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复习重点总结(共1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剂学复习重点总结(共16页).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第三节 药物剂型与DDS1、 药物剂型的重要性适宜的药物剂型可以发挥除良好的药效,剂型的重要性如下:不同剂型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不同剂型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不同剂型改变药物的毒副作用;有些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有些剂型影响疗效二、药物剂型的分类(1) 按给药途径分类1、经胃肠道给药剂型:药物制剂经口服后进入胃肠道,起局部或经吸收而发挥全身作用的剂型。2、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除口服给药途径以外的所有其他剂型。(1) 注射剂给药剂型:如注射剂(2) 呼吸道给药机型:如喷雾剂、气雾剂、份粉雾剂等(3) 皮肤给药剂型:如外用溶液剂、洗剂、软膏剂(4) 黏膜给药剂型:如滴
2、眼剂、滴鼻剂等(5) 肠道给药剂型:如栓剂(2) 按分散系统分类1、溶液型:也称为低分子溶液,如醑剂、注射剂等2、胶体溶液型:也称高分子溶液,如胶浆剂3、乳剂型:如口服乳剂、静脉注射乳剂等4、混悬型:如合剂、洗剂、混悬剂等5、气体分散型:如气雾剂6、微粒分散型:如微球制剂、微囊制剂、纳米制剂等7、固体分散型:如片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等(3) 按制法分类1、浸出制剂:如流浸膏剂、酊剂等2、无菌制剂:注射剂等(4) 按形态分类1、液体剂型:如溶液剂、注射剂、合剂、洗剂等2、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喷雾剂等3、固体剂型:如散剂、丸剂、片剂、膜剂等4、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栓剂、糊剂等3、 药物
3、的传递系统DDS测定药物在体内的(崩解、溶出、)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定量关系,以及药物的生物利用度。DDS的研究目的:以适宜的剂型和给药方式,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第一章 第五节 药典与药品标准简介一、药典(一)药典概述: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编撰,并有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年版共8个版次。由凡例、正文、附录三部分组成。2005年版其中,第一部收载中药材和中药成方药;第二部收载化学药品;第三部收载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
4、等。2、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1) 处方药(prescription drug):必须凭职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2) 非处方药(nonprescription drug):不需凭职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简称OTC。第二章 液体制剂液体制剂:系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一、液体制剂的分类(一)按分散系统分类:分散相固、液、气;分散介质液体(水、乙醇、酒精等)1、均相液体制剂:药物以分子状态均匀分散的澄清溶液。(1)低分子溶液剂:也称溶液剂(2)高分子溶液剂:亦称
