获,从长远来看反而不好。现如今“竭泽而渔“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长远利益。参考译文:使湖水干涸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没有用了;烧毁野草来打猎,怎么可能 打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没有
16、野兽了。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 二次了,这不是长久的方法。(三)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各题。1 .同“悦”,高兴;吃;路上;C ;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2 .自认为强于辩,没有弄清说理对象的特点而去说服农夫;农夫大悦;说话要注 意对象,随机应变,不能凭已有知识经验判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析】1 .不亦谀乎:不也是很高兴吗?旗:.同“悦”,高兴自人之稼:吃了别人的庄稼。食: 吃道听途说: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道:路匕毕辞:什么话都说了。毕:结束解马而与之: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翻译为:说话就要这样明白了当,
17、怎么能像刚刚那个人 那样。2 .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理解为:子贡请求去说服那农民。什么话都说了, 那农民不听他的。子贡拿大道理讲话,对农夫来讲不适用。其野人大说,相谓日:“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 ”解马而与之。理解为:那农 民很高兴,对他说:“说话就要这样明白了当,怎么能像刚刚那个人那样! ”解开马的缰绳 就给了他。鄙讲话随机应变,干脆贴切。【附参考译文】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马逃脱了束缚,吃了别人的庄稼,农民把马牵走了。子贡请 求去说服那农民。什么话都说了,那农民不听他的。有个刚刚跟随孔子学习的粗俗的人,说: “请让我去说服他。”接着对农民说:“您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不是在
18、西海种地;我的马怎 么可能会不吃你的庄稼呢? ”那农民很高兴,对他说:“说话就要这样明白了当,怎么能像 刚刚那个人那样!”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1 .D2 .C3 .打井获得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啊。对与错的界线,不可不分, 这是圣人谨慎之处。4 .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派人向丁氏询问,体现了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 实求真精神;子夏则是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在现实生活中 对待传闻,我认为我们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杳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 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意思接近即可)【解析】LA
19、.若:像/你;B.闻:动词,听说/使动用法,使知道;C.之:代词,这件事/动 词,往,到去;D.而:都是连词,表顺承;故选D。5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一般来 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根据文意:既是这样,那么如何做到谈 慎对待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查自己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 到真实的情况。正确断句为: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故选C。6 .重点词语:得,得到;使,劳力;于,在。是非:对错;经,界线;慎,谨慎。7 .【甲】文,根据“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对于谣言,宋君并没有
20、信以为真而是派 人向丁氏询问,体现了他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乙】文,子夏则是通过遵循 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查自己所听到的传闻,体现了他的求实求真的精 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过网络每天都能看到或听到方方面面的各类信息,信息孰真孰假, 这就需要我们审慎的对待,相信科学,面对传闻要进行合理的分析,不轻易相信。谣言止于 智者,不传播,并引导周围人不传播谣言。【参考译文】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 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 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
21、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 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 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乙:子夏(人名,孔子的弟子)到晋国去,路过卫国,有个人读历史书念道:“晋国的 部队三豕过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古代计时法)。那己跟三相近,豕 跟亥相似。”到了晋国于是问(晋国人)那句话怎么读,回答是:“晋师己亥过河。” 词语很多似乎不是一类但意思却是一样,很多似乎是一类但意思却不一样。是非的界线,不 能不分清的,这是圣人谨慎之处。然而何以谨慎?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 法来审查自己所听到的传闻
22、,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 .生病(或“生重病”):多次,屡次2 .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十分凶险。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3 .因为“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禳”,选择地名不吉利的封地就不会被楚人、越人惦记 抢夺。(或: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in。)4 . “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下面两件事上: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接受;让儿子不要 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而“请瘦之丘”。道理示例:做人不可贪心不足;做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 长久保有。【解析】1 .第一句意思:孙叔敖生病了;第二句意思:楚王多次封赏我。2 .
23、第一句:此:这;其:这;利:对有利;而:表并列;名:名声;甚:很:恶:险恶;第二句:之:主谓之间无意义,不译;知:同“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懂得, 以为:把当做;第一个利:以为利;第二个利:利益、好处3 .孙叔敖告诉儿子: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 越人信禳。意思是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个寝丘,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十分 凶险。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拥有这块土地,楚国人敬畏鬼神不会争 抢,越国人迷信鬼神也不会抢夺,所以可以长久拥有。4 .孙叔敖的智慧表现在他对儿子说的话中,由两点:一“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即 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
24、有接受);二希望儿子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要“寝之丘”; 明白的道理:从孙叔敖屡次不接受楚王封地,得出不可贪心的道理,从告诉儿子受“寝之地” 见出要由远见,吃亏是福的道理。【附参考译文】孙叔敖生了重病,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如果 我死了,楚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个寝丘, 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十分凶险。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迷信鬼神和灾祥。可 以长时间占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要把肥沃的土地赐给他的 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他)寝丘,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去这块封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典常谈 诸子 专题15 经典常谈之诸子第十上内容简介+习题+原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经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2246633.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