5、亲水胶体溶液2、非均相液体制剂:为不稳定的多相分散体系(1)溶胶剂:又称疏水胶体溶液(2)乳剂:由不溶性液体药物以乳滴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不均匀分散体系。(3)混悬剂:由不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不均匀分散体系。分散体系中微粒大小与特征液体类型分散系统微粒大小(nm)特征与制备方法低分子溶液剂均相1稳定,溶解法制备高分子溶液剂100以液体微粒分散形成的多相体系,不稳定,分散法制备混悬剂500以固体微粒分散形成的多相体系,不稳定,分散法或凝聚法制备(二)按给药途径分类1、内服液体制剂:如合剂、糖浆剂等2、外用液体制剂:(1) 皮肤用液体制剂:如洗剂(2) 五官科用液体制
6、剂:如滴鼻剂(3) 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制剂:如灌肠剂二、液体制剂的常用溶剂(1) 极性溶剂1、水:最常用的溶剂。2、甘油:含甘油30%以上有防腐作用;无水甘油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性。3、二甲基亚砜:DMSO;有万能溶剂之称;促渗作用。(2) 半极性溶剂1、乙醇:没有特殊说明是,乙醇指95%(v/v)乙醇;20%以上的乙醇即有防腐作用;70%-75%医用酒精消毒2、丙二醇:可作为内服及肌内注射液溶解;丙二醇和水的混合溶剂潜溶剂;丙二醇对药物在皮肤和粘膜的吸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促渗剂)。3、聚乙二醇:PEG;能与水、乙醇、丙二醇、甘油等溶剂任意混合,聚乙二醇与水潜溶剂。(3) 非极性溶剂1、脂肪
7、油;2、液体石蜡;3、乙酸乙酯。三、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增溶剂:系指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被增容的物质称为增溶质。增溶: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增加药物的溶解度。(1) 助溶剂: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2) 潜溶剂:系指能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混合溶剂。与水形成潜溶剂的有: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等。(3) 防腐剂:系指防止药物制剂由于细菌、酶、霉等微生物的污染而产生变质的添加剂。1、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对羟基苯甲酸酯、乙酯、丙酯、丁酯,商品名为尼泊金;丁酯抗菌力最强,溶解度最小;乙酯和丙酯(1:1)或
8、乙酯和丁酯类(4:1)合用,浓度均为0.01%-0.25%;这类防腐剂在酸性溶液中作用较强。2、 苯甲酸及其盐:用量一般为0.03%-0.1%,在酸性溶液中抑菌效果较好,最适pH是4;苯甲酸防霉作用较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弱,而防发酵能力较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强。苯甲酸0.25%和对羟基苯甲酸酯0.05%-0.1%联合应用对防止发霉和发酵最为理想,特别适用于中药液体制剂。3、山梨酸及其盐:需在酸性溶液中使用;防霉、防发酵。4、苯扎溴铵:又称新洁尔灭,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5、醋酸氯己定6、其他防腐剂(5) 矫味剂1、甜味剂:包括天然的和合成的两大类。天然的甜味剂蔗糖和单糖浆应用最广泛,如橙皮糖浆和桂皮糖浆
9、等不但能矫味,也能矫臭。2、芳香剂:在制剂中有时需要添加少量香料和香精以改善制剂的气味和相位,这些香料与香精称为芳香剂。香料分天然香料和人造香料两类。3、胶浆剂:胶浆剂具有粘稠缓和的性质,可以干扰味蕾的味觉而能矫味,如阿拉伯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琼脂、明胶、甲基纤维素等的胶浆。4、泡腾剂:将有机酸与碳酸氢钠(即有机碱)混合后,遇水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麻痹味蕾起矫味作用,对盐类的苦味、涩味、咸味有所改善。(6) 着色剂1、 天然色素;2、合成色素。(7) 其他附加剂第2章 第三节 低分子溶剂低分子溶剂:小分子药物以分子/离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相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制剂。一、溶液剂:
10、系指药物溶解于溶剂中所形成的澄明液体制剂。二、芳香水剂:系指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水溶液。三、糖浆剂:指含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水溶液。纯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称为单糖浆或糖浆,浓度为85%(g/ml)或64.7%(g/g)。 糖浆剂易被真菌、酵母菌和其他微生物污染,是糖浆剂浑浊或变质。糖浆剂中蔗糖浓度高时,渗透压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收到抑制。低浓度的糖浆剂应添加防腐剂。 糖浆剂的质量要求:糖浆剂含糖量应不低于65%(g/ml),转化糖浓度0.3%;糖浆剂应澄清,在储存期间不得有酸败、异臭、产生气体或其他变质现象;含药材提取物的糖浆剂,允许含少量轻摇即散的沉淀;糖浆剂中必要时可添加防腐剂。
11、糖浆剂可分为:单糖浆;矫味糖浆;药物糖浆。(一)糖浆剂的制备方法1、溶解法(1)热溶法:将糖浆溶于沸纯化水中,继续加热使其全溶,降温后加入其他药物,搅拌溶解,过滤,再通过滤器加纯化水至全量,分装即得。热溶法适合于对热稳定的药物和有色糖浆的制备。(2)冷溶法:将糖浆溶于冷纯化水或含药的溶液中制备糖浆的方法。冷溶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或挥发性药物。2、混合法:系将含药溶液与单糖浆均匀混合制备糖浆剂的方法。四、酊剂:系指药物用规定浓度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酒剂:蒸馏酒制成) 酊剂的浓度除另有规定外,含有剧毒药品的酊剂,每100ml相当于原药物10g;其他酊剂每100
12、ml相当于原药物20g。五、甘油剂:系指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六、涂剂:含药物的水性或油性溶液、乳状液、混悬液,供临床用前用纱布或棉花蘸取并涂于皮肤。第二章 第四节 高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系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相液体制剂。 高分子溶液剂以水为溶剂的,称为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剂,或称胶浆剂。以非水溶剂制备的高分子溶液剂,称为非水性高分子溶液剂。一、高分子溶液剂的制备:有限溶胀无限溶胀。 制备高分子溶液时首先要经过溶胀过程。溶胀是指水分子渗入到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间的空隙中,与高分子中的亲水集团发生水化作用而使体积膨胀,结果使高分子空隙间充满了水分子,这一过程称有限溶胀。
13、由于高分子空隙间存在水分子降低了高分子间的作用力,溶胀过程继续进行,最后高分子化合物完全分散在水中形成高分子溶液,这一过程称无限溶胀。无限溶胀常需搅拌或加热等过程才能完成,形成高分子溶液的这一过程称为溶胶。第二章 第五节 溶胶剂溶胶剂:系指固体药物的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分均相分散体系。第二章 第六节 混悬剂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 为了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都可以考虑制成混悬剂,剧毒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剂。一、混悬剂的稳定剂(1) 助悬剂:系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1、低分子助悬剂:甘油、糖浆
14、等2、高分子助悬剂:(1) 天然的高分子助悬剂: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桃胶等。还有植物多糖类,如海藻酸钠(2) 合成或半合成高分子助悬剂:纤维素类,如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其他如卡波普、聚维酮、葡聚糖等。(2) 润湿剂:最常用的润湿剂是HLB值在7-9之间的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酯类(3)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第二章 第七节 乳剂一、乳剂:系指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分散体系。 形成液滴的液体称为分散相、内相或非连续相,另一液体则称为分散介质、外相或连续相。 乳剂的基本组成:乳剂有水相(W)、油相(O)和乳化剂组成。根据乳化剂的
15、种类、性质及相体积比形成水包油(O/W)或油包水(W/O)型。 乳剂的特点:1、生物利用度高;2、靶向作用。二、乳化剂:是乳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乳剂形成、稳定性以及药效发挥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乳化剂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和扩大新的界面。(一)乳化剂的种类1、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1) 阴离子型乳化剂:硬脂酸钠;(2)阳离子型乳化剂;(3)非离子型乳化剂。2、天然乳化剂:天然乳化剂亲水性较强,可制成水包油型乳剂。(1) 阿拉伯胶;(2)西黄蓍胶;(3)明胶;(4)杏树胶;(5)卵黄。3、固体微粒乳化剂4、辅助乳化剂:指与乳化剂合并使用能增加乳化剂稳定性的乳化剂。(二)乳化剂的选择1、据乳剂的类型选择;
16、2、乳剂的给药途径选择;3、据乳化剂性能选择;4、混合乳化剂的选择。三、乳剂的稳定性:可逆、易引起絮凝和破坏;1、分层:分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造成的;减小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都可以减小乳剂分层的速度;分压。2、絮凝:如几种分散相的乳滴发生可逆的聚集现象称为絮凝。但由于乳滴荷电以及乳化膜的存在,阻止了絮凝时乳滴的合并。3、转相:由于某些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乳剂的类型称为转相。由O/W型转变为W/O或由W/O型转变为O/W型。转相主要是由乳化剂的性质改变而引起的。向乳剂中加入相反类型的乳化剂也可使乳剂转相,转相时两种乳化剂的量比称为转相临界点。4、
17、合并与破裂:乳剂中的乳滴周围有乳化膜存在,但乳化膜破裂导致乳滴变大,称为合并。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分为油、水两相称为破裂。5、酸败:乳剂受外界因素及微生物的影响,使油相或乳化剂发生变化而引起变质的现象称为酸败。四、乳剂的制备(1) 乳剂的制备方法油中乳化剂法:又称干胶法。本法的特点是先将乳化剂分散于油相中研匀后加水相制备成初乳,然后稀释至全量。在初乳中油、水、胶的比例是:若油相为植物油时4:2:1,挥发油时2:2:1,液体石蜡时3:2:1。本法适用于阿拉伯胶或阿拉伯胶与西黄 胶的混合胶。(2) 乳剂的制备设备:搅拌乳化装置、乳匀机、胶体磨、超声波乳化器。第二章 第八节 不同给药途径的液体制剂搽
18、剂、涂膜剂、洗剂、滴鼻剂、滴耳剂、含漱剂、滴牙剂、灌肠剂、合剂:系指以水为溶剂含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药物成分的内服液体制剂。(单剂量的合剂为口服液,合剂即为口服液的合成。)第三章 第一节 灭菌:系指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手段。 无菌:系指在任一制定物体、介质或环境中,不得存在任何活的微生物。 防腐:系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的手段,亦称抑菌。对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质称抑菌剂或防腐剂。 消毒:系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病原微生物的手段(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孢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杀灭或除去作用的物质称为消毒。
19、一、灭菌与灭菌技术 药剂学中灭菌法:物理灭菌法、化学灭菌法、无菌操作法。详细分类如下:(1) 物理灭菌法1、热灭菌法:利用热能将微生物进行杀灭的灭菌技术。(1) 干热灭菌法:系指在干燥环境中加热灭菌的技术。 1)火焰灭菌法:系指用火焰直接灼烧微生物而达到灭菌的方法。 2)干热空气灭菌法:系指用高温干热空气灭菌的方法。(2) 湿热灭菌法:系指用饱和蒸汽、沸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 1)热压灭菌法:在注射剂的生产中最为广泛应用 2)流通蒸汽灭菌法:加抑菌剂 3)煮沸灭菌法: 4)低温间歇灭菌法:生物制剂2、射线灭菌法(1) 辐射灭菌法:最常用的为放射性同位素(60Co和137Cs)放射的射线,
20、可杀灭微生物和芽孢。该方法适用于热敏物料和制剂的灭菌,特点是不升高产品温度,穿透力强,灭菌效率高。(2) 微波灭菌法(3) 紫外线灭菌法:灭菌力最强的波长为254nm,至少30min。该法属于表面灭菌。3、过滤除菌法(2) 化学灭菌法1、气体灭菌法;2、化学药剂灭菌法。(3) 无菌操作法1、 无菌操作室的灭菌:常采用紫外线、液体和气体灭菌法;2、无菌操作。(四)灭菌参数和灭菌验证1、灭菌参数(F值和F0值):F值和F0值可作为验证灭菌可靠性的参数;2、灭菌验证。第三章 第二节 注射剂一、注射剂:俗称针剂,系指专供注入机体内的一种制剂。 注射剂由药物、溶剂、附加剂及特制的容器所组成,注射给药是一
21、种不可替代的临床给药途径,是临床应用中最广泛的剂型之一,对急救用药尤为重要。(1) 注射剂的分类和给药途径1、注射剂的分类(1) 溶液型:(2) 混悬性:如鱼精蛋白胰岛素注射液(3) 乳剂型:(4) 注射用无菌粉末:如青霉素、阿奇霉素、蛋白酶类粉针剂等。2、给药途径(1) 皮内注射;(2)皮下注射;(3)肌内注射;(4)静脉注射;(5)脊椎腔注射:不加抑菌剂;(6)动脉注射;(7)其他:包括心内注射、关节内注射等。(2) 注射剂的特点和一般质量要求1、注射剂的特点:(1) 药效迅速、作用可靠(某些注射剂有延长药效的作用);(2) 可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安全性低于口服);(3) 可用于不宜口
22、服的药物;(4) 发挥局部定位作用;(5) 注射给药不方便且注射时疼痛;(6) 制造过程复杂,产生费用较大,价格较高。2、一般质量要求:(1) 无菌;(2)无热原:热原检查体内试验家兔法,体外鲎试验法;(3)澄明度;(4)安全性;(5)渗透压;(6)pH:一般控制在4-9的范围内;(7)稳定性;(8)降压物质;(9)不溶性微粒。二、注射剂处方组分(一)注射用溶剂1、注射用水:2、注射用油植物油:中国药典规定注射用大豆油的质量要求为:无臭或几乎无臭,淡黄或澄明液体。碘值、皂化值、酸值是评价注射用油质量的重要指标。(二)注射剂主要附加剂1、附加剂的种类:pH和等渗调节剂、增溶剂、麻醉剂、抑菌剂、抗
23、氧剂等。2、常用的附加剂:(1) 缓冲剂: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碳酸氢钠、碳酸钠。(2) 抑菌剂:苯甲醇(静脉注射或脊椎腔注射+一次性剂量超过5ml不允许加入抑菌剂)。(3) 麻醉剂:利多卡因、盐酸普鲁卡因、苯甲醇。(4) 等渗调节剂:氯化钠、葡萄糖、甘油。(5) 抗氧剂:通入惰性气体,如N2(6) 螯合剂:EDTA2Na(7) 增溶剂、润湿剂、乳化剂:聚山梨酯-80、聚维酮、卵磷脂。(8) 助悬剂:明胶、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果胶。(3) 注射剂的等渗与等张调节1、等渗溶液:系指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属于物理化学概念。(0.9%的氯化钠溶液、5%的葡萄糖溶液与血浆具有相同的渗透压,为
24、等渗溶液。)2、等张溶液:系指渗透压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属于生物学概念。3、渗透压的测定与调节:在低渗溶液中,水分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得红细胞破裂,造成溶血现象(渗透压低于0.45%氯化钠溶液时,将有溶血现象产生)。注入高渗溶液时,红细胞内水分渗出而发生细胞萎缩。对脊髓腔内注射,由于渗透压的影响较大,必须调节至等渗。常用渗透压调节的方法有:冰点降低数据法和氯化钠等渗当量法。(1)冰点降低数据法:一般情况下,血浆冰点值为-0.52。根据物理化学原理,任何溶液其冰点降低到-0.52,即与血浆等渗。等渗调节剂的用量可用公式W=(0.52-a)/b计算。式中W配制等渗溶液需加入等渗调节剂的
25、百分含量;a药物溶液的冰点下降度数;b用以调节的等渗剂1%溶液的冰点下降度数。(2)氯化钠等渗当量法:氯化钠等渗当量系指与1g药物呈等渗的氯化钠质量。(3)等张调节第三章 第三节 注射剂的制备一、注射剂一般生产过程:原辅料和容器的前处理、称量、配制、过滤、灌封、灭菌、质量检查、包装等步骤。二、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及其制备(1) 注射用水的制备1、原水处理离子交换法2、蒸馏法:本法是制备注射用水最经典的方法。主要有塔式(少量)和亭式蒸馏水器、多效蒸馏水器(大量)和气压式蒸馏水器。三、热原1、热原:衡量即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称为热原。 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霉菌能产生热原。热原是微生物的一种内
26、毒素,是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可认为热原=内毒素=脂多糖。2、热原的性质(1)耐热性:在250、30-45min;650、1min或180、3-4h可是热原彻底破坏。(2)过滤性:热原分子量约为10*105(3)水溶性(4)不挥发性(5)其他:热原能被化学试剂破坏,如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浓硫酸-重铬酸钾溶液、过氧化氢等。3、热原的去除方法(1)高温法;(2)酸碱法;(3)吸附法;(4)离子交换法;(5)凝胶过滤法;(6)反渗透法;(7)超滤法;(8)其他方法。四、注射剂的制备(一)原辅料的准备:必须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所规定的各项杂质检查与含量限度。(二)注射容器的处理1、安瓿的种
27、类和式样:注射剂容器一般是指由硬质中性玻璃制成的安瓿或容器(如青霉素西林瓶等),亦有塑料容器。粉末安瓿系供分装注射用无菌药物粉末之用(西林瓶)。2、安瓿的洗涤:(1)水洗涤法(5ml以下),加水甩干三次;(2)加压喷射气水洗;(3)超声波。(三)注射液的配制与过滤1、注射液的方法:分为浓配法和稀配法两种。(1)浓配法:将全部药物加入于部分处方量溶剂中配成浓溶液,加热或冷藏后过滤,然后稀释至所需浓度,此谓浓配法(常用),此法可滤除溶解度小的杂质。(2)稀配法:将全部药物加入于全部处方量溶剂中,一次配成所需浓度,再行过滤,此谓稀配法。2、注射液的过滤装置:(1)垂熔玻璃滤器(多用于注射剂的预滤);
28、(2)砂滤棒;(3)微孔滤膜过滤器。(四)注射液的灭菌:1、对热不稳定产品:1-5ml安瓿多采用流通蒸汽100、30-40min;10-20ml安瓿常用100、45min灭菌;2、对热稳定产品,直接采用热压灭菌,115、30min。五、典型注射剂处方与制备工艺分析P85第三章 第四节 输液一、输液: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注射液。二、输液的分类:(1)电解质输液;(2)营养输液;(3)胶体输液;(4)含药输液。第三章 第五节 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无菌粉末又称粉针 注射用无菌粉末的质量要求:除应符合中国药典对注射用原料药物的各项规定外,还应符合:(1)粉末中物异物
29、,配成溶液或混悬液后澄明度检查合格;(2)粉末细度或结晶度适宜,便于分装;(3)无菌、无热原。一、注射用冻干制品(一)冻干无菌粉末的制备工艺1、流程图:制备冻干无菌粉末前药液的配制基本与水性注射剂相同:分装好药液的安瓿或西林瓶预冻升华干燥再干燥。2、制备工艺:预冻、减压、升华、干燥等几个过程。此外药液在冻干前需经过过滤、灌装。第三章 第六节 滴眼剂 滴眼剂对pH值有一定要求,正常眼可耐受的pH范围5.0-9.0。固体制剂-1(散剂、颗粒剂、片剂、片剂的包衣) 普通固体剂型的共同特点:与液体制剂相比,物理、化学稳定性好,生产制造成本较低,服用与携带方便;制备过程的前处理经历相同的操作单元,以保证
30、药物与辅料的混合均匀以及药物剂量的准确性,而且固体剂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药物在体内首先溶解后才能透过生物膜、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 固体剂型的制备工艺:药物粉碎过筛混合造粒压片 散剂 颗粒剂 片剂 胶囊剂 固体剂型的体内吸收路径:口服崩解溶解(经胃肠道上皮细胞膜)吸收血流循环 口服制剂吸收的快慢顺序:溶液剂混悬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丸剂散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分口服散剂和局部用散剂。 散剂具有以下特点:散剂的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容易分散、起效快;外用散剂的覆盖面积大,可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作用等;贮存、运输、携带比较方便;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
31、婴幼儿服用。一、散剂的制备(一)散剂的制备工艺:物料粉碎过筛混合(加辅料)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散剂(二)粉碎:固体药物的粉碎是将大块物料借助机械力破碎成适宜大小的颗粒或细粉的操作。 粉碎的意义:增加表面积,有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度以及生物利用度;减小粒度,有利于各成分的混合均匀;大量增加粒子数目,有利于提高固体在液体、半固体、气体中的分散度;有助于从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成分等。(三)筛分1、筛分的目的:为了获得较均匀的粒子群。2、筛分设备:筛分用的药筛分为两种:(1)冲眼筛;(2)编织筛。 药筛的孔径大小用筛号表示。我国有中国药典标准和工业标准:1、 中国药典标准筛规格:一号筛(孔径max)
32、九号筛(孔径min);2、我国工业标准筛常用“目”数来表示筛孔大小,目数越大,筛孔越小。(四)混合:把两种以上组分的物质均匀混合的操作统称为混合。 混合方式与设备:实验室常用的混合方法有搅拌混合、研磨混合、过筛混合。(五)质量检查 临界相对湿度(CRH):是水溶性药物的吸湿特征参数,空气的相对湿度高于物料的临界相对湿度时极易吸潮。物料的CRH越小则越易吸湿;反之则不易吸湿。 CRHAB=CRHA*CRHB颗粒剂:是将药物粉末与适宜的辅料混合而制成的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 颗粒剂的分类:(1)可溶性颗粒剂;(2)混悬性颗粒剂;(3)泡腾性颗粒剂。 颗粒剂具有以下特点:飞散性、附着性、团聚
33、性、吸湿性等均较少;服用方便;对颗粒剂进行包衣,使其具有防潮性、缓释性或肠溶性等;注意多种成分颗粒的混合物。一、颗粒剂的制备:物料粉碎过筛混合(加辅料)制软材制粒干燥整理质量检查分剂量颗粒剂1、制软材:将药物与适当的稀释剂(如淀粉、蔗糖或乳糖等)、崩解剂(如淀粉、纤维素衍生物等)充分混匀,加入适当的水或其他黏合剂制软材。制软材是湿法制粒的关键技术,“手握成团,轻压即散”为原则。由于淀粉和纤维素衍生物兼具粘合和崩解两种作用,所以是制备颗粒剂的常用辅料。2、制备湿颗粒:颗粒的制备常用挤出制粒法。将软材用机械挤压通过筛网,即可制得湿颗粒。流化制粒可在一台机器内完成混合、制粒、干燥,因此称之为“一步制
34、粒”。3、颗粒的干燥:箱式干燥法、流化床干燥法。4、整粒与分级:一般采用过筛的办法进行整粒和分级。整粒的目的是使干燥过程中结块、黏连的颗粒分散开来,以得到大小均匀的颗粒。5、质量检查与分剂量:颗粒剂的质量检查,除主要含量、外观外,还规定了粒度、干燥失重(减失重量:1、化学药2%;2、中药内加法外加法;崩解速度:外加法内外加法内加法(四)润滑剂(广义):即助流剂、抗粘剂和润滑剂(狭义)。1、作用:(1)改善粒子表面的静电分布;(2)改善粒子表面的粗糙度;(3)气体的选择性吸附;(4)减弱粒子间的范德华力;(5)附着于粒子表面减少摩擦力等。2、常用的润滑剂:(1)硬脂酸镁:润滑剂;(2)微粉硅胶:
35、助流剂;(3)滑石粉:助流剂;(4)氢化植物油:润滑剂;(5)聚乙二醇类;(6)月桂醇硫酸钠。(五)色香味及其调节:片剂中加入一些着色剂、矫味剂等辅料以改善口味和外观。三、片剂的制备方法与分类1、片剂过程的三大要素:流动性、压缩成型性和润滑性2、制备方法分为两大类或四小类:(1)制粒压片法:1)湿法制粒压片法;2)干法制粒压片法(2)直接压片法:1)粉末直接压片法;2)半干式颗粒压片法3、湿法制粒:是将药物和辅料的粉末混合均匀后加入液体黏合剂制备颗粒的方法。 湿法制粒压片法工艺流程:主药粉碎过筛 混合(加黏合剂)造粒干燥整粒(加润滑剂)混合压片辅料粉碎过筛 湿法制粒的设备:(1)挤压式制粒机:
36、常用摇摆式挤压制粒机;(2)转动制粒机;(3)高速搅拌制粒机;(4)流化床制粒机:“一步制粒”之称4、干法制粒:药物和辅料的粉末混合均匀、压缩成大片状或板状后,粉碎成所需大小颗粒的方法。 干法制粒压片法工艺流程:主药粉碎过筛 混合压块粉碎整粒(加润滑剂)混合压片辅料粉碎过筛5、粉末直接压片法:是不经过制粒过程直接把药物和辅料混合进行压片的方法。 粉末直接压片法工艺流程:主药粉碎过筛 混合(加润滑剂)混合压片辅料粉碎过筛 优良辅料:微晶纤维素、可压性淀粉、喷雾干燥乳糖、磷酸氢钙二水合物等。6、半干式颗粒压片法工艺流程:主药粉碎过筛(加辅料颗粒)混合(加润滑剂)混合压片四、固体的干燥干燥:是利用热
37、能将湿物料中的湿分气化,并利用气流或真空带走气化了的湿分,从而获得干燥固体产品的操作。物料中的湿分多数为水,带走湿分的气流一般为空气。 干燥的温度应根据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为40-60,个别对热稳定的药物可适当放宽到70-80,甚至可以提高到80-100。 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把物料干燥后测定水分含量时常用干燥失重测定法。 干燥方法的种类常见烘箱/烘房五、片剂的质量检查1、外观形状;2、片重差异;3、硬度和脆碎度;4、崩解度;5、溶出度(溶出速度或程度):凡检查溶出度的片剂,不再检查崩解度;6、含量均匀度: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片剂,不再检查重量差异;7、无水分要求六、片剂举例P156片剂的包衣
38、包衣的目的:避光、防潮、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遮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增加患者的顺应性;隔离配伍禁忌成分;增加药物的识别能力,增加用药的安全性;包衣后表面光洁,提高流动性;提高美观度;改变药物释放的位置及速度(可控性)。一、糖包衣工艺与材料 糖包衣的生产工艺:片芯包隔离层包粉衣层包糖衣层包有色糖衣层打光1、隔离层:防止在后面的糖包衣过程中水分浸入片芯。可用隔离层的材料有15%-20%虫胶乙醇溶液、10%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乙醇溶液以及10%-15%明胶浆。2、粉衣层:为消除片剂的棱角,主要材料是糖浆和滑石粉。3、糖衣层:使粉衣层表面光滑平整、细腻坚实。4、有色糖衣层:为了便于识别与美观,一般需包8-
39、15层。5、打光:为了增加片剂的光泽和表面的疏水性。(1) 薄膜包衣工艺与材料 薄膜包衣材料由高分子材料、增塑剂、速度调节剂、增光剂、固体物料、色料和溶剂等组成。1、高分子包衣材料:按衣层的作用分为普通型、缓释型和肠溶型(1) 普通型薄膜包衣材料:改善吸潮及防止分成污染,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等。(2) 缓释型包衣材料(水不容性):常用乙基纤维素(3) 肠溶包衣材料:酯类、树脂。2、增塑剂:改变高分子薄膜的物理机械性质,使其更具柔顺性。3、释放速度调节剂:又称致孔剂,加蔗糖、氯化钠、表面活性剂、PEG等水溶性物质。吐温、HPMC、PEG作为乙基纤维素薄膜衣的致孔剂;黄原胶作为甲基丙烯酸酯薄膜衣的致孔剂。4、固体物料及色料:适当加入固体粉末以防止颗粒或片剂黏连。色料的加入为了便于鉴别、防止仿冒,并满足产品美观的要求,也有遮光作用。(2) 包衣的方法与设备:包衣方法有滚转包衣法、流化包衣法、压制包衣法。胶囊剂:系指药物(或药物与辅料的混合物(粉末、颗粒、微丸)充填于空心硬质胶囊壳或密封于弹性软质囊壳中的固体制剂。(1) 胶囊剂的特点1、能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提高药物稳定性;2、药物在体内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3、液态药物固体剂型化,服用方便;4、可延缓药物的释放和定位释药。(2) 胶囊剂的分类:硬胶囊(胶囊)、软胶囊(胶丸)、缓释胶
限制150内